主题三 专题5课题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 全一册《化学》沪科版(五·四学制)

文档属性

名称 主题三 专题5课题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 全一册《化学》沪科版(五·四学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30 18:0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专题5 物质的微观构成
课题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 化学 八年级 全一册
课 题 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课 题 2 组成物质的元素
课 题 3 结构多样的碳单质
跨学科实践活动 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
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
专题5 物质的微观构成
碳原子为什么能构成不同的碳单质?
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由形色各异的物质组成的,其中包括我们吸入的空气、呼出的二氧化碳和饮用的水等。研究表明,这些物质的性质跟其组成与结构密切相关。你知道除分子外,物质还由什么微观粒子构成吗?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课题1
学习聚焦
结合生活实例,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形成认识物质变化的视角。
通过科学史实,认识原子的结构,体会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智慧。
运用间接方法计量原子的质量,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物质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
公元前有些哲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Democritus)提出物质由极小的、不可分割的被称为“原子”的微观粒子构成。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子认为物质被分割的终点是“端”。
这些观点虽然只是古代哲学家的推测,没有科学实验的根据,但体现了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的早期探索。
若将一块黄金切成小块,然后再切成更小的黄金,如图5.1所示,试想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最后会得到什么呢?
观察与思考
图5.1 金块被不断地分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那么,分子本身又是怎样构成的?在专题4研究水的分解过程中水分子所发生的变化时,我们认识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事实上,原子不仅可以结合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金、铜、铁、铝等常见的金属,氦气、氖气、氩气等稀有气体,金刚石和石墨等就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1. 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水分子本身是否发生变化?
2. 在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微观粒子?未发生变化的又是什么微观粒子?
讨论与交流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它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因此,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不发生变化,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进而构成新的物质。
请你想一想,再小的黄金也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那么金原子能否再被分割呢?
原子能否再分
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直到近现代,才逐步揭开原子结构的奥秘。
19世纪初,道尔顿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那么,原子真的不能再分吗?由于原子非常小,现代科学家即使借助先进的仪器[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也只能观测到原子(图5.2),仍然观察不到原子的内部
图5.2 铁原子在铜晶面上排成的汉字
结构。事实上,近现代科学家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应用假说和模型的方法来描述原子结构的(图5.3)。
图5.3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
科学家不断在新的事实基础上对原子结构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现代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图5.4)。构成原子的微观粒子的电性如表5.1所示。
图5.4 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示意图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不同种类的原子,其原子核内含有不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核外电子数也不同,如表5.2所示。
微观粒子种类 质子 中子 电子
电性 1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 1个单位负电荷
表5.1 构成原子的几种微观粒子的电性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表5.2 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
依据表5.1、表5.2的数据信息,你能发现原子核内质子和核外电子的数量关系吗?你能说明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吗?
讨论与交流
离子是怎样形成的
原子很小,而原子核更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那样大,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一粒绿豆般小。那些比原子核还要小得多的电子,则在原子核外“广阔”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图5.5 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我们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简化为电子的分层排布。离核最近的电子层称为第一层,其余由近及远依次类推,分别为第二、三、四、五、六、七电子层,离核最远的常称为最外层。
化学中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简明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图5.6 几种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并不相同,但会遵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则不超过2个)的规律。氖、氩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这种结构通常被认为是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锂、钠等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氟、氯等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从而趋向于达到稳定结构。
钠原子会失去1个电子而带上1个单位的正电荷,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而带上1个单位的负电荷。这种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其中,带正电荷的叫做正离子,如钠离子;带负电荷的叫做负离子,如氯离子;某些带电的原子团也是离子,通常称为某根,如碳酸根、氢氧根、铵根。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如何计量原子的质量
原子的实际质量非常小,不同的原子质量虽有差别(表5.3),但其质量的数量级约在10-27~10-25 kg之间。
原子种类 质量 / kg
氢 1.674×10-27
碳 1.993×10-26
氧 2.656×10-26
表5.3 几种常见原子的质量
原子的质量如此之小,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科学家提出用相对质量来进行计量。现在,我们以一个碳原子1质量的 作为标准,任何原子的实际质量与这个标准之间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以常见的氧原子为例,其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如下:
1
12
1 这种碳原子常称为12C,它的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它的实际质量约为1.993×10-26 kg。
2.656×10-26 kg
1.993×10-26 kg×
=
≈ 16
1
12
图5.7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在化学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化学家张青莲是无机化学领域的杰出专家,他也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采用同位素质谱法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数值,这些数值已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现已并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采纳为新的标准数据。
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拓展阅读
图5.8 张青莲
一般计算中,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例如,氮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4,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4。
元素 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 相对原子质量
氢(H) 1 硫(S) 32
碳(C) 12 钾(K) 39
氮(N) 14 钙(Ca) 40
氧(O) 16 铁(Fe) 56
钠(Na) 23 铜(Cu) 64
镁(Mg) 24 锌(Zn) 65
铝(Al) 27 银(Ag) 108
表5.4 一些常用的相对原子质量
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的质量也很小,为了使用方便,人们通常用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分子质量的相对大小。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学习指南
归纳小结
物质是由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原子可以结合成 ,而分子可以分成 。 和离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现代原子结构理论认为,原子是由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 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以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简明地表示。
原子的实际质量非常小,常用 进行计量。
例题导引
问题:
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它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污染的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如下:

(1)上述物质中,哪些是由分子构成的?
(2)根据表5.4的数据,比较水(H2O)、氢气(H2)和氧气(O2)
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H2  O2  H2O
氢气 + 氧气    水
点燃
分析: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自然界的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构成它们的分子各不相同。
(2)由表5.4可知,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
水(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 =18。
氢气(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 2。
氧气(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 = 32。
所以,氧气(O2)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水(H2O)的次之,氢气(H2)的最小。
练习巩固
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哪些?请分别举例说明。
2. 硅原子的原子核中有14个质子,其核电荷数是     ,核外电子数是     。
3. 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后,下列各项哪些不变?哪些发生了变化?
① 质子数 ② 中子数 ③ 核电荷数 ④ 电子层数
⑤ 最外层电子数 ⑥ 电性 ⑦ 稳定性
4. 根据表5.3,通过计算验证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5. 根据表5.4,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碳(CO2)、柠檬酸(C6H8O7)。
6. 近现代科学家主要通过实验、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原子的结构。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历程,完成一篇小论文。论文中应包含下列内容:① 比较典型的观点及其依据;② 分析各观点存在差异的原因;③ 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原子结构探索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