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第1课时《年轻的朋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第1课时《年轻的朋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3 15:2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年轻的朋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教材定位与单元关联
《年轻的朋友》选自湘艺版 2024 年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华夏之声 文化根脉》,是本单元 “传统音乐现代传承” 主题下的核心篇目。新教材本单元以 “挖掘华夏音乐基因,展现文化传承活力” 为编写主旨,前承第一单元 “红色精神” 的情感熏陶,后启 “民族音乐多样性” 的探究学习,而《年轻的朋友》作为单元开篇后的重点作品,承担着 “搭建传统与现代音乐桥梁” 的关键作用 —— 其以当代青年视角为切入点,融合江南民歌的婉转旋律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轻快节奏,既保留五声调式的华夏音乐内核,又贴合青少年审美需求,是教材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编写理念的典型体现。
作品本体解析
音乐结构:歌曲为单二部曲式(A+B),4/4 拍,中速稍快,整体风格明快活泼又不失抒情性。A 段(第 1-8 小节)以级进旋律为主,节奏规整,展现青年朋友相聚的轻松氛围;B 段(第 9-16 小节)旋律线条起伏增大,加入附点节奏与十六分音符,情感更饱满,体现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尾声(第 17-20 小节)旋律回落,呼应 A 段开头,以轻快的结束音强化 “青春与传承” 的主题。
核心音乐元素:
调式:采用五声宫调式,骨干音为 do、re、mi、sol、la,无半音关系,凸显华夏音乐的温润韵味,与教材中 “五声调式是中华音乐的文化基因” 知识点紧密衔接;
节奏:A 段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如 “X X | X X X X |”,体现平稳感;B 段加入附点节奏(X. X)与十六分音符(X X X X),如 “X. X X X | X X X X |”,增强音乐的动感与表现力;
旋律:融合江南民歌《茉莉花》的 “迂回级进” 特点,如 A 段 “sol la mi re | do re mi sol |” 的旋律走向,既保留传统民歌的婉转,又通过现代配器(如钢琴、吉他伴奏)赋予其当代活力。
3.歌词内涵:歌词以 “年轻的朋友啊,欢聚一堂” 开篇,通过 “聊古今,话家常,华夏根脉心中藏”“唱一曲民歌,传一段情长” 等内容,将青年交往与文化传承自然结合,避免生硬的说教,符合八年级学生 “情感共鸣先于理性认知” 的学习特点,便于引导学生从 “音乐审美” 过渡到 “文化认同”。
教材配套资源利用
教材为该作品配套了三方面资源:一是 “旋律对比图谱”,将《年轻的朋友》A 段与《茉莉花》片段并列,标注相同旋律动机;二是 “文化小贴士”,简要介绍江南民歌的分布区域与音乐特点;三是 “实践活动建议”,包含竖笛演奏、打击乐器伴奏、歌词创编三个方向。教学设计需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图谱作为 “传统元素识别” 的工具,小贴士作为 “文化理解” 的支架,实践建议作为 “艺术表现” 的载体,实现 “教材资源与教学环节深度融合”。
学情分析
(一)已有基础与认知特点
知识技能基础:八年级学生已通过七年级学习,掌握简谱识读、基本节奏型(如四分、八分音符)的演唱与演奏技能,对 “五声调式” 有初步概念(如能区分五声调式与七声调式的听感差异),且在之前的课程中接触过《茉莉花》等江南民歌片段,具备识别 “江南民歌旋律特点” 的潜在能力。但多数学生对 “五声调式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 认知不足,对 “传统旋律如何改编为现代作品” 的逻辑缺乏理解。
情感与心理特点:此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既渴望融入同龄群体,又开始关注 “文化身份” 的认同 —— 对 “青年”“朋友” 等主题有天然共鸣,喜欢轻快、有活力的音乐风格,但对 “传统文化” 可能存在 “老旧、枯燥” 的刻板印象,需通过 “传统与现代结合” 的作品打破认知误区。
实践能力差异:学生音乐能力呈现明显分化:约 30% 的学生擅长歌唱,音准、节奏把握较好;20% 的学生熟悉竖笛演奏,能完成简单旋律的吹奏;其余学生则更擅长肢体表现或创意表达(如绘画、写作),但在 “音乐与文化关联的深度分析” 上普遍存在困难,需通过具象化的图表、案例引导。
(二)学习需求与潜在困难
核心需求:学生需要在 “感兴趣的音乐形式” 中理解传统文化,而非单纯记忆知识点 —— 即通过演唱、演奏《年轻的朋友》,直观感受 “传统音乐元素如何在现代作品中体现”,进而建立 “华夏文化与自身生活的联系”。
