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背景
(一)单元主题定位
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是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的核心人文单元,旨在通过具有积极情感导向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蕴含的 “真”(真实的情感表达)、“善”(向善的价值追求)、“美”(艺术的审美形态),建立对生活与文化的积极认知。本单元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如抒情歌曲、艺术歌曲、合唱作品等,形成 “情感体验 — 文化理解 — 价值认同” 的递进式教学脉络,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作为单元开篇的抒情歌曲,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积极的情感内核,成为连接学生生活体验与 “真善美” 主题的重要纽带。
(二)教材分析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创作于 20 世纪 80 年代,由秦志钰作词、吕远作曲,最初为电影《甜蜜的事业》主题曲,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代表性歌曲之一。教材在编排上呈现了完整的歌曲乐谱(含简谱与歌词)、创作背景文字介绍、电影片段截图及不同演唱版本的音频链接(如女声独唱、合唱版本),同时配套 “旋律走向分析”“情感表达讨论” 等互动栏目,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从音乐本体来看,歌曲采用大调式,结构为 “前奏 — 主歌(2 段)— 副歌 — 间奏 — 主歌(1 段)— 副歌 — 尾声” 的经典抒情歌曲结构,旋律线条流畅起伏:主歌部分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如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用朴实的旋律模拟日常倾诉;副歌部分通过四度、五度的音程跳跃(如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和稍快的节奏,形成情感爆发点,传递喜悦与憧憬;尾声以渐弱的旋律收尾,如 “并蒂的花儿竞相开放,比翼的鸟儿展翅飞翔”,营造悠远、温馨的氛围。
从文化内涵来看,歌曲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彼时中国社会充满活力与希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体现在音乐中。歌词中 “甜蜜的事业”“幸福的花儿”“比翼的鸟儿” 等意象,既呼应了电影中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也折射出当时人们对爱情、事业、生活的积极态度,是 “真善美” 在特定时代的具象表达,这也是教材将其选入本单元的核心原因 —— 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不同时代的 “真善美”,建立跨时代的情感共鸣。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13-14 岁)处于青春期初期,具有以下特点:
认知层面:已掌握基本的音乐要素(节奏、旋律、调式等)概念,能对歌曲的情绪、结构进行初步判断,但对 20 世纪 80 年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薄弱,多数学生仅通过长辈讲述或影视作品接触过该时代,难以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语境;对 “大调式音乐的情感特点”“歌曲结构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等知识,缺乏系统的分析能力。
情感层面:情感丰富且注重个性化表达,对 “幸福”“美好” 等主题有自身的生活体验(如家庭温暖、朋友情谊、学业进步),容易与歌曲传递的积极情感产生共鸣,但难以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时代背景下的集体情感建立联系,对 “真善美” 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
实践层面:喜欢参与演唱、表演等互动活动,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查找音乐资料,但在合唱时的声音协调、情感统一,以及结合生活体验进行音乐创意表达方面,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存在 “不好意思大声演唱”“担心唱错” 的心理顾虑,需要教师通过鼓励性教学消除障碍。
基于以上学情,教学中需注意:以学生熟悉的 “幸福生活” 体验为切入点,搭建 “个人情感 — 时代情感 — 文化价值” 的认知桥梁;通过直观的视听素材(如电影片段、时代照片)补充 80 年代文化知识;设计阶梯式的实践活动,从 “跟唱” 到 “合唱” 再到 “创意表达”,逐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紧扣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单元主题,秉持 “以美育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 的核心理念,构建 “体验 — 探究 — 实践 — 升华” 的教学路径,具体理念如下:
核心素养导向,落实四维目标
将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 四大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多版本聆听、音乐要素分析培养审美感知能力;通过演唱指导、合唱练习提升艺术表现能力;通过时代背景探究、文化内涵解读深化文化理解;通过歌词改编、表演设计激发创意实践活力,使核心素养目标从 “抽象要求” 转化为 “具体活动”。
生活联结,激活情感共鸣
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起点,将歌曲中 “幸福生活” 的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经历(如家庭出游、校园活动、个人成长)相结合,引导学生从 “我眼中的美好” 出发,理解 “时代中的美好”,再升华为 “对真善美的追求”,实现 “个人情感 — 集体情感 — 文化情感” 的递进,避免音乐学习与生活脱节。
文化浸润,构建时代认知
