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章节知识点复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章节知识点复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4 11:1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章节知识点复习题
【题型1 由点的坐标判断象限】
1.如图是某动物园的平面示意图,若以大门为原点,向右的方向为轴正方向,向上的方向为轴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驼峰所在的象限是(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所在的象限是(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所在的象限是(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一定不在第 象限.
【题型2 由点的坐标特征求值】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在轴上,则在第 象限.
2.若第二象限内的点满足,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点的坐标: .
3.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且轴时,则 .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若直线与轴平行,则的值为 .
【题型3 由点到坐标轴的距离求坐标】
1.点在第四象限,且到两条坐标轴的距离之和为5,则点坐标为 .
2.已知点在轴上方,在轴左侧,则点到轴、轴的距离分别为( )
A. B. C. D.
3.已知点在第四象限,且点P到x轴的距离为5,到y轴的距离为3,则点P的坐标为 .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的坐标为,把点A到x轴的距离记作m,到y轴的距离记作n.
(1)若,求的值;
(2)若,求点A的坐标.
【题型4 点或图形的平移、对称】
1.如图,若在棋盘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帅”位于点,则将棋子“马”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的点的坐标是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B在第 象限.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与点关于轴对称,则 .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记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为整点.将一个整点先沿任一坐标轴方向平移2个单位,再沿与前一次平移垂直的方向平移1个单位,叫做一次 “跳马运动”.例如∶如图,点A做一次“跳马运动”,可以到达点B,但是到达不了点C.点P从原点处开始做“跳马运动”,下面三个结论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① P 进行一次“跳马运动”可能到达的点有8 个;
② P 进行三次“跳马运动”后可以到达;
③ P 进行四次“跳马运动”后可以到达.
【题型5 坐标系中的面积问题】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的长为,宽为,动点从点出发沿运动,当的面积等于四边形面积的时,点的坐标为 .
2.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各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则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是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意三点,,的“矩面积”,给出如下定义:“水平底”:任意两点横坐标差的最大值,“铅垂高”:任意两点纵坐标差的最大值,则“矩面积”.例如:三点坐标分别为,,,则“水平底”,“铅垂高”,“矩面积”.若,,三点的“矩面积”为,则的值为( )
A.或 B.或 C.或 D.或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其中a,b满足.点M的坐标,在y轴的正半轴上有一点P,使得的面积与的面积相等,则点P的坐标为( )
A. B. C. D.
【题型6 坐标与点的移动规律探究】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从原点O出发,沿x轴正方向按半圆形弧线不断向前运动,其移动路线如图所示,其中半圆的半径为1个单位长度,这时点,点,点,点…的坐标分别为点,点,点,点…,按照这样的规律下去,点的坐标为 .
2.如图,小球起始时位于处,沿图中所示方向击球,小球在球桌上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如果小球起始时位于处,仍按原来的方向击球,小球第1次碰到球桌边时,小球的位置是 ,那么小球第2025次碰到球桌边时,小球的位置是(  )
A. B. C. D.
3.如图,已知,,按这样的规律,则点的坐标为(  )
A. B. C. D.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坐标分别为,,,点从点出发,沿长方形的边顺时针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从点出发,沿长方形的边逆时针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长度,记点在长方形边上第1次相遇时的点为,第二次相遇时的点为,第三次相遇时的点为,则点的坐标为( )
A. B. C. D.
【题型7 坐标与图形变换规律探究】
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每个网格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以点为顶点作正方形,正方形,…,按此规律作下去,所作正方形的顶点均在格点上,其中正方形的顶点坐标分别为,,,,则顶点的坐标为 .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的坐标分别是 .依据图形所反映的规律,则的坐标是( )
A. B. C. D.
3.如下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次将三角形变换成三角形,第二次将三角形变换成三角形,第三次将三角形变换成三角形,依此变换下去.已知.
(1)求出三角形各个顶点的坐标.
(2)按此图形的变化规律,请你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的大小关系.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以为对角线作第一个正方形,以为对角线作第二个正方形,以为对角线作第三个正方形…顶点,,,…都在第一象限,按照这样的规律依次进行下去,点的坐标为 .

