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谴责(qiǎn) 联结(jiē) B.落脚(luò) 相背而行(bēi)
C.汛期(xùn) 挽起(wǎn) D.间断(jiān) 人影绰绰(chu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会导致山洪爆发。
B.一页薄薄的信纸,联结着游子对故乡浓浓的愁思。
C.元宵节夜晚的灯会上,人们成群结队地游玩,灯光摇曳,人影绰绰。
D.在警察叔叔的指挥下,交通变得协调有序。
3.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表示特定的称谓)
B.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示着重强调)
C.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D.你居然在课堂上传纸条,实在是太“勇于发言”了。(表示反语或讽刺)
4.根据《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篇课文的内容,将下列事物按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猎豹 ②流星体 ③火箭 ④喷气式飞机 ⑤光 ⑥游隼 ⑦鸵鸟
A.⑤②③④⑥①⑦ B.⑤③②④⑥①⑦
C.⑤②③④①⑥⑦ D.⑤③②④⑥⑦①
5.下面一段话运用的描写方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王华拿着刚发下的试卷忐忑不安走在回家的路上,唉,呆会儿是唐僧碎碎念还是双打或单打?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心理描写 D.动作描写
二、书写
6.读拼音,写词语。
三、填空题
7.看拼音写词语。
zhào jí dé zuì guàn jūn lǎn duò
( ) ( ) ( ) ( )
shāng yì nuò yán chì dào píng héng
( ) ( ) ( ) ( )
8.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1)写近义词。
根据——( ) 保持——( ) 摆脱——( )
轻易——( ) 抵御——( ) 牢靠——( )
(2)写反义词。
静止——( ) 平衡——( ) 称赞——( )
坚持——( ) 懒惰——( ) 热情——( )
9.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 )小溪 一( )风景 一( )俗语
( )的事情 ( )的动作 ( )的石头
10.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上了点儿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 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2)(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
(3)( )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 )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
(4)( )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 ) 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1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 “相”指的是 ,“和”的意思是 。他们不和是因为 ;后来又和好是因为 。
(2)《将相和》讲述了 三个小故事。
四、语言表达
12.情景模拟:假设你是一名小记者,要采访一位参与过地道战的老民兵,你会提出哪些问题?请设计一份采访提纲,至少包含5个问题。然后以小记者的身份,根据老民兵的回答(可自行想象),写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展现地道战中人民的智慧与英勇。
五、修改病句
13.火箭的最大速度能达到4万千米左右每小时。(修改病句)
14.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左右。 ( 修改病句)
15.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也会掉进水里。(修改病句)
六、现代文阅读
快乐阅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6.语文要素 借助语境猜测词语及句子意思能帮助我们解决阅读时的回读问题,提高阅读速度。读选段时,读到文中画“____”的句子,我理解了 的原因,从而也懂得了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蕴含的走搭石的要领—— 。
17.新题型 照样子,在选段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一填。
18.细读选段中画“﹏﹏﹏”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阅读例文
①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粒米拖进蚁穴,如果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
②蚂蚁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力量?昆虫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与肌肉的构造有直接的关系。肌肉产生的力量与肌肉的粗细成正比,而与肌肉的长度无关。一只非洲大象的体重要比一只蚂蚁重一百多亿倍,而它的肌肉只比蚂蚁粗几百万倍,所以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当然要比大象大得多。
③蚂蚁不仅是大力士,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当地的大夫做外科手术时,常用一种特殊的蚂蚁来进行伤口缝合。大夫先将病人的伤口对合,让蚂蚁咬住缝合口,再剪下蚁身,留下的部分就成了最好的“羊肠线”。
④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现代科学家对白蚁聚居的土壤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土堆里有三十多种元素,其中最高的是硅和铝。在沙漠里,科学家还发现,白蚁常常深挖洞,找水源,经过化验,发现这种水中含有金属盐溶液。因此,只要观察沙漠中的白蚁洞,就可以了解矿物的储量及其分布情况。可见白蚁虽然对人类有害,但也有益。
(文章有改动)
19.短文约450字,我的阅读时间约为 分钟。
20.(1)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蚂蚁的神奇的?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
(2)根据短文的写作特点,我可以采用 这一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
21.用下面几道题目检查你的阅读效果,答题时尽量不回读。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①蚂蚁虽然力气大,但是按体重比例计算,跟大象比可差得远了。( )