潜在困难:
技能层面:B 段的十六分音符与附点节奏组合(如 “X. X X X X X |”)演唱时易出现节奏混乱,五声宫调式的 “无半音” 特点可能导致学生演唱时缺乏 “音高参照”,出现音准偏差;
认知层面:难以准确区分 “传统民歌” 与 “现代改编作品” 的核心差异,如将 “五声调式的运用” 简单等同于 “传统音乐”,忽视配器、节奏等其他维度的现代改造;
情感层面:对歌词中 “华夏根脉” 的理解易停留在表面,难以将 “青年欢聚” 的场景与 “文化传承” 的深层主题关联,需通过具体文化案例搭建情感桥梁。
教学设计理念
核心素养导向:严格遵循 2022 年艺术课程标准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 四大核心素养要求,将 “文化理解” 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 —— 通过 “听(感知传统元素)— 唱(表现音乐风格)— 探(理解文化内涵)— 创(实践传承方式)” 的教学路径,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既提升技能,又深化对 “华夏文化根脉” 的认同。
生本课堂理念:立足八年级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特点,摒弃 “教师讲解为主” 的传统模式,设计 “师生互动、生生合作” 的探究环节 —— 如通过 “旋律对比游戏” 让学生自主发现传统元素,通过 “小组创意实践” 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发挥优势(歌唱组、演奏组、创作组),体现教材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的要求。
文化浸润理念:避免 “文化知识碎片化讲解”,采用 “情境化、体验式” 的文化渗透 —— 如通过江南水乡的影像、《茉莉花》的原声片段创设文化情境,让学生在 “听、看、唱” 中自然感受江南文化的温婉;通过 “歌词创编” 让学生结合本地文化(如湖南花鼓戏元素)进行表达,实现 “从理解他人文化到认同自身文化” 的升华。
教材资源整合理念: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的 “旋律对比图谱”“文化小贴士”“实践建议”,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活动 —— 如将图谱转化为 “旋律找茬” 游戏,将小贴士转化为 “江南文化小问答”,将实践建议拓展为 “多形式展示”,避免教学与教材脱节,确保 “教教材” 与 “用教材教” 的统一。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与对比,准确识别《年轻的朋友》中的五声宫调式特点,能区分其与江南民歌《茉莉花》在旋律动机上的联系与差异;
把握歌曲 A 段 “轻快平稳”、B 段 “抒情饱满” 的情感变化,理解节奏(附点、十六分音符)与旋律起伏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艺术表现
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把握 A 段的平稳节奏与 B 段的附点、十六分音符节奏,做到音准正确、情感饱满;
能运用竖笛演奏歌曲 A 段旋律,掌握 “气息均匀、指法准确” 的演奏技巧,部分学生可尝试 B 段的二声部简易重奏;
能使用打击乐器(三角铁、铃鼓)为歌曲伴奏,为 A 段设计 “X X | X X |” 的平稳伴奏型,为 B 段设计 “X. X | X X X X |” 的动感伴奏型。
文化理解
了解江南民歌的基本特点(婉转旋律、五声调式),理解《年轻的朋友》对江南民歌元素的传承与现代改编;
通过歌词分析与文化讨论,理解 “青年欢聚” 与 “文化传承” 的关联,认识到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现代音乐形式被青年接受与传播”;
初步建立 “五声调式是华夏音乐文化基因” 的认知,体会 “华夏之声 文化根脉” 的单元主题内涵。
创意实践
1.小组合作,结合本地文化(如湖南花鼓戏的 “打溜子” 节奏),对《年轻的朋友》B 段歌词进行改编,如将 “唱一曲民歌” 改为 “唱一段花鼓”;
2.尝试用绘画、手抄报等形式,将歌曲中的 “青年形象” 与 “华夏文化元素”(如书法、剪纸、传统纹样)结合,实现跨艺术形式表达;
3.能在小组展示中,整合 “演唱、竖笛伴奏、打击乐器、创意绘画” 等形式,完整呈现对歌曲的理解与再创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别与理解《年轻的朋友》中的核心音乐元素:五声宫调式、江南民歌旋律动机、A/B 段的节奏与情感差异;
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准确表达 A 段 “轻松欢聚”、B 段 “文化认同” 的情感;
理解歌曲对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建立 “传统音乐与当代生活” 的关联,落实单元 “华夏之声 文化根脉” 主题。
