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于 13-14 岁青春期阶段,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力:通过前期学习,已能辨别旋律、节奏、音色等基本音乐要素,掌握简单的歌唱技巧(如气息控制、吐字清晰),且对民族音乐有浅层认知(如听过二胡、笛子等乐器的音色)。但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歌剧认知薄弱:学生对 “中国民族歌剧” 这一艺术形式较为陌生,不了解歌剧 “音乐与剧情、人物塑造结合” 的特点,对《白毛女》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缺乏认知,难以将《北风吹》置于歌剧整体语境中理解;
情感解读片面:歌曲《北风吹》表面旋律轻快,实则暗含喜儿 “天真期盼” 与 “苦难处境” 的双重情感,学生易仅感知 “欢快”,忽略深层的 “悲凉暗示”,需引导挖掘情感层次;
民族音乐细节感知不足:对歌曲中 “五声音阶调式”“民族乐器伴奏(如二胡、笛子)的表现力” 缺乏精准辨别,难以理解民族音乐要素对 “人物形象塑造” 的作用;
实践参与差异:部分学生在公开演唱或创意表达时存在胆怯心理,需通过分层任务设计(如基础演唱、小组创编)降低参与门槛,确保全员投入。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能准确辨别《北风吹》的音乐特点:基于五声音阶的民族调式、轻快活泼的旋律线条、“×× × | ×× × |” 的核心节奏型,以及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的伴奏音色;
能感知歌曲 “表面轻快 — 深层悲凉” 的双重情感,理解音乐要素(如高音区旋律体现天真,低音区短暂停留暗示苦难)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艺术表现
能完整演唱《北风吹》,做到气息平稳、吐字清晰,用 “轻快明亮” 的音色表现喜儿的天真,在 “爹出门去躲账” 等句中融入轻微的担忧感,体现情感层次;
尝试用简单肢体动作(如模拟 “雪花飘” 的轻柔手势、“盼父归” 的期盼姿态)或课堂乐器(如口风琴、铃鼓)辅助表现歌曲内容,提升艺术表达的感染力。
文化理解
了解《北风吹》选自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知晓歌剧创作背景(1945 年,反映旧社会农民苦难与反抗),认识其 “中国歌剧里程碑” 的地位(结合教材第 X 页 “知识链接”);
理解歌曲通过 “北风吹、雪花飘” 的场景描写,塑造喜儿 “天真善良却身处苦难” 的人物形象,体会民族歌剧 “以音乐叙事、以情感动人” 的特点,增强对民族歌剧的认同感。
创意实践
分组合作,结合教材第 X 页《北风吹》歌词与旋律谱例,创编 1-2 分钟 “歌剧小场景”(如 “喜儿盼父回家”),需融入歌曲演唱、简单道具(如白纸模拟雪花)与肢体动作,体现人物情感;
尝试为歌曲片段(如 “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设计简易伴奏,选用铃鼓(模拟雪花轻响)、口风琴(演奏核心旋律),实现 “演唱 + 伴奏” 的融合表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教材内容(《北风吹》谱例、歌词、歌剧背景资料),分析歌曲的民族音乐要素(五声音阶、民族乐器伴奏)如何塑造喜儿的人物形象;
理解《北风吹》在歌剧《白毛女》中的作用 —— 通过轻快旋律与苦难剧情的对比,突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为后续剧情发展铺垫;
能有情感层次地演唱歌曲,准确传递 “天真期盼” 与 “轻微担忧” 的双重情感,落实艺术表现素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突破 “旋律轻快 = 情感欢乐” 的片面认知,理解 “北风吹、雪花飘” 的场景描写中暗含的 “寒冬苦难”,把握歌曲的双重情感;
理解民族歌剧 “音乐与剧情、人物深度结合” 的特点,避免将《北风吹》孤立为 “单独歌曲”,而是置于歌剧整体语境中解读;
创编 “歌剧小场景” 时,避免 “形式大于内容”,确保动作、道具与歌曲情感、人物形象高度契合,而非单纯追求热闹。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歌剧片段引主题
