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第4课时《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第4课时《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3 18: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核心指导,紧扣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人文主题,立足湘艺版(2024)教材对《让世界充满爱》的编排逻辑(含合唱乐谱、创作背景、公益场景图文),秉持 “以情育美、以文化人、以实践促成长” 的理念,构建 “情感唤醒 — 深度探究 — 实践表达 — 价值升华” 的教学路径,具体理念如下:
核心素养统领,四维目标落地
将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 四大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全程:通过多版本聆听、音乐结构解析培养审美感知能力;以二声部合唱训练、情感表达指导提升艺术表现能力;依托歌曲公益背景探究、“爱” 的多元内涵解读深化文化理解;借助歌词改编、公益场景创作激发创意实践活力,让抽象素养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教学活动。
情感联结生活,唤醒共情意识
以八年级学生(13-14 岁)的生活体验为起点,结合他们熟悉的 “爱” 的场景(如家庭关爱、同学互助、校园义卖、公益广告),搭建 “个人小爱 — 集体大爱 — 世界博爱” 的情感阶梯。通过具象的生活案例与歌曲情感共鸣,避免 “爱” 的主题流于空洞,让学生真切体会 “真善美” 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文化浸润教学,凸显公益属性
深挖歌曲的文化价值:作为 1986 年中国首支大型公益歌曲,其 “百名歌手共唱” 的形式、“反对战争、倡导和平、传递温暖” 的内核,是理解 “真善美” 的重要文化载体。教学中通过教材中的创作背景文字、历史图片(如当年演唱现场)、同类型公益歌曲(如《明天会更好》)对比,让学生理解音乐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推动公益事业中的作用,培养社会责任感。
实践驱动参与,强化主体地位
采用 “学生为主、教师引导” 的互动模式,设计 “聆听 — 演唱 — 讨论 — 创作 — 展示” 的递进式实践活动。针对八年级学生合唱能力较弱的特点,采用 “先分后合、以熟带生” 的二声部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公益场景设计”“歌词改编”,既提升音乐实践能力,又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能准确辨识歌曲 “三部分结构”(A 段 — 抒情平缓、B 段 — 稍显激昂、C 段 — 和声饱满),说出各段落旋律、节奏、音色(合唱和声)的差异;
能听辨二声部合唱的和声效果,区分主旋律与辅助声部的音色特点(如主旋律明亮、辅助声部柔和);
通过对比聆听 “百名歌手原版” 与 “童声合唱版”,感受不同演唱群体对歌曲情感表达的影响(如原版的厚重、童声版的纯净)。
艺术表现
能用自然、真挚的声音演唱歌曲主旋律,掌握 A 段 “气息平稳、抒情柔和”、B 段 “气息饱满、情感上扬”、C 段 “和声协调、力度适中” 的演唱技巧,做到咬字清晰、节奏准确;
能参与二声部合唱,学会倾听同伴声音,调整自身音量与音色,实现声部间的融合(避免辅助声部盖过主旋律);
能结合歌曲情感,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如 A 段双手轻放胸前、B 段双手向外展开、C 段双手相握举过头顶)辅助演唱,增强艺术感染力。
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1986 年,为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创作,百名歌手共同演唱),知晓其作为中国 “公益歌曲里程碑” 的文化地位;
能结合教材中的公益场景图文(如救灾、助学、环保),理解歌词中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 所蕴含的 “互助、共情、共担” 的大爱内涵;
能说出音乐在公益活动中的作用(如传递温暖、凝聚力量、呼吁行动),初步建立 “音乐服务社会” 的认知。
创意实践
能结合生活中的 “爱” 的场景(如校园互助、社区敬老、环保行动),对歌曲 A 段歌词进行简单改编(如将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 改为 “悄悄地递上一本书”);
能以小组为单位,设计 “歌曲 + 公益” 的展示方案(如模拟社区公益演出、校园义卖背景音乐使用),并说明设计思路;