教学难点
技能层面:准确演唱 B 段的附点节奏与十六分音符组合,避免因节奏密集导致的音准偏差;竖笛演奏中,B 段 “sol la mi re | do re mi sol |” 的快速指法转换;
认知层面:理解 “现代音乐形式(如流行配器)与传统音乐元素(五声调式、民歌旋律)的融合逻辑”,避免将 “传统改编” 简单等同于 “传统 + 现代” 的机械叠加;
情感层面:将歌词中的 “华夏根脉” 从 “文字理解” 转化为 “情感认同”,避免文化理解流于表面,真正体会 “青年传承文化” 的意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
1.双曲对比,引发疑问:
教师播放两段音乐片段:第一段为纯民乐版《茉莉花》(古筝 + 二胡伴奏,节奏舒缓),第二段为《年轻的朋友》A 段(钢琴 + 吉他伴奏,节奏轻快);
师问:“同学们,这两段音乐给你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仔细听,它们之间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生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 “旋律的婉转感”,并出示教材中的 “旋律对比图谱”(将《茉莉花》“mi sol la sol mi re | do re mi sol |” 与《年轻的朋友》A 段 “sol la mi re | do re mi sol |” 并列标注),点明:“这两段音乐都有江南民歌的‘温柔婉转’,但《年轻的朋友》更轻快,像为我们年轻人量身打造的‘新民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年轻的朋友》,看看它如何让传统音乐‘活’在当下。”
2.文化情境铺垫:
展示江南水乡(苏州园林、周庄古镇)的影像资料,配合《茉莉花》片段,师问:“江南水乡的柔美,和《茉莉花》的旋律是不是很配?那你们觉得,生活在当下的江南青年,会用怎样的音乐表达自己的生活与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年轻的朋友》就是这样一首作品 —— 它既带着江南的温柔,又有青年的活力,让我们一起先完整聆听,感受这份‘传统与青春的碰撞’。”
设计意图:通过 “传统民歌与现代作品” 的对比聆听,结合教材图谱直观呈现旋律关联,既激活学生已有的《茉莉花》认知基础,又引发 “传统如何现代转化” 的探究兴趣;江南影像的展示则为 “文化理解” 搭建具象支架,避免开篇即进入抽象的音乐分析,符合八年级学生 “直观感知先于理性思考” 的认知规律,同时紧扣单元 “华夏之声” 的文化主题。
音乐本体解析:从形式到情感的深度探究
1.初听感知:整体把握歌曲脉络
完整播放《年轻的朋友》,教师引导学生边听边用手拍打节奏,感受歌曲的速度与整体情绪;
师问:“歌曲从头到尾的情绪有没有变化?如果把它分成两部分,你们觉得哪里是分界点?”(引导学生发现 A 段轻快、B 段抒情的差异,大致定位 A/B 段分界);
教师出示 “歌曲结构图表”,明确单二部曲式(A+B + 尾声),并标注各段落小节数,让学生对歌曲结构有清晰认知。
2.分段细析:聚焦核心音乐元素
A 段(第 1-8 小节)分析:
播放 A 段音频,师问:“A 段的旋律听起来平稳还是起伏大?节奏有没有复杂的变化?”(引导学生说出 “旋律级进、节奏规整”);
出示 A 段简谱,教师示范演唱,强调 “do、re、mi、sol、la” 五个音,师问:“大家数一数,A 段旋律用了几个不同的音?有没有我们之前学过的‘半音’?”(学生计数后,教师点明 “五声宫调式”,结合教材 “文化小贴士” 讲解:“这就是华夏音乐的特色 —— 五声调式没有半音,像江南的流水一样温润,是我们中华音乐的‘文化基因’”);
节奏练习:教师板书 A 段核心节奏型 “X X | X X X X |”,带领学生用 “拍手 + 念词” 的方式练习,如 “年 轻 的 朋 友 啊 | 欢 聚 一 堂 |”,确保节奏规整。
B 段(第 9-16 小节)分析:
播放 B 段音频,师问:“和 A 段比,B 段的旋律起伏和节奏有什么变化?给你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 “旋律起伏大、有附点和十六分音符、情感更饱满”);
节奏突破:针对难点节奏 “X. X X X |”,教师采用 “分解练习法”—— 先单独练习附点节奏 “X. X”(如 “华 夏”),再练习十六分音符 “X X X X”(如 “根 脉 心 中”),最后组合练习,并用 “打拍子 + 慢速演唱” 的方式巩固;
旋律感知:教师用钢琴弹奏 B 段旋律,引导学生观察简谱中 “sol→la→mi” 的大跳,师问:“这个旋律大跳让你们想到什么?是不是像年轻朋友聊到‘华夏根脉’时,激动又自豪的心情?”(将旋律特点与情感表达关联)。
尾声(第 17-20 小节)分析:
播放尾声音频,师问:“尾声的旋律和前面哪一段像?结束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发现 “呼应 A 段、轻快收尾”),教师总结:“尾声像一场欢聚的收尾,既轻松又留下回味,让‘年轻与传承’的主题更完整。”
3.演唱实践:结合元素表达情感
