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证 明
1 为什么要证明
2 认识证明
第1课时 定义与命题
学习要点
知识点1 推理论证的必要性
1.推理论证的意义:仅凭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数学结论不一定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进行 有根有据 的证明.
2.检验数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论证. 推理论证 是最可靠、最科学的方法.
知识点2 定义的概念
为了进行有理有据的证明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知识点3 命题与反例
1.命题
2.反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备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 反例 .
课堂达标
1.下列结论,你能肯定的是 (B)
A.今天天晴,明天必然还是晴天
B.三个连续整数的积一定能被6整除
C.小明的数学成绩一向很好,因而后天的竞赛考试中他必然能获得一等奖
D.两张照片看起来完全一样,可以知道这两张必然是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为 (C)
A.若a>b,bc
B.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若a=b,则a2=b2
D.若x2>0,则x>0
3.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 (C)
A.直线AB和CD垂直吗
B.过线段AB的中点C画AB的垂线
C.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D.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对于命题“如果∠1+∠2=90°,那么∠1≠∠2”,能说明它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A)
A.∠1=∠2=45°
B.∠1=40°,∠2=50°
C.∠1=50°,∠2=50°
D.∠1=40°,∠2=40°
5.某班有20位同学参加围棋、象棋比赛,甲说:“只参加一项的人数大于14人.”乙说:“两项都参加的人数小于5人.”对于甲、乙两人的说法,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若甲对,则乙对 B.若乙对,则甲对
C.若乙错,则甲错 D.若甲错,则乙对
6.“若a和b都是无理数,则a+b一定是无理数”是错误的,例如:a,b分别等于 - 和 (答案不唯一) ,结论不成立.
7.把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 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
第2课时 定理与证明
学习要点
知识点 公理、定理及证明
1.定义: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叫定理.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2.对于公理,它是不需要推理论证的真命题,它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对于定理,它是经过证明的真命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定理,定理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3.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1)写出已知、求证;(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要证的结论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4)检验证明过程是否正确且完善.
课堂达标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所有的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B.所有的命题都是定理
C.所有的定理都是命题
D.所有的公理都是真命题
2.下列关于基本事实和定理的联系,说法正确的是 (C)
A.基本事实和定理都不一定是真命题
B.基本事实就是定理,定理也是基本事实
C.基本事实和定理都可以作为推理论证的依据
D.基本事实和定理的正确性均不需要证明
3.如图,△ABC的一角被墨水污了,但小明很快就画出跟原来一样的图形,他所用定理是 (C)
A.SAS B.SSS
C.ASA D.无法确定
3 平行线的证明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
学习要点
知识点 平行线的判定
1.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如图1,∵∠1=∠2(已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图1 图2 图3
2.定理:
(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如图2,∵∠1与∠2互补(已知),∴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如图3,∵∠1=∠2(已知),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堂达标
1.如图,已知∠1=70°,要使AB∥CD,则需具备的另一个条件是 (C)
A.∠2=70° B.∠2=100°
C.∠2=110° D.∠3=110°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的是 (B)
A.∠2=∠5 B.∠1=∠3
C.∠5=∠4 D.∠1+∠5=180°
3.(1)如图,如果∠1=∠B,那么 AB ∥ CD ,根据是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2)如图,要使BE∥DF,必须∠1= ∠D ,根据是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
学习要点
知识点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项目 内容 基本图形
性质定理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 相等 .如图,若l1∥l2,则∠1=∠2
性质定理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 相等 .如图,若l1∥l2,则∠2=∠3
性质定理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 互补 .如图,若l1∥l2,则∠3+∠4=180°
性质定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如图,若l1∥l2,l1∥l3,则l2∥l3
解题策略 若图形中有平行线和折线或拐角时,常过折点或拐点处作平行线,构造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利用角之间的关系求解.如图,若l1∥l2,P为拐点,可过点P作l3∥l1,则l3∥l1∥l2,再利用角之间的关系求解
课堂达标
1.如图,已知a∥b,∠1=58°,则∠2的大小是 (C)
A.122° B.85° C.58° D.32°
第1题图 第3题图
2.如果∠1和∠2的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条边互相平行,那么∠1和∠2的数量关系是 (C)
A.相等 B.互补
C.相等或互补 D.互补且相等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T⊥AB于点O,CE∥AB交CD于点C,若∠ECO=40°,则∠DOT= (A)
A.50° B.45° C.60° D.65°
4.如图,AB∥CD,点E,F在AC边上,已知∠CED=70°,∠BFC=130°,则∠B+∠D的度数为 (C)
A.40° B.50° C.60° D.70°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两点,∠BEF的平分线交CD于点G,若∠EFG=52°,则∠BEG等于 64° .
6.如图,E点为DF上的点,B为AC上的点,∠1=∠2,∠C=∠D.求证:AC∥DF.