【题型8 坐标系中的动点问题探究】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的边、分别在x轴、y轴上,B 点在第一象限,点A的坐标是,.
(1)直接写出点B、点C的坐标.
(2)点P从原点O出发,在边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向C点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在边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向A点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探究下列问 题:
①当t为多少时,直线轴?
②在运动过程中,当点Q到y轴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时,求P、Q两点的坐标.
③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能否使得四边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若能,请直接写出P、Q两点的坐标;若不能,说明理由.
2.如图1,已知,点,轴,垂足为,将线段平移至线段,点,其中点与点对应,点与点对应.
(1)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
(2)如图1,若点在线段上,请你连接,利用图形面积关系说明.
(3)如图2,连,动点从点开始在轴上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从点开始在轴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下运动.若经过秒,三角形与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试求的值及点的坐标.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轴,轴,且,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路线向点C运动;动点Q从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速度,沿路线向点D运动.若P,Q两点同时出发,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两点都停止运动.
(1)直接写出B,C,D三个点的坐标;
(2)当P,Q两点出发时,求三角形的面积;
(3)设P,Q两点运动的时间为,当三角形的面积为6时,求t的值.
4.读一读:
数形结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其应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形: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或者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而第二种情形是“以形助数”.例如:在我们学习数轴的时候,数轴上任意两点,表示的数为,表示的数为,则,两点的距离可用式子表示,例如:5和-2的距离可用或表示.
研一研: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分别与轴正半轴、轴正半轴交于点、点,且、满足.
(1)直接写出以下点的坐标:(______,0),(0,______).
(2)若点、点分别是轴正半轴(不与点重合)、轴负半轴上的动点,过作,连接.已知(近似值),请探索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已知点是线段的中点,若点为轴上一点,且,求点的坐标.
【题型9 坐标系中角度关系问题探究】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分别在x轴、y轴正半轴上,,面积为10,点在第二象限,点P是射线CB上一动点,.
(1)求点B坐标;
(2)线段OC能否通过平移AB得到?试求点C坐标;
(3)、、之间有何关系?请说明理由.
2.某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将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采取团团坐的方式.如图所示,这是某校八(1)班教室简图,点、、、、分别代表五个学习小组的位置.已知点的坐标为(-1,3).

(1)请按题意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和纵轴均为小正方形的边所在直线,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写出图中其他几个学习小组的坐标;
(2)若(1)中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原点为,点在的延长线上,请写出、、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原因.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的坐标是,点B的坐标是,点C在x轴的负半轴上,且.
(1)写出点C的坐标 ;
(2)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把点C往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H,作射线,连接,点M在射线上运动(不与点C、H重合),请直接写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4.如图1,在长方形中,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点在第一象限.
(1)点的坐标为______;
(2)如图2,点是线段延长线上的点,连接,,则,,三个角满足的关系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3)在(2)的基础上,已知:,,在第一象限内取一点,连接,,满足,,请直接写出的值.
参考答案
【题型1 由点的坐标判断象限】
1.D
【分析】首先以大门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再根据驼峰的位置确定象限.
【详解】解:如图所示,
熊猫馆、猴山、百草园都在第一象限,横、纵坐标都为正数;
驼峰在第四象限,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负数,
故选D.
2.A
【分析】本题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象限点的坐标符号特征,解题关键是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象限点的坐标符号特征.
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象限点的坐标符号特征判断.
【详解】解:∵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该点位于横、纵坐标均为正的第一象限.故选A.
3.B
【分析】本题考查了判定点所在象限,根据象限中点判定即可.第一象限点的符号为,第二象限点的符号为,第三象限点的符号为,第四象限点的符号为,由此即可求解.
【详解】解:∵,
∴,,
∴点所在的象限是第二象限,
故选:B .
4.四
【分析】本题考查点的坐标的相关知识;根据x的取值判断出相应的象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判断出A的横纵坐标的符号,进而判断出相应象限即可.
【详解】解:当x为正数的时候,一定为正数,
所以点可能在第一象限;
当x为负数的时候,可能是负数,也可能为正数,
∴可能在第二象限,或第三象限,
∴点一定不在第四象限.
故答案为:四.
【题型2 由点的坐标特征求值】
1.二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根据点坐标判定其所在象限,熟练掌握各象限的点的坐标特征是解题关键.根据点在轴上,可得横坐标为,即可得出,进而得出点的坐标,即可判定其在第二象限.
【详解】解:∵点在轴上,
∴,
解得:,
∴,,
∴,
∴在第二象限.
故答案为:二
2.(答案不唯一,保证,,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了点所在的象限求参数,写出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根据点在第二象限,以及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详解】解:点在第二象限,
,,

