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红头绳》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 2022 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 四大核心素养为统领,紧扣第四单元 “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 主题,构建 “乐音为表、情感为核、文化为根” 的教学理念。《扎红头绳》作为歌剧《白毛女》的经典选段,其乐音设计兼具 “民族性” 与 “戏剧性”—— 既融入河北民歌的旋律元素,又通过音高、节奏、音色的变化塑造喜儿的角色形象,传递 “苦难中的微光” 这一复杂情感,是展现 “乐音多样性” 的典型载体。
设计中打破 “单一学唱” 的局限,采用 “剧情 — 音乐 — 情感” 三位一体的教学路径:通过梳理《白毛女》剧情背景,让学生理解乐音的 “戏剧性”;通过分析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让学生感知乐音的 “表现性”;通过演唱实践与创意改编,让学生体验乐音的 “创造性”。同时,结合八年级学生 “好奇戏剧冲突、渴望情感表达” 的特点,采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案例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 “听懂 — 唱会 — 悟透 — 创生” 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演唱技巧,更能理解 “乐音如何塑造角色、传递文化情感”,真正体会 “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 的丰富内涵,实现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教学目标。
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扎红头绳》的不同版本(如歌剧原版、童声合唱版),学生能准确感知歌曲中 “欢快 — 期盼 — 心酸” 的情感变化,把握河北民歌风格的旋律特征(如跳进旋律、衬词运用)与节奏特点(如切分节奏的戏剧效果),理解乐音要素如何塑造喜儿的角色形象。
艺术表现:学生能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如气息控制、音色变化)演唱《扎红头绳》,准确把握切分节奏、装饰音(如滑音)的演唱技巧,做到音准正确、节奏稳定;并能结合剧情,用 “轻快 — 温柔 — 略带酸楚” 的音色变化表达喜儿不同阶段的情感,展现歌曲的戏剧张力。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学生了解《白毛女》的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反映农民苦难与反抗)与歌剧体裁特点(综合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的艺术形式),理解《扎红头绳》中河北民歌元素与剧情的融合逻辑,认识 “民族歌剧” 在传递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创意实践:在掌握歌曲演唱的基础上,学生能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对《扎红头绳》进行简单创意改编(如加入肢体动作模拟 “扎红头绳” 场景、用打击乐器(如木鱼、碰铃)强化节奏戏剧感、为歌曲设计简短的角色对白),培养创新思维与合作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准确演唱《扎红头绳》,把握歌曲的河北民歌风格与切分节奏、滑音等演唱技巧,做到音准、节奏正确。
学生能结合《白毛女》剧情,理解歌曲中 “欢快 — 期盼 — 心酸” 的情感变化,并在演唱中通过音色、力度的调整传递这种情感,展现乐音的戏剧性。
教学难点
情感与演唱的融合:避免 “唱音不唱情”,让学生准确把握 “喜儿拿到红头绳时的短暂欢快” 与 “底层生活苦难的心酸” 之间的情感平衡,用音色变化(如欢快时明亮、心酸时柔和)体现这种复杂情感。
戏剧化演唱技巧:切分节奏的准确把握(如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中的切分音),避免节奏拖沓;滑音的自然运用(如 “我爹钱少不能买” 中的滑音),贴合河北民歌的韵味,同时传递酸楚感。
乐音与文化的关联:让学生从 “单纯欣赏旋律” 上升到 “理解乐音如何服务于剧情与文化表达”,如河北民歌元素如何体现 “民族性”,节奏变化如何体现 “戏剧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牵引 ——“红头绳背后的故事”
