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第5课时《十面埋伏》教学设计 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第5课时《十面埋伏》教学设计 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3 18:3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面埋伏》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于 13-14 岁的青春期阶段,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认知能力。通过前期学习,他们已初步了解民族乐器的分类,对琵琶等弹拨乐器有浅层视觉认知,但对其演奏技巧与表现力缺乏深入体验。在历史文化层面,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对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有初步了解,但将历史事件与音乐表达建立关联的能力尚不成熟。
该年龄段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欲望,对多媒体资源和互动体验式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由于《十面埋伏》作为琵琶武曲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技术性,学生可能面临抽象音乐语言与具体历史场景转换的认知障碍,尤其对 “轮拂”“扫弦” 等演奏技巧如何模拟战争场景的理解存在难度。此外,部分学生对传统器乐作品缺乏主动聆听经验,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 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紧扣湘艺版教材 “华夏之声 文化根脉” 单元主题,构建 “历史语境 — 音乐本体 — 文化认同” 的三维教学框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化、体验式、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感知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过程注重音乐与历史、文学、美术等学科的跨学科联结,通过 “听、辨、演、创” 等多元活动,实现从技能认知到文化理解的升华。特别强调将琵琶演奏技巧作为解读历史叙事的钥匙,让学生理解音乐如何通过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实现对战争场景的艺术再现,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同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体验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能够准确辨别琵琶的音色特点,区分 “轮指”“扫弦”“滚奏” 等演奏技巧的音响效果。
能感知《十面埋伏》各段落的速度、力度变化,理解音乐要素与战争场景情绪表达的关联。
(二)艺术表现
1.能通过肢体动作模拟 “列营”“走队” 等段落的节奏特点,表现音乐中的军事队列感。
2.尝试用简单的打击乐器为 “吹打” 段落伴奏,体验音乐的层次结构。
(三)文化理解
1.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知道《十面埋伏》与垓下之战的关联。
2.理解琵琶武曲的叙事特点,认识传统音乐在历史事件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3.比较中西方战争题材音乐的表现差异,增强民族音乐认同感。
(四)创意实践
能根据 “九里山大战” 段落的音乐特点,创编简单的战场情景表演。
尝试用文字或绘画描绘 “乌江自刎” 段落的音乐意境,实现跨艺术形式转换。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分析琵琶演奏技巧(如轮拂、扫弦、绞弦等)对战争场景的模拟表现。
理解乐曲三大部分(战前准备、战中厮杀、战后结局)的结构特点及情感变化。
建立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音色)与历史叙事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音乐音响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场景想象。
理解 “虚实结合” 的中国传统音乐表现手法,即如何通过写意性的音响暗示战争的惨烈。
体会乐曲中蕴含的历史情感与人文精神,而非单纯将作品视为战争场面的复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历史场景重现
多媒体情境创设:播放电影《楚汉传奇》中垓下之战的片段(约 1 分钟),画面定格在项羽军队被围困的场景。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历史场景?如果用音乐来表现这样的战争场面,你认为会用到哪些乐器?会是什么样的声音?”
诗词导入:请学生集体朗诵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悲壮情感。教师过渡:“两千多年前的垓下战场,不仅留下了英雄的悲歌,更孕育了一首不朽的琵琶名曲 ——《十面埋伏》。”
设计意图:通过影视画面与文学作品的双重导入,构建历史语境,激活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自然引出本课主题,激发探究兴趣。
新知探究:琵琶与武曲文化
1.琵琶乐器认知
实物展示:教师出示琵琶实物,介绍其构造(琴头、琴颈、琴身、弦轴等),演示基本演奏姿势。
音色体验:播放琵琶不同技巧的音响片段(轮指、扫弦、泛音),提问:“这些声音分别让你联想到什么场景?哪种声音最适合表现战争?”
文化介绍:简述琵琶的历史发展,强调其在表现武曲方面的独特优势,展示 “弹拨乐器之王” 的艺术地位。
2.作品背景解析
历史脉络:结合时间轴简述楚汉相争(公元前 206-202 年)的关键节点,重点讲解垓下之战中汉军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的战术运用。
乐曲定位:明确《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琵琶大套武曲的代表作,采用叙事性结构表现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感知与背景讲解,为后续音乐赏析奠定乐器认知和历史语境基础,实现 “器 — 曲 — 史” 的逻辑衔接。
分段赏析:音乐中的战争叙事
战前准备(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
1.整体感知:播放第一部分音频,教师提示学生关注 “你仿佛听到了哪些战前准备的声音?”