,时,,满足要求,

故答案为:.
3.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坐标与图形性质,熟知平行于轴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特征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平行于轴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特征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解:由题知,因为点、,且轴,
所以,
解得.
故答案为:.
4.1
【分析】本题考查坐标与图形,根据平行x轴 的点的纵坐标相等,构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解:由题意,,
∴,
故答案为:1.
【题型3 由点到坐标轴的距离求坐标】
1.
【分析】本题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涉及坐标点的象限,坐标点到坐标轴的距离,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根据点在第四象限可得,根据点到两条坐标轴的距离之和为5,列出关于的方程,求出的值即可解答.
【详解】解:∵点在第四象限,
∴,
∵点到两条坐标轴的距离之和为5,
∴,
解得:,
∴点坐标为.
故答案为:.
2.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点的坐标的几何意义,到x轴的距离就是纵坐标的绝对值,到y轴的距离就是横坐标的绝对值.应先判断出点A的横纵坐标的符号,进而判断点A到x轴、y轴的距离.
【详解】解:点在x轴上方,
点A的纵坐标大于0,得到,
点A到x轴的距离是;
点在y轴的左边,
点A的横坐标小于0,即,
点A到轴的距离是;
故选:C.
3.
【分析】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题的关键.根据第四象限的点的横坐标是正数,纵坐标是负数,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纵坐标的绝对值,到y轴的距离等于横坐标的绝对值确定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即可得解.
【详解】解:点P在第四象限且到x轴距离为5,到y轴距离为3,
∴点P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
∴点P的坐标为,
故答案为:.
4.(1)解:点A的坐标为,点A到x轴的距离记作m,到y轴的距离记作n,



(2)解:





【题型4 点或图形的平移、对称】
1.
【分析】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坐标确定位置,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已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再根据点的平移规律,即可解答.
【详解】解: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棋子“马”位于点,
将棋子“马”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的点的坐标是,
故答案为:.
2.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点关于原点对称的坐标特点,根据点坐标的特点判定所在象限,理解并掌握点的对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根据点关原点对称的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均变为相反数,再根据点坐标的符号即可求解.
【详解】解: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B的坐标为,
∴点B在第四象限,
故答案为:四.
3.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关于轴对称点的性质,正确把握横纵坐标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直接利用关于轴对称点的性质(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得出,的值,进而得出答案.
【详解】解:∵与点关于轴对称,


故答案为:.
4.①②
【分析】本题考查了坐标的平移,根据题中“跳马运动”的移动规则逐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熟练掌握坐标移动规则是解题关键.
【详解】解:①由题可知,进行一次跳马运动,
首先沿任一坐标轴方向平移2个单位,可以到达,,,四个点,
再沿与前一次平移垂直的方向平移1个单位,
以上4个点都有向上或向下2种情况,
故可能到达的点有8 个,故①正确;
②,可以先向下平移2各单位,
再向右平移到,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第三次向左平移2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1各单位得到,故②正确;
③按照规则如何移动四次都无法到达,故③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
故答案为:①②.
【题型5 坐标系中的面积问题】
1.或
【分析】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设的边上的高为,根据的面积等于四边形面积的,列出方程,求得,即可求解.
【详解】解:设的边上的高为,
长方形的长为,宽为,

的面积等于四边形面积的,

即,
解得,
动点从点出发沿运动,
点的坐标为或
故答案为或
2.31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坐标与图形,过点B作轴,过点C作轴,过点D作轴,然后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四周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得出答案即可.
【详解】解:过点B作轴,过点C作轴,过点D作轴,如图所示:
∵四边形各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
∴,,,,
∴,,,
,,,,,,