通过 “音乐 + 时代” 的融合教学,补充 80 年代的社会文化知识(如服饰、生活场景、社会风貌),借助电影片段、老照片、同年代经典作品(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素材,让学生在音乐中 “触摸时代”,理解歌曲既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时代精神的缩影,培养学生的文化视野与历史思维。
实践驱动,强化主体参与
采用 “学生为主、教师引导” 的教学模式,设计 “聆听 — 演唱 — 讨论 — 创作 — 展示” 的系列实践活动,如 “旋律线条绘制”“歌词改编接龙”“小组表演设计” 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音乐魅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表达自信。
三、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能准确辨识歌曲的大调式特点,感受其明亮、积极的音色基调;
能分析歌曲 “前奏 — 主歌 — 副歌 — 间奏 — 主歌 — 副歌 — 尾声” 的结构,识别主歌的平稳旋律与副歌的跳跃旋律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通过对比聆听女声独唱版与合唱版,理解不同演唱形式对歌曲情感氛围的影响(如独唱的细腻、合唱的饱满)。
艺术表现
能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掌握主歌部分的平稳气息与副歌部分的情感爆发技巧,做到咬字清晰、节奏准确;
能参与小组合唱,学会倾听同伴声音,调整自身音量与音色,实现声部协调;
能结合歌曲情感,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如手部起伏、队形变化)辅助演唱,增强艺术表现力。
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1980 年、电影《甜蜜的事业》主题曲),知晓其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代表性歌曲的文化地位;
能结合 80 年代的社会风貌(如经济发展、生活变化),理解歌词中 “甜蜜的事业”“幸福的花儿” 等意象的时代内涵;
能说出歌曲传递的 “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积极向上” 的情感,初步理解 “真善美” 在不同时代的具体体现。
创意实践
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歌曲主歌部分的歌词进行简单改编(如将 “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 改为 “友谊的歌儿校园回荡”);
能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歌曲的表演形式(如加入乐器伴奏、舞蹈动作、情景对话);
能通过文字、绘画或短视频,记录自己对 “生活中的阳光” 的理解,并与歌曲情感关联表达。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关联:理解主歌的平稳旋律对应 “倾诉式” 情感,副歌的跳跃旋律对应 “赞美式” 情感,尾声的渐弱旋律对应 “回味式” 情感;
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主歌部分气息平稳、咬字轻柔,副歌部分气息饱满、情感充沛,避免出现 “主副歌情感无差异”“高音唱不上去” 的问题;
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结合 80 年代背景,体会歌曲如何体现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建立 “音乐 — 时代 — 价值” 的关联。
教学难点
跨时代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 80 年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当下自身生活体验的共性与差异,避免对时代背景的 “陌生感” 影响情感理解;
合唱中的声音协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唱中倾听同伴声音,调整自身音量与音色,实现 “和声美”,而非 “个人声音突出”;
创意实践的个性化表达: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改编歌词、设计表演,避免 “千篇一律”,同时确保改编内容不偏离歌曲 “积极向上” 的核心情感。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唤醒 “美好记忆”,联结生活与时代
生活体验分享
教师提问:“同学们,提到‘生活中的阳光’,你们会想到哪些画面?是和家人的一次旅行,还是和朋友的一场游戏,或是自己取得的一次小进步?请用 1-2 句话分享你的‘阳光时刻’。”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如 “和妈妈一起看日出,这个画面充满温暖”“篮球比赛获胜,这是奋斗后的阳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 “真善美”。
时代视听唤醒
播放 2 分钟 80 年代生活影像片段(含街头场景、人们的服饰、笑容,搭配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提问:“视频里的生活和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你从人们的表情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补充:“这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让人们的生活充满希望,大家对未来满怀憧憬,就像视频里的笑容一样灿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正是那个时代的‘阳光之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展示教材封面及单元主题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通过这首歌,我们不仅要学会演唱,还要感受不同时代的‘真善美’,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 “生活体验” 切入,降低学习门槛;通过 80 年代影像与音乐的结合,初步搭建时代认知,为后续文化理解铺垫;同时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讲授:解码 “阳光之声”,融合音乐与文化
初听感知:捕捉歌曲整体印象
播放教材配套的女声独唱版《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要求学生闭眼聆听,思考:“这首歌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如开心、温暖、充满希望)你最喜欢歌曲的哪个部分?”