2.分段解析
列营:
聆听片段:聚焦 “轮拂” 技巧演奏的低音区旋律。
师生互动:“这段音乐用了怎样的演奏技巧?(引导学生答出轮拂、扫弦)这种沉重有力的节奏像什么?”(军事列队、鼓声)
体验活动:学生用手拍击桌面模拟鼓点节奏,感受 2/4 拍的强弱规律,表现军队行进的威严感。
吹打:
音乐特点:教师指出这段加入了模拟军号的旋律线条。
对比聆听:播放有无 “挑轮” 技巧的片段对比,提问 “哪种版本更能表现军队的昂扬气势?”
实践活动:分组用自制乐器(如课桌、书本)模拟 “吹打” 段落的层次,一组表现固定节奏型,一组表现旋律线条。
3.结构梳理:用流程图展示第一部分的逻辑关系:列营(集结)→吹打(仪式)→点将(指挥)→排阵(战术)→走队(行进),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如何按战争准备逻辑展开。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模仿、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战前准备部分的音乐特点,理解琵琶技巧对军事场景的模拟表现。
战中厮杀(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
1.情境铺垫:教师讲述:“汉军布下天罗地网,楚军如何察觉?战争如何爆发?”
2.重点赏析
埋伏:
聆听要点:引导关注渐强的轮指和突然的停顿。
提问互动:“这段音乐用什么手法表现埋伏的紧张感?(渐强、停顿、力度变化)你能想象楚军此时的处境吗?”
九里山大战(全曲高潮):
多感官体验:播放片段时,教师用肢体动作模拟音乐的起伏(如低伏表示潜伏,高举表示激战)。
技巧解析:结合谱例(教材第 X 页)讲解 “绞弦” 技巧如何模拟金属碰撞声,“扫拂” 如何表现千军万马的厮杀。
分组表演:学生分为 “汉军”“楚军” 两组,用不同的肢体动作(如整齐的队列动作 vs 散乱的抵抗动作)表现音乐中的敌我交锋。
讨论分享:“这段音乐中哪些要素让你感受到战争的激烈?(快速节奏、强力度、不协和音响)”
设计意图:通过高潮段落的深度解析和体验,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戏剧性张力,理解琵琶复杂技巧对战争场面的极致表现。
战后结局(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等)
情感过渡:教师提问:“激烈的战斗过后,音乐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比赏析
乌江自刎:
创意表达:学生用画笔描绘听到这段音乐时的感受,或写下简短的文字感悟。
众军奏凯:
聆听对比:与 “乌江自刎” 形成鲜明对比,感受音乐中胜利的喜悦与辉煌。
文化思考:“为什么这段胜利的音乐反而不如战前准备部分激烈?(引导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止戈为武’的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聆听和创意表达,让学生体会战争结局的复杂情感,理解音乐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综合拓展:文化视野延伸
1.结构回顾:出示全曲十三段结构图(教材第 X 页),师生共同回顾各段落的音乐特点与情感变化,完成填空式总结表格:
段落部分 核心技巧 音乐情绪 对应场景
战前准备 轮拂、吹打 威严庄重 军队集结
战中厮杀 绞弦、扫拂 紧张激烈 楚汉交锋
战后结局 慢板旋律 悲壮→辉煌 胜负已定
2.中西对比:播放西方战争题材音乐片段(如《1812 序曲》中的战争段落),提问:“中西方表现战争的音乐手法有何不同?(中国写意 vs 西方写实)” 引导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独特性。
3.角色扮演:“假如你是楚汉战争的记者,请用三句话描述《十面埋伏》中的战争场面。” 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教师点评时强调音乐与历史的关联。
4.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化回顾、跨文化对比和创意表达,深化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培养文化比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实践创作:音乐创意表达
1.小组任务:提供两种创作选项供学生选择:
选项一:为 “点将” 段落设计简单的指挥手势,表现将领阅兵的威严。
选项二:用文字续写《十面埋伏》的 “得胜回营” 段落,描述士兵凯旋的场景。
2.成果展示:各组派代表展示创作成果,师生共同评价。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把握和创意表达的合理性。
3.设计意图:通过低难度、高参与度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艺术表现力,实现从理解到创造的跨越。
小结
本课通过对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的深度赏析,我们不仅认识了琵琶丰富的演奏技巧及其对战争场景的精妙模拟,更通过音乐走进了楚汉相争的历史现场。从战前准备的威严庄重,到战中厮杀的激烈悲壮,再到战后结局的复杂情感,乐曲以叙事性结构完整呈现了垓下之战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 “以乐述史” 的独特魅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第一,掌握辨别琵琶主要演奏技巧的方法,理解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第二,建立音乐与历史的关联意识,认识传统文化中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三,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主动探索更多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
音乐是历史的回声,更是文化的血脉。《十面埋伏》不仅是一首琵琶曲,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艺术表达。课后请同学们尝试聆听另一首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比较其与《十面埋伏》在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