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试卷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试卷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5 10:4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从物理角度看,“剑不行”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舟 B.岸 C.剑 D.舟中人
2.2022年11月1日4时27分,中国空间站主体三舱中的最后一个舱段——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交会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梦天实验舱发射前,运载火箭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B.梦天实验舱升空时,其相对于运载火箭是运动的
C.梦天实验舱升空时,梦天实验舱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
D.完成对接后,梦天实验舱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
3.下列现象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猎豹飞奔 B.时间流逝 C.小草长高 D.茶香四溢
4.物理实验小组的三名同学利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名同学依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 cm、2.36 cm、2.34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
A.2.36 cm B.2.34 cm
C.2.35 cm D.2.4 cm
5.三人一起出行,小明乘电动车以18km/h的速度平稳前进,小红以2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为0.24km。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小明速度最大 B.小红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
6.宋词词牌《浣溪沙》有一首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词中描述“山走来迎”、“船行”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河岸和行船 B.行船和河岸 C.都是河岸 D.都是行船
7.如图所示,是两同学记录的甲、乙两相同小球同时从a地直线运动到b地的频闪照片,他们所用频闪相机相同,每间隔1s拍照一次,下列说法正确的(  )
A.乙小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慢 B.乙小球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
C.甲乙两小球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小球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8.小丽和妈妈自驾去姥姥家的路上,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则关于标志牌上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8 km是指小丽和妈妈驾车驶出哈尔滨18 km
B.40是指机动车限速40 m/s
C.若小丽和妈妈驾车从该标志牌到达哈尔滨用时25 min,则该车已经超速
D.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小丽和妈妈驾车从此处至少需0.48 h到达哈尔滨
二、填空题
9.图甲中测量对象的身高为    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为    s。
甲    乙
10.实际生活中常要用到估测,请你通过估测在下面空白处填上数字或单位。
(1)课桌的高约   m。
(2)正常人的脉搏跳动72次的时间约1   。
11.如图甲,解放军飞行员正在驾驶军机常态化巡航台湾省,以此飞行员为参照物,他驾驶的飞机是   的;如图乙,若飞机10s飞行了5km,则飞机的平均速度为    m/s。
12.如图所示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每隔0.2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则该小球在整个过程中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小车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
13.近几年,不少地区推行用“区间测速”作为判断是否超速的依据之一。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15 km,该路段最高限速120 km/h,车辆通过测速路段的最短时间为
  min。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通过两监测点的速度分别为110 km/h和100 km/h,该车在此路段的平均速度为   km/h。该车   (选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
三、实验题
1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该实验需要的器材除了小车、斜面、档板外,还需要测量工具 和 。
(3)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这是为了方便测量 .
(4)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cm;vAB= m/s;tAC= s;vAC= m/s.
(5)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15.如图所示,某学习小组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为1cm、长约50cm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
(1)实验时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此实验中,我们研究 (选填“玻璃管”或“水柱”或“气泡”)的运动情况,实验时,小明将玻璃管翻转后,没有立即计时,这是因为此时 ;
(2)探究中,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
A.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每隔相同时间读一次路程,求出每一时间段内的速度进行比较
B.在试管上每隔相同距离做标记,记录气泡经过每一个标记的时间再进行比较
C.让气泡上升,直接读出上升过程中某几个时间段内的路程和时间,求出速度进行比较
其中合理的,且实验误差较小的是 ;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对气泡运动时的相关物理量进行测量,为了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通过实验你发现气泡上升的快慢与 有关(请写出一个因素);
(4)实验中气泡经过A点开始计时,测出气泡从A点运动到10cm处、20cm处、30cm处、40cm处所用时间分别为10.0s、20.0s、30.0s、40.1s;根据测量结果,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得到如图乙右边所示的坐标上画出s-t图象 。
(5)根据(4)中的数据可判断气泡做 运动。
16.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如图乙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
四、计算题
17.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公路上以5m/s的速度匀速行驶600s,紧接着又以15m/s的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了6000m。求:
(1)该汽车在前600s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