1.剧情片段导入:
教师播放《白毛女》“杨白劳买红头绳” 的剧情片段(视频剪辑,时长 3 分钟,包含杨白劳在寒风中赶路、偷偷拿出红头绳、喜儿惊喜接过红头绳的场景),背景音乐选用《扎红头绳》的纯音乐版(仅保留旋律,无歌词)。
师问:“同学们,视频里杨白劳冒着寒风买回来的‘红头绳’,对喜儿来说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从‘礼物’‘新年的希望’‘父女情’等角度回答)”
师追问:“从视频画面中,你们能感受到喜儿拿到红头绳时的心情是‘纯粹的开心’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关注‘杨白劳破旧的衣服、喜儿补丁的棉袄’,发现‘开心中带着心酸’)”
2.揭示课题与单元关联:
教师总结:“这条小小的红头绳,藏着喜儿对新年的期盼,也藏着底层百姓的苦难 —— 而《扎红头绳》这首歌,正是用‘多姿多彩的乐音’,把这种复杂的情感唱了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歌剧《白毛女》的经典选段,走进‘乐音塑造角色’的世界。”
板书课题:《扎红头绳》(歌剧《白毛女》选段),并标注单元主题 “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 —— 乐音与角色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剧情视频创设 “沉浸式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 “红头绳” 的情感重量,避免对歌曲情感的片面理解(仅认为是 “欢快”);同时,将课题与单元主题直接关联,让学生明确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乐音如何传递角色情感’”,为后续的音乐分析铺垫认知基础。
(二)初赏与分析:乐音解码 ——“《扎红头绳》的声音密码”
完整聆听,初感 “情感与乐音”
教师播放歌剧原版《扎红头绳》(喜儿与杨白劳对唱片段),要求学生闭眼聆听,思考:“歌曲中喜儿的声音(乐音)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应了她怎样的心情?(预设学生回答:‘一开始很轻快,后来有点温柔,最后好像有点难过’)”
学生分享后,教师出示 “《扎红头绳》情感脉络图”
A[拿到红头绳:惊喜欢快] --> B[扎红头绳:温柔期盼] --> C[想到生活:心酸感慨]
师问:“你们觉得乐音中的‘什么元素’让你们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旋律高低、节奏快慢、声音强弱’)”
分段赏析,解析 “音乐要素”
教师将歌曲分为 “第一段(欢快段):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第二段(温柔段):我爹钱少不能买”、“第三段(心酸段):扯上二尺红头绳”,结合教材 P45 的五线谱与 “知识卡片”(河北民歌元素介绍),逐段分析:
第一段(欢快段):
出示五线谱片段,教师用钢琴弹奏旋律:“这段旋律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跳进多,如 5→1 的大跳,像开心时的蹦跳’)”
节奏分析:展示切分节奏谱例(“人 家 的 闺 女 | 有 花 戴”),师问:“这种‘重音错位’的节奏,让你们感受到了喜儿的什么状态?(预设学生回答:‘活泼、急切’)”
文化链接:教师补充教材 P45 知识卡片内容:“这段旋律改编自河北民歌《小白菜》,但把原民歌的‘悲伤旋律’升高了音区,变成了‘欢快旋律’—— 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改?(引导学生结合剧情回答:‘为了体现喜儿拿到礼物的短暂开心’)”
第二段(温柔段):
对比聆听第一段与第二段的旋律:“第二段的旋律和第一段相比,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发现‘音区降低、跳进减少,更平缓’)”
衬词分析:聚焦 “哎~”“呀~” 等衬词,师问:“这些衬词让喜儿的声音听起来更像‘说话’还是‘唱歌’?(引导学生回答‘像说话,更亲切,体现对父亲的依赖’)”
钢琴演示:教师用 “明亮音色” 弹奏第一段,用 “柔和音色” 弹奏第二段,让学生直观感受 “乐音音色与情感的关联”。
第三段(心酸段):
调式与力度分析:出示第三段五线谱,师问:“这段旋律的结尾音和前两段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前两段结束在明亮的 1 音,第三段结束在稍暗的 6 音’)”
播放该段音频,让学生关注 “力度变化”:“力度从‘中强’变‘中弱’,这种变化传递了喜儿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回答‘从开心回到现实,想起生活的苦,有点心酸’)”
