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中间或末尾有0)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节课应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掌握当商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时的正确处理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模型意识,提升数学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学习目标 1. 观察现实世界:能从生活中的连续测量、均分费用等情境中抽象出需要计算商中有0的小数除法问题。
2. 思考现实世界:理解在小数除法竖式中,当某一位不够商1时要商0占位的道理,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正确书写格式。
3. 表达现实世界:能够清晰描述“为什么要商0”以及“0的位置如何确定”,并规范完成相关计算题。
学习重点 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运算,特别是理解“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的规则。
学习难点 理解“商0”的必要性及其在数位上的意义,避免漏写0或错位;在被除数末尾添0继续除的过程中保持小数点对齐和位值准确。
评价任务 1. 能识别并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算式
2. 能判断何时需要在商中补0占位
3. 能解释“为什么这一位要商0”
4. 能独立完成包含补0操作的综合练习题
资源
与建议 1. 利用教材中关于水位变化、船闸运行时间等连续数据作为背景,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建议通过对比分析法,将“无0”与“有0”的算式并列呈现,引导学生发现差异。
3. 使用计数器或方格纸辅助理解位值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
4. 强调竖式书写的规范流程:先定小数点位置,再逐位试商,遇不够商1即写0。
5. 鼓励学生自我检查,如用乘法验算结果是否合理。
学
习
过
程 一、复习导入,唤醒旧知 (1)、回顾上节内容,巩固基本算法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说说计算9.84 ÷ 3是怎么做的?请一名学生上台板演,并边写边讲解:“先看整数部分9÷3=3,商3写在个位;然后点上小数点;接着十分位8÷3商2,3×0.2=0.6,减去得0.2;再把百分位4落下来变成0.24,0.24÷3=0.08,商8写在百分位,刚好除尽。”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教师强调关键点:商的小数点必须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是保证位值正确的前提。同时指出,虽然这道题没有出现0,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不够商1”的情况,引出今天的新课题。
(2)、设置认知冲突,引发探究兴趣
出示新算式:23.4 ÷ 6 和 17.6 ÷ 8。让学生先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对于23.4 ÷ 6,学生可能说接近24÷6=4,所以约4米;对于17.6 ÷ 8,接近16÷8=2,所以约2米。然后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计算17.6 ÷ 8时,在十分位上商2后直接结束,得到2.2;也有人在百分位又写了个2,得到2.22。提问:到底哪个是对的?为什么有的地方不需要再除?有没有可能出现“中间要写0”的情况?由此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探索商中间有0的情况
出示算式:31.5 ÷ 5。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多数学生会这样算:31÷5=6……1,商6写在个位;点小数点;余1个一转为10个0.1,加5得15个0.1,15÷5=3,商3写在十分位,得6.3。看似正确,但教师追问:“有没有可能出现商中间有0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另一种情形:比如20.7 ÷ 5。此时整数部分20÷5=4,刚好除尽;然后点小数点;接下来十分位7÷5商1,余2;百分位补0变成20,20÷5=4,所以商4.14。这里没有中间0。再出示更具挑战性的例子:10.8 ÷ 8。让学生计算:10÷8=1……2,商1写在个位;点小数点;余2个一转为20个0.1,加上原有的8个0.1共28个0.1,28÷8=3.5?不对!应该分步:28÷8=3余4,所以商3写在十分位;余4个0.1即40个0.01,补0后40÷8=5,商5写在百分位,得1.35。仍然没有0。最后出示:21.6 ÷ 8。21÷8=2……5,商2;点小数点;余5个一转为50个0.1,加上6得56个0.1,56÷8=7,所以商2.7。仍未出现0。教师说明:有些题目不会自然出现中间0,但我们要知道一旦遇到某一位不够商1就必须写0。例如:12.06 ÷ 6。计算过程:12÷6=2,商2;点小数点;十分位0÷6不够商1,必须在商的十分位写0占位;然后把百分位6落下来变成6个0.01,6÷6=1,商1写在百分位,得2.01。强调“0不能省略”,否则就变成了2.1,数值完全不同。 三、模仿练习,形成技能 (1)、专项训练,强化“补0”意识
安排学生完成以下几组对比练习:
A组:
① 15.6 ÷ 4 = ___
② 16.8 ÷ 8 = ___
③ 18.9 ÷ 9 = ___
B组:
④ 12.06 ÷ 6 = ___
⑤ 20.4 ÷ 8 = ___
⑥ 10.5 ÷ 5 = ___
C组:
⑦ 3.6 ÷ 8 = ___