证明:∵∠1=∠2(已知),∠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DB∥E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AB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C=∠D(已知),∴∠D=∠ABD(等量代换),∴AC∥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第七章 证 明
1 为什么要证明
2 认识证明
第1课时 定义与命题
学习要点
知识点1 推理论证的必要性
1.推理论证的意义:仅凭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数学结论不一定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进行 有根有据 的证明.
2.检验数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论证. 推理论证 是最可靠、最科学的方法.
知识点2 定义的概念
为了进行有理有据的证明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知识点3 命题与反例
1.命题
2.反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备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 反例 .
课堂达标
1.下列结论,你能肯定的是 ( )
A.今天天晴,明天必然还是晴天
B.三个连续整数的积一定能被6整除
C.小明的数学成绩一向很好,因而后天的竞赛考试中他必然能获得一等奖
D.两张照片看起来完全一样,可以知道这两张必然是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为 ( )
A.若a>b,bc
B.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若a=b,则a2=b2
D.若x2>0,则x>0
3.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 ( )
A.直线AB和CD垂直吗
B.过线段AB的中点C画AB的垂线
C.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D.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对于命题“如果∠1+∠2=90°,那么∠1≠∠2”,能说明它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 )
A.∠1=∠2=45°
B.∠1=40°,∠2=50°
C.∠1=50°,∠2=50°
D.∠1=40°,∠2=40°
5.某班有20位同学参加围棋、象棋比赛,甲说:“只参加一项的人数大于14人.”乙说:“两项都参加的人数小于5人.”对于甲、乙两人的说法,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若甲对,则乙对 B.若乙对,则甲对
C.若乙错,则甲错 D.若甲错,则乙对
6.“若a和b都是无理数,则a+b一定是无理数”是错误的,例如:a,b分别等于 ,结论不成立.
7.把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 .
第2课时 定理与证明
学习要点
知识点 公理、定理及证明
1.定义: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叫定理.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2.对于公理,它是不需要推理论证的真命题,它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对于定理,它是经过证明的真命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定理,定理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3.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1)写出已知、求证;(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要证的结论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4)检验证明过程是否正确且完善.
课堂达标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所有的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B.所有的命题都是定理
C.所有的定理都是命题
D.所有的公理都是真命题
2.下列关于基本事实和定理的联系,说法正确的是 ( )
A.基本事实和定理都不一定是真命题
B.基本事实就是定理,定理也是基本事实
C.基本事实和定理都可以作为推理论证的依据
D.基本事实和定理的正确性均不需要证明
3.如图,△ABC的一角被墨水污了,但小明很快就画出跟原来一样的图形,他所用定理是 ( )
A.SAS B.SSS
C.ASA D.无法确定
3 平行线的证明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
学习要点
知识点 平行线的判定
1.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如图1,∵∠1=∠2(已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图1 图2 图3
2.定理:
(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如图2,∵∠1与∠2互补(已知),∴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如图3,∵∠1=∠2(已知),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堂达标
1.如图,已知∠1=70°,要使AB∥CD,则需具备的另一个条件是 ( )
A.∠2=70° B.∠2=100°
C.∠2=110° D.∠3=110°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的是 ( )
A.∠2=∠5 B.∠1=∠3
C.∠5=∠4 D.∠1+∠5=180°
3.(1)如图,如果∠1=∠B,那么 ,根据是 ;
(2)如图,要使BE∥DF,必须∠1= ,根据是 .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
学习要点
知识点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项目 内容 基本图形
性质定理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 相等 .如图,若l1∥l2,则∠1=∠2
性质定理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 相等 .如图,若l1∥l2,则∠2=∠3
性质定理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 互补 .如图,若l1∥l2,则∠3+∠4=180°
性质定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如图,若l1∥l2,l1∥l3,则l2∥l3
解题策略 若图形中有平行线和折线或拐角时,常过折点或拐点处作平行线,构造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利用角之间的关系求解.如图,若l1∥l2,P为拐点,可过点P作l3∥l1,则l3∥l1∥l2,再利用角之间的关系求解
课堂达标
1.如图,已知a∥b,∠1=58°,则∠2的大小是 ( )
A.122° B.85° C.58° D.32°
第1题图 第3题图
2.如果∠1和∠2的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条边互相平行,那么∠1和∠2的数量关系是 ( )
A.相等 B.互补
C.相等或互补 D.互补且相等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T⊥AB于点O,CE∥AB交CD于点C,若∠ECO=40°,则∠DOT= ( )
A.50° B.45° C.60° D.65°
4.如图,AB∥CD,点E,F在AC边上,已知∠CED=70°,∠BFC=130°,则∠B+∠D的度数为 ( )
A.40° B.50° C.60° D.70°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两点,∠BEF的平分线交CD于点G,若∠EFG=52°,则∠BEG等于 .
6.如图,E点为DF上的点,B为AC上的点,∠1=∠2,∠C=∠D.求证:AC∥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