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第6课时实践园地《合唱体验》教学设计 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第6课时实践园地《合唱体验》教学设计 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3 18:4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践园地《合唱体验》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严格遵循 2022 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要求,以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 四大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 “文化根脉的声部对话” 教学理念。通过合唱这一艺术形式,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音乐技能训练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多声部协作中感受华夏音乐的博大精深。
合唱教学不仅是音乐技能的培养,更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研究表明,二声部合唱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操陶冶,而当合唱内容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时,更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本设计强调在合唱实践中渗透民族音乐元素,如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特征、节奏特点和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理解音乐与文化、历史、民族之间的深层联系,实现 “以美育人” 的综合价值。
同时,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循序渐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演和体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合唱技巧,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较大变化。在生理方面,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歌唱欲望和表现能力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合唱中对低声部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心理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欲望,喜欢互动性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
从音乐基础来看,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认知能力和演唱经验,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中国民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的演奏形式有了初步了解,能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感知音乐表现力。但在合唱方面,基础相对薄弱,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识谱能力不强,音准把握不好,在合唱中难以同时把握两个声部,容易出现跑调现象;二是对低声部重视不够,由于第一声部通常是主旋律,曲调顺畅、音区较高,学生更愿意演唱第一声部,而对音区较低、音准难把握的低声部兴趣缺乏;三是协调能力和演唱习惯存在差异,水平高的学生容易在演唱中占据主导位置,导致声部混乱。
此外,八年级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传统音乐与文化根脉的深层联系认识不足。他们渴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和演唱蒙古族民歌《银杯》的二声部合唱,学生能够准确感知歌曲的旋律特征、节奏特点和情感表达,辨别两个声部的不同音色和表现力,体会合唱艺术的丰富内涵。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准确演唱《银杯》的二声部合唱,做到音准正确、节奏稳定、声部和谐。在演唱中能够体现蒙古族民歌的风格韵味,如舒展的节奏、宽广的旋律线条等,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文化理解:通过对《银杯》的学习,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特色,包括蒙古族民歌的题材、形式、演唱方式以及与蒙古族生活习俗的关系。理解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在民族音乐传承中的作用,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创意实践:在掌握《银杯》二声部合唱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尝试对歌曲进行简单的改编,如改变节奏型、加入装饰音等,或进行小型的合唱创编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银杯》的二声部合唱,做到两个声部的和谐统一,音准、节奏正确。
学生能够感受和把握蒙古族民歌的风格韵味,在演唱中体现出歌曲的情感内涵。
2.教学难点
低声部的音准把握和稳定性,避免被高声部带跑。
合唱中两个声部的平衡与协调,做到既突出主旋律,又能清晰听到和声声部。
学生能够在演唱中准确表达蒙古族民歌的情感和风格特点,如滑音、装饰音的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情境创设
教师播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视频片段,画面中呈现蒙古族人民赛马、摔跤、唱歌跳舞的热闹场景,背景音乐选用蒙古族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师问:“同学们,视频中展现的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活动?你们从视频和音乐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对蒙古族的了解。
教师总结:“这是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欢乐喜庆的节日。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蒙古族的民歌《银杯》,通过合唱的形式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文化根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音乐创设浓郁的蒙古族文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为后续的合唱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歌曲欣赏与分析
教师播放《银杯》的合唱音频,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
师问:“听完这首歌曲,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教师出示《银杯》的乐谱,结合乐谱分析歌曲的基本要素:
师问:“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4/4 拍,强弱次强弱)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拍打节奏,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
师问:“歌曲的旋律线条是怎样的?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旋律宽广舒展,具有蒙古族民歌的典型特征)
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的主旋律,学生跟随哼唱,感受旋律的起伏变化。
5.师问:“这首歌曲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二声部合唱)
教师再次播放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两个声部的不同。
出示声部结构图,展示高声部和低声部的旋律走向,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声部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完整聆听和分段分析,让学生全面了解歌曲的情感、节奏、旋律和演唱形式等基本要素。利用乐谱和声部结构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结构和声部关系,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
声部学习
1.学唱高声部
教师用钢琴弹奏高声部旋律,学生跟琴用 “Lu” 哼唱。
师问:“在哼唱过程中,你们觉得哪些地方的音准比较难把握?”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针对难点进行重点指导,可采用科尔文手势辅助音准训练。
学生跟随钢琴演唱高声部简谱,注意节奏的稳定和音准的正确。
师问:“这首歌曲的歌词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赞美草原的美丽、生活的幸福)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体会歌词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填词演唱高声部,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气息的运用和吐字的清晰,表达出歌曲的喜悦之情。
2.学唱低声部
师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高声部,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低声部。大家有没有信心?”