跟琴学唱:教师用钢琴伴奏,带领学生逐段跟唱,A 段强调 “轻快、自然”,用中等音量;B 段强调 “抒情、饱满”,适当加强音量,突出 “华夏根脉心中藏” 的情感;
难点突破:针对 B 段 “十六分音符 + 附点” 的演唱难点,教师采用 “分组接龙” 的方式 —— 第一组唱附点部分,第二组唱十六分音符部分,再整体合练,师生互评调整;
情感校准:师问:“A 段‘欢聚一堂’时,我们的声音应该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轻松;B 段‘唱一曲民歌’时,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说出 “自豪、热爱”),教师示范后,学生再次完整演唱,注重情感表达。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 “整体 — 部分 — 整体” 的音乐分析逻辑,通过 “听 — 问 — 析 — 练” 的师生互动,将抽象的音乐元素(调式、节奏)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内容;教材图谱、简谱、结构图表的运用,让分析更直观;“分解练习法”“分组接龙” 等方式,既突破 B 段节奏难点,又体现生本课堂理念,落实 “艺术表现” 核心素养,同时为后续 “文化理解” 奠定音乐本体基础。
文化内涵解读:从音乐到根脉的情感升华
1.传统元素溯源:江南民歌的现代转化
教师出示 “江南民歌与《年轻的朋友》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填写:
对比维度 江南民歌(如《茉莉花》) 《年轻的朋友》
伴奏乐器 古筝、二胡、笛子(传统民乐) 钢琴、吉他、架子鼓(现代乐器)
节奏特点 舒缓、自由(如散板开头) 规整、轻快(以均分节奏为主)
旋律核心 五声调式,迂回级进 五声调式,保留级进,增加大跳
情感表达 含蓄、温婉(如对自然的赞美) 直接、活泼(如对文化的认同)
小组分享后,教师总结:“《年轻的朋友》没有照搬江南民歌,而是‘取其精华’—— 保留五声调式的根,用现代乐器和节奏‘包装’,让传统文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创新’。”
2.歌词与文化关联:青年的文化责任
出示歌词文本,师问:“‘华夏根脉心中藏’这句话里,‘华夏根脉’指的是什么?除了歌曲里提到的‘民歌’,你们还知道哪些华夏文化符号?”(引导学生说出书法、剪纸、传统节日、戏曲等);
播放短视频:展示当代青年传承文化的案例(如汉服爱好者、青年戏曲演员、传统乐器改编博主),师问:“这些年轻人和《年轻的朋友》里的‘朋友’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说出 “用自己的方式传承文化”);
小组讨论:“作为初中生,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传承华夏文化?比如结合我们的音乐学习,除了唱这首歌曲,还能做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梳理:如用竖笛吹传统民歌、改编歌词融入本地文化等)。
3.单元主题深化:华夏之声的当代意义
回归单元标题《华夏之声 文化根脉》,师问:“通过《年轻的朋友》,你们觉得‘华夏之声’仅仅是古代的音乐吗?它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华夏之声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年轻的朋友》告诉我们,它可以是爷爷唱的老民歌,也可以是我们唱的新歌曲;可以是古戏台的戏曲,也可以是短视频里的改编 —— 只要我们愿意传承,它就会永远‘活’在我们的生活里。”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对比、案例视频、小组讨论,将 “文化理解” 从 “音乐元素” 拓展到 “生活实践”,避免文化解读流于表面;短视频案例的引入,让 “青年传承文化” 从抽象概念变为具象实例,贴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歌词与单元主题的关联,则实现 “作品理解” 到 “单元目标” 的升华,落实 “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同时为后续 “创意实践” 提供思路。
创意实践:从理解到表达的多元展示
1.分组任务设计:兼顾差异,发挥优势
教师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明确任务,结合教材 “实践活动建议” 拓展:
演唱创编组:以小组为单位,在 B 段歌词基础上,结合本地文化(如湖南花鼓戏、岳阳楼文化)改编歌词,如将 “唱一曲民歌,传一段情长” 改为 “唱一段花鼓,传岳阳情长”,并设计简单的二声部伴唱(如低声部唱 “啊” 作为和声);
乐器伴奏组:用竖笛演奏 A 段旋律,部分学生加入打击乐器(三角铁、铃鼓),为 A 段设计 “X X | X X |” 的平稳伴奏型,为 B 段设计 “X. X | X X X X |” 的动感伴奏型,要求节奏与演唱组配合;
