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故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于 13-14 岁青春期阶段,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对 “真善美” 这类人文主题具备初步认知基础。通过前期音乐学习,他们已掌握简单的歌曲演唱技巧,能辨别旋律、节奏的基本特点,且具备一定的故事理解与情感共鸣能力。在跨学科知识储备上,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过叙事类文本,通过生物课程了解过基础的生态保护概念,但将 “真实故事 — 音乐表达 — 文化内涵” 三者建立深度关联的能力仍需提升。
该年龄段学生对 “故事化”“体验式” 教学活动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小组合作与创意表达,但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对歌曲中 “抒情段与叙事段” 的音乐要素差异(如旋律起伏、节奏疏密)缺乏精准感知;二是将对故事的情感共鸣转化为演唱中的细腻表达(如气息控制、音色变化)存在难度;三是对 “生态保护”“牺牲奉献” 等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易停留在表面,难以与自身生活实践结合。此外,部分学生在公开演唱或创意展示时存在胆怯心理,需通过分层任务设计增强其参与信心。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 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为核心指导,紧扣湘艺版教材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单元主题,构建 “故事感知 — 音乐解析 — 情感表达 — 文化践行” 的四维教学路径。坚持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原则,融合 “故事化教学”“体验式学习”“跨学科整合” 三大策略:
故事为线,情感为核:以徐秀娟保护丹顶鹤的真实故事为贯穿线索,通过 “听故事 — 品音乐 — 悟精神” 的递进环节,引导学生从情感共鸣切入,逐步理解音乐与 “真善美” 主题的内在关联;
音乐为本,要素为钥:聚焦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音色等核心要素,通过 “对比聆听 — 分段解析 — 实践体验”,让学生掌握音乐表现情感的规律,落实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素养;
跨科融合,文化落地:整合语文(故事叙事)、生物(生态保护)、道德与法治(奉献精神)学科知识,避免音乐学习孤立化,引导学生将 “真善美” 从课堂认知转化为生活中的价值践行;
分层设计,全员参与:针对学生演唱能力、创意表达水平的差异,设计 “基础任务(演唱)— 提升任务(表演)— 拓展任务(创编)”,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增强学习获得感。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能准确辨别歌曲 “叙事段”(如 “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与 “抒情段”(如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的旋律特点:叙事段旋律平缓、节奏紧凑,抒情段旋律起伏大、节奏舒缓;
感知 4/4 拍 “强 - 弱 - 次强 - 弱” 的强弱规律对情感表达的作用,理解歌词中 “丹顶鹤”“沼泽地”“芦苇坡” 等意象与 “人与自然和谐”“奉献精神” 的关联。
艺术表现
能完整演唱歌曲,叙事段用清晰、亲切的音色(如讲述故事的语气),抒情段用轻柔、深情的音色,做到气息平稳、吐字清晰,准确传递歌曲的情感基调;
尝试用肢体动作(如模仿丹顶鹤飞翔的舒展动作)或简单道具(如手绘丹顶鹤卡片)辅助表现歌曲内容,提升艺术表达的感染力。
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背后徐秀娟守护丹顶鹤、牺牲奉献的真实故事(结合教材第 X 页图文资料),认识 “生态保护”“生命尊重” 是 “真善美” 的重要内涵;
对比生活中的 “真善美” 事例(如志愿者环保行动、同学互助),理解 “奉献不分大小” 的道理,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
