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第7课时实践园地《击拍视唱》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第7课时实践园地《击拍视唱》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3 21:1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践园地《击拍视唱》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13-14 岁),处于音乐学习的 “技能进阶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但在 “击拍视唱” 专项技能上存在明显的能力差异与认知痛点,具体表现如下:
(一)已有基础
知识储备:已掌握基本音高(C 大调内 do-re-mi-fa-sol-la-si)与简单节奏型(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能独立视唱 8 小节以内的简单旋律,对 “节拍” 概念有初步认知(知道 2/4 拍、3/4 拍的强弱规律);
技能基础:在之前的歌曲学唱中,有 “自由打拍子” 的经验,但未接受过规范的 “击拍” 训练;
情感特点:对 “机械技能练习” 易产生抵触,更倾向于结合 “情境”“互动”“创意” 的学习形式,且能结合单元 “真善美” 主题,从 “音乐美” 的角度感受学习意义。
(二)现存问题
击拍动作不规范:多数学生依赖 “手臂大幅度晃动” 或 “指尖轻敲”,缺乏 “手腕带动、拍点清晰” 的核心要领,导致击拍无法辅助节奏稳定;
击拍与视唱脱节:视唱时易出现 “顾着唱歌忘击拍” 或 “顾着击拍跑调” 的情况,尤其在遇到附点、切分节奏(如教材中 2/4 拍的 “×. ×”)时,协同难度显著提升;
节奏感知碎片化:对 “节拍强弱规律” 的理解停留在 “口头记忆”,无法通过击拍转化为 “身体记忆”,导致视唱中节奏快慢不一;
与单元主题关联弱:将 “击拍视唱” 视为孤立的技能训练,未意识到其能帮助更精准地感受音乐中的 “节奏美、旋律美”,与单元 “真善美” 的人文目标脱节。
(三)教学适配策略
针对上述学情,教学中需注重 “三个结合”:一是 “规范训练与趣味引导结合”,用比喻、情境降低击拍难度;二是 “分步突破与协同练习结合”,从 “击拍单独练” 到 “击拍 + 节奏” 再到 “击拍 + 视唱”,逐步递进;三是 “技能练习与主题融合结合”,始终关联单元 “真善美”,让学生理解 “击拍视唱是感受音乐美的工具”,而非单纯的任务。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能准确辨别 2/4 拍(强、弱)、3/4 拍(强、弱、弱)的击拍强弱规律,听辨视唱中节奏的稳定性与音准的准确性;
2.能感受击拍对视唱的辅助作用,体会规范击拍后 “旋律更流畅、节奏更统一” 的音乐美感,建立 “技能服务于审美” 的认知。
艺术表现
能规范完成 2/4、3/4 拍的击拍动作:以手腕为发力点,做到 “下拍有力(触拍清晰)、起拍轻柔(离拍自然)”,避免手臂僵硬或拍点模糊;
能准确视唱教材中 2 首核心练习曲(2/4 拍《暖阳曲》、3/4 拍《和风曲》,均来自教材 P28-P29 实践园地),实现 “击拍与视唱同步”,节奏误差不超过 2 处 / 8 小节,音准误差不超过 1 处 / 8 小节;
能在视唱中体现节拍强弱:2/4 拍突出 “强拍重音”,3/4 拍体现 “强拍引领、弱拍跟随” 的流动感。
文化理解
结合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主题,理解 “击拍视唱” 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技能,能帮助更深入地感受音乐中的 “节奏美、旋律美”,是 “发现音乐真、传递音乐美” 的重要途径;
知晓 “击拍” 是全球通用的音乐学习方法,其核心是通过 “身体律动” 建立与音乐的连接,体会 “音乐无国界,技能共通性” 的文化内涵。
