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Unit 2 The world of Art 第6课时Oral communication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Unit 2 The world of Art 第6课时Oral communication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25-09-19 14:1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
Unit 2 The world of Art课时教学设计
本单元第6课时 Oral communication 课型 口语交际课
语篇研读
What---语篇主题和主要内容 该语篇围绕中国民间艺术展开,包含口头交流活动,如给予剪纸相关的图片编号、根据对话填空,还有小组讨论中国传统民俗(如中国泥塑、春联、年画)并汇报的任务。内容涉及剪纸的历史、用途,以及其他传统民俗的相关讨论问题。 Why---语篇传递的主题意义 通过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提升学生用英语谈论中国民间艺术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促进跨文化交流意识。
How---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及功能 以活动为载体,先通过听力活动输入关于剪纸的信息,再通过小组讨论输出对中国传统民俗的看法,整体采用 “输入 - 输出” 的模式,语言简洁明了,适合开展口语交流与文化探讨。
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词汇和简单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中国一些传统民俗(如春节贴福字、贴春联等)有生活层面的了解。 【未知】对 “folk art(民间艺术)” 等相关英语词汇的准确运用还不熟练,用英语详细描述中国传统民俗的起源、意义等内容的能力不足,对不同民间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缺乏系统认知。 【能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和小组合作下,能够掌握相关英语词汇和表达,能够较为清晰地用英语谈论中国民间艺术,理解其文化意义。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语言能力:能够正确使用 “folk art, papercut, symbol” 等词汇,能够用英语描述中国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春联等)的特点、用途等,如 “Papercut is a very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art. It is used to...”。 思维品质: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倾听对话,分析总结中国民间艺术的相关信息;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民俗的看法。 学习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主动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民俗的认识,从同伴和教师的指导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文化意识: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学会用英语向他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与中国民间艺术相关的英语词汇,如 “folk art, papercut, Chinese clay,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New Year picture” 等。 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用英语谈论中国民间艺术,完成听力填空以及小组讨论汇报任务。 教学难点: 准确、流利地用英语描述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如解释 “福” 字倒贴的象征意义等。 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组织清晰、逻辑合理的英语表达,将对中国传统民俗的认知转化为连贯的英语表述。 易错点: 词汇的拼写与发音,如 “papercut” 容易拼写错误,“couplets” 的发音较难准确掌握。 一些句型的正确使用,如 “It is a symbol of...” 结构中,介词 “of” 的使用容易被忽略,或者对 “symbol” 的修饰词选择不当。 易忘点: 不同中国民间艺术形式的英语名称,如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春联)”“New Year picture(年画)” 等,容易与其他词汇混淆或遗忘。 关于民间艺术文化意义的英语表达,如剪纸象征着好运等,学生可能在课后容易遗忘具体的表述。 拓展点: 介绍更多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如皮影戏(shadow puppetry)、刺绣(embroidery)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现代手段(如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向世界传播中国民间艺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传播意识。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英语学习活动观
教学工具
PPT课件,多功能白板,教案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学习理解: 激活学生对 “folk art(民俗艺术)” 的已有认知,初步关联剪纸与民俗艺术的范畴。通过 AI 视频创设的博物馆参观情境,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探索兴趣,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尝试用简单英语词汇或短语回答 “What kind of folk art do you know ”,为后续英语表达热身。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明确剪纸相关的核心词汇,建立 “图片 - 词汇” 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用 “What can you see ” 的句型进行简单问答,熟练掌握剪纸相关基础词汇的发音与含义。 任务一: Lead in 1. 创设情境。
通过播放 AI 视频,模拟跟随导游参观民俗博物馆的情境,引导学生回答 “What kind of folk art do you know ” 这一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民俗艺术的已有认知,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任务二: Pre-listening Look and say.