教师用钢琴弹奏低声部旋律,学生跟琴用 “Lu” 哼唱。
师问:“低声部的旋律和高声部相比,有什么特点?”(相对平稳,起到和声支撑的作用)
针对低声部音准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先让学生跟随钢琴模唱,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竖笛吹奏低声部的主要音,帮助学生建立音准概念。
学生跟随钢琴演唱低声部简谱,教师重点指导难点段落。
学生填词演唱低声部,注意与高声部的区别,保持自己的声部稳定。
设计意图:采用先高声部后低声部的教学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过程中,注重难点的突破,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同时,结合歌词的理解,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进行演唱,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对于低声部的学习,通过鼓励和有趣的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
二声部合唱练习
分声部演唱:将学生分为高声部和低声部,分别演唱自己的声部,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音准、节奏等问题。
找出两声部的同音处:教师引导学生在乐谱中找出两个声部的同音位置,让学生重点练习这些地方,体会声部间的共鸣。
慢速合唱练习:教师用钢琴慢速伴奏,两个声部开始进行合唱练习。
师问:“在合唱过程中,你们能听到自己的声部吗?能听到对方的声部吗?”
学生反馈后,教师强调在合唱中既要保持自己的声部稳定,又要倾听对方的声部,相互配合。
4.针对性练习:针对合唱中出现的问题,如声部不平衡、音准偏差等,进行单独的声部强化训练或局部段落的反复练习。
5.完整合唱练习: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声部的和谐统一,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风格。
6.录音反馈:教师用手机将学生的合唱录制下来,播放给学生听赏。
师问:“同学们,听完自己的演唱,你们觉得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分声部演唱、同音处练习、慢速合唱等步骤,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录音反馈环节让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演唱,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在合唱练习中强调声部间的倾听和配合,帮助学生树立整体音乐观念。
歌曲处理与情感表达
1.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师问:“蒙古族民歌通常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我们在演唱《银杯》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体现出这种风格?”
学生结合之前的学习和了解进行回答,教师总结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如节奏舒展、旋律宽广、情感真挚等,并强调在演唱中要注意滑音、装饰音的正确运用,以及气息的绵长。
2.情感处理:
师问:“歌曲的不同段落,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演唱时根据歌词内容和旋律变化,调整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表达出歌曲的情感起伏。例如,开头部分可以唱得稍轻快,表达喜悦之情;中间部分可以唱得更深情,赞美草原的美丽。
3.完整演唱:学生按照处理后的要求完整演唱歌曲,教师进行整体指导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风格特点和情感表达的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演唱,提升演唱的艺术表现力。让学生明白,合唱不仅要音准正确、节奏稳定,更要通过情感的表达传递音乐的内涵,实现文化理解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拓展延伸
1.欣赏不同版本的《银杯》:播放其他艺术家或合唱团演唱的《银杯》版本,让学生对比欣赏。
师问:“不同版本的《银杯》在演唱风格和处理上有什么不同?你们更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拓宽音乐视野。
2.介绍蒙古族其他音乐形式:教师简单介绍蒙古族的马头琴、长调、短调等音乐形式,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片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
3.创意实践: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对《银杯》进行简单的改编,如改变节奏型、加入舞蹈动作等,进行小型的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环节,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拓宽艺术视野。对比欣赏不同版本的歌曲,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创意实践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小结
技能层面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蒙古族民歌《银杯》的二声部合唱,通过分声部学习、合唱练习等环节,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歌曲的音准、节奏和演唱技巧,能够做到两个声部的和谐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克服了低声部学习的困难,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合唱水平。
文化层面
通过对《银杯》的学习和相关拓展,我们深入了解了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特色,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草原的赞美。合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让我们在多声部的协作中体会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弘扬。
情感层面
在这节课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美,更在合作演唱中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每一个声部都是合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大家相互配合、相互倾听,才能唱出和谐美妙的歌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更多的蒙古族民歌,和家人朋友一起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可以尝试与同学组成小合唱队,演唱本节课学习的《银杯》或其他喜欢的合唱歌曲,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