②白蚁对人类有害,但也有益。( )
(2)根据短文内容,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蚂蚁有惊人的力气,和( )有直接关系。
A.肌肉的软硬 B.肌肉的长度 C.肌肉的粗细
②为了说明蚂蚁的神奇,作者以( )为例子进行了介绍。
A.大头蚁和白蚁 B.可以缝合伤口的蚂蚁和白蚁 C.白蚁和红蚁
七、书面表达
22.习作。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请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题目自拟,400字左右。
《第2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A B A C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解析。
A.联结jiē——jié;
B.相背而行bēi——bèi;
D.间断jiān——jiàn;
故选C。
2.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使用。
A.“爆发”通常用于火山爆发、战争爆发等,形容突然而猛烈地发生。而形容山洪应该用“暴发”,“暴发”侧重于突然而且猛烈地发生,并且常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如山洪暴发。
故选A。
3.B
【详解】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标点符号中,引号的主要作用包括表示引用部分、特定称谓、特殊含义、否定和讽刺、着重论述的对象及话语的引用。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这里的引号表示的是引用部分。
故选B。
4.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排序。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所给词语的特点确定好排序标准后再进行排序。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篇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的事物,由动物到飞机、火箭、流星体再到光,速度一个比一个快,最终得出结论:科学家认为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按照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列:光、流星体、火箭、喷气式飞机、游隼、猎豹、鸵鸟。
故选A 。
5.C
【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描写方法。
从“忐忑不安”可知本句是心理描写。
6.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鸵”“属”“俯”“箭”“瀚”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7. 召集 得罪 冠军 懒惰 商议 诺言 赤道 平衡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懒”“惰”“道”“衡”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8. 依据 维持 挣脱 容易 抵抗 牢固 运动 失衡 批评 放弃 勤劳 冷淡
【详解】本题考查近反义词。
(1)根据:以某种事物为依据。近义词有:凭据、依照、遵照。
保持:维持(原状),使不消失或减弱。近义词有:仍旧、维系、依旧。
摆脱:脱离(牵制、束缚、困难等不利的情况)。近义词有:离开、脱离、解脱。
轻易:简单容易。近义词有:轻松、随便、简便。
抵御:意思是抵抗,防御。近义词有:抵挡、抵制、反抗。
牢靠:坚固;稳固。近义词有:坚固、可靠、坚实。
静止:物体不运动。反义词有:动荡、奔腾、摇曳、晃动。
平衡:意思是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反义词有:摇晃、倾向、不均、失调。
称赞: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反义词有:指摘、责备、责怪。
坚持:坚决保持、维护;不改变 。反义词有:让步、丢弃、妥协。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反义词有:勤奋、勤快、努力。
热情:热烈的感情。反义词有:冷漠、冷漠、冷酷。
9. 条 道 句 重要 协调 平整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小溪:山间的小河沟,通常比河流窄而浅。故可搭配的量词为:道、弯等。
风景:自然或人文环境中可供观赏的景象。故可搭配的量词为:处、片、幅等。
俗语:民间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通常通俗易懂,反映生活经验或道理。故可搭配的量词为:条、段等。
事情:人类生活中的各类事件或事务。故可搭配的词语为:有趣、复杂、简单等。
动作:身体或物体的运动或行为方式。故可搭配的词语为:优美、熟练、奇怪等。
石头:由矿物质构成的坚硬固体,属于天然岩石的碎块或整体。故可搭配的词语为:坚硬、光滑、巨大等。
10. 无论 只要 如果 就 如果 就 假如 就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掌握及运用。
(1)例句分句间是条件关系,表示具有“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结果“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可填“无论……只要……”。
(2)例句分句间是假设关系,表示假如“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结果“会掉进水里。”可填“如果……就……”。
(3)例句分句间是假设关系,假如“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结果“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可填“即使……也……”合适。
(4)例句分句间是条件关系,表示具有“遇上老人来走搭石”的条件,结果“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可填“假如……就……”。
11. 廉颇 蔺相如 和好 廉颇认为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功职位却比自己高,心中不服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认识到错误并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将”指廉颇,他是赵国武将;“相”指蔺相如,为赵国文臣;“和”是和好、和解之意。起初不和是因廉颇对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不服气,蔺相如靠智慧立功,职位升迁让廉颇心生不满。后来和好是由于两人都以国家利益为重,蔺相如避让廉颇,廉颇知晓后负荆请罪,达成和解。
(2)课文围绕将相和的过程,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展现蔺相如护璧智慧;“渑池之会”凸显其外交才能;“负荆请罪”体现两人以国为重、和解的过程。
12.例:
采访提纲:
爷爷,当初建造地道时,是如何做到既隐蔽又能满足作战和生活需求的?有哪些巧妙的设计细节?
