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 文化根脉 第3课时《银杯》教学设计 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 文化根脉 第3课时《银杯》教学设计 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3 18:3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银杯》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较为扎实的音乐基础:能熟练识读简谱,准确把握常见节奏型(如均分节奏、附点节奏),对旋律的高低起伏、力度变化有一定感知能力,且在第一单元《精神 信仰 力量 情感》的学习中,积累了通过音乐要素分析情感表达的经验。
从文化认知来看,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多停留在 “草原、马头琴、那达慕” 等表层符号,对蒙古族音乐的核心特征(如长调的气息控制、短调的节奏特点)、音乐与生活习俗的深层关联(如酒歌的社交功能)缺乏系统认知。在艺术表现上,学生擅长演唱规整节奏的歌曲,但对《银杯》中长调段落的气息绵长感、装饰音(如滑音、颤音)的韵味把握存在难度,易出现 “唱得短、唱得直” 的问题。
此外,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通过视频、互动游戏等具象化方式学习,具备初步的小组合作与探究能力,但在将音乐要素与文化内涵建立关联时,仍需教师引导。结合单元 “华夏之声 文化根脉” 主题,学生已初步理解 “音乐是文化载体” 的理念,但如何通过单一作品感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华夏文化的包容性,是本次教学需重点突破的认知难点。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 2024 年音乐新课标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 四大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 “文化情境 — 音乐解析 — 实践体验 — 文化认同” 的四阶教学逻辑,紧扣单元 “华夏之声 文化根脉” 主题,突出以下三大理念:
文化浸润为先:打破 “先教歌曲、再讲文化” 的传统模式,以蒙古族酒歌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草原生活视频、那达慕盛会场景、蒙古族服饰道具等素材,构建沉浸式文化情境,让学生在感知文化的基础上理解音乐,实现 “文化理解” 与 “审美感知” 的同步推进。
音乐要素为核:聚焦《银杯》的核心音乐特征 —— 长调与短调的结合、蒙古语歌词的韵律、马头琴伴奏的音色特点,通过 “听辨对比、图谱分析、演唱实践” 等方式,引导学生从 “听其声” 到 “知其理”,掌握音乐要素与文化表达的关联,落实 “艺术表现” 目标。
实践创新为翼:设计阶梯式实践活动,从 “跟唱模仿” 到 “韵味处理”,再到 “文化主题编创”,降低实践难度,激发学生主动性;同时融入跨学科思维(如结合历史学科蒙古族游牧生活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 “华夏文化根脉” 的理解,培养 “创意实践” 能力。
教学过程中采用 “启发 — 探究” 式教学法,通过师问生答、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互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 “感知 — 理解 — 表现 — 创造” 中,体会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认同其作为华夏文化重要组成的价值。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能准确听辨《银杯》中长调段落(如 “银杯啊银杯”)的绵长气息与短调段落(如 “亲爱的朋友”)的轻快节奏,感知蒙古语歌词的韵律美、马头琴伴奏的苍凉感,理解音乐要素对 “热情好客” 情感的烘托作用。
艺术表现:能完整演唱《银杯》(含蒙古语片段),做到长调段落气息连贯、装饰音(滑音、颤音)准确,短调段落节奏明快;能使用简单乐器(如木鱼、三角铁)为歌曲伴奏,匹配音乐的情绪变化。