学生分享感受后,教师总结:“这首歌用明亮的旋律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就像阳光一样温暖。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歌,看看它的‘阳光’是如何通过音乐和歌词展现的。”
文化背景探究:理解 “阳光” 的时代内涵
展示教材中 “创作背景” 文字资料(含电影《甜蜜的事业》海报),教师讲解:“这首歌是 1980 年为电影《甜蜜的事业》创作的主题曲,电影讲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支持计划生育政策的故事,歌词中的‘甜蜜的事业’正是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展示 80 年代老照片(如工厂生产场景、校园运动会、家庭合影),提问:“结合照片和歌词‘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你觉得 80 年代人们的‘幸福’可能是什么?和我们现在的‘幸福’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组讨论 2 分钟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总结:“无论是 80 年代的‘有稳定工作、家庭和睦’,还是现在的‘有热爱的事物、健康成长’,‘幸福’的核心都是‘真善美’—— 真实的情感、向善的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也是歌曲能跨越时代打动我们的原因。”
音乐要素分析:拆解 “阳光” 的旋律密码
旋律与结构分析(结合教材乐谱)
① 展示 “歌曲结构与旋律走向图表”(如下),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边听边在教材乐谱上标注段落:
段落 旋律特点 节奏特点 情感表达
前奏 钢琴分解和弦,明亮轻快 平稳 营造温馨氛围
主歌(1-2 段) 级进为主,起伏小 舒缓,4/4 拍 倾诉式,亲切自然
副歌 四度、五度跳跃,起伏大 稍快,强调重音 赞美式,热情饱满
间奏 重复副歌核心旋律 与副歌一致 过渡,延续情感
主歌(3 段) 同前主歌,歌词变化 舒缓 深化情感
副歌(重复) 同前副歌,力度稍强 稍快,重音突出 情感升华
尾声 旋律渐弱,收尾柔和 渐慢 回味,温馨悠远
② 教师提问:“副歌部分的旋律比主歌‘跳得更高’,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回答:“能让情感更强烈,就像从‘小声说话’变成‘大声赞美’。”
③ 学生实践:在教材乐谱上用 “↑”“↓” 标注主歌与副歌的旋律走向,小组内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
调式与音色分析
播放歌曲片段,教师讲解:“这首歌采用 C 大调,大调式的特点是明亮、开朗,就像晴天的阳光,这和歌曲‘充满阳光’的主题非常契合。”
对比聆听:播放一段小调式歌曲片段(如《二泉映月》选段),提问:“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相比,这段音乐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大调式的积极情感特点。
演唱技巧指导:传递 “阳光” 的声音温度
气息与咬字练习
气息练习:教师示范 “腹式呼吸法”(双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吐出),带领学生进行 “吹蜡烛” 小游戏(想象面前有蜡烛,用平稳气息吹,不让火焰熄灭),解决主歌 “气息不稳” 的问题。
咬字练习:针对歌词中 “荡(dàng)”“翔(xiáng)” 等后鼻音字,教师示范 “字头轻、字腹圆、字尾清” 的咬字方法,带领学生逐句练习,避免 “咬字模糊”。
分段学唱
主歌学唱:教师弹唱主歌第一段,学生跟唱,强调 “声音轻柔、情感亲切”,如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 要唱得像 “和朋友聊天”;针对 “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教师说明:“这里的‘爱情’不仅指男女之情,也包括对生活、事业的热爱,演唱时要传递温暖的情感。”
副歌学唱:教师弹唱副歌,引导学生注意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中 “充满” 二字的重音,以及 “阳光” 二字的高音(5 音),鼓励学生用 “饱满的气息” 演唱,避免 “高音挤卡”;学生分组跟唱,教师逐组点评,重点指导气息与情感的结合。
完整演唱:播放伴奏音乐,学生跟随演唱,教师用手势提示段落情感变化(主歌手势平缓,副歌手势上扬,尾声手势渐落)。
设计意图
通过 “初听 — 背景探究 — 要素分析 — 演唱指导” 的递进式环节,让学生从 “感性体验” 逐步过渡到 “理性分析”,既掌握音乐知识与演唱技巧,又理解文化内涵;结合教材乐谱、图表、文字资料,落实 “以教材为依托” 的教学要求;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 “教师单向灌输”。
实践拓展:创意 “晒阳光”,深化理解与表达
歌词改编:我的 “阳光生活”
教师示范:结合校园生活,将主歌第一段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 改为 “幸福的笑声校园回荡,友谊的歌儿耳边飞扬”,说明改编要求:“保留原歌词的节奏和押韵,内容围绕‘自己生活中的阳光’,如家庭、校园、兴趣等。”
小组任务:每组选择 1 段主歌,进行歌词改编,填写在教材 “创意实践” 栏目中,时间 5 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调整用词(如避免不押韵、节奏不符)。
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演唱改编后的歌词,其他学生鼓掌鼓励,教师点评:“这组改编的‘篮球的身影赛场飞扬’,既贴合生活,又保留了原曲的节奏,非常棒!”
