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第5课时《音乐与散文:关山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第5课时《音乐与散文:关山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3 21: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音乐与散文:关山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是单元内 “跨艺术形式整合” 的核心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民族风格音乐作品《关山行》,二是茅盾散文《白杨礼赞》节选(教材第 X-X 页)。
教材编排以 “音乐与文学的审美共鸣” 为核心,意图通过 “听觉音乐” 与 “视觉文字” 的联动,引导学生感知艺术形式的互通性 ——《关山行》以悠扬苍劲的旋律、起伏变化的节奏,传递对山河辽阔的赞美与家国情怀;《白杨礼赞》以 “白杨”“黄土高原” 等核心意象,借文字力量塑造 “坚韧不屈” 的民族精神,二者共同指向 “真善美” 中 “精神之美”“家国之善” 的深层内涵。
从学生学习角度,本课既是对前期 “音乐要素感知”“散文阅读理解” 知识的整合运用,也是培养 “跨艺术审美能力” 的关键载体,为后续单元 “多元艺术形式融合” 学习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能准确辨别《关山行》的旋律风格(苍劲悠扬、兼具舒缓与激昂),感知乐曲 “宁静凝望 — 心潮澎湃 — 悠远回味” 的三段式情感变化;
能找出《白杨礼赞》中 “笔直的白杨”“辽阔的黄土高原”“不折不挠的斗争” 等核心意象与关键词,理解文字传递的 “坚韧、豪迈” 情感,建立音乐音响与散文文字的审美对应关系。
艺术表现
1.能结合《关山行》对应音乐片段(如舒缓段配 “黄土高原背景” 描写,激昂段配 “白杨挺拔” 描写),用轻重变化的声音朗读《白杨礼赞》重点段落,做到 “音文节奏协调”;
2.尝试用肢体动作(如模拟白杨 “笔直挺立” 的站姿、关山 “辽阔舒展” 的手臂动作)配合音乐与朗读,提升艺术表达的感染力与协调性。
文化理解
了解《关山行》蕴含的 “山河之恋”(对故土、祖国山河的热爱)与《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1941 年抗战时期,借白杨象征北方农民与抗日军民的坚韧精神);
认识音乐与文学在 “传递民族精神、诠释真善美” 中的共同作用(如音乐用旋律传情,文学用文字塑形),增强对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创意实践
1.分组合作,结合《关山行》某一音乐片段(如第二段激昂段)与《白杨礼赞》对应文字(如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创编 1-2 分钟 “音文融合” 作品(可选形式:散文朗诵 + 简易乐器伴奏、肢体表演 + 音乐背景);
2.尝试用简短文字或绘画,描绘《关山行》音乐与《白杨礼赞》文字共同营造的 “辽阔坚韧” 意境,实现跨艺术形式的转换表达。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结合教材内容(《关山行》谱例、《白杨礼赞》文本),分析音乐要素(旋律、节奏、音色)与散文要素(意象、语言节奏、情感)的对应关系(如《关山行》舒缓旋律→散文 “黄土高原辽阔” 的宁静感,激昂节奏→“白杨挺拔斗争” 的坚定感);
感受音乐与散文共同传递的 “真善美” 内涵 ——《关山行》的 “山河之美”“家国之善”,《白杨礼赞》的 “精神之美”“不屈之善”;
能有节奏、有情感地完成 “音乐 + 散文朗读” 的配合练习,落实艺术表现素养。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突破 “音乐是音乐、散文是散文” 的孤立认知,将抽象的音乐音响(如《关山行》的苍劲旋律)与散文文字(如 “白杨的笔直”)转化为统一的情感体验(如 “豪迈、坚韧”);
创编 “音文融合” 作品时,避免 “形式割裂”(如伴奏与朗读节奏脱节、动作与情感不符),确保创意表达与作品核心情感高度一致;
理解《白杨礼赞》中 “白杨象征意义” 与《关山行》“山河情怀” 的时代关联性(从抗战时期到当代,“坚韧、爱国” 的精神传承),实现文化理解的深度落地。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意象联结引主题
1.多媒体情境创设:
播放两段素材:①关山草原航拍视频(无背景音乐,画面展现 “辽阔草原、远山连绵”);②黄土高原上白杨林的特写图片(配简短文字:“1941 年,茅盾在西北看到这片白杨,写下了《白杨礼赞》”)。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关山让你想到什么词语?(如辽阔、苍茫)图片里的白杨有什么视觉特点?(如笔直、挺拔)如果用音乐和文字分别表现它们,你觉得会传递怎样的共同情感?”(学生自由回答,如 “豪迈、坚定”)
2.主题揭示:
教师结合教材封面(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正是用音乐赞美关山、用文字歌颂白杨的作品 ——《音乐与散文:关山行 + 白杨礼赞》,一起探索音乐与文学如何共同讲述‘真善美’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 “视觉意象(关山、白杨)+ 开放式提问”,激活学生对 “辽阔”“坚韧” 的初步感知,避免直接灌输作品背景的枯燥感,自然衔接单元主题,为后续 “音文关联” 铺垫认知基础。
新知探究一:解析《关山行》—— 音乐中的 “山河情怀”