版本对比,拓展 “乐音多样性”
教师播放童声合唱版《扎红头绳》,与歌剧原版对比:
师问:“童声合唱版的乐音(音色)和歌剧原版有什么不同?哪种版本更能让你们感受到‘心酸’的情感?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歌剧原版喜儿的声音更有‘沧桑感’,童声更纯净,原版更能体现心酸’)”
总结:“不同的乐音(音色、演唱形式),会让同一首歌传递出不同的情感 —— 这就是‘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 “整体聆感情感→分段析要素→版本比差异” 的递进式环节,让学生从 “感性聆听” 走向 “理性分析”:情感脉络图让情感变化更清晰,五线谱与知识卡片结合让 “民族音乐元素” 的分析有依据,版本对比则直接呼应单元主题 “乐音多样性”;同时,教师的提问始终围绕 “乐音与情感、文化的关联”,避免抽象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 “乐音如何塑造角色”。
(三)演唱实践:声情合一 ——“唱好喜儿的‘心声’”
基础铺垫:节奏与旋律训练
节奏训练:聚焦 “切分节奏” 这一难点,教师出示 “节奏分解表”(PPT 展示):
歌词片段 节奏型 练习方法
人家的闺女 X X X X 拍手打节奏,强调重音位置
有花戴 X. X 用 “da” 念节奏,避免拖沓
我爹钱少 X X X X 分组对拍,一组打基本节奏,一组打切分节奏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 “切分音重音不突出” 的问题;随后全班合练,确保节奏统一。
旋律训练: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主旋律(简化版,去掉复杂装饰音),引导学生用 “啦” 模唱:
师问:“模唱时,你们觉得哪句旋律最难把握?(预设学生提到‘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的大跳旋律,或‘扯上二尺红头绳’的下滑旋律)”
针对难点句,采用 “科尔文手势” 辅助:如 “人家的闺女”(5 1 3 5 |),用手势高低表示音高变化,帮助学生建立音准概念;“扯上二尺红头绳” 的下滑旋律(3 2 1 6 |),引导学生用 “气息渐弱” 配合,传递 “心酸感”。
分段学唱:从 “唱准” 到 “唱情”
第一段(欢快段):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学唱歌词: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强调 “有花戴” 的 “戴” 字要 “轻快上扬”,像 “喜儿蹦着说”;
填词演唱:学生跟随钢琴填词演唱,教师重点关注 “切分节奏” 的准确性:“‘人家的闺女’这几个字,要把重音放在‘闺’字上,像‘突然看到别人有花,有点羡慕又有点期待’;”
音色引导:师问:“喜儿拿到红头绳时的‘欢快’,是‘蹦蹦跳跳的开心’,还是‘安静的开心’?(引导学生用‘明亮、有弹性’的音色演唱)”
第二段(温柔段):我爹钱少不能买
学唱歌词: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段与第二段的歌词语气:“第一段是‘羡慕别人’,第二段是‘理解父亲’,朗诵时要‘轻一点、柔一点’,像‘贴着父亲的耳朵说话’;”
装饰音处理:针对 “我爹钱少不能买” 中的滑音(“买” 字),教师示范:“滑音要‘轻滑’,不要‘生硬’,像‘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心疼父亲’;”
学生跟琴演唱,教师用 “手势强弱” 提示:“‘不能买’三个字要‘弱一点’,体现喜儿的‘体贴’。”
第三段(心酸段):扯上二尺红头绳
学唱歌词:教师结合剧情讲解:“喜儿看到红头绳很开心,但一想到父亲‘卖豆腐赚的钱很少’,又有点心酸 —— 所以歌词要‘先扬后抑’;”
力度与音色调整:师问:“‘扯上二尺红头绳’的‘扯’字,应该用‘有力’还是‘轻柔’的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轻柔,像珍惜红头绳,也像压制心酸’)”
学生演唱,教师用钢琴伴奏配合:“结尾的‘6’音要‘气息平稳,慢慢减弱’,像‘喜儿的思绪飘向远方,想起生活的不易’。”
完整演唱与反馈
学生跟随歌剧原版伴奏完整演唱,教师用 “情感脉络图” 提示情感变化(用手势 “上扬” 提示欢快,“平举” 提示温柔,“下垂” 提示心酸);
录音反馈:教师用手机录制学生的演唱,播放后提问:“你们觉得哪一段的‘情感与乐音’结合得最好?哪一段还需要改进?(引导学生从‘音色变化’‘节奏准确性’‘情感传递’三个维度自我评价)”
针对性改进: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如 “第三段心酸感不够”),再次分段练习,重点强化 “力度减弱” 与 “音色柔和”。
