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第3课时《小背篓》教学设计 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第3课时《小背篓》教学设计 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3 18:4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背篓》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严格遵循 2022 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核心要求,以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 四大音乐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 “情声相融、文化浸润” 的教学理念。《小背篓》作为一首充满乡土情怀与亲情温度的湖南民歌,是传递 “真善美” 的典型载体 —— 歌曲以 “小背篓” 为意象,串联起童年记忆、家乡风貌与祖孙深情,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歌 “借物抒情” 的艺术特色,也蕴含了中华民族重视亲情、眷恋故土的文化基因。
在设计中,打破 “单纯学唱” 的传统模式,将 “情感体验” 贯穿始终:通过情境创设唤醒学生的生活共鸣,通过音乐要素分析理解民歌的艺术魅力,通过演唱实践传递歌曲的情感内涵,通过文化拓展深化对 “乡土亲情” 这一主题的认知。同时,尊重八年级学生 “自主意识强、渴望情感表达” 的心理特点,采用 “师生互动、生生合作” 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 “听、析、唱、创” 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演唱技巧,更能体会音乐背后的人文价值,实现 “技能提升” 与 “情感成长” 的双重目标,真正达成 “以音乐传递真善美” 的教学初衷。
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分析《小背篓》,学生能准确识别歌曲的湖南民歌风格,把握五声调式的旋律特征(如级进为主、装饰音丰富)、舒展抒情的节奏特点,以及 “小背篓” 意象所承载的亲情与乡土情感,体会歌曲 “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的审美价值。
艺术表现:学生能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如气息平稳、吐字清晰)演唱《小背篓》,准确把握歌曲中的滑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做到音准正确、节奏稳定;并能结合歌词情感,用柔和、亲切的音色表达歌曲的亲情温度,展现湖南民歌的韵味。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小背篓》的创作背景(源于湖南土家族、苗族民歌元素),认识 “小背篓” 在湘西地区的实用价值与文化象征意义,理解中国传统民歌 “借物抒情” 的艺术手法,以及 “眷恋故土、重视亲情” 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增强对本土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创意实践:在掌握歌曲演唱的基础上,学生能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对《小背篓》进行简单创意改编(如加入肢体动作模拟 “背篓” 场景、用打击乐器(如木鱼、铃鼓)点缀节奏、为歌曲补充 “家乡记忆” 的歌词片段),培养创新思维与合作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准确演唱《小背篓》,把握歌曲的五声调式旋律与舒展节奏,正确运用滑音、颤音等装饰音,展现湖南民歌的风格。
学生能理解 “小背篓” 的意象意义,在演唱中传递歌曲蕴含的亲情与乡土情怀,做到 “声情并茂”。
教学难点
装饰音的准确运用:歌曲中 “哟”“啊” 等衬词处的滑音、颤音(如 “小背篓哎~” 的尾音滑音),需避免 “生硬模仿”,做到自然流畅,贴合民歌的抒情风格。
情感与演唱的融合:避免 “唱音不唱情”,让学生将对 “亲情、家乡” 的个人体验融入演唱,用音色、力度的变化(如主歌部分柔和亲切,副歌部分稍显饱满)表达情感层次。
文化意象的理解:让学生从 “实用工具” 层面,深入到 “情感载体” 层面,理解 “小背篓” 为何能成为 “亲情与家乡” 的象征,建立音乐与文化的关联。