⑧ 4.5 ÷ 6 = ___
⑨ 2.4 ÷ 5 = ___
要求学生每做完一题都要自问:“有没有哪一位不够商1?要不要写0?”完成后同桌交换批改,重点关注B组第④题是否写了“0”占位,C组前三题是否在整数部分商0后再点小数点。教师选取典型作业投影展示,集体评议。特别强调:像3.6 ÷ 8这样的题,整数部分3比8小,不够商1,应在个位写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除,得0.45。 (2)、综合应用,提升思维品质
出示课本中的船闸通行问题:一艘轮船通过三峡五级船闸共用了2.4小时,平均每通过一级需要多少小时?列出算式2.4 ÷ 5。让学生独立计算。巡视中发现部分学生直接写成2.4 ÷ 5 = 0.48,但过程不完整。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讲解:2÷5不够商1,商0;点小数点;把2.4看成24个0.1,24÷5=4余4,商4写在十分位;余4个0.1即40个0.01,补0后40÷5=8,商8写在百分位,得0.48。强调补0是为了继续除,不是随便加的。再提问:如果只算到0.4就停了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0.4只是近似值,精确结果是0.48,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解决均费问题,体会实用性
出示情境:四名同学一起去郊游,买饮料花了12.8元,买零食花了15.2元,总共花费28元。平均每人应付多少钱?列出算式28 ÷ 4 = 7(元)。但这只是总数。如果分别计算饮料和零食的单价呢?饮料:12.8 ÷ 4 = 3.2(元/人),零食:15.2 ÷ 4 = 3.8(元/人)。再问:如果其中一人只喝了饮料没吃零食,他该付多少?引导学生理解应按实际消费分摊。此环节不仅巩固了除法,还渗透了公平分配的思想。
(2)、设计开放任务,促进深度学习
给出三个被除数:15.6、20.4、10.8,除数都是6。让学生分别计算:15.6 ÷ 6 = 2.6,20.4 ÷ 6 = 3.4,10.8 ÷ 6 = 1.8。然后提问: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被除数增加,商也随之增加;而且这些商都没有出现0。再挑战:你能编一道商中间有0的除法题吗?比如:12.06 ÷ 6 = 2.01。鼓励学生互出题目测试对方,提高参与度。
当
堂
检
测 一、填空题
1. 在计算12.06 ÷ 6时,十分位上的0除以6不够商1,应在商的十分位写( )占位。
2. 3.6 ÷ 9 的商是( ),个位不够商1时应先写( ),再点小数点。
3. 小数除法中,如果除到某一位不够商1,就要在商的对应位上写(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 10.5 ÷ 5 = 2.1,商中间没有0。( )
2. 20.4 ÷ 8 = 2.05,因为百分位上有余数。( )
3. 4.8 ÷ 6 = 0.8,整数部分商0。( )
三、计算下列各题
1. 15.6 ÷ 8 =
2. 12.06 ÷ 6 =
3. 3.6 ÷ 5 =
4. 20.4 ÷ 6 =
作
业
内
容 一、基础巩固
1. 完成课本第__页“自主练习”第7题:判断对错,并改正。
(1)10.8 ÷ 9 = 1.2 ( )
(2)12.6 ÷ 4 = 3.05 ( )
(3)3.2 ÷ 8 = 0.4 ( )
(4)17.6 ÷ 8 = 2.2 ( )
2. 列竖式计算:
(1)14.4 ÷ 6 = (2)10.8 ÷ 4 = (3)2.52 ÷ 3 = (4)15.6 ÷ 5 =
二、拓展提高
1. 一根铁丝长12.6米,剪成6段相等的小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剪成9段呢?
2. 小华5天背了23.5个英语单词,平均每天背多少个?第6天他又背了6个,现在平均每天背多少个?(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三、实践体验
记录一周内家庭用水总量(吨),计算平均每天用水多少吨,并与家人讨论节水措施。
一
致
性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聚焦于“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特殊情况,延续了第一课时的算法主线,实现了知识的递进与发展。教学过程通过“复习—探究—练习—应用”的结构,层层推进,突出难点突破。评价任务紧扣“是否理解商0的意义”和“能否正确书写竖式”,与学习目标高度匹配。作业设计兼顾基础与拓展,注重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应用,体现数学建模思想。整体教学设计逻辑清晰,前后呼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确保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学
后
反
思 1. 本节课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和错例辨析,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商0是为了占位,防止数位错乱”的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学生习惯性跳过,导致答案错误。今后需加强“强制写0”的训练,可通过口令“不够商1写0”帮助记忆。
2. 在处理“添0继续除”的环节,虽然学生知道可以补0,但对“补几个0”“补在哪里”仍存在困惑。尤其是当余数较小而需要多次补0时,容易出错。建议后续引入更形象的“分钱”情境(如分角、分厘),增强现实感。
3. 开放性任务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部分学生能主动编题互测,课堂氛围活跃。但个别学困生在面对复杂算式时仍显畏难情绪。下一步应提供更多支架支持,如提供模板、小组帮扶等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