设计意图:演唱实践环节遵循 “先基础(节奏旋律)、再分段(唱情)、后完整(整合)” 的逻辑,符合八年级学生 “从技能到情感” 的学习规律。节奏分解表、科尔文手势的使用降低了技术难点;分段学唱中的 “剧情关联” 与 “音色引导”,避免学生 “唱音不唱情”;录音反馈则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演唱问题,实现 “自我提升”—— 整个环节始终围绕 “乐音传递角色情感”,贴合单元主题。
(四)创意拓展:乐音创生 ——“我的‘红头绳’故事”
小组讨论:创意方向构思
教师提出创意任务:“《扎红头绳》用乐音讲述了喜儿的故事,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更多样的乐音形式’,把这个故事‘演’出来 —— 可以加入动作、乐器,甚至简单的对白。”
给出三个创意方向供参考(结合教材 P46 “创意实践” 建议):
方向 1:“情景表演 + 演唱”—— 为歌曲设计肢体动作,如 “拿到红头绳时拍手转圈(欢快)、扎红头绳时轻摸头发(温柔)、低头看补丁时轻叹气(心酸)”;
方向 2:“乐器伴奏 + 演唱”—— 用课堂常见的打击乐器(木鱼、碰铃、三角铁)为歌曲伴奏,如欢快段用木鱼打切分节奏,温柔段用碰铃轻敲,心酸段用三角铁弱音点缀;
方向 3:“角色对白 + 演唱”—— 在歌曲段落之间加入简短对白,如 “喜儿:爹,这红头绳真好看!杨白劳:喜儿喜欢就好,明年爹再给你买新的……”,丰富戏剧感。
学生以 4-5 人为一组,讨论选择创意方向,制定方案(每组选 1 名导演、1 名主唱、2 名伴奏 / 演员),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小组解决问题(如 “动作与演唱节奏不匹配”“对白与歌曲情感脱节”)。
文化拓展:民族歌剧的 “乐音魅力”
教师播放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另一段选段《太阳出来了》(喜儿重获新生的片段),对比《扎红头绳》:
师问:“《太阳出来了》的乐音(旋律、节奏、音色)和《扎红头绳》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太阳出来了》旋律明亮、节奏坚定,《扎红头绳》旋律起伏、节奏多变’)”
总结:“民族歌剧就是这样,用‘多姿多彩的乐音’,跟着角色的命运一起‘变化’—— 这就是民族歌剧的魅力,也是我们第四单元‘乐音世界’的核心内涵。”
设计意图:创意拓展环节是 “乐音知识应用” 的升华,让学生从 “被动演唱” 转向 “主动创造”,符合 “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要求;三个创意方向的设计兼顾 “动、奏、说”,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互评表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文化拓展环节则将 “单一歌曲学习” 延伸到 “民族歌剧认知”,深化对单元主题 “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 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技能层面:回顾 “乐音技巧”,巩固演唱能力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扎红头绳》,掌握了河北民歌风格的演唱技巧 —— 比如切分节奏的 “重音错位”、滑音的 “自然柔和”,还有 “明亮 — 温柔 — 柔和” 的音色变化。大家从一开始的 “节奏不准”“情感单一”,到后来能 “用乐音传递喜儿的复杂心情”,进步非常明显。课后可以对着镜子练习,关注自己的 “表情与音色” 是否匹配情感,让演唱更有 “角色感”。
情感层面:链接 “角色命运”,理解乐音温度
《扎红头绳》的乐音里,藏着喜儿的 “喜” 与 “愁”—— 拿到红头绳的欢快,是乐音的 “明亮”;扎红头绳的温柔,是乐音的 “平缓”;想起生活的心酸,是乐音的 “减弱”。这让我们明白:乐音不只是 “好听的声音”,更是 “角色的心声”—— 它能把 “开心、期盼、心酸” 这些复杂的情感,变成我们能 “听得到、唱得出” 的感动,这就是 “乐音的温度”。
文化层面:拓展 “歌剧认知”,深化单元主题
我们还了解到,《扎红头绳》出自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它用 “河北民歌的旋律” 讲 “中国百姓的故事”,是 “民族文化与戏剧艺术” 的结合。而第四单元 “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正是要我们发现:乐音可以塑造角色、传递情感、承载文化 —— 无论是民歌、歌剧,还是我们今天的创意表演,都是 “乐音多样性” 的体现。
最后,让我们一起跟着《扎红头绳》的歌剧伴奏,完整演唱一遍,用 “多姿多彩的乐音”,再一次感受喜儿的故事,结束今天的 “乐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