创意实践
分组创编 “徐秀娟与丹顶鹤” 的小故事剧本片段(1-2 分钟),需融入歌曲对应段落(如 “喂养丹顶鹤” 配叙事段,“寻找丹顶鹤” 配抒情段),并进行简单表演;
尝试为歌曲抒情段设计简单伴奏(如用铃鼓轻柔摇晃、口风琴演奏旋律片段),或用绘画形式呈现 “芦苇坡与丹顶鹤” 的音乐意境,实现跨艺术形式转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教材歌词与旋律谱例(教材第 X-X 页),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旋律、节奏、歌词)如何表现徐秀娟的故事与 “真善美” 情感;
2.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准确区分叙事段与抒情段的演唱处理(如叙事段强调 “说故事感”,抒情段强调 “怀念感”);
3.理解徐秀娟故事的核心精神(热爱自然、牺牲奉献),建立 “音乐 — 故事 — 文化” 的关联认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对徐秀娟故事的情感共鸣转化为演唱中的细腻表达,尤其是抒情段的长气息控制与音色的 “深情感”;
帮助学生突破 “生态保护 = 遥远大事” 的认知误区,理解 “身边小事(如节约资源、爱护小动物)也是真善美”,实现文化内涵的生活化落地;
创编表演或音乐伴奏时,避免 “形式大于内容”,确保创意表达与歌曲情感、故事主题高度契合。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自然之美引故事
1.多媒体情境创设:
播放丹顶鹤在沼泽地飞翔、觅食的高清视频(无背景音乐),画面定格在 “丹顶鹤群掠过芦苇坡” 的场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的动物是什么?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如果要为这段画面配一段音乐,你希望音乐是轻柔的、激昂的,还是忧伤的?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如 “轻柔的,因为丹顶鹤很优雅,沼泽地很安静”)
2.故事悬念铺垫:
教师展示教材第 X 页 “徐秀娟与丹顶鹤” 的黑白照片,结合教材旁注文字(“我国第一位养鹤姑娘,为保护丹顶鹤献出生命”),轻声讲述:“在这片宁静的芦苇坡上,曾住着一位爱鹤如命的女孩,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还被写成了一首歌 ——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 “无音视频 + 提问” 激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结合教材图文引出故事悬念,避免直接 “灌输故事” 的枯燥感,自然衔接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单元主题,为后续情感体验铺垫基础。
新知探究:故事与音乐初认知
1.真实故事深度解读:
教师结合教材 “徐秀娟事迹简介”,完整讲述故事:“徐秀娟出生在养鹤世家,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扎龙自然保护区养鹤。1987 年,为寻找走失的两只丹顶鹤,她在盐城保护区的沼泽地中不幸溺水,年仅 23 岁。她是我国第一位为保护野生动物牺牲的女性,人们称她为‘仙鹤姑娘’。”
师生互动:“听完这个故事,你印象最深的细节是什么?你觉得徐秀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徐秀娟对丹顶鹤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甚至愿意付出生命,这就是‘真善美’中最动人的‘奉献之美’”)
2.歌曲初听辨结构:
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完整音频(选用深情女声版本),教师提示:“请大家边听边圈出歌词中‘讲述徐秀娟日常’和‘表达对徐秀娟怀念’的句子(教材第 X 页歌词),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小组讨论后分享,教师结合教材歌词梳理:
段落类型 歌词示例(教材) 内容核心
叙事段 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徐秀娟与丹顶鹤的日常故事
抒情段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对徐秀娟的怀念与赞美