故答案为:31.
3.C
【分析】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性质,根据题意可以求得的值,然后再对进行讨论,即可求得的值,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中的新定义,利用新定义解答问题.
【详解】由题意可得,“水平底”,
当时,,
则,
解得:,
故点的坐标为;
当时,,
故此种情况不符合题意;
当时,,
则,
解得:,
故选:.
4.C
【分析】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非负数的性质,先根据绝对值和平方的非负性求出的值,分别过点作轴的平行线,过点作轴的平行线,相交于点,则,设,求出,根据题意得到,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解:∵a,b满足,
∴,
∴,
∴,,
如图,分别过点作轴的平行线,过点作轴的平行线,相交于点,
则,
设,
∵,
∴,
∵的面积与的面积相等,
∴,
∴,
∴,
∴,
∴,
故选:C.
【题型6 坐标与点的移动规律探究】
1.
【分析】根据图形可知点的位置每4个数一个循环,横坐标为下标数减1,…1,进而判断与的纵坐标相同,即可求解.
本题主要考查规律型:点的坐标,找到点的坐标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解:,,,,,…
根据图形可知点的位置每4个数一个循环,横坐标为下标数减1,…1,
与的纵坐标相同,
故答案为:
2.B
【分析】本题考查坐标位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发现点的坐标位置的变化特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根据题意,可以画出相应的图形,然后即可发现点所在的位置变化特点,即可得到小球第2025次碰到球桌边时,小球的位置.
【详解】解:根据题意,可以画出相应的图形,罗列前几次小球的位置如下:
小球第一次碰到球桌边时,小球的位置是,
小球第二次碰到球桌边时,位置是,
小球第三次碰到球桌边时,位置是,
小球第四次碰到球桌边时,位置是,
小球第五次碰到球桌边时,位置是,
小球第六次碰到球桌边时,位置是,
……,
∵,
∴小球第2025次碰到球桌边时,位置是.
故选:B.
3.C
【分析】本题考查坐标的规律问题,先找到点的规律,然后计算解题即可,解题的关键是找到点的坐标规律.
【详解】解:由题可知,每4个点纵坐标重复一次,横坐标向右平移6个单位长度,
∴ ,
则的横坐标为: ,纵坐标为1,
故选:C.
4.C
【分析】本题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变换,正确找出规律是解题的关键.根据点坐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为10,设经过t秒P,Q第一次相遇,则P点走的路程为,Q点走的路程为,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求出经过2秒第一次相遇,进一步求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相遇点的坐标,直到找出五次相遇一循环,再用的结果即可求出第2025次相遇点的坐标.
【详解】解:,,,,

长方形的周长为,
设经过t秒P,Q第一次相遇,则P点走的路程为,Q点走的路程为,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当时,P,Q第一次相遇,则路程为,此时相遇点坐标为,
当时,P,Q第二次相遇,则路程为,此时相遇点坐标为,
当时,P,Q第三次相遇,则路程为,此时相遇点坐标为,
当时,P,Q第四次相遇,则路程为,此时相遇点坐标为,
当时,P,Q第五次相遇,则路程为,此时相遇点坐标为,
当时,P,Q第六次相遇,则路程为,此时相遇点坐标为,
五次相遇循环一次,

点的坐标为.
故选:C.
【题型7 坐标与图形变换规律探究】
1.
【分析】本题考查点的变化规律,根据 坐标的变化情况,总结规律,根据规律解答,仔细观察图形、数形结合,总结出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详解】解:∵,,
∴,
∵,
∴顶点的坐标为,
故答案为:.
2.A
【分析】本题是一道关于等边三角形性质及探索规律的题目,找出坐标的变化规律是解答的关键.观察图形可以得到,每4个为一组,据此可以得到横坐标为,在x轴正半轴上,纵坐标为0,据此即可求解.
【详解】解:观察图形可以看出,每4个为一组,
∵,,,……;
,的横坐标为,
,的横坐标为,
,的横坐标为,
……;
∵,
∴横坐标为,
∴在x轴正半轴上,纵坐标为0,
∴的坐标是.
故选:A.
3.(1)解:由图可知,点O的坐标是.
已知,从点,,…,的坐标中找规律,发现点的横坐标是,而纵坐标都是3.
同理,点也一样找规律,发现点的横坐标是,纵坐标是0.
由上述规律可知,点的坐标是,点的坐标是.
(2)解:根据规律,后一个三角形的底边是前一个三角形底边的2倍,高都是3.
由(1),得,所以.
又因为,
所以.
4.
【分析】利用图形分别得出B点横坐标,,,…的横坐标分别为:…,点的横坐标为:,再利用纵坐标变化规律进而得出答案.
【详解】解:分别过点,,,作轴,轴,轴于点D,E,F,

∵ ,
∴,,,,,
可得出,
∵,
∴,,,,
可得,
同理可得出:,,…,
∵,,,…的横坐标分别为:…,
∴点的横坐标为:,
∵,,,…的纵坐标分别为:…,
∴点的纵坐标为:,
∴点的坐标为:.
故答案为:.
【题型8 坐标系中的动点问题探究】
1.(1)解:∵点的坐标是,
∴,
∵,
∴,
∵四边形是矩形,, ,
∴;
(2)①由题意得,,
∴,
∵轴,,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即,