1.整体聆听辨风格:
播放《关山行》完整音频(选用民族乐器合奏版本,突出笛子、二胡音色),教师提示:“请大家边听边在教材第 X 页的‘音乐感受记录表’上勾选:这段音乐的整体风格是( )A. 欢快活泼 B. 苍劲悠扬 C. 悲伤低沉;你仿佛看到了关山的什么景象?”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答案后,教师总结:“《关山行》以苍劲悠扬的旋律,像一幅‘山河画卷’,展现了关山的辽阔与壮美,这是音乐传递的‘山河之美’。”
2.分段解析音乐要素:
出示教材第 X 页《关山行》三段式结构示意图与主题旋律谱例(第一段 “宁静段”、第二段 “激昂段”、第三段 “回味段”):
第一段(宁静段):
教师用笛子演奏该段主题旋律,提问:“这段旋律的线条是平缓还是起伏大?节奏快还是慢?(引导学生答出 “平缓、舒缓”)这让你想到关山的什么场景?(如 “清晨的关山,安静辽阔”)”
学生实践:用手轻拍桌面,模拟该段 “× - × - | × × × - |” 的舒缓节奏,感受 “宁静凝望” 的情感。
第二段(激昂段):
①播放该段音频,对比提问:“和第一段比,这段旋律的起伏、节奏有什么变化?(起伏变大、节奏变紧凑)乐器音色(如二胡的强奏)有什么特点?(有力、豪迈)这像关山的什么场景?(如 “风吹过草原,山河壮阔,让人内心澎湃”)”
②小组讨论:“这段激昂的音乐,可能想传递怎样的情感?(如对山河的热爱、内心的豪迈)”,每组选 1 名代表分享。
第三段(回味段):
①聆听片段后提问:“这段音乐又回到了类似第一段的舒缓,但情感多了什么?(如 “回味、眷恋”)像不像看完壮阔山河后,心里留下的感动?”
3.文化背景补充:
教师结合教材第 X 页 “知识链接” 讲解:“《关山行》的创作灵感来自我国西北关山地区,那里是古代边疆要塞,也是中华民族山河的重要象征。音乐家用旋律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就是‘家国之善’—— 对祖国的深情。”
设计意图:通过 “整体聆听 — 分段解析 — 实践体验”,让学生掌握《关山行》的音乐要素与情感变化,结合教材谱例与知识链接,避免音乐分析的抽象化,为后续与散文的关联打下基础。
新知探究二:品读《白杨礼赞》—— 文字中的 “坚韧精神”
1.初读文本找意象:
学生集体朗读教材第 X 页《白杨礼赞》节选(“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教师提示:“请圈出文中描写白杨特点的关键词,以及让你有画面感的意象(如 “白杨”“黄土高原”)。”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圈画内容后,教师板书核心意象:“白杨(笔直、力争上游、不折不挠)— 黄土高原(辽阔、坦荡)”。
2.精读文本悟情感:
聚焦重点句子:“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 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教师范读:用 “平实 — 有力” 的声音变化,突出 “伟岸、正直、坚强不屈” 等词;
学生跟读:教师用手势提示 “有力处”(如 “坚强不屈” 时手势握拳),引导学生读出 “对白杨的赞美”;
提问:“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仅仅是因为它好看吗?(引导学生联系教材第 X 页 “创作背景”)”
3.结合背景明内涵:
教师结合教材 “创作背景” 讲解:“1941 年,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茅盾先生在西北看到白杨,想到了北方的农民 —— 他们像白杨一样,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抗击日寇。所以白杨不仅是树,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这是文字传递的‘精神之美’与‘不屈之善’。”
小组讨论:“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白杨的‘坚韧’?这句话传递的‘真善美’是什么?”(如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体现 “不屈的善”,即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 “初读找意象 — 精读悟情感 — 背景明内涵”,让学生理解《白杨礼赞》的文字魅力与文化内涵,结合教材文本与背景资料,避免散文学习的表面化,为 “音文关联” 做好情感与内容的铺垫。
整合探究:音文联动 —— 共述 “真善美”
1.建立对应关系(用图表辅助):
教师出示 “音文对应关系表”(结合教材内容填充),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关山行》音乐部分 音乐要素特点(旋律 / 节奏 / 音色) 《白杨礼赞》散文部分 散文要素特点(意象 / 语言 / 情感) 共同传递的 “真善美”
第一段(宁静段) 平缓、舒缓、笛子音色轻柔 黄土高原背景描写(“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意象辽阔、语言平缓、情感宁静 山河之美(辽阔)
第二段(激昂段) 起伏大、节奏紧凑、二胡强奏 白杨挺拔斗争描写(“坚强不屈与挺拔”) 意象坚韧、语言有力、情感豪迈 精神之美(坚韧)、家国之善(不屈)
第三段(回味段) 舒缓、旋律带回响感 结尾赞美(“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语言深情、情感眷恋 眷恋之善(对精神的认同)