教师总结:“歌曲通过‘叙事 + 抒情’的结构,先讲‘事’,再抒‘情’,这是叙事类歌曲的常见特点。”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图文讲透真实故事,避免脱离教材的 “额外拓展”;通过 “初听 + 歌词圈画”,让学生自主发现歌曲结构,培养音乐感知能力,为后续深度解析音乐要素打基础。
深度解析:音乐要素析情感
歌词解析:意象背后的 “真善美”
教师聚焦教材歌词中的关键意象,逐一提问引导:
“‘丹顶鹤’在歌词中出现了多次,它代表什么?(徐秀娟热爱的生命,自然之美)”
“‘芦苇坡’‘沼泽地’这些环境描写,让你联想到什么?(宁静的自然,徐秀娟工作的地方,也暗示了危险)”
“抒情段中‘你可曾听说’‘她曾经来过’用了疑问和过去式,传递出怎样的情感?(怀念、遗憾,希望更多人记住徐秀娟)”
小组任务:“请每组找出一句最能体现‘真善美’的歌词,说明理由。”(如 “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 用拟人手法,体现对徐秀娟的心疼,是 “善” 的体现)
教师点评总结:歌词通过 “具体意象 + 情感化语言”,将 “真善美” 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故事与情感。
旋律与节奏:情感的 “音乐密码”
出示教材第 X 页旋律谱例(叙事段 “有一个女孩” 与抒情段 “走过那片芦苇坡” 对比谱例):
旋律对比:教师用钢琴分别弹奏两段旋律,提问:“叙事段旋律线条是平缓的还是起伏大的?抒情段呢?这两种旋律分别适合表现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总结:叙事段平缓如 “说话”,适合讲日常;抒情段起伏大如 “叹息”,适合表达怀念)
节奏对比:用手拍击两段节奏(叙事段 “×× ×× | ×× × - |”,抒情段 “× - ×× | × - - - |”),引导学生发现:叙事段节奏紧凑,像 “一句接一句讲故事”;抒情段节奏舒缓,有 “停顿感”,像 “回忆时的沉思”。
拍号体验:全体学生用 “拍手 - 拍腿 - 拍手 - 拍腿” 的动作感受 4/4 拍 “强 - 弱 - 次强 - 弱” 的规律,教师引导:“抒情段我们拍得轻一点、慢一点,体现怀念;叙事段拍得稍有力,体现故事的真实感。”
音色与演唱处理:情感的 “声音外衣”
播放两段不同处理的演唱片段:
叙事段:歌手用清晰、明亮的音色,如 “聊天讲故事”;
抒情段:歌手用轻柔、略带沙哑的音色,如 “轻声诉说怀念”;
教师提问:“两段演唱的音色有什么不同?如果反过来,用沙哑音色唱叙事段,用明亮音色唱抒情段,会有什么问题?”(学生体验后明确:音色需与段落情感匹配)
设计意图:通过 “歌词 - 旋律 - 节奏 - 音色” 的分层解析,结合教材谱例与实践体验,让学生掌握 “音乐要素服务于情感表达” 的规律,突破 “理解音乐与主题关联” 的教学重点。
学唱实践:情感融入练演唱
分段学唱:从 “会唱” 到 “唱好”
叙事段学唱:
教师范唱:用 “说故事” 的语气,强调吐字清晰(如 “养鹤”“地方” 的声母要咬准);
学生跟唱:先跟琴唱旋律,再加入歌词,教师针对 “节奏紧凑处”(如 “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单独指导,避免抢拍;
互动纠错:“请同桌互相听,看看他有没有把‘故事感’唱出来?”(如 “仍回到” 的 “仍” 字要稍重,体现执着)。
抒情段学唱(重点突破气息):
气息练习:“像闻花香一样深吸气,再慢慢呼出,发出‘嘶 ——’的声音,坚持 5 秒”(解决抒情段 “长音唱不稳” 的问题);
教师示范:唱 “走过那片芦苇坡” 时,先深吸气,“走” 字轻柔起音,“坡” 字延长时保持气息平稳;
分组练唱:每组选 1 名代表领唱,其他学生跟唱,教师用手势提示气息强弱(手势高则强,手势低则弱);
难点突破:针对 “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 的 “泪” 字(长音),教师引导:“想象‘白云落泪’的画面,声音要轻柔,像眼泪慢慢落下。”
完整演唱:情感连贯与转换
播放歌曲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教师提示:“从叙事段转到抒情段时,声音要‘收一点’,情绪从‘讲故事’转到‘怀念’,就像从‘看照片’转到‘想照片里的人’。”
师生互评:“刚才演唱中,哪一段的情感表达最到位?为什么?”(如 “抒情段的气息很稳,听出了怀念”),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如 “两段过渡生硬”)再次示范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 “分段学唱 + 难点突破 + 互评反馈”,降低演唱难度,帮助学生将 “情感理解” 转化为 “声音表达”,突破 “抒情段气息控制与情感融入” 的教学难点,落实艺术表现核心素养。