面对敌人的破坏,比如灌水、放烟,大家是用什么办法应对的?这些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战斗中,地道里的通讯和物资供应是如何保障的?您和战友们有过哪些默契的配合?
您经历过的最激烈的一次战斗是什么样的?当时心里害怕吗?是什么支撑您坚持下去的?
现在回想起来,地道战中人民的智慧和英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让您印象最深刻?
新闻报道:近日,我采访了参与过地道战的张爷爷,听他讲述那段热血岁月。张爷爷说,地道建造藏着大智慧,入口伪装成锅台、炕洞,敌人很难发现。洞内有岔路,走错就会遇到陷阱。敌人曾往地道里灌水,大家早有准备,挖了排水沟,让水流向村外的洼地;放烟时,就用土坯堵上洞口,再在里面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一次战斗中,张爷爷和战友们分工明确,有人放哨,有人传递弹药,有人负责从射击孔伏击。“当时子弹嗖嗖地飞,心里不是不慌,但想到身后的乡亲们,就什么也顾不上了。”张爷爷说,大家凭着一股保卫家园的劲儿,一次次打退敌人。地道战的胜利,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英勇无畏精神的见证,这份力量永远激励着我们。
【详解】本题考查人物采访和新闻。
设计采访提纲,要紧扣地道战中“智慧”与“英勇”这两个核心点。可从地道的设计建造、应对敌人的策略、具体战斗经历、群众的参与和支撑信念等方面入手,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老民兵回忆细节。新闻报道则需根据老民兵的回答,选取典型事例,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智慧体现在巧妙的地道设计、应对敌人的办法上,将英勇体现在战斗中的无畏和坚守上,突出主题。
示例:
采访提纲:
爷爷,地道的出入口都藏在哪些地方?这样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呢?
战斗中,大家是如何利用地道的不同结构来伏击敌人的?
遇到敌人的猛烈攻击,您和战友们有没有过绝望的时候?是什么让大家坚持下来的?
除了战斗人员,村里的老人、孩子在地道战中都发挥了什么作用?
您觉得地道战中,哪件事最能体现人民的智慧和英勇?
新闻报道:采访地道战老民兵赵爷爷,他的讲述让人动容。地道出入口藏在碾盘下、菜窖里,敌人很难察觉。赵爷爷说,洞内有“迷魂阵”,敌人进来就晕头转向,大家从暗堡里突然袭击。一次敌人用炸药炸洞口,大家迅速用石块堵住,再从侧洞绕后反击。村里老人负责传递情报,孩子放哨,人人都是战士。“最险时,我们抱着炸药包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想着家园不能丢!”赵爷爷的话,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在地道战中闪耀的智慧与英勇。
13.