∴当时, 直线轴;
②∵点到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
∴,
∴,
∴;
③,

由运动知,,,


∵四边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


∴, .
2.(1)解:点,轴,
,,

故答案为:2.
(2)证明:如图,连接.
由(1)知,,

,即,

(3)解:①当点在线段上,,
解得,此时.
②当点在的延长线上时,,
解得,此时,
综上所述,时,,时,.
3.(1)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轴,轴,且,
∴,
∴;
(2)解: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动点Q从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速度,当时间为时,,
∴点在线段上,,
∴;
(3)解:点在线段上运动的时间为,在线段上运动的时间为,
∴点从的时间为,
点在线段上运动的时间为,在线段上运动的时间为,
∴点从的时间为,
∵若P,Q两点同时出发,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两点都停止运动,
∴点不能到达点的位置,
设P,Q两点运动的时间为,
当是,,
∴,
解得,;
当时,点在线段上,点在线段上,
如图所示,过点作延长线的垂线,交于点,
∴,,,点的横坐标为,纵坐标为,点的横坐标为,纵坐标为,
∴,,,
∴,,
∴,
∴,
整理得,,
解得,;
综上所述,当或时,三角形的面积为6.
4.(1)解:∵,
∴a 6=0,b 4=0,
解得:a=6,b=4,
∴A(6,0),B(0,4),
故答案为:6,4;
(2)∠BPQ+∠PQC=236°,
理由:如图,过点P作PM∥CQ,
∵∠BAO=34°,
∴∠DBP=∠90°+34°=124°,
∵QC∥AB,
∴QC∥AB∥PM,
∴∠DBP+∠BPM=180°,∠MPQ+∠PQC=180°,
∴∠DBP+∠BPM+∠MPQ+∠PQC=360°,
∵∠BPQ=∠BPM+∠MPQ,
∴∠DBP+∠BPQ+∠PQC=360°,
∴∠BPQ+∠PQC=360° ∠DBP=360° 124°=236°;
(3)如图:∵A(6,0),B(0,4),
∴S△AOB=,
设H(0,x),
∵点D(3,2)是线段AB的中点,
∴S△AHD=S△AHB=,
∵,
∴,

∴或,
解得:x=或x=,
∴H(0,)或(0,).
【题型9 坐标系中角度关系问题探究】
1.(1)解:∵OA∶OB=5∶4
设OA=5m,OB=4m,
∵△AOB面积为10,
∴ 5m4m=10,
∴m2=1,
∵m为正数,
∴m=1,
∴OB=4,
∴B(0,4).
(2)解:线段OC能否通过平移AB得到.
理由:如图
∵B(0,4),C(m,4)的纵坐标相同,
∴BC∥x轴,
∴∠C=∠1,
∵∠C=∠OAB
∴∠1=∠OAB
∴OC∥AB,
∴线段OC能否通过平移AB得到.
由(1)得,OA=5,将AB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点A到点O,点B(0,4)到点C.
∴C(-5,4).
(3)解:∠OPA=∠POC+∠PAB或∠OPA=∠POC-∠PAB.
理由:
当点P在点B,C之间时,如图2,过点P作PH∥CO交x轴于点 H,
∴∠OPH=∠POC,
由(2)知,OC∥AB
∴PH∥OC∥AB
∴∠HPA=∠PAB,
∴∠OPA=∠OPH+∠APH=∠POC+∠PAB.
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如图3,过点P作PH∥CO,
由(2)知,OC∥AB
∴PH∥OC∥AB
∴∠BAP=∠APH, ∠HPO=∠COP,
∴∠OPA=∠HPO -∠APH=∠POC -∠PAB.
综上所述,∠OPA=∠POC+∠PAB或∠OPA=∠POC -∠PAB.
2.解:(1)画出坐标系:

由图可得,B(4,3),C(﹣1,0),D(4,0),E(﹣2,5);
(2)∵AB∥OD,
∴∠FOD=∠FGB,
∵∠FGB是△AFG的外角,
∴∠FGB=∠FAB+∠AFO,
∴∠FOD=∠FAB+∠AFO.
故答案为:∠FOD=∠FAB+∠AFO.
3.(1)解:∵点A的坐标是,
∴,
∵,
∴,
∴;
(2)解:∵点B的坐标是,,
∴,
设点,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
∴,
解得:,
∴或;
(3)解:如图,当点在点的上方且在的下方时,设交于,

∵,
∴,
∵,
∴;
如图,当点在点的上方且在的上方时,

同理可证得:;
如图,当点在线段上(不与、重合)时,作,

∵,
∴,
∴,,
∴.
4.(1)解:在长方形中,,,
∵点在第一象限,
∴;
(2),理由是:
设与交于D,
∵,
∴,
∵,
∴;
(3)①当F在上方时,
∵,
∴,
∵,
∴,即,
∴,
∵,,
∴,
∴,
同(2)可得:,即,
∴,
∴;
②当F在下方,当F在左边时,延长交于点,如图所示,
,,,
∵,
∴,
∵,
∴;
③当F在下方,当F在右边时,
,,,
∵,
∴,
∵,
∴,
∴,
∴.
综上:的值为或2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