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2025-2026学年暑假化学作业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2025-2026学年暑假化学作业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3 21:38:05

文档简介

2025 暑假化学作业检测
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前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11—15 题,每小题 4 分,满分 40 分)
1.(2 分)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鲜奶制成酸奶 B.石油分馏制得汽油、柴油
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D.滴水成冰
2.(2 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 78%
B.填充稀有气体可以使灯泡经久耐用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空气是一种纯净物
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参观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学习北齐历史、欣赏精美壁画、了解物保护,据此回
答 3﹣4 题。
3.(2 分)徐显秀墓壁画是当时最高绘画水平的代表作品,再现了北齐达官显贵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各色
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修复发黑的壁画时发生反应 PbS+4H2O2=PbSO4+4X,则 X 是( )
A.N2 B.H2O C.O2 D.SO2
4.(2 分)北齐壁画博物馆配备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液化后装入小钢瓶中,使用时将
其喷出灭火。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灭火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压液化时,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缩小
B.发现电线老化短路起火,立即使用灭火器灭火
C.二氧化碳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D.灭火时,二氧化碳起到降低着火点的作用
5.(2 分)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证据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证据 结论
A 燃着的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B 水通电得到氢气和氧气 水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两种原子构成
C 10mL 苯与 10mL 冰醋酸混合体积大于 20mL 分子间有间隔
D 氧化铜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能加快反应速率 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催化剂
A.A B.B C.C D.D
第 1 页(共 8 页)
6.(2 分)下图为处理汽车尾气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能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反应物甲和乙均为氧化物
D.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7:11
7.(2 分)用如图装置验证 CO2 的性质。在塑料瓶上打 3 个孔,在一根细铁丝上粘 2 张用石蕊溶液染成紫
色的纸条(一干、一湿)放入塑料瓶中,通入 C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的纸条先变红,湿的纸条后变红
B.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
C.实验结束后取出湿的纸条用吹风机吹干,纸条由红变紫
D.该装置既能验证 CO2 的物理性质又能验证化学性质
8.(2 分)葡萄皮上的“白霜”是葡萄自身分泌的物质,其主要成分之一为齐墩果酸(C30H48O3),难溶于水,
可溶于酒精,是葡萄的“天然卫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齐墩果酸由 30 个碳原子、48 个氢原子、3 个氧原子构成
B.齐墩果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齐墩果酸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
D.可以用水洗净葡萄表面的“白霜”
9.(2 分)善于归纳知识,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有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物质的分类 B.对现象的认识
氧化物——氧化铁、二氧化锰、水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单质——氦气、液氧、铜粉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化学与环保 D.化学与生产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并使用太阳能 煤转化成煤气——提高燃料利用率,减少污染
使用脱硫煤——减少空气污染 食品包装中充氮——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A.A B.B C.C D.D
第 2 页(共 8 页)
10.(2 分)如图表示气体变化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变化Ⅰ前后原子总数不变
B.构成甲、乙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
C.变化Ⅰ中参加反应的甲、丙分子个数比为 4:3
D.变化Ⅱ、Ⅲ属于物理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压强实现
11.(4 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C.点燃一氧化碳或甲烷前需要检验纯度,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D.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12.(4 分)某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各物质的分子数目,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 1,图 2 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Z 可能属于单质
B.参加反应的 X 与 Y 的质量比为 3:14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Y 与 Z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14:17
13.(4 分)某兴趣小组将压强传感器连接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中,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
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 3 页(共 8 页)
A.ab 段试管液面逐渐上升
B.bc 段石灰石与盐酸脱离接触
C.c 点的对应操作为关闭弹簧夹
D.该发生装置也能用于控制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粉末混合制氧气的发生和停止
14.(4 分)归纳和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差异是由于碳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不同
B.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但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
D.氧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广泛存在于物质的天然转化、人工转化以及生命活动中
15.(4 分)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
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注:炉甘石的主要
成分是碳酸锌)火法炼锌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2C+ZnCO3 Zn+3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的化学式是 CO2
B.“逐层用煤炭饼垫盛”是为了燃烧提供高温
C.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D.“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团的主要成分是锌
二.实验题(共 3 小题,满分 36 分)
16.(10 分)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就水的相关知识请你回答: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活性炭用于吸附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该过程属
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为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某小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先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含
少量 NaOH),再接通直流电源。已知:水中加入的 NaOH 只起增强导电性作用,本身不参与反应。回
答下列问题:
第 4 页(共 8 页)
①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②切断电源后,用带火星的木条在乙玻璃管尖嘴口检验产生的气体,观察到
的现象是 。
③ 电 解 水 时 , 水 分 子 分 解 示 意 图 如 图 , 补 全 横 线 上 的 模 型
图 。
④电解纯水速率较慢,为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 NaOH 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小组同学进行多
次实验,测得产生 20mL 氢气所需时间如下图:
则电解水时,当电压不变,改变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 NaOH 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
是 。
17.(12 分)兴趣小组在进行碳粉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实验中可能会产生一氧化碳,于是改进实
验装置如下:
(1)接通电源前,打开旋塞,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的目的是 。
(2)关闭旋塞,接通电源,陶瓷加热棒温度可升高至 700℃以上,该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 能。
a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待冷却后往 U 形管中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打开旋塞,观察到的现
第 5 页(共 8 页)
象是 。写出发生该现象的化成方程式 。
(4)判断炭粉与氧化铜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最简单的方法是 。
18.(14 分,每小空 2 分)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白磷燃烧的条件”的探究(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1)实验前,打开 K1、关闭 K2 或者打开 K2、关闭 K1,分别向上拉动两支注射器的活塞,均能出现
的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2)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 20℃冷水中,打开 K1、关闭 K2,往 A 中注入适量 10%的双氧水,
B 中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C 中的现象是 。
(3)再关闭 K1、打开 K2,往 D 中注入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说明二
氧化碳与白磷充分接触。然后将 B 中的冷水换成 80℃的热水,白磷仍不燃烧,这样设计的目的
是 。
(4)再次打开 K1、关闭 K2,继续往 A 中注入 10%的双氧水,一段时间后 B 中白磷燃烧,燃烧的化学
方程式为 。此时再关闭 K1、打开 K2,往 D 中注入适量的稀盐酸,白磷的火
焰熄灭,体现了二氧化碳 的化学性质。
三、科学探究题(共 1 小题,满分 12 分)
19.(12 分)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三套实验装置,请结合图示回答
下列问题:
(1)图一、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
第 6 页(共 8 页)
测定氧气含量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图一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2)由图一实验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
(3)对图一实验进行了如图二所示的改进。图二装置的试管中空气体积为 25mL,反应前注射器活塞
位于 15mL 刻度处,反应完毕后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位于 11mL 刻度处,则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
的 体 积 分 数 为 。 小 明 分 析 , 该 实 验 结 果 与 理 论 值 有 差 异 的 可 能 原 因
是 。(任答一点)
(4)与图一实验相比,图三实验的优点是 (答一点)。图三实验中,为了使氧气反应
更充分,实验中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填序号)。
A.铜粉平铺在玻璃管中
B.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
C.减少加热时间节省燃料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对于图一的实验原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过程如下:将装有足
量红磷的燃烧匙置于瓶内中间,并把装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浸没在蒸馏水下。图乙表示用氧气传感器测
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
他们用激光笔点燃红磷。
【提出问题】红磷在烧瓶内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
【得出结论】分析图乙得出,猜想 正确(填①或②)。
【若正确回答下列问题加 3 分,总分不超过 40 分】
【反思交流】
( 1 )根据本实验的结论,用 “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方法是否可行并说明理
第 7 页(共 8 页)
由 。
(2)曲线 DE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四、综合应用题(共 1 小题,满分 12 分)
20.(12 分)氧气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认识和获取氧气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室里现有 MnO2 固体、H2O2 溶液以及下列装置(A~D):仪器 M 的名称是 。
利用上述试剂制取氧气,应选择的两个装置是 (填标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的操作是 。
(2)中国天宫空间站三名航天员每日大约需要氧气 2.4kg,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制氧,是航天员安全可
靠的供氧途径之一。向氧气发生器加入粉末状的铁粉和氯酸钠(NaClO3);点燃铁粉,铁粉剧烈燃烧,
放出大量的热,NaClO3 受热分解为 NaCl 和 O2。氯酸钠受热分解所需的能量来自于 。
三名航天员 4 天所需 O2 约共 9.6kg,则理论上至少需要加热分解 NaClO3 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详细计
算过程) 。(相对原子质量 K 39 Na 23 Cl 35.5 O 16 )
(3)在一定条件下,制取相同质量的 O2,则加热分解 (填“KClO3”或“NaClO3”)所
需质量更少。
第 8 页(共 8 页)2025暑假化学作业检测
三、科学探究题(12分)
19(12分)
 