1.多媒体情境创设:
播放歌剧《白毛女》中《北风吹》的经典片段视频(截取 “喜儿在屋内缝衣,雪花从窗外飘入” 的画面,时长 1 分钟),关闭声音;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的女孩在做什么?她的表情看起来是开心还是有心事?如果为这个画面配音乐,你觉得应该是轻快的还是悲伤的?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如 “女孩在缝衣服,表情有点期待,音乐可能是轻快的,但窗外下雪,又有点冷,可能带点淡淡的忧愁”)。
2.主题揭示与背景铺垫:
教师结合教材第 X 页单元封面(“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 —— 民族歌剧篇”)过渡:“这个女孩叫喜儿,是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的主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北风吹》,就是歌剧开篇塑造喜儿形象的核心唱段。它的音乐既轻快又藏着故事,一起走进这段‘有温度的乐音’。”
简要补充:“《白毛女》创作于 1945 年,讲述了喜儿从苦难到反抗的故事,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
设计意图:通过 “无声视频 + 开放式提问”,激活学生对 “人物表情、场景氛围” 的观察与想象,避免直接灌输背景的枯燥感,自然衔接单元 “多元乐音” 主题,为后续 “双重情感” 的解读铺垫认知基础。
新知探究一:歌曲背景与整体感知
1.歌剧背景深度解读:
出示教材第 X 页 “《白毛女》背景介绍” 图文(含喜儿形象插图、“旧社会农民受压迫” 的文字说明),教师讲解:“喜儿生活在旧社会,父亲为了还债被迫出门躲账,只剩下她一个人。《北风吹》唱的就是除夕前夜,喜儿在家缝新衣、盼父亲回家的场景 —— 大家想想,‘盼父回家’是开心的,但‘父亲躲账’又藏着什么?”(引导学生答出 “担忧、苦难”)。
师生互动:“如果用两个词形容喜儿此时的心情,你会选什么?(如‘期盼、担忧’)这两种心情会在音乐中怎么体现呢?”
2.歌曲整体聆听与初判:
播放《北风吹》完整音频(选用民族歌剧原版演唱,突出二胡、笛子伴奏),教师提示:“请大家边听边在教材第 X 页‘音乐感受表’上记录:①这段音乐的整体风格是( )A. 欢快活泼 B. 悲伤沉重 C. 轻快却带一丝忧愁;②你从音乐中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小组讨论后分享:学生可能提出 “旋律很轻快,像小孩的心情”“后面有几句好像有点低,感觉不开心”“听到了二胡的声音,很柔和”,教师暂不点评,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后续解析。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图文讲透背景,让学生理解 “盼父” 与 “躲账” 的矛盾,为 “双重情感” 解读埋下伏笔;通过 “初听 + 记录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习惯,避免直接给出结论,保留探究空间。
新知探究二:音乐要素解析 —— 解码 “人物情感”
调式与旋律:民族韵味中的 “天真与隐忧”
出示教材《北风吹》主题旋律谱例(“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五声音阶认知:教师用钢琴弹奏谱例,提问:“这段旋律有没有出现‘4’或‘7’这两个音?(引导学生对比 C 大调音阶,发现没有)”,结合教材第 X 页 “小贴士” 讲解:“这是中国民族音乐常用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没有半音,所以听起来特别柔和、有民族韵味,就像喜儿天真的性格。”
旋律起伏分析:用红色粉笔标注旋律高点(如 “飘” 字对应高音 “5”)、蓝色标注低点(如 “到” 字对应低音 “1”),提问:“高音区的旋律让你想到什么?(如 “喜儿蹦蹦跳跳盼过年,很开心”)低音区的‘年来到’又让你有什么感觉?(如 “想到父亲还没回家,有点担心”)”
学生实践:用手比划旋律线条(高音区抬手、低音区压手),直观感受 “轻快起伏中藏着低落”,理解旋律与情感的关联。
节奏:轻快表象下的 “情绪暗示”