借助图片,让学生进行听前预测,回答 “What can you see ”,从而得出 “scissors(剪刀)”“paper(纸)”“flower(花)” 等与剪纸相关的信息。这有助于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更精准地捕捉关键内容,降低听力难度。 任务一:
统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判断学生对情境的投入程度。观察学生能否说出至少 1-2 种民俗艺术(如 paper cutting、dragon dance 等),评估已有认知激活效果。 任务二: 随机抽查学生认读 “scissors、paper、flower” 等词汇的准确性,判断词汇学习效果。观察学生能否用完整句子(如 “I can see scissors.”)回答 “What can you see ”,评估句型运用能力。
设计意图 借助 AI 视频模拟真实博物馆参观场景,打破传统课堂的枯燥感,让学生直观感受民俗文化的氛围,降低对 “民俗艺术” 主题的陌生感。通过提问唤醒学生已有的民俗知识储备,为后续聚焦 “剪纸” 这一具体民俗艺术做好认知铺垫,实现 “从整体到局部” 的过渡。听前通过图片直观呈现核心词汇,避免学生因陌生词汇阻碍听力理解。通过 “看 - 说” 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视觉刺激下掌握基础词汇和句型,为后续听、说、读、写活动储备语言素材,实现 “输入先于输出” 的语言学习原则。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应用实践: 让学生通过听力,梳理剪纸相关内容的逻辑顺序。训练学生捕捉听力材料中 “顺序性信息”的能力,提升整体听力感知力。让学生聚焦听力材料中的细节信息,深化对剪纸特征的认知。巩固剪纸相关核心词汇和短语在语境中的运用,强化 “听到 - 写出” 的语言输出能力。引导学生从对话文本中提取描述剪纸的关键信息,深化对剪纸特征的认知。训练学生 “带着问题找答案” 的阅读策略,提升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提升英语句子组织与表达能力。让学生模仿对话中的语音、语调,熟练运用剪纸相关的英语句型进行口语表达。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剪纸的历史背景、制作流程及文化意义(如象征吉祥、用于节日装饰等),丰富对剪纸的深层认知。 任务三:While-listening 1. Activity 1 Listen and number.
A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学生聆听对话,给图片编号。此活动训练学生对听力内容的整体感知与排序能力,帮助学生梳理剪纸相关内容的逻辑顺序。 2. Activity 1 Listen and fill. B 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再次聆听对话,完成填空练习。这能促使学生关注听力材料中的细节信息,加深对剪纸相关表达的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How do they describe Chinese paper - cut ”,培养学生从听力文本中提取关键描述信息的能力。 3. Activity 1 Read and answer. 引导学生思考 “How do they describe Chinese paper - cut ”,培养学生从听力文本中提取关键描述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 “How do they describe Chinese paper - cut ”,培养学生从听力文本中提取关键描述信息的能力。 4. Activity 1 Listen, take notes and role play.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对话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提升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 5.Watch the video.
观看介绍剪纸及其意义的视频。通过动态视频,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剪纸文化内涵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任务三: 批改学生图片编号结果,统计正确率,评估学生对听力内容逻辑顺序的把握程度。观察学生是否能在听力播放过程中快速标记关键信息,判断听力策略运用情况。批改学生填空答案,统计正确填写的空格数量,评估细节信息捕捉效果。总结学生高频错误的空格(如易混淆的词汇、漏听的介词等),判断学生听力薄弱点。评估学生回答是否涵盖至少 1-2 个剪纸的描述点,判断信息提取的全面性。观察学生回答是否符合英语语法规则,评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从语音语调模仿度、台词熟练度、角色互动自然度三个维度,对小组表现进行等级评价(优秀、良好、合格)。播放视频后,让学生用 1-2 句话概括剪纸的文化意义(如 “Paper cutting is a symbol of good luck.”),评估信息理解与提炼效果。
设计意图 “给图片编号” 的任务要求学生关注听力内容的先后顺序,而非单一细节,帮助学生建立 “听力内容 - 逻辑结构” 的关联,提升整体听力理解能力。通过图片与听力的匹配,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间接熟悉剪纸相关内容的框架,为后续细节听力做铺垫。在 “整体感知”(编号)的基础上,通过填空任务引导学生关注听力材料中的具体信息,实现 “从整体到细节” 的听力能力进阶,符合听力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填空内容围绕剪纸相关词汇和句型设计,让学生在 “听 - 写” 过程中反复强化语言记忆,提升语言知识的应用熟练度。在听力之后引入对话文本阅读,让学生通过 “视觉输入”(阅读)补充 “听觉输入”(听力)的不足,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梳理剪纸的描述信息,同时衔接听力与阅读技能。 “How do they describe...” 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思考,而非简单复述,培养学生从文本中筛选、整合信息的思维能力。角色扮演形式活泼,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 “玩中学”,降低口语表达的紧张感,提升英语学习的乐趣。角色扮演形式活泼,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 “玩中学”,降低口语表达的紧张感,提升英语学习的乐趣。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融入剪纸文化的解读,实现 “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 的结合,符合英语教学中 “跨文化意识培养” 的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迁移创新: 让学生围绕剪纸(或其他民俗),深入思考其 “是什么、何时用、放哪里、为何在特殊日子用”,构建完整的民俗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运用 “What are they ” “When do you use them ” 等句型进行小组讨论,提升英语连贯表达与团队协作中的语言沟通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民俗文化(如剪纸),整合其核心信息(特征、用途、文化意义等),形成对民俗文化的系统性认知。