文化理解:了解《银杯》作为蒙古族酒歌的文化背景,知道酒歌在那达慕、迎宾等场合的功能;理解蒙古族 “逐水草而居” 的生活方式对音乐(如长调的辽阔感)的影响,认同蒙古族音乐是华夏文化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意实践:以小组为单位,结合 “草原生活” 主题,为《银杯》创编 1-2 句新歌词(或舞蹈动作),做到内容贴合蒙古族文化,形式匹配歌曲的音乐风格,培养合作与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银杯》的音乐特征:长调与短调的结合、蒙古语歌词的韵律、装饰音的运用。
掌握《银杯》的演唱技巧:长调段落的气息控制、短调段落的节奏把握,准确表现歌曲 “热情好客” 的情感。
了解《银杯》的文化背景:作为蒙古族酒歌的功能、与蒙古族生活习俗的关联。
教学难点
1.艺术表现层面:长调段落的气息绵长感(避免断气)、装饰音(如 “银杯啊” 中的滑音)的韵味还原,避免 “唱得直、唱得短”。
2.文化理解层面:建立 “蒙古族生活方式(游牧)— 音乐特征(长调辽阔)— 文化内涵(热情开放)” 的逻辑关联,理解其与华夏文化根脉的联系。
3.创意实践层面:创编内容与蒙古族文化的贴合度、创编形式与歌曲音乐风格的匹配度。
教学过程
(一)文化情境导入:走进蒙古族的 “银杯” 世界
情境创设:播放蒙古族那达慕盛会视频(含迎宾敬酒环节),展示蒙古族银杯、蒙古袍、马头琴等实物(或高清图片),教师旁白:“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每当有客人来访,牧民们会端起银杯,唱起悠扬的歌 ——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银杯》,走进蒙古族的热情世界。”
问题互动:
师:“视频中牧民们用银杯做什么?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生:(自由回答,如 “敬酒”“欢迎客人”“开心、热情”)
师:“这种在敬酒时演唱的歌,在蒙古族文化中被称为‘酒歌’。大家觉得,酒歌的旋律应该是轻快的,还是悠长的?为什么?”
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如 “悠长的,因为草原很辽阔,声音要传得远”“轻快的,因为要表达开心的心情”)
初步听赏:播放《银杯》完整音频(湘艺版教材配套音频),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提问:“这首《银杯》的旋律既有悠长的部分,也有轻快的部分,你能找出哪部分像在描绘辽阔的草原,哪部分像在表达热闹的欢迎吗?”
生:(听后指认,如 “开头‘银杯啊银杯’部分很长,像草原;‘亲爱的朋友’部分很短,很轻快”)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实物创设沉浸式文化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 “酒歌” 与蒙古族生活的关联;通过问题互动激发探究兴趣,初步建立 “文化场景 — 音乐风格” 的关联;初步听赏为后续音乐解析铺垫感性基础,符合初中生 “从具象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
(二)音乐要素解析:读懂《银杯》的 “声与情”
1.旋律结构分析 —— 长调与短调的对话
出示《银杯》简谱(标注长调、短调段落),用不同颜色区分:蓝色标注长调段落(“银杯啊银杯,斟满了奶酒”),黄色标注短调段落(“亲爱的朋友,请你喝一口”)。
师:“我们把蓝色部分这种旋律悠长、气息绵长的段落称为‘蒙古族长调’,黄色部分这种节奏规整、旋律轻快的段落称为‘蒙古族短调’。请大家对比听两段旋律,说说长调的节奏和短调有什么不同?”
生:(听后回答,如 “长调节奏慢,音符少”“短调节奏快,音符多”)
教师用图谱展示节奏对比:
段落类型 节奏特点 音符密度 情感表达
长调 舒展、缓慢 疏 辽阔、深情
短调 紧凑、明快 密 热情、活泼
(4)师:“为什么《银杯》要结合长调和短调?”
生:(讨论后回答,如 “长调表现草原的辽阔,短调表现欢迎的热闹”“这样歌曲更丰富,既有深情又有热情”)
2.歌词与语言分析 —— 蒙古语的韵律美
出示《银杯》歌词(含蒙古语原词与汉语翻译),如 “ (yehe bayar,意为‘大喜’)”“银杯啊银杯”。
师:“蒙古语的发音有什么特点?(如‘啊’‘哟’等语气词多)这些语气词对歌曲情感有什么帮助?”
生:(模仿蒙古语发音后回答,如 “语气词让歌声更悠长”“像在和客人说话,更亲切”)
师生合作朗读歌词:教师读汉语,学生读蒙古语语气词(如 “啊”“哟”),体会 “语随音走、情随语生” 的效果。
3.伴奏乐器分析 —— 马头琴的 “草原之声”
播放《银杯》马头琴独奏片段(截取教材音频中伴奏突出的部分),提问:“这种乐器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像在描绘草原的什么场景?”