注意事项: 准考证号
_______ (1)              、                                。考号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0 0 0 0 0 0 0 0 0 0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且按正确填涂方式填涂:
姓名_______ 1 1 1 1 1 1 1 1 1 1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 2 2 2 2 2 2 2 2 2 2                                                 。
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 3 3 3 3 3 3 3 3 3  
班级_______ 4 4 4 4 4 4 4 4 4 4 (2)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
5 5 5 5 5 5 5 5 5 5                ,                                    。 
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6 6 6 6 6 6 6 6 6 6
(3)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 7 7 7 7 7 7 7 7 7 7                。                                    。
缺考 8 8 8 8 8 8 8 8 8 8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9 9 9 9 9 9 9 9 9 9
(4)
 
一、(40分)                。                                    。
(5)反思与交流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①                                                。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②                                                。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二、实验题(36分)
四、综合应用题(12分)
16(10分)
  20(12分)
(1)             ,  
  (1)
(2)①             ,②             ,  
                 。                  ,                  。 
   ③             ,④                           。  
                                                     。
 
17(12分) (2)
   
(1)                               。                                      。
   
(2)              。                               。  
   
(3)                                               。  
   
                                                 。  
   
(4)                                               。  
 
 
18(14分)  
   
(1)                                              。  
   
(2)                                               ,  
   
                                                。  
   
(3)                                               。  
   (3)
                                                。                                       。
 
(4)                                               ,
 
                                                。
第 1 页 第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