提取歌曲核心节奏型(教材谱例中 “×× × | ×× × |”“× - × | × - - |”):
教师带领学生用手拍击两种节奏型,提问:“第一种节奏(×× ×)拍起来感觉怎么样?(如 “轻快、活泼,像雪花飘或者喜儿的脚步”)第二种节奏(× - ×)多了停顿,感觉有什么变化?(如 “慢下来,好像在思考,有点担心”)”
结合歌词分析:“‘北风吹,雪花飘’用了第一种节奏,很轻快;‘爹出门去躲账,整七那个天’用了第二种节奏,停顿多了,就是在暗示喜儿想到父亲躲账,心情沉了下来。”
小组任务:“请每组找出歌词中用‘第二种节奏’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对应的情感是什么?”(如 “整七那个天”—— 担心父亲的安危;“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 想到家里穷,有点无奈)。
乐器伴奏:民族音色的 “情感烘托”
播放三段不同伴奏的片段(①纯旋律;②旋律 + 二胡伴奏;③旋律 + 笛子 + 二胡伴奏),对比聆听:
提问:“加入二胡后,音乐多了什么感觉?(如 “二胡声音柔和,像喜儿的内心,很温柔”)加入笛子后呢?(如 “笛子声音清脆,像雪花飘,很轻快”)”
结合教材第 X 页 “乐器介绍” 总结:“二胡的柔和音色烘托喜儿的善良,笛子的清脆音色表现雪花的轻快,两种乐器结合,既突出了‘天真’,又藏着‘温柔的担忧’,这就是民族乐器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 “谱例分析 + 实践体验 + 对比聆听”,让学生从调式、旋律、节奏、乐器四个维度,理解民族音乐要素如何塑造人物情感,突破 “分析音乐要素” 的教学重点,避免抽象讲解,落实审美感知素养。
实践演唱:情感分层练表达
分段学唱:从 “会唱” 到 “唱准情感”
第一部分(“北风吹,雪花飘”):
教师范唱:用 “轻快、明亮” 的音色,咬字稍显活泼(如 “飘” 字带点弹跳感),模拟喜儿盼过年的天真;
学生跟唱:先跟琴唱旋律,再加入歌词,教师纠正 “节奏紧凑处”(如 “雪花那个飘飘” 的 “那个” 要轻,不抢拍),提示 “高音区‘飘’字要自然,不要喊”。
互动反馈:“请同桌互相听,看看他有没有唱出‘喜儿蹦蹦跳跳’的感觉?”
第二部分(“爹出门去躲账”):
情感引导:教师结合教材歌词提问:“喜儿想到父亲躲账,会用什么样的声音说话?(如 “轻一点、慢一点,有点担心”)”
教师范唱:“爹出门” 三个字稍轻,“躲账” 二字略带强调(体现对 “躲账” 的在意),“整七那个天” 的 “天” 字延长时气息稍沉;
学生练唱:用 “手按胸口” 的方式感受气息下沉,避免音色过亮,教师用手势提示 “轻 - 重 - 沉” 的变化(手势轻放表示 “爹出门”,稍举表示 “躲账”,下压表示 “整七那个天”)。
完整演唱:情感连贯与转换
播放歌曲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教师提示:“从‘雪花飘’转到‘爹出门’时,声音要‘收一点’,就像喜儿从‘开心盼年’突然想到‘父亲没回’,心情轻轻沉下来,不要一下子变得很悲伤。”
师生互评:邀请 2-3 名学生单独演唱,其他学生用 “星级评价表”(教材第 X 页活动建议)从 “气息平稳”“情感分层”“吐字清晰” 三方面评价,教师补充:“XX 同学在‘爹出门’处声音收得很好,让我们听出了担忧,这就是‘情感分层’的魅力。”
1.设计意图:通过 “分段学唱 + 情感引导 + 互评反馈”,将 “双重情感” 的理解转化为 “声音表达”,帮助学生突破 “仅唱轻快,忽略担忧” 的难点,落实艺术表现核心素养。
创意拓展:歌剧小场景创编
任务设计(分层分组)
基础任务(全员参与):结合教材第 X 页《北风吹》歌词,创编 “喜儿盼父” 的简单肢体动作:
“北风吹,雪花飘”:双手轻轻左右摆动(模拟雪花),脚步小幅度跳跃(体现轻快);
“爹出门去躲账”:双手交叉放于胸口(体现担忧),身体稍前倾(体现期盼);
教师示范后,带领全班练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提升任务(自愿分组):每组 4-5 人,创编 1-2 分钟 “歌剧小场景”,需包含:
核心要素:①演唱《北风吹》片段(自选 1-2 句);②道具使用(如用白纸剪成雪花,或用围巾模拟喜儿的衣服);③简单剧情(如 “喜儿缝衣 — 抬头看雪 — 低头想父亲”);
教师提供教材第 X 页 “场景创编提示”(如 “动作要符合人物年龄,喜儿是小姑娘,动作不要太僵硬”),巡视指导各组确定剧情细节(如 “缝衣” 可设计 “穿针 — 引线 — 缝补” 的连贯动作)。
成果展示与互评
