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勾股定理 测试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以下列各组数据为三角形三边,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4 cm,8 cm,7 cm B.3 cm,5 cm,2 cm
C.2 cm,2 cm,4 cm D.13 cm,12 cm,5 cm
2.如图,在一个高为3 m,斜边长为5 m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则地毯长度为( )
A.4 m B.5 m C.7 m D.8 m
第2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3.在△ABC中,AB=17,AC=10,高AD=8,则△ABC的周长是( )
A.21 B.36 C.48 D.36或48
4.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2和5,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
A.169 B.169或119 C.13或15 D.15
5.若△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b)(a2+b2-c2)=0,则△ABC是(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6.如图,甲船以20 n mile/h的速度从港口O出发向西北方向航行,乙船以15 n mile/h的速度同时从港口O出发向东北方向航行,则2 h后,两船相距( )
A.40 n mile B.45 n mile C.50 n mile D.55 n mile
7.如图,所有阴影部分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已知正方形A,B,C的面积依次为2,4,3,则正方形D的面积为( )
A.7 B.8 C.9 D.10
8.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其面积记为S1,以CD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以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其面积为S2……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则S5的值为( )
A.()4 B.()3 C.()5 D.
第8题图 第9题图 第10题图
9.如图,长方体的高为9 dm,底面是边长为6 dm的正方形,一只蚂蚁从顶点A开始爬向顶点B,那么它爬行的最短路程为( )
A.10 dm B.12 dm C.15 dm D.20 dm
10.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点D在AB上,AD=AC,AF⊥CD交CD于点E,交CB于点F,则CF的长是( )
A.1.5 B.1.8 C.2 D.2.5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如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如果正方形的面积为64 cm2,则x的长为 cm.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2.如图所示是一个三级台阶,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是50 cm,30 cm,10 cm,A和B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若一只壁虎从A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则壁虎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 .
13.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折叠起来,使其顶点C与A重合,折痕为EF.若AB=1,BC=2,则AF长为 .
1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90°,AB=3,BC=4,CD=5,DA2=50,则BD2= .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如图,在Rt△ABC中,∠ACB=90°,AC=4,BC=3,将△ABC扩充为等腰三角形ABD,使扩充的部分是以AC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则CD的长为 .
三、解答题(共70分)
16.(6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90°,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17.(6分)如图,某斜拉桥的主梁AD垂直于桥面MN于点D,主梁上有两根拉索分别为AB,AC.
(1)若拉索AB⊥AC,AB,BC的长度分别为10 m,26 m,求拉索AC的长度;
(2)若AB,AC的长分别为13 m,20 m,且固定点B,C之间的距离为21 m,求主梁AD的高度.
18.(6分)如图,在Rt△ABC中,∠C=90°,AC=4.
(1)若BC=3,求AB的长;
(2)若BC=a,AB=c,求代数式(c-2)2-(a+4)2+4(c+2a+3)的值.
19.(6分)如图,A城气象台测得台风中心在A城正西方向600 km的B处,以每小时200 km的速度向北偏东60°的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500 km的范围内是受台风影响的区域.
(1)A城是否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为什么?
(2)若A城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那么A城遭受这次台风影响有多长时间?
(提示: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0.(10分)如图,在△ABC中,D是BC的中点,DE⊥BC,垂足为D,交AB于点E,且BE2-AE2=AC2.
(1)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DE=3,BD=4,求AE的长.
21.(10分)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所示(简图),由弦图变化得到,它是由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正方形EFGH的边长为3,求S1+S2+S3的值.
22.(12分)如图,在Rt△ABC中,∠C=90°,AB=5 cm,AC=3 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1 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s.
(1)求BC边的长;
(2)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
23.(14分)阅读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材料:实际问题:如图1,一圆柱的底面半径为5 cm,BC是底面直径,高AB为5 cm,求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圆柱表面爬行到点C的最短路线,小明设计了两条路线.
解决方案:
路线1:侧面展开图中的线段AC,如图2所示.
设路线1的长度为l1,则=AC2=AB2+BC2=52+(5π)2=25+25π2;
路线2:高线AB+底面直径BC,如图1所示.
设路线2的长度为l2,则=(AB+BC)2=(5+10)2=225.
比较l1,l2的大小,采用“作差法”:
因为=25(π2-8)>0,
所以,所以l1>l2.
小明认为应选择路线2,路线2较短.