创意实践
能在教材练习曲基础上,对简单节奏型进行改编(如将《暖阳曲》中的 “× ×” 改为 “×× ××”),保持节拍不变,小组合作完成 “改编后击拍视唱”;
能结合单元 “真善美” 主题,为改编后的视唱设计简单的肢体辅助动作(如 2/4 拍配合 “点头” 体现稳定,3/4 拍配合 “轻晃” 体现灵动),提升艺术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 2/4、3/4 拍的规范击拍方法:手腕带动、拍点清晰,准确体现 “强、弱” 与 “强、弱、弱” 的规律;
实现击拍与视唱的协同统一:能边规范击拍,边准确视唱教材中的《暖阳曲》《和风曲》,节奏与音准达标;
建立 “击拍视唱与单元主题” 的关联:理解技能练习是为了更好感受音乐美,呼应 “真善美” 的人文目标。
教学难点
击拍时手腕的灵活控制:避免 “手臂发力” 或 “手腕僵硬”,做到 “下拍有弹性、起拍自然过渡”;
复杂节奏与击拍的协同:视唱教材中含附点、切分节奏的乐句(如《暖阳曲》第 3 小节 “× × ×× |”、《和风曲》第 2 小节 “×. × × |”)时,保持击拍不中断、节奏不混乱;
创意改编的合理性:在改编节奏时,既体现个性化,又不脱离原曲的节拍框架与单元主题意境。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关联单元主题,唤醒旧知痛点
回顾单元,引出需求
播放《让世界充满爱》片段(选取节奏较规整的 A 段),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唱这首歌时,为什么有时会出现‘有人快、有人慢’的情况?(引导学生答出 “节奏没统一”)那怎么才能让节奏更统一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 “听伴奏”“看指挥”“打拍子”),教师总结:“‘打拍子’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如果‘拍子打得不规范’,反而会更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击拍视唱’,就是让‘打拍子’变规范 —— 它能帮我们更准确地抓住音乐的节奏美,这也是单元‘真善美’中‘音乐美’的重要体现。”
旧知检测,暴露问题
出示教材 P28 最基础的 2/4 拍节奏型(“× × | × - | × × | × - ||”),请 3 名学生上台自由击拍,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引导点评:“大家发现了吗?小明用手臂晃,小红用指尖敲,小刚的拍点忽轻忽重 ——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学会‘规范击拍’。”
设计意图
结合单元已学曲目,建立 “击拍视唱” 与 “真善美” 主题的关联,避免技能练习孤立化;通过 “自由击拍展示”,让学生直观发现自身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探究欲。
新课讲授:分层突破,依托教材实操
模块一:学规范击拍 —— 手腕是 “核心引擎”
依托教材图示,拆解动作要领
出示教材 P28 “击拍动作示意图”(图 1:手腕自然下垂,拍点在胸前正前方;图 2:下拍时手腕向下发力,手臂微抬;图 3:起拍时手腕向上自然回收),教师示范讲解:“击拍的‘核心引擎’是手腕,不是手臂 —— 就像我们轻轻摇小铃铛,只有手腕灵活,铃铛才会响得好听(比喻降低难度)。下拍时,手腕像‘小锤子轻敲桌面’(有弹性),起拍时像‘羽毛轻轻飘起来’(自然过渡)。”
教师边示范,边用口诀强化:“手腕松,拍点清;下拍强,起拍轻;2/4 拍,强弱分;3/4 拍,强弱弱。”
师生互动,分步练习
空手无节奏练习:教师喊 “预备 — 起”,带领学生先练 2/4 拍(口令 “1(下拍)、2(起拍)、1、2……”),再练 3/4 拍(口令 “1(下拍)、2(起拍)、3(过渡)、1、2、3……”),逐个纠正动作(如 “小李,手腕再放松一点,不要用手臂硬甩”“小张,下拍时再用力一点,拍点要‘扎得住’”);