1.B
【详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意思是舟已经向前行驶了,但剑没有行进,即舟是运动的,剑是静止的。
A.以舟为参照物,剑相对于舟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以江岸为参照物,剑相对于江岸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
C.根据参照物的选择规则可知,剑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故C不符合题意;
D.以舟中人为参照物,剑相对于人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A.梦天实验舱发射前,运载火箭相对于地面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A错误;
B.梦天实验舱升空时,其相对于运载火箭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B错误;
C.梦天实验舱升空时,梦天实验舱相对于天和核心舱位置在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完成对接后,梦天实验舱相对于天和核心舱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3.A
【详解】A.猎豹飞奔,猎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符合题意;
B.时间流逝,不是物体位置的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小草长高,属于植物的生长,不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茶香四溢是扩散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解析:误差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则测量结果为
L==2.35 cm。故选C。
5.A
6.B
7.D
8.C 解析:A.18 km是指交通标志牌处到达哈尔滨的路程为18 km,故A错误;B.40是指机动车最高限速为40 km/h,故B错误;C.若小丽和妈妈驾车从该标志牌到达哈尔滨用时25 min,车的平均速度为v==43.2 km/h,则该车已经超速,故C正确;D.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小丽和妈妈驾车从此处到达哈尔滨至少需要的时间为t'==0.45 h,故D错误。故选C。
9.165.0 140
10.0.8;min
11.静止;500
12.变速;0.15
13.7.5 150 会 解析:由v=,得tmin==0.125 h=7.5 min;根据题图可知,轿车行驶的时间t'=10:37-10:31=6 min=0.1 h;轿车的平均速度为v'==150 km/h>120 km/h,所以该车会被判为超速。
14. 秒表 刻度尺 小 时间 3 0.3 变速
【详解】(1)[1]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该实验的原理是。
(2)[2][3]本实验中,用秒表测时间,刻度尺测路程,然后根据算出速度,故还需要测量工具是秒表和刻度尺。
(3)[4][5]在实验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4)[6]由图可知AB间的路程为
[7] AB间的速度为
[8] AC间的时间为
[9] AC间的速度为
(5)[10]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做变速直线运动。
15. 停表 气泡 气泡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B 慢 气泡的大小 匀速直线
【详解】(1)[1]由图得,该实验要测量的数据有气泡移动的距离和移动的时间,实验时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2]此实验中,我们研究的是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所以研究对象是气泡。
[3]小明将玻璃管翻转后,气泡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气泡刚开始的运动不是匀速的而是做加速直线运动,气泡运动一段时间后,受力平衡,气泡就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一开始不能立即计时。
(2)[4]A方案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每隔相同时间读一次路程,求出每一时间段内的速度进行比较,此时需要记录时间和路程,用刻度尺记录路程比用秒表记录时间复杂、缓慢得多;B方案中,在试管上每隔相同距离做标记,记录气泡经过每一个标记的时间再进行比较,路程是固定的不需实时记录,只需记录时间;C方案中,让气泡上升,直接读出上升过程中某几个时间段内的路程和时间,求出速度进行比较,此时需要同时记录时间和路程,用刻度尺记录路程比用秒表记录时间复杂、缓慢得多;综合来看,研究气泡上升过程中的运动规律,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在试管上每隔相同距离做标记,记录气泡经过每一个标记的时间再进行比较,总结出气泡的运动规律,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5]物体运动速度越慢,运动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因此为了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6]气泡上升过程中受到浮力、重力作用,猜想气泡的大小不同,受到的浮力、重力也会不同,此时气泡上升速度也会不同,所以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气泡的大小有关。
(4)[7]将实验得到的数据,在坐标轴中描点,再用平滑的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5)[8]由图像得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因为气泡的运动的路线是直的,气泡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气泡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16. 1.5 1 C
【详解】(1)[1]实验中通过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用计算出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2)[2]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3]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4] 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由以上计算可知,小球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
A.如图,中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减小,是减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如图,中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是匀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中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大,是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如图,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1)3000m;(2)9m/s
【详解】解:(1)该汽车在前600s行驶的路程为
(2)全程的路程为
汽车后面行驶6000m所用的时间为
全程所用的时间为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答:(1)该汽车在前600s行驶的路程是3000m;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9m/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