(1)小亮对上述结论有些疑惑,于是他把条件改成“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 cm,高AB为5 cm”.请你用上述方法帮小亮比较出l1与l2的大小;
(2)如图3,把两个相同的圆柱紧密排列在一起,高为5 cm,当蚂蚁从点A出发沿圆柱表面爬行到点C的两条路线长度相等时,求圆柱的底面半径r. (注:按上面小明所设计的两条路线方式求解)第一章勾股定理 测试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以下列各组数据为三角形三边,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D )
A.4 cm,8 cm,7 cm B.3 cm,5 cm,2 cm
C.2 cm,2 cm,4 cm D.13 cm,12 cm,5 cm
2.如图,在一个高为3 m,斜边长为5 m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则地毯长度为( C )
A.4 m B.5 m C.7 m D.8 m
第2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3.在△ABC中,AB=17,AC=10,高AD=8,则△ABC的周长是( D )
A.21 B.36 C.48 D.36或48
4.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2和5,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B )
A.169 B.169或119 C.13或15 D.15
5.若△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b)(a2+b2-c2)=0,则△ABC是( D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6.如图,甲船以20 n mile/h的速度从港口O出发向西北方向航行,乙船以15 n mile/h的速度同时从港口O出发向东北方向航行,则2 h后,两船相距( C )
A.40 n mile B.45 n mile C.50 n mile D.55 n mile
7.如图,所有阴影部分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已知正方形A,B,C的面积依次为2,4,3,则正方形D的面积为( C )
A.7 B.8 C.9 D.10
8.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其面积记为S1,以CD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以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其面积为S2……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则S5的值为( A )
A.()4 B.()3 C.()5 D.
第8题图 第9题图 第10题图
9.如图,长方体的高为9 dm,底面是边长为6 dm的正方形,一只蚂蚁从顶点A开始爬向顶点B,那么它爬行的最短路程为( C )
A.10 dm B.12 dm C.15 dm D.20 dm
10.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点D在AB上,AD=AC,AF⊥CD交CD于点E,交CB于点F,则CF的长是( A )
A.1.5 B.1.8 C.2 D.2.5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如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如果正方形的面积为64 cm2,则x的长为 17 cm.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2.如图所示是一个三级台阶,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是50 cm,30 cm,10 cm,A和B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若一只壁虎从A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则壁虎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 130 cm .
13.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折叠起来,使其顶点C与A重合,折痕为EF.若AB=1,BC=2,则AF长为 .
1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90°,AB=3,BC=4,CD=5,DA2=50,则BD2= 65 .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如图,在Rt△ABC中,∠ACB=90°,AC=4,BC=3,将△ABC扩充为等腰三角形ABD,使扩充的部分是以AC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则CD的长为 3或或2 .
三、解答题(共70分)
16.(6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90°,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因为∠B=90°,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又因为AB=3,BC=4,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AC2=AB2+BC2=25,所以AC=5.又因为CD=12,AD=13,所以AD2=132=169,CD2+AC2=122+52=144+25=169,所以CD2+AC2=AD2,所以△ACD为直角三角形,∠ACD=90°,则AB BC+AC CD=×3×4+×5×12=36.故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36.
17.(6分)如图,某斜拉桥的主梁AD垂直于桥面MN于点D,主梁上有两根拉索分别为AB,AC.
(1)若拉索AB⊥AC,AB,BC的长度分别为10 m,26 m,求拉索AC的长度;
(2)若AB,AC的长分别为13 m,20 m,且固定点B,C之间的距离为21 m,求主梁AD的高度.
解:(1)因为AB⊥AC,所以∠BAC=90°.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BC2-AB2=262-102=242,所以AC=24 m.
因为BC=21 m,所以CD=(21-BD)m.因为AD⊥BC,所以∠ADB=∠ADC=90°.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AC2-CD2,所以AB2-BD2=AC2-CD2,所以132-BD2=202-(21-BD)2,所以BD=5,所以AD2=AB2-BD2=132-52=122,所以AD=
12 m.
18.(6分)如图,在Rt△ABC中,∠C=90°,AC=4.
(1)若BC=3,求AB的长;
(2)若BC=a,AB=c,求代数式(c-2)2-(a+4)2+4(c+2a+3)的值.
解:(1)在Rt△ABC中,因为∠C=90°,AC=4,BC=3,所以AB2=AC2+BC2=42+32=25.所以AB=5.
(2)在Rt△ABC中,所以∠C=90°,BC=a,AB=c,AC=4,所以c2-a2=42=16.所以(c-2)2-(a+4)2+4(c+2a+3)=c2-4c+4-(a2+8a+16)+4c+8a+12=c2-4c+4-a2-8a-16+4c+8a+12=c2-a2=16.
19.(6分)如图,A城气象台测得台风中心在A城正西方向600 km的B处,以每小时200 km的速度向北偏东60°的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500 km的范围内是受台风影响的区域.
(1)A城是否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为什么?
(2)若A城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那么A城遭受这次台风影响有多长时间?