四、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唤醒 ——“小背篓里的回忆”
情境创设:教师播放湘西地区风土人情的短视频(画面包含:湘西吊脚楼、山间小路上背着背篓的老人、孩子坐在背篓里的场景),背景音乐选用《小背篓》的纯音乐版(仅保留旋律,无歌词)。
师生互动:
师问:“同学们,视频里反复出现的‘小背篓’,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吗?它可能用来做什么?(引导学生从 “实用功能” 回答,如装东西、背孩子等)”
师追问:“如果你的奶奶或外婆用这样的背篓背着你去赶集、去山上采果子,你会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从 “情感体验” 回答,如温暖、幸福、安全等)”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 “背篓” 的认知或相关生活记忆(若学生无相关经历,教师可补充自己的 “虚拟回忆”,如 “老师小时候见过外婆用竹编背篓装红薯,背着我去田埂上,特别温暖”,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
引入课题:教师总结:“小背篓不仅是湘西人民的生活工具,更装着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和亲情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小背篓》,就是一首用歌声讲述‘背篓里的亲情’的湖南民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歌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视频)+ 听觉(纯音乐)的情境创设,将 “小背篓” 从 “陌生事物” 转化为 “可感知的情感载体”,既为后续理解歌曲意象做铺垫,也通过 “生活回忆” 的提问,唤醒学生的亲情体验,让教学从 “知识导入” 转向 “情感导入”,更贴合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的单元主题。
初赏与分析:音乐解码 ——“《小背篓》的声音密码”
1.完整聆听,初感情感:
教师播放《小背篓》的原唱音频(推荐宋祖英版本,音色柔和、情感饱满),要求学生闭眼聆听,思考:“听完这首歌,你心里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如温暖、亲切、怀念等)”
学生分享感受后,师问:“歌曲里提到了哪些和‘小背篓’相关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如‘背我走天下’‘装过红樱桃’‘装过雪梅花’‘背我看妈妈’)”
教师板书歌词中的关键场景:“走天下→装樱桃→装梅花→看妈妈”,让学生直观看到 “小背篓” 串联的童年记忆。
2.再赏歌曲,分析音乐要素:
教师再次播放音频,聚焦 “音乐要素”,用 PPT 展示 “《小背篓》音乐要素分析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后填写:
音乐要素 具体特点 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调式
旋律
节奏
装饰音
师生共同梳理答案:
调式:五声调式(无半音,符合中国传统民歌特点)—— 作用:音色柔和、亲切,贴合 “亲情” 的温暖氛围;
旋律:以级进为主,偶尔有小跳进(如 “小背篓哎~” 的旋律起伏),整体舒展流畅 —— 作用:像 “山间小路” 一样自然,传递 “悠闲、怀念” 的情感;
节奏:速度稍慢,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有延长音(如 “哎~”“啊~” 的尾音)—— 作用:给人 “细细回忆” 的空间,增强抒情性;
装饰音:有滑音(如 “小背篓哎~” 的 “哎” 字)、颤音(如 “背我走天下” 的 “下” 字)—— 作用:模仿湘西民歌的口语化表达,让歌声更生动,像 “说话般亲切”。
师问:“为什么这些音乐要素组合起来,会让我们觉得‘温暖亲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如‘缓慢的节奏像奶奶讲故事,柔和的旋律像妈妈的怀抱’)”
3.文化链接:小背篓的 “双重身份”:
教师展示湘西地区 “小背篓” 的实物图片(或模型),讲解:“小背篓在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工具 —— 老人用它背柴火、背蔬菜,妈妈用它背孩子、背针线筐。而在《小背篓》里,它不再只是工具,而是‘装着童年、装着亲情’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民歌‘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 —— 用常见的事物,表达深层的情感。”