生:(听后回答,如 “苍凉、辽阔”“像风吹过草原,像马在奔跑”)
展示马头琴实物图片(标注琴身、琴弦、琴弓),讲解:“马头琴的琴身像马头,音色辽阔,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它的伴奏让《银杯》更有草原的‘味道’。”
互动小游戏:播放《银杯》音频,当听到马头琴伴奏时,学生举手示意,检验听辨效果。
4.设计意图:通过 “图谱 + 对比 + 互动” 的方式,将抽象的音乐要素(旋律、节奏、歌词、伴奏)具象化,帮助学生从 “感性听赏” 走向 “理性分析”;每个环节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音乐要素 — 情感 — 文化” 的关联,落实 “审美感知” 目标。
(三)艺术表现实践:唱好《银杯》的 “韵与情”
1.基础学唱 —— 把握旋律与节奏
分句教唱:
长调段落(蓝色部分):教师示范 “银杯啊银杯” 的演唱,强调 “啊” 字的气息延长(“气沉丹田,慢慢送气”),学生跟唱,教师逐一纠正 “断气” 问题。
短调段落(黄色部分):用拍手打节奏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 “亲爱的朋友,请你喝一口” 的明快节奏(如 “亲 爱 的 朋 友” 中 “亲”“朋” 字的附点节奏),避免唱得拖沓。
完整跟唱:播放教材音频,学生跟唱,教师用手势提示气息(长调时手势舒展,短调时手势轻快)。
2.韵味处理 —— 还原蒙古族音乐特色
装饰音教学:出示简谱中 “银杯啊” 的滑音标记(↗),教师示范 “银杯↗啊” 的滑音演唱(从 “银” 字滑向 “啊” 字),学生模仿,体会 “草原音乐的灵动”。
情感引导:
师:“当我们唱长调‘银杯啊银杯’时,要想象自己站在草原上,对着远方的客人唱歌,声音要‘远’;唱短调‘亲爱的朋友’时,要想象和客人面对面敬酒,声音要‘近’—— 大家试试这种感觉?”
生:(带着情感演唱,教师点评,如 “这位同学唱长调时声音很辽阔,像在草原上飘”)
3.多形式表现 —— 乐器伴奏与合唱
(1)乐器伴奏:分发木鱼(配短调段落,节奏型:× × | × × |)、三角铁(配长调段落,在句尾敲击),学生分组练习,然后为演唱伴奏。
(2)小组合唱: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唱长调段落,一组唱短调段落,最后共同演唱结尾句(“请你喝一口”),体会 “声部配合的和谐美”。
4.设计意图:采用 “先基础后韵味、先独唱后合作” 的阶梯式实践,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逐步掌握演唱技巧;乐器伴奏与合唱丰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落实 “艺术表现” 目标;情感引导环节帮助学生将 “技术演唱” 转化为 “情感表达”,深化对歌曲的理解。
(四)文化深度探究:联结《银杯》与 “华夏根脉”
酒歌文化解读
播放蒙古族迎宾敬酒视频(含《银杯》演唱场景),教师讲解:“《银杯》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酒歌之一,在迎宾、那达慕、婚礼等场合演唱 —— 端银杯、唱酒歌,不是劝酒,而是牧民们用最真诚的方式表达‘客人就是家人’的情谊。”
问题互动:
师:“除了蒙古族,你还知道哪些民族有独特的待客歌曲或礼仪?”
生:(自由回答,如 “藏族的《吉祥三宝》”“彝族的敬酒歌”)
师:“这些不同民族的待客音乐,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传递了‘热情好客’的共同情感 —— 这正是华夏文化‘和而不同’的体现,也是我们的文化根脉之一。”
生活与音乐的关联
出示蒙古族游牧生活图片(草原、蒙古包、羊群),提问:“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为什么会孕育出长调这种‘悠长’的音乐?”