道具辅助练习:分发薄课本(或乐谱夹),让学生轻拍课本感受 “拍点”(下拍触书、起拍离书),教师提问:“2/4 拍的‘1’和‘2’拍,拍课本的力度一样吗?3/4 拍的‘1’‘2’‘3’拍呢?(引导答出 “2/4 拍 1 强 2 弱,3/4 拍 1 强 2 弱 3 弱”)”;
小组互查:4 人一组,每人轮流击拍 2 小节,其他组员对照教材示意图点评 “动作是否规范、强弱是否分明”,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全员掌握基础动作。
模块二:击拍 + 节奏 —— 先 “读准” 再 “唱准”
节奏认读,结合教材练习
出示教材 P28 2/4 拍《暖阳曲》的节奏谱(完整 8 小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师用 “哒” 音带读,强调附点节奏:“‘×. ×’要读成‘哒 啦 哒’,附点的音要长一点,就像说话时强调重点一样。”
学生跟读 2 遍后,教师提问:“第 5 小节的‘×. × ×’,我们击拍时要怎么处理?(引导答出 “强拍在第一个‘×’,附点跟着强拍走,不要中断击拍”)”
击拍与节奏协同练习
教师带练:教师击拍,学生边跟击拍边读节奏,重点关注第 3 小节(十六分音符)和第 5 小节(附点),用手势提示 “快而不乱”“附点拖够”;
独立练习:学生自主边击拍边读节奏,教师用手机录制 1-2 名学生的练习视频,投屏展示并点评(如 “小王的附点节奏读得很准,击拍也没断,值得学习”);
3/4 拍拓展:出示教材 P29 3/4 拍《和风曲》节奏谱(“× - × | ×. × × | × × × | × - - ||”),重复上述步骤,强调 “3/4 拍像跳华尔兹,击拍时手腕可以轻轻画小圈,体现流动感”,帮助学生建立 “身体记忆”。
模块三:击拍 + 视唱 —— 从 “协同” 到 “精准”
音准铺垫,先唱后拍
① 用钢琴弹奏《暖阳曲》旋律(C 大调),教师带唱:“先不击拍,我们像‘爬楼梯’一样,把每个音唱稳 ——do 到 mi 要跨两格,不要‘踩空’。”
② 针对易错音(如第 4 小节 “sol-si” 的音程跳跃),教师用 “手划旋律线” 辅助:“sol 到 si 要‘往上够一点’,就像够树上的苹果,用力但不生硬。”
分步协同,突破难点
第一步:“击拍 + 跟唱旋律”—— 教师弹伴奏,学生边击拍边跟唱,教师用手势提示强弱(强拍抬手、弱拍压手),重点关注 “击拍不中断”;
第二步:“击拍 + 半独立视唱”—— 关闭钢琴,学生边击拍边轻声视唱,教师在易错处(如附点小节)轻声提示;
第三步:“独立击拍视唱”—— 学生自主完成完整视唱,同桌互评(对照教材乐谱,从 “击拍规范、节奏准确、音准达标” 三个维度打分,满分 10 分);
3/4 拍《和风曲》视唱:重复上述步骤,结合教材图示中 “3/4 拍击拍与旋律配合” 的提示,引导学生 “击拍时轻轻晃动身体,感受旋律的流动美 —— 就像春风吹过草地,温柔又有节奏”(呼应单元 “真善美” 的意境)。
设计意图
采用 “击拍单独练→击拍 + 节奏→击拍 + 视唱” 的分层策略,降低协同难度;全程依托教材中的示意图、练习曲,确保教学内容紧扣教材;通过 “比喻”“口诀”“道具”,让抽象的技能变得具象,同时关联单元主题,避免枯燥。
实践拓展:创意改编,深化主题表达
教材练习曲巩固 —— 小组展示
分组任务:将学生分为 6 组,每组选取教材 P30 “综合练习” 中的 1 首(含 2/4、3/4 拍混合片段),组内练习 “规范击拍视唱”,要求:“拍点清晰、旋律准确,还可以加入与‘真善美’相关的简单动作(如 2/4 拍配合‘点头微笑’体现友好,3/4 拍配合‘轻晃手臂’体现温柔)。”
展示点评:每组派 1 名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学生用 “星级评价表”(★★★★★,分别对应 “击拍规范、节奏准确、音准达标、动作贴合主题、情感饱满”)打分,教师总结:“第三组的同学不仅击拍准,还加入了‘帮助他人’的手势,完美贴合单元‘真善美’的主题,值得点赞!”
