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综合应用与验算 课时 第3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节课应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掌握用乘法验算小数除法的方法;能在复杂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列出算式并准确计算;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运算能力和反思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学习目标 1. 观察现实世界:能从多步问题或复合情境中识别出需要使用小数除法的环节,并建立数量关系。
2. 思考现实世界:理解小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互逆关系,掌握用乘法对小数除法结果进行验算的方法,提升计算的准确性。
3. 表达现实世界:能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规范书写计算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验算的意义和步骤。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能够在各种情境中灵活应用;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结果,养成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
学习难点 在多步问题中合理拆分任务,正确列出中间算式;理解“商×除数=被除数”这一验算原理在小数运算中的适用性;处理带单位的实际问题时保持数值与单位的一致性。
评价任务 1. 能独立完成包含小数除法的两步应用题
2. 能正确使用乘法对小数除法结果进行验算
3. 能说出验算的作用和基本方法
4. 能在作业中主动写出验算过程
资源
与建议 1. 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三峡工程运行数据的真实案例,如船闸通行时间、水位调控频率等,增强数学的真实性。
2. 建议将验算作为常规操作纳入课堂练习流程,形成“计算+验算”的固定模式。
3. 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如估算验证、画图辅助),培养多样化思维。
4. 强调单位的重要性,在列式和答句中必须注明单位名称。
5. 可组织“错题门诊”活动,让学生扮演“小医生”诊断典型错误,提高批判性思维。
学
习
过
程 一、回顾旧知,构建系统 (1)、梳理知识脉络,形成认知结构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提纲、图表、口诀等)整理所学内容。五分钟后请代表分享。预设成果:
小组A:口诀法——“小数除法很简单,小数点要对齐看;整数部分先来算,不够商1写个0;添0继续往下算,商完记得查一遍。”
小组B:流程图法——开始→列竖式→定小数点位置→从高位除起→哪位不够商1就写0→余数添0继续除→结束。
小组C:对比表法——将“无0”、“中间有0”、“末尾补0”三类题目并列比较,总结异同点。
教师肯定各种形式,并补充:“除了会算,我们还要会‘查’——也就是验算。”引出今天的重点:如何判断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提出核心问题,激发探究动机
出示一个易错算式:17.6 ÷ 8 = 2.2,但有学生误算成2.02或22。提问:如果没人指出,你自己怎么知道这个答案对不对?有没有办法自己检查?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那么小数除法能不能也这样验?比如2.2×8是不是等于17.6?带领全班一起计算:2.2×8=17.6,确实相等。因此得出结论:可以用“商×除数”来验算小数除法。强调这是基于“除法与乘法互为逆运算”的数学原理,不仅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小数。 二、合作探究,掌握验算 (1)、动手实践,体验验算价值
发放一组包含常见错误的练习题卡,每组一套:
题1:9.84 ÷ 3 = 328 (未点小数点)
题2:12.06 ÷ 6 = 2.1 (十分位漏写0)
题3:3.6 ÷ 8 = 4.5 (商错位)
题4:2.4 ÷ 5 = 0.048 (补0过多)
要求各组先不纠正,直接用“商×除数”进行验算。例如第一题:328×3=984≠9.84,明显不符;第二题:2.1×6=12.6≠12.06;第三题:4.5×8=36≠3.6;第四题:0.048×5=0.24≠2.4。通过验算发现结果都不等于原被除数,从而确认原计算有误。再让学生回头查找错误原因。此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验算是一种有效的自我纠错工具,而非额外负担。
(2)、规范验算格式,养成良好习惯
示范正确的验算书写方式:
计算:9.84 ÷ 3 = 3.28
验算:
3.28
× 3
——
9.84
因为3.28 × 3 = 9.84,所以原计算正确。
强调三点:① 验算要另起一行写“验算”二字;② 乘法竖式也要对齐数位;③ 最后要有结论性语句。安排学生对之前做过的几道题进行补验算,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乘法中小数位数的处理是否准确。 三、综合应用,深化理解 (1)、解决多步问题,提升建模能力
出示课本情境:三峡大坝蓄水期间,连续三天水位分别上升了3.28米、3.28米、3.28米,共上升9.84米。提问:这三天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学生很快列出9.84÷3=3.28。再追问:如果只知道每天上升3.28米,你能算出三天共上升多少吗?列出乘法算式3.28×3=9.8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互为逆运算,进一步巩固验算逻辑。接着升级难度:一艘轮船通过五级船闸共用了2.4小时,平均每通过一级需0.48小时。现在要通过七级类似的船闸,预计需要多少时间?学生需先算出单级时间:2.4÷5=0.48,再计算总时间:0.48×7=3.36(小时)。强调第一步是除法,第二步是乘法,属于典型的“先均分再累加”模型。要求学生完整写出两个算式,并对除法结果进行验算。 (2)、分析真实数据,增强现实感知