生:(讨论后回答,如 “草原很大,牧民之间距离远,长调的声音能传得远”“游牧生活很自由,长调能表达这种自由的感觉”)
教师小结:“生活环境塑造了音乐风格,音乐又反过来反映生活 ——《银杯》的长调,是草原的‘声音画像’,也是蒙古族文化的‘活化石’。”
案例对比分析
(1)播放蒙古族短调歌曲《嘎达梅林》片段,提问:“《嘎达梅林》和《银杯》都是蒙古族歌曲,它们的节奏和情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生:(听后回答,如 “《嘎达梅林》节奏更有力,像在讲故事;《银杯》更轻快,像在欢迎客人”)
(2)教师总结:“《银杯》是酒歌,传递热情;《嘎达梅林》是叙事歌,传递悲壮 —— 不同的文化场景,孕育了不同风格的蒙古族音乐,但它们都扎根于蒙古族的生活,共同构成了华夏文化的丰富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 “文化解读 — 生活关联 — 案例对比”,引导学生从 “理解单一作品” 走向 “理解民族文化”,再到 “理解华夏文化根脉”,落实 “文化理解” 目标;问题设计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让 “文化理解” 不空洞,而是有具体案例支撑。
(五)创意实践与评价:延伸《银杯》的 “文化表达”
小组创意编创
(1)任务布置:以 “草原生活” 为主题,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一任务:
① 歌词创编:为《银杯》短调段落(“亲爱的朋友,请你喝一口”)创编 1-2 句新歌词,内容贴合蒙古族生活(如羊群、蒙古包、马头琴);
② 动作创编:为长调段落设计 2-3 个简单舞蹈动作,体现草原的辽阔感(如手臂舒展模仿草原、脚步轻移模仿骑马)。
(2)教师辅导:巡回指导各小组,重点关注 “创编内容与蒙古族文化的贴合度”,如 “这句歌词‘草原上的花儿开’很贴合主题,但‘我们去城市玩’就不符合游牧生活”。
成果展示与评价
小组展示:各小组依次展示编创成果(如演唱创编歌词、表演创编动作),并说明设计思路(如 “我们编的‘马头琴儿响,欢迎你到来’,是因为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乐器,能表达欢迎”)。
多维评价:
学生互评:使用评价表从 “文化贴合度”“形式匹配度”“情感表达” 三个维度打分(1-5 分),每组推选 “最佳创意小组”;
教师点评:肯定各小组亮点(如 “某组的舞蹈动作很舒展,很符合长调的辽阔感”),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如 “某组的歌词很有趣,但节奏和原曲不太匹配,可调整字数”);
自我反思:学生填写 “创意反思卡”:“我在编创中,如何体现蒙古族文化?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3.文化拓展延伸
播放汉族民歌《茉莉花》、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片段,提问:“这些不同民族的歌曲,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传递了积极的情感 ——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华夏之声,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根脉。”
布置课后任务: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族歌曲,分析它的音乐特点与文化背景,下节课分享。
2.设计意图:创意实践环节让学生从 “学习者” 转变为 “创造者”,将对《银杯》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表达,落实 “创意实践” 目标;多维评价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鼓励学生主动反思;文化拓展延伸将单一作品学习与单元 “华夏之声 文化根脉” 主题关联,升华教学立意。
小结
本节课以《银杯》为载体,我们从 “文化情境” 走进蒙古族的酒歌世界,通过 “音乐要素解析”,读懂了长调的辽阔、短调的轻快、马头琴的苍凉,理解了音乐要素如何传递 “热情好客” 的情感;在 “艺术表现实践” 中,我们通过演唱、伴奏、合唱,逐步掌握了《银杯》的韵味,让 “草原之声” 在课堂响起;在 “文化深度探究” 中,我们明白了《银杯》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蒙古族游牧生活的 “声音画像”,是华夏文化 “和而不同” 根脉的体现;最后,通过 “创意编创”,我们还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延伸了蒙古族文化的表达。
《银杯》的学习,不仅是一次音乐技能的练习,更是一次文化之旅 —— 它让我们看到,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每一首民族歌曲,都是我们文化根脉的 “活化石”。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更多民族音乐,感受华夏之声的丰富与璀璨,做文化根脉的传承者与守护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