成果展示:各组分享表格答案,教师补充总结:“音乐和散文虽然形式不同,但都用自己的‘语言’,共同讲述了‘辽阔、坚韧、爱国’的真善美故事。”
2.“音文配合” 实践(落实艺术表现):
任务设计:“请大家用《关山行》第二段激昂段作为背景音,朗读《白杨礼赞》中‘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段文字,注意两点:①朗读节奏要和音乐节奏协调(激昂处读得有力,跟上音乐的紧凑感);②声音轻重要体现文字情感(‘坚强不屈’读得重,‘温和’读得稍轻)。”
分步练习:
无音乐朗读:教师纠正 “节奏与情感”(如 “伟丈夫” 三个字要掷地有声);
配音乐朗读:播放《关山行》第二段音频,学生跟随练习,教师用手势提示节奏与轻重;
小组展示:每组选 2 名学生上台朗读,其他学生用 “星级评价”(教材第 X 页活动建议)从 “音文协调”“情感表达” 两方面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 “表格梳理 + 实践配合”,让学生直观理解音乐与散文的对应关系,突破 “音文关联” 的教学重点;“评价环节” 既反馈学习效果,也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创意拓展:多元表达传精神
1.“音文融合” 创编任务(分层设计):
基础任务(全员参与):结合《关山行》第三段 “回味段” 与《白杨礼赞》结尾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设计 “朗读 + 简单动作”:朗读时,用 “双手缓缓张开” 表现 “回味”,用 “右手握拳举过头顶” 表现 “赞美”;
提升任务(自愿选择):分组创编 1-2 分钟 “音文融合” 作品,提供简易乐器(铃鼓、口琴、沙锤)与道具(白纸板画的白杨、关山图片),可选形式:
“朗诵 + 伴奏”:一组朗读,一组用口琴演奏《关山行》片段,铃鼓轻打节奏;
“表演 + 音乐”:一组用肢体模拟白杨挺拔、关山辽阔,一组播放《关山行》对应音乐;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小组解决 “节奏配合” 问题(如伴奏速度要跟上朗读速度)、“动作与情感匹配” 问题(如 “挺拔” 动作要有力,体现坚韧)。
2.成果展示与互评:
各组上台展示,其他学生填写 “创意作品评价表”(含 “音文契合度”“情感表达”“合作默契” 三项指标);
教师点评:肯定亮点(如 “某组的伴奏刚好突出了朗读的情感”),提出改进建议(如 “某组的动作可以更贴近白杨的‘笔直’”),强调 “创意要服务于情感表达,而不是追求形式花哨”。
设计意图:通过 “分层创编任务”,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将 “音文理解” 转化为 “创意表达”,落实创意实践核心素养;“互评环节” 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与合作意识。
文化践行:联系当代悟传承
1.当代案例联结:
教师展示两组当代案例图片与短视频:
“关山情怀” 案例:摄影师用镜头记录关山四季变化,制作成 “山河宣传片”,呼吁保护自然;
“白杨精神” 案例:边疆战士在荒漠中种植白杨,坚守岗位,守护国土;抗疫志愿者像白杨一样 “笔直挺立”,坚守抗疫一线;
提问:“这些当代案例,和《关山行》的‘山河情怀’、《白杨礼赞》的‘坚韧精神’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对祖国的爱、对责任的坚守)这说明‘真善美’的精神在当代是如何传承的?”
学生自由分享后,教师总结:“从《关山行》的旋律、《白杨礼赞》的文字,到当代人的行动,‘热爱祖国、坚韧不屈’的真善美精神,一直在我们身边传承。”
2.个人行动承诺:
任务:“请写下 1 件你能做到的‘传承真善美’小事,要和今天的作品精神相关(如‘像白杨一样,遇到学习困难不放弃’‘像关爱关山一样,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并简单说明理由。”
自愿分享:学生分享承诺(如 “我要每天坚持练琴,像白杨努力生长一样,提升自己,这是对‘坚韧’的传承”),教师鼓励:“希望大家把承诺变成行动,让真善美融入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 “当代案例 + 个人承诺”,打破 “文化理解 = 历史认知” 的局限,让学生理解 “山河情怀”“坚韧精神” 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将文化理解转化为生活行动,突破 “文化内涵生活化落地” 的难点。
课堂小结
1.知识与技能回顾:
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今天我们学习了《音乐与散文:关山行 + 白杨礼赞》,了解了《关山行》的三段式音乐结构(宁静 — 激昂 — 回味)和《白杨礼赞》的核心意象(笔直的白杨、辽阔的黄土高原);我们还发现,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散文的文字、情感能相互呼应,共同传递‘山河之美’‘坚韧之善’;最后,我们还用朗读、动作、创编的方式,表达了对作品的理解。”
2.情感与文化升华:
教师引导:“这节课最让你感动的,是《关山行》的山河壮美,还是《白杨礼赞》的坚韧精神?你觉得‘真善美’在今天意味着什么?”(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关山行》让我们爱上祖国的山河,这是‘美’;《白杨礼赞》让我们学习坚韧的精神,这是‘善’;而用行动传承这些精神,就是‘真’。音乐与文学,只是传递真善美的载体,真正的真善美,在我们的心里,更在我们的行动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