火箭的最大速度能达到4万千米每小时。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这句话的语病在于前后矛盾,“最大速度”和“左右”矛盾,可删去“左右”。
故修改为:火箭的最大速度能达到4万千米每小时。
14.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首先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其中要注意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左右”语义重复,“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左右”中“多”体现数量超出二百这个基数,“左右”表示约数、不确定,二者在语义上重复冗余,可删去“左右”或“多”。
故句子修改为: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人左右。
15.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关联词使用不当。分句之间表示假设关系,用假设关系关联词“如果……就”相连,即: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16. 人们走搭石不能突然止步 紧走 17.②嗒嗒的声音 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8.这句话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人们过搭石的声音美和画面美。多种感官相结合,写出了家乡的美。
【导语】这篇短文以搭石为切入点,于细微处见真章。文字质朴却饱含温情,用“嗒嗒的声音”“清波漾漾”等具象描写,将走搭石的场景化为可听可感的画面。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的嵌入,既藏生活智慧,又显乡土韵味。作者不着痕迹地将乡亲们的默契与淳朴融入景致,于日常场景中提炼出和谐之美,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眷恋与赞美。
1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文中画线句子“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可知,这句话是说因为搭石是天然石块,踩上去会活动,突然止步后面的人就没法落脚,容易落水。故让我们理解了人们走搭石不能突然止步的原因。
结合上文“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可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蕴含的走搭石的要领是:紧走(走得快)。
17.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
结合语句“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可知,描写声音美的词语是:嗒嗒的声音;描写画面美的词语是: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任选一个角度对选段中“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进行赏析,只要合理即可。
如:从修辞手法:句子把“嗒嗒的声音”比作了“轻快的音乐”,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声音的悦耳动听;将“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场景比作了“画”,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画面的优美,展现了乡亲们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以及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
19.2 20.(1)①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②蚂蚁不仅是大力士,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③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
(2)抓住关键词 21. × √ C B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蚂蚁和白蚁的介绍,展示了昆虫世界的奇妙。文章分为多个部分,首先说明蚂蚁的相对力气之大,追根溯源于肌肉构造的科学原理。其次,讲述蚂蚁在医疗上的应用,展现其功能多样性。最后,通过白蚁的行为揭示其对地质勘探的贡献。文字简练、信息密集,作者在有限篇幅内有效地引导读者关注昆虫的多面性和潜在益处,激发对自然的思考与探索。
19.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及阅读时间。
正常语速下,一分钟大约可以阅读150到300个字,该文章大约有450个字,通览全篇大约需要2分钟。
2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段“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粒米拖进蚁穴,如果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可知,第一方面,文章开头就明确指出了蚂蚁虽然体型小,但力量巨大,甚至能与大象的力量相比;
从第③段“蚂蚁不仅是大力士,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可知,第二方面,本段描述了蚂蚁在医疗方面的特殊作用,特别是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蚂蚁被用作外科手术的缝合线,这显示了蚂蚁在医疗领域的独特价值;
从第④段“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可知,第三方面,文章通过白蚁的例子,展示了蚂蚁在地质勘探方面的能力。虽然白蚁对人类有破坏作用,但科学家发现它们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这体现了蚂蚁在自然界中的多功能性和重要性。
(2)本题考查阅读方法的掌握。