合唱与表演设计:“阳光” 的集体表达
合唱分组:将学生分为 A、B 两组,A 组唱主歌,B 组唱副歌,间奏部分 A 组拍手、B 组跺脚打节奏,尾声部分两组齐唱并渐弱;教师播放伴奏,指导两组倾听彼此声音,调整音量,实现 “主歌轻柔、副歌饱满” 的效果。
表演设计:小组讨论如何用肢体动作辅助合唱,如主歌部分双手轻拍胸口(表达 “心中的幸福”),副歌部分双手向上打开(表达 “阳光普照”),尾声部分双手合十放在胸前(表达 “回味温暖”);每组展示表演,其他学生投票选出 “最具阳光感” 的表演小组。
跨版本对比:“阳光” 的多样表达
播放教材配套的合唱版《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提问:“和女声独唱版相比,合唱版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如更饱满、更有力量)”
播放现代改编版(如流行唱法、童声合唱版),讨论:“这些现代版本改变了歌曲的什么(如节奏、音色)?但不变的是什么(如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师总结:“无论版本如何变化,歌曲‘传递真善美、热爱生活’的核心没有变,这就是经典音乐的生命力。”
设计意图
通过歌词改编,让学生将 “真善美” 与自身生活结合,实现 “文化理解” 到 “个人认同” 的转化;合唱与表演设计则提升学生的 “艺术表现” 与 “团队协作” 能力;跨版本对比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理解 “经典音乐的当代价值”,落实 “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
总结提升:凝聚 “阳光力量”,升华单元主题
知识梳理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是哪个时代的歌曲?它的结构的是什么?演唱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集体回答,教师用思维导图在黑板上梳理本节课重点:时代背景(80 年代)— 音乐特点(大调式、“前奏 — 主歌 — 副歌 — 尾声” 结构)— 演唱技巧(气息平稳、情感饱满)— 文化内涵(传递真善美)。
情感升华
教师提问:“现在,你对‘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有了什么新的理解?‘阳光’不仅是天气,更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总结:“‘阳光’是家人的关爱、朋友的帮助、自己的努力,是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是‘真善美’的化身。希望同学们能像这首歌里唱的那样,永远热爱生活,发现身边的阳光,成为传递阳光的人。”
课后任务
将本节课改编的歌词整理成 “我的阳光手册”,配上绘画或照片;
和家人一起听《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了解家人眼中 “80 年代的阳光生活”;
预习下一课内容,思考 “下一首歌如何表达真善美”。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通过情感升华,将音乐学习与价值观培养结合,呼应单元主题;课后任务则延伸课堂学习,实现 “课上 — 课下 — 家庭” 的联动,深化对 “真善美” 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为主题,围绕《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展开教学,通过 “情境导入 — 新课讲授 — 实践拓展 — 总结提升” 四个环节,实现了 “知识学习 — 技能掌握 — 文化理解 — 情感升华” 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 “生活阳光时刻” 切入,通过 80 年代影像与音乐的结合,搭建了跨时代的情感桥梁;通过教材乐谱分析、旋律走向图表、演唱技巧指导,让学生掌握了歌曲的音乐要素与演唱方法;通过歌词改编、合唱表演、跨版本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师生互动中,学生不仅能准确演唱歌曲,还能结合自身生活理解 “真善美” 的内涵,如有的学生将歌词改编为 “读书的身影教室闪亮,知识的花儿心中开放”,体现了对 “校园阳光” 的个性化解读;合唱环节中,学生逐渐学会倾听同伴声音,实现了 “个人表达” 到 “集体共鸣” 的转变。
本节课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一首经典歌曲,感受不同时代的 “真善美”,理解音乐既是情感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镜子。课后,希望学生能继续带着 “发现阳光” 的眼睛,在生活中寻找美好,在音乐中传递温暖,真正实现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这一单元主题的育人目标。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单元其他作品奠定了 “情感体验 — 文化探究” 的学习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音乐学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