师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借物抒情’的民歌?(如《茉莉花》借茉莉花表爱意,《映山红》借映山红表对红军的期待)”,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深化文化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 “初赏感情感→再赏析要素→文化挖内涵” 的递进式环节,让学生从 “感性聆听” 走向 “理性分析”,再回归 “文化理解”。表格工具的使用让音乐要素分析更清晰,实物图片(模型)的展示让 “小背篓” 的文化意义更具体,避免抽象讲解;同时,师生互动中的提问的设计,始终围绕 “情感” 与 “文化”,让学生理解 “音乐如何传递真善美”。
演唱实践:声情合一 ——“唱好《小背篓》的温度”
基础铺垫:旋律与节奏训练
旋律训练:教师用钢琴弹奏《小背篓》的主旋律(简化版,去掉复杂装饰音),引导学生用 “啦” 模唱:
师问:“模唱时,你们觉得哪句旋律最难把握?(预设学生提到‘小背篓哎,晃悠悠’的跳进旋律,或‘背我走天下’的延长音)”
针对难点句,教师用 “科尔文手势” 辅助训练:如 “小背篓哎” 的旋律(5 3 5 6 | 5 - - - |),用手势高低表示音高变化,帮助学生建立音准概念;延长音部分,引导学生用 “平稳气息” 支撑,避免声音断层。
节奏训练:教师出示歌曲的节奏谱(重点标注延长音、附点节奏),带领学生用手拍击:
师示范:“‘小背篓哎~’的‘哎’字是延长音,拍的时候要慢一点,像‘慢慢回忆’一样;‘装过红樱桃’的‘红’字是附点节奏(X. X),要注意‘红’字稍长,‘樱’字稍短,像说话一样自然。”
学生分组拍节奏,教师巡回指导,纠正节奏偏差。
分段学唱:从 “唱准” 到 “唱情”
主歌部分(第一段:“小背篓哎,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
学唱歌词: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强调 “吊脚楼”“红樱桃”“雪梅花” 等词语的轻声朗读,贴合 “回忆” 的语气;
填词演唱:学生跟随钢琴填词演唱,教师重点关注 “吐字”:
师问:“唱‘吊脚楼’‘雪梅花’时,怎么吐字才能让声音更亲切?(引导学生回答‘轻一点、柔一点,像和妈妈说话’)”
教师示范 “轻吐字” 的方法:如 “吊脚楼” 的 “楼” 字,舌尖轻抵上颚,气息柔和送出,避免生硬咬字。
情感引导:师问:“这段歌词讲的是妈妈背着‘我’的童年场景,演唱时应该用什么音色?(预设学生回答‘柔和、亲切’)”,教师播放原唱中主歌部分的片段,让学生模仿音色。
副歌部分(“小背篓,圆溜溜,盛着我的梦……”):
学唱歌词: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主歌与副歌的歌词情感:“主歌是‘回忆具体场景’,副歌是‘抒发内心感受’,朗诵时语气要更饱满一点,像‘忍不住说出对妈妈的爱’。”
装饰音处理:针对副歌中的滑音(如 “圆溜溜哎~” 的 “哎” 字),教师示范滑音技巧:“从低一点的音滑到高一点的音,像‘轻轻叹气’一样自然,不要太刻意,否则会破坏歌曲的温暖感。”
学生跟琴演唱,教师逐一纠正:对滑音生硬的学生,用 “哼鸣” 引导(先哼滑音,再带歌词);对声音太用力的学生,引导 “想象自己在和妈妈说话,声音放软一点”。
完整演唱:学生跟随钢琴完整演唱歌曲(主歌 + 副歌),教师用手势提示情感变化:主歌部分手势柔和,提示音色亲切;副歌部分手势稍展开,提示音色饱满。
难点突破:装饰音与情感融合
装饰音专项训练:教师截取歌曲中装饰音密集的句子(如 “小背篓哎,晃悠悠”“背我看妈妈”),用钢琴慢速弹奏,引导学生逐字模仿:
师问:“滑音和颤音,是为了让歌声更‘生动’,还是更‘复杂’?(引导学生回答‘生动’)”
师总结:“对,装饰音就像‘说话时的语气’,比如妈妈叫你的名字时会带点‘拖音’,更亲切 —— 我们唱装饰音,也是为了让歌声像‘和亲人说话’一样自然。”
情感对比练习:教师设计 “两种演唱方式” 的对比:
方式一:无装饰音、音色生硬;方式二:有装饰音、音色柔和。
师问:“哪种方式更能让你感受到‘妈妈的爱’?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装饰音和音色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学生再次演唱,教师提醒 “把自己的童年回忆放进歌声里”。
设计意图:演唱实践环节遵循 “循序渐进” 原则 —— 先练基础(旋律、节奏),再分段学唱,最后突破难点,符合八年级学生 “基础薄弱但渴望成功” 的学习特点。科尔文手势、节奏谱的使用,降低了演唱难度;分段学唱中的 “朗诵歌词”“情感引导”,避免学生 “唱词不唱情”;装饰音训练中的 “对比练习”,让学生直观感受 “技巧为情感服务”,真正实现 “声情合一”。
创意实践:拓展延伸 ——“我的《小背篓》故事”
1.小组讨论:创意方向构思:
教师提出创意任务:“《小背篓》装着歌手的童年回忆,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为这首歌‘添加’你们的回忆 —— 可以是动作、乐器,也可以是歌词。”
给出三个创意方向供参考:
方向 1:肢体动作设计 —— 为歌曲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模拟 “背背篓”(如双手在身后做 “背篓” 状,身体轻轻摇晃)、“采樱桃”(手做 “摘果子” 状)等场景;
方向 2:乐器伴奏 —— 用课堂常见的打击乐器(木鱼、铃鼓、三角铁)为歌曲伴奏,如主歌用木鱼打平稳节奏,副歌用铃鼓轻摇增强氛围;
方向 3:歌词改编 —— 为歌曲补充一句 “自己的家乡回忆”,如 “小背篓哎,晃悠悠,笑声中奶奶带我去摘石榴”(替换 “吊脚楼” 为自己熟悉的场景)。
学生以 4-5 人为一组,讨论选择创意方向,制定方案,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小组解决问题(如动作设计不协调、歌词押韵困难)。
2.小组展示与互评:
每组依次展示创意成果:如 A 组展示 “肢体动作 + 演唱”,B 组展示 “乐器伴奏 + 演唱”,C 组展示 “改编歌词 + 演唱”;
互评环节:教师设计 “互评表”,引导学生从 “情感表达”“创意性”“合作默契” 三个维度。
师问:“哪个小组的创意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创意是否传递了真善美’)”
教师总结:“无论动作、乐器还是歌词改编,只要能传递出‘亲情’‘家乡情’,就是好的创意 —— 因为《小背篓》的核心,就是‘用音乐讲好真善美的故事’。”
3.文化拓展:更多 “乡土亲情” 民歌欣赏:
教师播放其他 “乡土亲情” 主题的民歌片段,如《外婆的澎湖湾》(台湾民歌,回忆外婆与澎湖湾)、《走西口》(山西民歌,体现对家人的牵挂);
师问:“这些歌曲和《小背篓》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回答‘都有具体的家乡意象,都表达了亲情或乡愁’)”
总结:“无论湖南的‘小背篓’,还是台湾的‘澎湖湾’,都是民歌中‘真善美’的体现 —— 它们用最朴实的旋律和歌词,讲述最真实的情感,这就是中国民歌的魅力。”
设计意图:创意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 “个性化表达” 的空间,三个创意方向的设计兼顾 “动、奏、创”,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互评表的使用让评价更客观,也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文化拓展环节则将 “《小背篓》的学习” 延伸到 “同类民歌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 “乡土亲情” 的民歌主题体系,深化对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单元主题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一)技能层面:回顾收获,巩固方法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小背篓》,掌握了湖南民歌的演唱技巧 —— 比如五声调式的旋律特点、滑音和颤音的自然运用,以及 “轻吐字、稳气息” 的歌唱方法。大家在演唱中,从一开始的 “找不准装饰音”,到后来能 “用声音传递温暖”,进步非常明显。课后可以对着镜子练习,关注自己的表情和音色,让演唱更有 “亲情温度”。
(二)情感层面:唤醒共鸣,传递美好
《小背篓》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 可能是奶奶的怀抱,是家乡的小路,是家人的笑声。音乐的 “真善美”,就藏在这些真实的情感里:“真” 是对童年回忆的真实表达,“善” 是对亲情的感恩,“美” 是歌声里的温暖与亲切。希望大家以后听到这类歌曲时,能多想想身边的家人,多珍惜这份亲情。
(三)文化层面:理解内涵,传承价值
我们还了解到,“小背篓” 不只是一个工具,更是湘西文化的象征;《小背篓》也不只是一首歌,更是中国传统民歌 “借物抒情” 的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从不缺少 “对家乡的眷恋、对亲情的重视”,而民歌就是传递这些文化的 “声音载体”。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身边的民族音乐,做 “真善美” 的倾听者和传递者。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完整演唱一遍《小背篓》,用歌声结束今天的课,也把这份亲情与美好记在心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