这篇短文的结构清晰,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句或关键信息。因此,在阅读这类结构清晰的短文时,你可以首先快速浏览每段的开头或结尾,抓住关键句,了解每段的主题或要点。然后,你可以根据这些关键句,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蚂蚁的力量是如何产生的?”“蚂蚁在医疗上有哪些应用?”等。这样,你就能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
2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以及阅读方法的掌握。
(1)①从第①段“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粒米拖进蚁穴,如果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可知,按照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因此蚂蚁的力气按体重比例计算远超过大象。故说法错误。
②从第④段“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可见白蚁虽然对人类有害,但也有益。”可知,白蚁对人类有害,但也有益。故说法正确。
(2)①从第②段“蚂蚁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力量?昆虫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与肌肉的构造有直接的关系。肌肉产生的力量与肌肉的粗细成正比,而与肌肉的长度无关。”可知,蚂蚁有惊人的力气与肌肉的粗细有关。
故选C。
②从第③段“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当地的大夫做外科手术时,常用一种特殊的蚂蚁来进行伤口缝合。大夫先将病人的伤口对合,让蚂蚁咬住缝合口,再剪下蚁身,留下的部分就成了最好的‘羊肠线’。”以及第④段“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可知,为了说明蚂蚁的神奇,作者以可以缝合伤口的蚂蚁和白蚁为例子进行了介绍。
故选B。
22.例文:
清洁工阿姨
清洁工张阿姨看起来四十多岁了。每次去外婆家,我都会看见她在那儿勤奋的工作。她穿着橙黄色的清洁工服,戴着浅褐色的口罩。扫地时,手中都会紧紧地握着那把扫帚。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凉爽的秋天,她的额头上都布满了豆大的汗珠,更何况是炎热的夏天呢。但是对此我并没有做出什么表示,因为我认为她和那些拿了钱就埋头干事的普通人一样,只不过工作更加低层,没有什么值得敬佩的。直到那个刮着大风的暴雨天……
那一天,风呼呼地刮着,落叶一片一片地被吹下。大雨模糊了人们的视线,没有人愿意在这大雨中行走。可是,因为妈妈的交代,我必须要去外婆家吃饭。于是我撑着伞,走过那条熟悉的小路。
走进那块张阿姨负责的区域,没有看到张阿姨辛勤工作,我更加坚定了我之前的想法。向前走了几步,来到一个脏兮兮的垃圾堆旁边,我不由得捂住了鼻子。此时,我突然在大雨中看到了一个身影——是她吗?是张阿姨吗?我轻声走近,发现她佝偻着腰,背对着我,正在把垃圾全部拾捡到垃圾堆里。因为雨水的冲刷,几乎所有垃圾都紧贴在地面。于是,张阿姨便弓着腰,驼着背,在雨中拾垃圾。唯一能遮挡雨水的,只有她常年戴着的已经破了的清洁工帽。我往张阿姨的右边靠了靠,她正全神贯注地拾着垃圾。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顺着夹杂着缕缕白发的发丝中流下。我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一丝怨言,却又好像发现了一丝丝开心。似乎对她来说,这是一种快乐,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快乐。
看着张阿姨的衣服全部被雨水打湿了,我把伞撑在张阿姨头上。张阿姨好像发现了什么,转过身来看着我。虽然口罩已经遮住了她半边脸,但我仍然看得出她那慈祥的笑容。
“阿姨,你为什么冒雨工作呢?等下完雨之后再打扫不行吗?”我看着全身湿透的张阿姨,心中不免心疼起来。
张阿姨用沙哑的声音说道:“因为这样能给大家带来一个美好的环境啊。如果等下雨之后再清洁的话,就不好看了。你想想,下完雨之后,大家看见地面上干干净净的没有垃圾,就会自觉,就不会乱扔垃圾了。这样的话,人人都能文明起来。”顿了顿,又说,“你呀,自己撑好伞,我撑伞工作的话多费时间呐!”说着就把伞全遮在我的头上。
看着张阿姨冒着雨在拾捡垃圾,我突然觉得对张阿姨来说,清洁工并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她喜欢的一种事业。虽然这种事情并不起眼,但是对她来说,这很重要,这能把街道变得干净,能让所有人开心、所有人文明起来。这是对大家的服务,对社会的服务。
雨渐渐停了,地面干净了,张阿姨擦了擦脸上的水,脸上勾勒出一抹满足的笑容,然后转身朝我笑了笑:“我走了,再见。”我反应过来,微笑着点点头。张阿姨也点点头,然后收拾好东西离开。一道彩虹挂在天边,仿佛是在赞颂张阿姨那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这一刻,我冲上去喊了一声:“张阿姨,您真美!”
【详解】本题为话题作文。
要求写一写生活中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的平凡的人。想想生活中,哪些人具有“落花生”的品格,选择你最想表达的去写。写作时可先介绍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点,然后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特点,要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提纲:
开头:开篇点题,可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出像“花生”那样的人是谁,然后抓住特点写一写她的外貌。
中间:中间为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具体写一写你们之间的故事,体现人物特点。然后注意通过神态、动作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注意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注意语句通顺,内容详略得当。
结尾:可与第一自然段呼应,升华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