能通过绘画、文字或短视频,记录 “身边的爱”,并与歌曲情感关联,分享表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歌曲 “三部分结构” 与情感表达的关联:A 段 “温柔倾诉” 传递关爱、B 段 “情感递进” 表达希望、C 段 “和声共鸣” 彰显大爱;
掌握二声部合唱的基本技巧:主旋律声部的稳定演唱、辅助声部的音准把控,以及两声部的气息协调与音色融合;
挖掘歌曲的公益文化内涵:结合创作背景与现实公益场景,理解 “让世界充满爱” 的多元意义(对他人的关爱、对世界的责任),呼应单元 “真善美” 主题。
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的声音融合:部分学生可能出现 “辅助声部音准偏差”“音量过大盖过主旋律” 的问题,需通过分层指导突破;
跨情境理解 “爱” 的内涵:引导学生从 “个人小爱”(亲情、友情)拓展到 “世界大爱”(对陌生人的善意、对和平的向往),避免对 “爱” 的理解局限化;
创意实践的主题贴合:确保学生的歌词改编、公益场景设计不偏离 “真善美” 核心,既体现个性化又符合歌曲公益属性。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唤醒 “爱的记忆”,联结生活与歌曲
情感唤醒:我的 “爱” 瞬间
(1)教师提问:“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受到‘爱’的瞬间?比如生病时家人的照顾、遇到困难时同学的帮助、看到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举动…… 请用一句话分享这个瞬间,说说它让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如 “下雨天同学分享雨伞,这是同伴间的温暖之爱”“志愿者给流浪动物喂食,这是对生命的关爱”,并在黑板上梳理 “爱” 的类型(亲情之爱、友情之爱、陌生之爱、生命之爱)。
视听联结:公益中的 “爱”
播放 3 分钟公益视频片段(含抗疫中医护人员互助、山区助学志愿者授课、社区邻里互帮场景,背景音乐用《让世界充满爱》片段),提问:“视频里的人们用什么方式传递爱?背景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如温暖、安心、有力量)”
学生观察回答后,教师展示教材封面及单元主题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引出本节课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正是用音乐传递‘大爱’的经典作品 ——《让世界充满爱》,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份呼吁‘真善美’的公益宣言。”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 “生活体验” 切入,降低情感认知门槛;通过公益视频与歌曲片段的结合,初步建立 “视觉场景 — 听觉感受 — 情感共鸣” 的联结;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 “从音乐中理解爱、传递爱” 的学习方向,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讲授:解码 “爱的旋律”,融合音乐与文化
初听感知:捕捉歌曲整体印象
播放教材配套的 “百名歌手原版”《让世界充满爱》(完整播放),要求学生闭眼聆听,思考:“这首歌整体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温暖、庄重、充满希望)你能听出歌曲分为几个部分吗?每个部分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享感受后,教师总结:“这首歌以温暖的旋律、饱满的合唱,传递出‘关爱他人、拥抱世界’的情感,它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情绪从‘温柔倾诉’逐步走向‘坚定有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拆解这份‘爱的旋律’。”
文化背景探究:理解 “爱” 的时代内涵
展示教材中 “创作背景” 文字资料(含 1986 年百名歌手演唱现场图片),教师讲解:“1986 年,世界范围内仍有局部战争,人们渴望和平与温暖。音乐人郭峰发起创作《让世界充满爱》,邀请百名歌手共同演唱,这是中国第一首大型公益歌曲,它像一份‘音乐倡议书’,呼吁人们用爱驱散冷漠、用善意连接世界。”
小组讨论:“结合教材中的公益场景图文(如救灾、环保),说说你认为‘让世界充满爱’在今天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如参与公益活动、帮助身边需要的人、爱护环境)”,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总结:“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爱’的核心都是‘真善美’—— 真诚的态度、善良的行动、美好的追求。”
音乐要素分析:拆解 “爱” 的旋律密码
结构与旋律分析(结合教材乐谱)
① 展示 “歌曲结构与情感对应表”(如下),播放歌曲分段音频,引导学生在教材乐谱上标注段落,并圈出关键旋律特征:
段落 旋律特点 节奏特点 音色 / 和声 情感表达
A 段 级进为主,旋律平缓(如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 舒缓,4/4 拍 主旋律清晰,和声轻柔 温柔倾诉,传递关爱
B 段 跳进增多(如 “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 稍快,重音突出 和声加厚,力度增强 情感递进,表达希望
C 段 主旋律与辅助声部交织,结尾渐强 平稳有力 多声部和声饱满 大爱共鸣,坚定有力
② 教师提问:“A 段‘轻轻地捧着你的脸’用平缓的旋律,像在做什么?B 段‘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的旋律跳跃,又传递出怎样的情绪?” 引导学生回答:“A 段像温柔的拥抱,B 段像坚定的约定。”
③ 学生实践:在教材乐谱上用 “△” 标注旋律跳跃处、用 “—” 标注平缓处,小组内互相核对,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 B 段的跳进旋律识别。
二声部和声分析
播放教材配套的 “二声部合唱片段”(C 段),提问:“你能听出有几个声部在演唱吗?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一个声部旋律明显,一个声部声音柔和辅助)”
教师用钢琴分别弹奏主旋律声部与辅助声部,讲解:“主旋律声部(如 C 段‘让世界充满爱’)是歌曲的核心,辅助声部(如‘啊 —’的长音)像‘和声外衣’,让歌曲情感更饱满,就像很多人一起传递爱,更有力量。”
演唱技巧指导:传递 “爱” 的声音温度
基础练习:解决共性问题
气息练习:针对 A 段 “抒情平缓” 的需求,带领学生做 “慢吸慢呼” 练习(双手放在腰腹,吸气时腰腹扩张,呼气时匀速吐出,发出 “嘶 —” 音,保持 10 秒),解决 “气息不足、声音发抖” 的问题。
咬字练习:针对歌词中 “脸(liǎn)”“暖(nuǎn)”“满(mǎn)” 等前鼻音、后鼻音混淆问题,教师示范 “字头轻咬、字腹拉长、字尾归韵”,带领学生逐字练习,如 “轻 — 轻 — 地 — 捧 — 着 — 你 — 的 — 脸”,确保咬字清晰、情感连贯。
分段学唱:突破重点难点
A 段学唱:教师弹唱 A 段主旋律,学生跟唱,强调 “声音轻柔、情感亲切”,如 “为你把眼泪擦干” 要唱得像 “轻声安慰朋友”;针对 “这颗心永远属于你” 的长音,指导学生用 “平稳气息” 保持音准,避免 “音尾下沉”。
B 段学唱:对比 A 段,引导学生注意 “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 的旋律跳跃,用 “手向上抬” 的手势提示音高变化,强调 “声音稍有力,情感上扬”,传递 “共同面对、充满希望” 的情绪;学生分组跟唱,教师逐组纠正音准。
二声部学唱(C 段):
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 “主旋律组”(先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和 “辅助声部组”(后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先单独教辅助声部的 “啊 —” 长音,确保音准后,再与主旋律组配合。
配合练习:播放教材配套的二声部伴奏,主旋律组先唱,辅助声部组在教师手势提示下加入,重点指导 “辅助声部音量比主旋律弱 1/2”,避免 “喧宾夺主”;练习中用 “点头”“手势下压” 提示音量调整,逐步实现声部融合。
完整演唱:播放完整伴奏,学生按 A 段齐唱、B 段齐唱、C 段二声部合唱的形式演唱,教师用手势提示段落情感变化(A 段平缓、B 段上扬、C 段饱满)。
设计意图
通过 “初听 — 背景探究 — 要素分析 — 演唱指导” 的递进环节,让学生从 “感性体验” 过渡到 “理性理解”,既掌握音乐知识与演唱技巧,又深化文化认知;结合教材乐谱、图文资料,落实 “以教材为依托” 的要求;分层演唱指导、小组互动则充分照顾学生差异,突破二声部合唱难点,体现 “学生主体” 理念。
实践拓展:创意 “传爱行动”,深化理解与表达
歌词改编:我的 “爱” 表达
教师示范:结合校园生活,将 A 段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 改为 “悄悄地递上一本书,帮你把难题解开”,说明改编要求:“保留原歌词的节奏、押韵(如‘干 — 你 — 暖’押‘an’韵),内容围绕‘身边的爱’(校园互助、家庭关爱、社区行动等),语言简洁、情感真挚。”
小组任务:每组选择 A 段或 B 段,进行歌词改编,填写在教材 “创意实践” 栏目中,时间 6 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调整用词(如避免 “不押韵”“节奏不符”,如将 “帮你打扫教室” 改为 “帮你把教室打扫” 以贴合节奏)。
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演唱改编后的歌词(配原曲伴奏),其他学生用 “手势点赞” 投票,选出 “最暖心改编”,教师点评:“这组改编的‘妈妈的手轻轻抚摸,为我把疲惫赶走’,既贴合家庭场景,又传递出亲情之爱,非常棒!”