视觉创意组:用绘画、手抄报或简笔画的形式,绘制 “年轻朋友欢聚” 的场景,并融入华夏文化元素(如背景画传统纹样、人物穿着带传统图案的服饰),作品需与歌曲情感匹配。
2.小组合作与教师指导
各组展开讨论与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对演唱创编组,重点指导歌词改编的押韵与情感贴合,避免脱离 “文化传承” 主题;
对乐器伴奏组,重点指导竖笛演奏的音准与节奏,以及打击乐器与演唱的配合默契度;
对视觉创意组,重点引导 “音乐情感” 与 “视觉元素” 的关联,如用明亮的色彩表现歌曲的轻快。
3.多元展示与互评反馈
小组展示:各组依次展示成果 —— 演唱创编组先演唱改编后的歌曲,乐器伴奏组配合伴奏,视觉创意组展示作品并讲解设计思路(如 “我们画了年轻人在岳阳楼前唱花鼓,体现湖南的文化传承”);
师生互评:
师问:“演唱组的改编歌词有没有体现本地文化?乐器组的伴奏和演唱配合得怎么样?视觉组的作品有没有让你们感受到歌曲的‘青春与传承’?”
学生互评后,教师从 “情感表达”“创意性”“合作度” 三个维度进行总结点评,肯定亮点(如 “演唱组的花鼓戏歌词很有特色”),提出改进建议(如 “乐器组可以再注意 B 段节奏的紧凑性”)。
4.综合整合展示:全体学生参与,演唱创编组领唱,乐器伴奏组伴奏,视觉创意组展示作品,共同完成 “唱 — 奏 — 画” 结合的综合表演,完整呈现对《年轻的朋友》的理解与再创作。
设计意图:分组任务兼顾 “演唱、演奏、创意” 不同能力的学生,体现 “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的理念;本地文化元素的融入,让 “文化传承” 从 “江南” 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增强认同感;多元展示与互评,既落实 “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评价能力,让课堂从 “教师教” 转向 “学生展”,符合新教材 “实践导向” 的编写要求。
小结
知识与情感回顾
1.知识梳理: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核心内容,通过 “问答” 形式梳理:
师问:“《年轻的朋友》用了什么调式?它和江南民歌有什么联系?”(生答:五声宫调式,融合江南民歌旋律);
师问:“歌曲通过哪些音乐元素体现‘青春与传承’的主题?”(生答:A 段轻快节奏体现青春,B 段抒情旋律体现传承,五声调式体现华夏根脉);
教师出示 “本节课知识框架图”,将 “音乐元素 — 文化内涵 — 实践表达” 串联,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
2.情感升华: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华夏之声 文化根脉’有了什么新的理解?以后再听到传统音乐或现代改编的作品,你们会怎么去感受它的文化内涵?”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年轻的朋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歌声、乐器、画笔里的‘活文化’。作为年轻的朋友,我们既是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 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关注身边的华夏之声,用自己的方式让它传承下去。”
拓展延伸
1.课后聆听:推荐学生聆听湘艺版教材配套的 “现代改编传统音乐” 作品集,如《青花瓷》(融合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阿刁》(改编自藏族民歌),对比分析其中的传统元素;
2.实践任务:布置 “我的华夏之声” 实践作业 —— 用竖笛演奏一首传统民歌(如《茉莉花》《浏阳河》),或用文字记录 “我身边的传统音乐”(如奶奶唱的童谣、庙会里的戏曲),下节课分享;
3.单元衔接:预告下节课内容(单元内另一首作品《编花篮》,河南民歌改编),师问:“你们觉得河南民歌和江南民歌会有什么不同?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华夏之声’的多样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年轻的朋友》的演唱与分析技能,更从 “音乐” 走向 “文化”,理解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逻辑,实现了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 四大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为单元后续 “民族音乐多样性” 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真正落实了湘艺版新教材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育人目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