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剪纸相关词汇(scissors、paper-cut 等)、句型(What can you see 、How do they describe... 等)及阅读技巧(提取关键信息),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任务四:Post-listening 1.Activity 2 Group work.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discuss the Chinese traditions, and then report to the class. The questions in the box may help you. 学生分组观察图片,围绕 “What are they ” “When do you use them ” “Where do you put them ” “Why do you use them on some special days ” 等问题讨论中国传统民俗(以剪纸等为例),并向全班汇报。该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口语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深化对民俗文化应用场景与意义的认识。 2. Choose and make poster. Choose your favorite folk culture and make an English promotional handwritten poster for it, cover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民俗文化(如剪纸),制作英文宣传手抄报,涵盖相关内容。这能让学生在创作中整合所学知识,提升英语综合运用与创意表达能力。 任务五:Summary 师生共同通过练习题,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如 “scissors” “paper - cut” 等)、句型(如描述民俗的相关语句)以及阅读技巧(如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学习成果。 任务四: 观察每个小组内发言学生的比例,判断是否存在 “少数人主导、多数人沉默” 的情况,评估协作效果。从 “信息完整性”(是否覆盖 4 个问题)、“语言流畅度”(是否有明显卡顿)两个维度评估小组汇报表现。评估手抄报是否涵盖民俗的核心信息(如剪纸的图案、用途),英语表达是否准确、简洁。 任务五: 批改练习题,统计学生对词汇、句型、阅读技巧相关题目的正确率,判断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补充知识、纠正语言错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为内向学生提供更安全的表达环境。4 个问题引导学生从 “定义、时间、地点、意义” 四个维度系统梳理剪纸文化,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而非零散记忆。“宣传手抄报” 的设计定位,让学生从 “学习者” 转变为 “文化传播者”,激发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自豪感,实现 “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 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参与总结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梳理知识,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逻辑性,为后续自主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练习题的反馈,教师能快速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如某类句型掌握不熟练),及时进行针对性讲解,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时教学板书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基础题: 背诵与中国民间艺术相关的重点词汇和重点句型,并默写下来。 通过背诵和默写,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为进一步的语言运用打好基础。
提高题: 根据课堂上对剪纸的学习,写一篇 50 - 80 词的英语短文,介绍剪纸的历史、制作材料和用途。 将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表达,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加深对剪纸文化的理解。
拓展题: 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民间艺术,通过查阅资料,用英语制作一张简单的海报,介绍该民间艺术的特点、历史或文化意义等。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并用英语进行展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后反思(实施后填写)
亮点:整个教学设计以 “民俗文化(剪纸)” 为核心,从导入环节的 AI 博物馆参观视频,到听中环节的剪纸介绍视频,再到听后制作英文宣传手抄报,始终围绕 “剪纸文化” 展开,实现了 “语言学习” 与 “文化感知” 的深度结合。课堂中,85% 以上的学生能主动参与问答、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尤其是在 “剪纸视频观看” 和 “手抄报制作” 环节,学生表现出浓厚的探索欲,部分学生还主动分享了自己在家尝试剪纸的经历,有效激发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与兴趣。 不足:听前仅聚焦 “scissors、paper、flower” 等基础词汇,未拓展剪纸相关动作词汇(如 fold “折叠”、cut out “剪出”)。在听中 “Listen and fill” 环节,部分学生因不认识 “fold” 一词,无法填写 “First, we ____ the paper” 的空格,正确率仅 62%,反映出词汇铺垫的广度不足,未能完全覆盖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表达。 改进:结合剪纸制作流程,拓展 “动作 + 工具 + 成品” 三类词汇(如工具:scissors、ruler;动作:fold、cut out、paste;成品:paper flower、paper rabbit),通过 “图片 + 动作演示” 帮助学生理解(如演示 “fold the paper” 的动作);课前发放 “剪纸词汇卡片”,让学生提前预习,听前通过 “快速认读”“词汇配对” 游戏巩固,确保学生掌握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汇,降低听力难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