各组上台展示,其他学生填写 “创意场景评价表”(含 “情感与动作匹配度”“演唱与剧情融合度”“合作默契” 三项指标);
教师点评:肯定亮点(如 “某组用白纸模拟雪花飘落,很符合‘雪花飘’的场景”“某组在‘爹出门’处的动作很轻柔,体现了担忧”),提出改进建议(如 “某组动作有点乱,下次可以先确定‘谁做什么’,分工更明确”),强调 “创编不是随便加动作,而是让动作帮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
1.设计意图:通过 “分层任务”,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将 “音乐学习” 延伸到 “歌剧表演”,深化对 “歌剧音乐与剧情结合” 的理解,落实创意实践核心素养。
文化践行:民族歌剧的 “过去与现在”
1.歌剧意义与当代价值:
出示两组资料:①《白毛女》1945 年首演照片(教材第 X 页),讲解 “当时老百姓通过这部歌剧,看到了自己的苦难,也看到了反抗的希望”;②当代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运河谣》片段截图,说明 “现在的民族歌剧依然在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
提问:“《北风吹》作为《白毛女》的开篇,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引导学生答出 “用民族音乐塑造真实人物,情感动人”)我们今天学这首歌,除了会唱,还能学到什么?(如 “了解过去的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感受民族歌剧的美,支持民族艺术”)”
2.个人行动承诺:
任务:“请写下 1 件你能‘支持民族音乐’的小事(如 “回家听一首民族歌剧选段”“和家人分享《北风吹》的故事”“尝试用民族乐器演奏简单旋律”),并说说理由。”
自愿分享:学生可能提出 “我要听《白毛女》的其他唱段,看看喜儿后来怎么样了”“我要教弟弟唱《北风吹》,让他也知道民族音乐”,教师鼓励:“民族音乐的传承,就从这些小事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 “历史与当代对比”,让学生理解《北风吹》的经典意义,避免 “学完就忘”;通过 “个人承诺”,将 “文化理解” 转化为 “实际行动”,突破 “文化内涵落地” 的难点,增强对民族艺术的认同感。
课堂小结
1.知识与技能回顾:
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今天我们学习了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选段《北风吹》,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旧社会喜儿的苦难与期盼);分析了它的民族音乐要素 —— 五声音阶、轻快又藏忧的旋律、民族乐器伴奏,知道了这些要素如何塑造喜儿的形象;我们还学会了有情感分层地演唱,部分同学创编了歌剧小场景。”
2.情感与文化升华:
教师引导:“这节课最让你印象深的,是《北风吹》的旋律,还是喜儿的故事?你觉得‘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里,民族歌剧为什么是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北风吹》的乐音里,藏着喜儿的天真与苦难,藏着中国民族音乐的韵味,更藏着我们民族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好的音乐不只是好听,还能‘说话’—— 说人物的心事,说时代的故事。希望大家以后再听到民族音乐,能多想一想‘它在说什么’,多感受这份‘中国味道’。”
3.课后任务:
基础任务:①完整演唱《北风吹》,录制音频分享给家人,讲解喜儿的故事;②阅读教材第 X 页 “拓展阅读”《中国民族歌剧的特点》,圈出 3 个关键特点。
拓展任务:结合第四单元 “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 主题,寻找另一首民族歌剧选段(如《白毛女》中的《扎红头绳》),对比它与《北风吹》在音乐风格、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下节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