(提示: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解:(1)A城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理由:由A点向BC作垂线,垂足为M,在Rt△ABM中,∠ABM=30°,AB=600 km,则AM=300 km,因为300<500,所以A城会受台风影响.
(2)设BC上点D,DA=500 km,则还有一点G,有AG=500 km.因为DA=AG,所以△ADG是等腰三角形,因为AM⊥BC,所以AM是DG的垂直平分线,MD=GM,在Rt△ADM中,DA=500 km,AM=300 km,由勾股定理得,MD2=AD2-AM2,所以MD=400 km,则DG=2DM=800 km,遭受台风影响的时间是t=800÷200=4(h),所以A城遭受这次台风影响时间为4 h.
20.(10分)如图,在△ABC中,D是BC的中点,DE⊥BC,垂足为D,交AB于点E,且BE2-AE2=AC2.
(1)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DE=3,BD=4,求AE的长.
解:(1)△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连接CE.因为D是BC的中点,DE⊥BC,所以CE=BE.因为BE2-AE2=AC2,所以CE2-AE2=AC2,即AE2+AC2=CE2,所以∠A=90°,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2)因为DE⊥BC,所以∠BDE=90°.在Rt△BDE中,DE=3,BD=4,所以BE2=DE2+BD2=25,所以CE=BE=5.由(1)可知∠A=90°,所以AC2=CE2-AE2=25-AE2.因为D是BC的中点,所以BC=2BD=8.在Rt△ABC中,AB=5+AE,由勾股定理得BC2-BA2=AC2,所以64-(5+AE)2=25-AE2,所以AE=.
21.(10分)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所示(简图),由弦图变化得到,它是由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正方形EFGH的边长为3,求S1+S2+S3的值.
解:在Rt△CFG中,CG2+CF2=GF2.因为八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四边形ABCD,EFGH,MNKT是正方形,所以CG=KG=FN,CF=DG=KF,所以S1=(CG+DG)2=CG2+DG2+2CG·DG=CG2+CF2+2CG·DG=GF2+2CG·DG,S2=GF2,S3=(KF-NF)2=KF2+NF2-2KF·NF.因为正方形EFGH的边长为3,所以GF2=9,所以S1+S2+S3=GF2+2CG·DG+GF2+KF2+NF2-2KF·NF=3GF2=27.
22.(12分)如图,在Rt△ABC中,∠C=90°,AB=5 cm,AC=3 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1 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s.
(1)求BC边的长;
(2)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
解:(1)在Rt△ABC中,BC2=AB2-AC2=52-32=16,所以BC=4 cm.
(2)由题意知BP=t cm,如图1,当∠APB为直角时,点P与点C重合,BP=BC=4 cm,即t=4.如图2,当∠BAP为直角时,BP=t cm,CP=(t-4)cm,AC=3 cm,在Rt△ACP中,AP2=32+(t-4)2,在Rt△BAP中,AB2+AP2=BP2,所以52+[32+(t-4)2]=t2,解得t=.综上,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t的值为4或.
23.(14分)阅读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材料:实际问题:如图1,一圆柱的底面半径为5 cm,BC是底面直径,高AB为5 cm,求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圆柱表面爬行到点C的最短路线,小明设计了两条路线.
解决方案:
路线1:侧面展开图中的线段AC,如图2所示.
设路线1的长度为l1,则=AC2=AB2+BC2=52+(5π)2=25+25π2;
路线2:高线AB+底面直径BC,如图1所示.
设路线2的长度为l2,则=(AB+BC)2=(5+10)2=225.
比较l1,l2的大小,采用“作差法”:
因为=25(π2-8)>0,
所以,所以l1>l2.
小明认为应选择路线2,路线2较短.
(1)小亮对上述结论有些疑惑,于是他把条件改成“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 cm,高AB为5 cm”.请你用上述方法帮小亮比较出l1与l2的大小;
(2)如图3,把两个相同的圆柱紧密排列在一起,高为5 cm,当蚂蚁从点A出发沿圆柱表面爬行到点C的两条路线长度相等时,求圆柱的底面半径r. (注:按上面小明所设计的两条路线方式求解)
解:(1)因为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 cm,高AB为5 cm,所以路线1为=AC2=AB2+BC2=25+π2;路线2为l2=AB+BC=5+2=7,=(AB+BC)2=49.因为=25+π2-49=π2-24<0,所以,所以l1<l2.
(2)由题知圆柱的高为5 cm.如图是沿两圆柱相交处剪开的侧面展开图,所以=AC2=AB2+BC2=25+(2πr)2,=(AB+BC)2=(5+4r)2,由题意得25+(2πr)2=(5+4r)2,解得r=.即当圆柱的底面半径r为 cm时,蚂蚁从点A出发沿圆柱表面爬行到点C的两条路线长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