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音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时《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音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9 22: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教学设计
课题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选自歌剧《党的女儿》,阎肃作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歌曲以民族调式旋律、切分/附点节奏,深情抒发革命根据地人民对党的期盼与必胜信念,是革命文化与音乐艺术融合的典型载体。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民族调式旋律的舒缓深情,把握切分音、附点音符的节奏特点,提升革命题材音乐审美力。艺术表现:准确演唱歌曲,实现声区统一、气息舒展,生动表达对党的期盼与信念。创意实践:尝试创编和声、舞台动作或诗意片段,培养创新思维。4. 文化理解:了解歌剧背景,体会革命时期人民对党的情感,增强爱国爱党情怀。
重点 掌握切分音、附点音符的演唱,精准表达革命信念感。2. 理解歌曲革命文化内涵,体会人民对党的追随
难点 把握民族调式旋律特点,演唱时实现声区统一、气息连贯。2. 深度理解革命情感,将其融入演唱与创意实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剧《党的女儿》相关剧情片段,提问:“片段中人物的神情、动作传递出怎样的情感?‘天边闪亮的星’象征着什么?”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并分享对情感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借助歌剧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歌曲情感与革命文化关联。
讲授新课 1.介绍歌剧《党的女儿》的革命背景、词曲作者,展示剧照与谱例,讲解歌曲情感定位(人民对党的期盼与追随)。2.播放歌曲音频,引导闭眼聆听,思考:“歌曲速度、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整体传递什么情绪?” 组织交流。3.再次播放歌曲,分段分析:1. 旋律:指出民族调式(如五声调式),引导哼唱片段(如“2 2 6 2 3 2 0” ),感受婉转深情;2. 节奏:提炼切分音(如“7 7 7 6 5 3 5” )、附点音符,示范击拍,指导跟练;3. 歌词:结合革命背景,解读“闪亮的星”象征党,分析“哪管它道路平不平”的信念感。 1.倾听背景介绍,观察谱例剧照,了解创作语境与核心情感。2.安静聆听,分享对歌曲速度、旋律、情绪的感知(如“舒缓坚定”“充满希望” )。3.认真学习音乐要素分析,理解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构建革命文化背景认知,为理解歌曲情感奠基。建立音乐风格与情感的整体认知,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课堂练习 旋律教唱:逐句带唱,强调音准(装饰音、大跳音程)、气息运用(长音保持)、声区转换;歌词融合:带唱时引导吐字清晰(如“关山飞越” ),结合革命情感(如“跟着她的脚步”唱出坚定),示范深情演唱;分组演练:巡视指导,组织组内互评(音准、节奏、情感)。提出任务(三选一或组合): 和声创编:设计二声部伴唱(低音衬托坚定感); 情境表演:编排与歌词呼应的舞台动作(如仰望、前行); 诗意拓展:编写短诗/革命故事片段。巡视启发创意(如和声突出重拍,动作体现追随)。 1. 跟随带唱,调整发声,模仿情感表达;2. 分组演唱,接受指导,参与互评。3.分组讨论,选择任务创编(可跨任务组合),展示成果并讲解思路。 分步夯实演唱技能,融合革命情感,培养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创意,深化革命情感理解,培养创新思维与艺术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歌曲表达的爱国情怀,鼓励课后继续演唱,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播放歌曲伴奏,让学生全体哼唱。 跟随回顾学习内容,感受爱国情感,接受鼓励,全体起立共同哼唱。 巩固所学知识,强化爱国情感和文化传承意识,升华情感。
板书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一、背景:歌剧《党的女儿》→ 革命人民对党的追随 二、音乐密码: 旋律:民族调式 → 深情舒缓 节奏:切分音、附点音符 → 灵动坚定 三、演唱要诀:声区统一 + 气息舒展 + 情感真挚(盼党·跟党)
十、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情境导入、分段赏析、技能训练与创意实践,推动核心素养落实,但存在不足:民族调式细节:装饰音韵味、五声调式音准把控仍需加强;创意深度:和声创编较简单,动作与歌词融合度不足。改进方向:增加民族调式对比练习(如与大调旋律哼唱对比),强化调式感知;提供创意范例(如和声图谱、动作分镜),启发学生深化表达;引入歌剧原版视频,拓宽审美视野,提升艺术表现的细腻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