公益场景设计:“爱” 的音乐传递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在校园义卖、社区敬老、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中使用《让世界充满爱》,可以怎么设计展示形式?(如合唱、乐器伴奏、情景表演)”
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公益场景,设计 “歌曲 + 活动” 的展示方案,需说明 “演唱形式(齐唱 / 合唱)、辅助形式(舞蹈 / 朗诵 / 海报)、传递的‘爱’的内涵”,时间 5 分钟;教师提供教材中的公益场景图文作为参考。
方案分享:每组派代表用 PPT 或画图形式展示方案,如 “校园义卖场景:二声部合唱,穿插‘义卖物品介绍’的朗诵,传递‘帮助他人、分享爱心’的内涵”,教师引导其他学生提出补充建议(如 “可以在合唱间隙加入捐款环节的提示音”)。
跨版本对比:“爱” 的多样表达
播放教材配套的 “童声合唱版” 与 “成人混声合唱版”《让世界充满爱》片段,提问:“童声版的‘纯净’与成人版的‘厚重’,分别适合在什么公益场景中使用?(如童声版适合儿童助学活动,成人版适合救灾募捐活动)”
拓展聆听:播放同类型公益歌曲《明天会更好》片段,讨论:“这些公益歌曲有什么共同点?(如合唱形式、积极旋律、呼吁行动)”,教师总结:“公益歌曲就像‘音乐的灯塔’,用旋律传递温暖,用歌词凝聚力量,这正是‘真善美’在音乐中的体现。”
设计意图
通过歌词改编,让学生将 “爱” 的理解从 “歌曲” 转化为 “生活实践”,实现 “文化理解” 到 “个人认同” 的转化;公益场景设计则提升学生的 “创意实践” 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跨版本对比拓宽审美视野,帮助学生理解 “音乐形式与公益场景的适配性”,深化对歌曲公益属性的认知。
总结提升:凝聚 “爱的力量”,升华单元主题
知识梳理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让世界充满爱》是哪一年创作的公益歌曲?它的结构分为几部分?二声部合唱要注意什么?”
学生集体回答,教师用思维导图在黑板上梳理本节课重点:创作背景(1986 年,百名歌手)— 音乐特点(三部分结构、二声部和声)— 演唱技巧(气息平稳、声部融合)— 文化内涵(传递大爱、公益属性)。
情感升华
教师提问:“现在,你对‘让世界充满爱’有了什么新的理解?‘爱’不仅是说说而已,更需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总结:“‘爱’是课堂上帮同学解答难题,是回家后给父母一个拥抱,是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伸出援手,是对世界保持善意与希望。这首歌告诉我们,‘真善美’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每个人都能践行的行动,希望同学们能成为‘爱’的传递者,让身边的世界因你而更温暖。”
课后任务
将本节课改编的歌词与公益场景设计方案整理成 “我的传爱手册”,配上手绘插图;
和家人一起听《让世界充满爱》,采访家人 “他们那个年代的‘爱’的故事”(如长辈参与过的公益活动),记录下来;
预习单元下一首作品,思考 “它如何表达‘真善美’”。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通过情感升华,将音乐学习与价值观培养结合,呼应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主题;课后任务实现 “课上 — 课下 — 家庭” 的联动,让 “爱” 的教育延伸到生活中,深化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为核心,围绕《让世界充满爱》展开 “情感 — 知识 — 实践 — 价值” 的多层教学。通过情境导入唤醒学生对 “爱” 的生活记忆,借助教材中的创作背景、乐谱、公益图文,让学生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与文化内涵;通过分层演唱指导,突破二声部合唱难点,提升艺术表现能力;通过歌词改编、公益场景设计,让学生在创意实践中践行 “真善美”。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整演唱歌曲、分析音乐结构,更能结合生活体验拓展 “爱” 的内涵 —— 从 “个人小爱” 到 “世界大爱”,从 “倾听音乐” 到 “传递温暖”。如在歌词改编中,学生写出 “志愿者的身影穿梭,为社区带来欢乐”,在公益场景设计中提出 “用合唱为山区孩子募捐图书”,这些成果体现了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作为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的关键作品,《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不仅是音乐知识的传递,更是 “爱与责任” 的育人实践。希望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既懂得用音乐感受美好,更愿意用行动传递美好,让 “真善美” 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有温度、有担当的人。同时,本节课也为单元后续作品的学习奠定了 “情感体验 — 文化探究” 的基础,帮助学生形成连贯的单元学习思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