展示教材中的统计图表(模拟描述):某月三峡船闸每日通行船舶数量分别为:12艘、15艘、10艘、14艘、13艘、16艘、11艘。提问:这一周平均每天通行多少艘船?列出算式:(12+15+10+14+13+16+11) ÷ 7 = 91 ÷ 7 = 13(艘)。提醒学生这是“先求和再平均”的典型问题。再问:如果下一周平均每天通行14艘,比这一周多几艘?14-13=1(艘)。继续拓展:若每艘船收费2.5万元,这一周总收入是多少?先算总数13×7=91艘,再算收入91×2.5=227.5万元。整个过程训练学生从复杂信息中提取关键数据、分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迁移应用 (1)、设计家庭任务,促进家校联动
出示情境:小明家上月用电180度,电费共支付99元。问:平均每度电多少钱?列出算式99 ÷ 180。让学生尝试计算。发现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小数点;990 ÷ 180 ≈ 5.5?不对!应补0变成99.00 ÷ 180。180除990商5,5×180=900,余90;补0后900÷180=5,所以商0.55元/度。强调生活中电价通常以“元/度”表示,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符合实际。再提问:如果本月用了200度,预计电费是多少?0.55×200=110元。鼓励学生回家后查看自家电费单,尝试计算单价并与家长交流。
(2)、开展“错题诊疗”活动,提升反思能力
组织“数学小诊所”游戏:教师提供几张模拟学生作业纸,上面有典型错误,如:
10.8 ÷ 4 = 2.07 (正确应为2.7)
3.6 ÷ 6 = 6 (未商0,应为0.6)
12.6 ÷ 3 = 4.02 (百分位多写2,应为4.2)
学生扮演“小医生”,找出病因(如“忘记点小数点”、“不该商0的地方写了0”、“补0太多”),开出“处方”(改正过程),并写下“健康建议”(如“计算后要用乘法验算”)。通过角色扮演增强趣味性和责任感,同时深化对错误本质的理解。
当
堂
检
测 一、填空题
1. 小数除法可以用( )法来验算,验算时用( )×( )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2. 计算 15.6 ÷ 4 = 3.9,验算过程是:______ × ______ = ______。
3. 在解决“平均分”问题时,一般要用( )法计算。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 所有的除法都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
2. 2.4 ÷ 5 = 0.48,验算:0.48 × 5 = 2.4,说明计算正确。( )
3. 10.5 ÷ 5 = 2.1,不需要验算也能保证正确。( )
三、计算并验算
1. 14.4 ÷ 6 =
2. 12.06 ÷ 6 =
3. 3.6 ÷ 8 =
4. 2.4 ÷ 5 =
作
业
内
容 一、基础巩固
1. 完成课本第__页“自主练习”第9题
2. 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1)17.6 ÷ 8 = (2)10.8 ÷ 4 = (3)2.52 ÷ 3 = (4)15.6 ÷ 5 =
二、拓展提高
1. 一辆汽车行驶120千米耗油15升,平均每升油可以行驶多少千米?如果行驶300千米,大约需要多少升油?
2. 小红买了一本25.8元的书和一支4.2元的笔,共付了50元。售货员找回20元,对吗?请计算说明。
三、实践体验
记录自己一周内每天的零花钱支出,计算平均每天花费多少元,并尝试制定下周的节约计划。
一
致
性 本节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聚焦“综合应用”与“验算”两大核心素养,实现了从“会算”到“会查”的跃迁。学习目标紧扣“表达现实世界”中的反思与验证能力,教学过程通过“回顾—探究—应用—反思”四个环节,层层递进,突出数学思维的完整性。评价任务明确指向验算行为的发生与否,与目标高度一致。作业设计体现层次性与生活化,尤其是“错题诊疗”等活动促进了元认知的发展。整体设计体现了知识整合、能力提升与习惯养成的统一,真正落实了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学
后
反
思 1. 本节课通过“错题诊疗”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在扮演“小医生”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和责任感。大多数学生能准确识别常见错误,并能用乘法进行有效验算。但仍有少数学生将验算视为应付任务,只是机械重复计算,未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今后需加强“为什么验算”的思想教育。
2. 在多步问题解决中,部分学生缺乏条理性,容易混淆步骤顺序。例如在“先除后乘”的问题中,有的学生直接用总数乘单价而忽略求平均值的过程。这说明模型意识尚未牢固建立。后续可通过画线段图、列表格等方式提供可视化支持,帮助理清数量关系。
3. 家庭实践类作业反馈良好,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开始关注电费、水费等生活账单,主动询问价格构成。这种数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方向。未来可设计更多跨学科项目,如结合科学课测量物体密度(质量÷体积),进一步拓展小数除法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