创意拓展:多元表达传美德(落实创意实践)
剧本创编与表演(基础 + 提升任务)
任务设计:
基础任务(全员参与):结合教材故事与歌曲段落,创编 “徐秀娟喂养丹顶鹤” 的简单场景(1 分钟),要求包含 2-3 句对话(如 “小鹤,快吃吧”),并融入叙事段演唱;
提升任务(自愿选择):创编 “徐秀娟寻找丹顶鹤” 的场景,加入抒情段演唱,可使用道具(如用蓝色卡纸代表沼泽,白色羽毛代表丹顶鹤);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帮助确定剧情细节(如 “喂养场景” 可设计 “徐秀娟弯腰递食物,丹顶鹤低头啄食” 的动作);
成果展示:各组上台表演,其他学生用 “星级评价表”(教材第 X 页活动建议)从 “剧情与歌曲匹配度”“情感表达”“合作默契” 三方面评价。
音乐创编:伴奏与意境表达(拓展任务)
任务设计:为歌曲抒情段设计简单伴奏,提供铃鼓、沙锤、口风琴等乐器,学生分组讨论:
“用什么乐器表现‘芦苇坡的轻柔’?”(如铃鼓轻柔摇晃);
“用什么节奏型配合 4/4 拍的抒情感?”(如 “× - × -” 的慢节奏);
实践创作:教师指导口风琴组演奏抒情段旋律,铃鼓组配合节奏,避免伴奏盖过演唱;
展示分享:创编组为演唱组伴奏,全体学生感受 “音乐 + 伴奏” 的丰富表现力,教师点评:“伴奏很好地突出了抒情段的怀念感,没有抢过歌声。”
设计意图:通过 “分层创意任务”,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将 “音乐学习” 延伸到 “艺术创作”,同时深化对 “真善美” 的情感表达,落实创意实践核心素养。
文化践行:联系生活悟真善(深化文化理解)
生活案例链接
教师展示两组图片:
组 1:学校志愿者清理校园垃圾、社区居民救助流浪猫(身边小事);
组 2:徐秀娟保护丹顶鹤、消防员救火(重大奉献);
提问:“这些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徐秀娟的‘大奉献’和我们的‘小行动’,都是‘真善美’吗?”(学生讨论后明确:“真善美不分大小,只要是为他人、为自然好的事,都是真善美”)。
价值践行承诺
个人任务:“请写下 1 件你能做到的‘真善美小事’(如 “不伤害流浪动物”“提醒家人节约水电”),并说说这件事与徐秀娟精神的关联。”(如 “‘不伤害流浪动物’是像徐秀娟一样尊重生命”);
分享交流:自愿分享承诺,教师总结:“《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份‘真善美’的行动指南,希望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成为美德的传递者。”
设计意图:通过 “身边案例 + 个人承诺”,打破 “文化理解 = 理论认知” 的局限,帮助学生将 “生态保护、奉献精神” 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行动,实现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生活化落地。
课堂小结
1.知识与技能回顾:
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了解了徐秀娟保护丹顶鹤的真实事迹,分析了歌曲‘叙事 + 抒情’的结构,知道了旋律平缓、节奏紧凑的段落适合讲故事,旋律起伏大、节奏舒缓的段落适合表达情感;我们还学会了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部分同学参与了剧本创编和音乐伴奏。”
2.情感与文化升华:
教师引导:“这节课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你对‘真善美’有了哪些新的理解?”(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徐秀娟用生命诠释了‘对自然的爱、对责任的坚守’,而我们可以用‘节约一张纸、爱护一只小动物’这样的小事诠释‘真善美’。音乐让我们记住了故事,故事让我们懂得了美德,希望这份‘真善美’能一直伴随大家成长。”
3.课后任务(衔接单元后续学习):
基础任务:完整演唱《一个真实的故事》,录制音频分享给家人,并用 3 句话讲述徐秀娟的故事;
拓展任务:结合单元主题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寻找另一首体现 “真善美” 的歌曲(如《爱的奉献》),下节课分享其故事与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