创意节奏改编 —— 主题融合
教师示范,明确要求
以《暖阳曲》第 1 小节 “× × |” 为例,教师改编为 “×× ×× |”,讲解:“我们把八分音符改成十六分音符,节奏变快了,就像‘阳光变得更明媚’;也可以改成‘× - |’,节奏变慢,像‘阳光轻轻洒下来’—— 改编时要注意,不能改变 2/4 拍的框架,还要贴合‘温暖、美好’的主题。”
出示 “改编要求”:a. 仅改编节奏型(限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b. 保持原节拍不变;c. 意境贴合 “真善美”(如温暖、友善、希望)。
小组合作,完成改编
小组讨论:每组选取《暖阳曲》或《和风曲》中的 1 个 8 小节乐句,进行节奏改编,填写在教材 P30 “创意记录栏” 中,教师巡视指导(如 “第五组把‘×. ×’改成‘×× ×’,节奏更活泼,很符合‘活力美’的主题”);
练习展示:每组练习 “改编后击拍视唱”,并设计 1 句 “主题解说”(如 “我们改编的节奏更轻快,像同学们互相帮助时的开心场景”),上台展示后,全班投票选出 “最佳创意改编组”。
设计意图
通过 “教材巩固展示”,强化核心技能的掌握;通过 “创意改编”,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同时将 “技能改编” 与 “主题表达” 结合,让学生理解 “技能不仅是工具,更是表达情感、传递美好的载体”,深化对 “真善美” 的认知。
总结提升:梳理知识,关联后续学习
知识梳理,图表辅助
(1)出示 “击拍视唱核心要点” 图表,师生共同回顾:
学习模块 2/4 拍关键要点 3/4 拍关键要点 与主题关联
击拍动作 手腕带动,强、弱分明 手腕画圈,强、弱、弱流动 动作轻柔体现 “温柔美”
节奏协同 附点节奏 “长音够足” 三拍流动不中断 节奏规律体现 “秩序美”
视唱要求 音准稳定,击拍不脱节 旋律流畅,贴合节拍律动 音准准确体现 “音乐真”
创意改编 节奏变化贴合 “温暖” 意境 节奏变化贴合 “灵动” 意境 创意表达体现 “创造美”
(2)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觉得‘击拍视唱’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引导答出 “帮我们唱准节奏、感受音乐美”)没错,它不是单纯的‘任务’,而是我们‘读懂音乐、传递美好的工具’—— 这就是单元‘真善美的深情呼唤’希望我们掌握的核心。”
课后任务,知识迁移
基础任务:熟练视唱教材 P28-P30 所有练习曲,录制 “击拍视唱” 视频,上传至班级群,教师逐一点评;
拓展任务:用 “击拍视唱” 的方法,重新学唱单元中的《让世界充满爱》A 段,感受 “规范击拍后节奏更统一” 的效果,下次课分享体会。
设计意图
用图表梳理知识,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通过提问升华,强化 “技能服务于主题” 的认知;课后任务关联教材与单元曲目,实现知识迁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湘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聚焦实践园地《击拍视唱》,通过 “情境导入 — 新课讲授 — 实践拓展 — 总结提升” 四个环节,实现了 “技能训练” 与 “主题育人” 的深度融合。
从学情出发,我们针对 “击拍不规范、协同难” 的问题,采用 “分层突破” 策略:先练规范击拍,再结合教材节奏谱练 “击拍 + 节奏”,最后实现 “击拍 + 视唱” 的协同,逐步降低难度;同时,始终关联单元 “真善美” 主题 —— 从 “击拍的温柔美” 到 “节奏的秩序美”,再到 “创意改编的创造美”,让学生理解 “击拍视唱不是孤立的技能,而是感受音乐真、传递音乐美的工具”。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材实操(练习曲视唱、示意图参考)、师生互动(动作纠正、互评展示)、创意实践(节奏改编),不仅掌握了 2/4、3/4 拍的规范击拍方法,能准确视唱教材练习曲,更建立了 “技能服务于审美” 的认知。如在创意改编环节,有小组将《和风曲》节奏改得更轻快,解说 “像春风吹过,小草开心地摇晃”,完美贴合 “真善美” 的意境,体现了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视频录制和单元曲目的迁移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让 “击拍视唱” 成为伴随未来音乐学习的 “好朋友”—— 既能帮我们 “唱准每一个音符”,更能帮我们 “读懂每一段美好”,真正践行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的育人目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