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音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音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9 22:5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设计
课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曹火星于1943年创作,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歌曲采用明快坚定的旋律、富有号召力的附点节奏,以质朴歌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历史,传递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护与坚定信念,是红色音乐中“历史叙事与情感表达”融合的经典。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受:感受歌曲旋律的美感,体会音乐与诗歌的融合。品味歌词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精神风貌。体会歌曲中所蕴含的团结、爱国、奋斗等价值观。艺术表现:析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元素,探讨其艺术特色。体会歌曲的演唱技巧,学习如何用歌声表达情感。创意实践:以小组为单位,为《团结就是力量》设计进行简单的舞台表演,激发学生创造力,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提升音乐素养。4.文化理解:结合歌曲内容,探讨我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重点 通过歌曲学习,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难点 把握旋律中“坚定与深情”的情感层次,避免演唱流于口号式。2. 将历史认知转化为音乐表现,在哼唱或创意实践中融入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抗战时期根据地人民生产、战斗”的历史影像片段,提问:“这些画面展现了怎样的时代背景?如果用一首歌表达当时人民的心声,会传递怎样的情感? 观看影像,描述抗战时期的艰苦与人民的坚韧,猜想歌曲可能传递的“信念”“拥护”等情感。 用历史情境激活兴趣,建立“历史场景→音乐情感”的关联,为理解歌曲背景铺垫。
讲授新课 历史背景与创作故事:播放动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故事(曹火星在房山根据地结合群众心声创作),提问:“为什么这首歌能在根据地广泛传唱?”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说出了人民“跟党走、盼胜利”的心里话。初听整体感知:播放歌曲音频,引导学生思考:“歌曲速度是快还是慢?旋律给你‘柔和’还是‘坚定’的感觉?用一个词形容听完的感受(如‘有力’‘振奋’)。” 组织交流,提炼“稍快速度、坚定旋律”的整体风格。分段赏析音乐要素:旋律:质朴有力,传递信念截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主题句,钢琴弹奏主旋律,引导学生哼唱,感受“五声音阶”的民族风格与“上行旋律”(如“5 6 1 6 5”)带来的“昂扬感”,体会“直白有力”的情感表达。节奏:附点节奏,强化号召力 学生观看动画,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所发生的红色故事及其精神内涵。2、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确保学生准确掌握歌曲。
课堂练习 1. 哼唱与情感表达: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哼唱主题句,强调: 附点节奏的“顿挫感”(如“党”字后稍顿);长音的“气息支撑”(如“国”字用平稳气息保持,体现坚定)。分组展示,互评“是否唱出‘发自内心的拥护’”。 跟随伴奏哼唱,调整节奏与气息,通过互评改进情感表达。 从“听赏”到“表现”,通过技能训练深化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提升艺术表现素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的深刻内涵与独特魅力,深刻理解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这首歌不仅是对党的深情颂歌,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铭记党的恩情。
板书
教学反思:本次欣赏课通过历史情境与音乐要素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与意义。对比赏析、动作模拟等活动让音乐要素更易感知,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增强了文化认同。但部分学生对附点节奏与信念感的关联理解不深,创意续写的时代性不足。后续可增加附点节奏强弱对比练习,提供当代成就素材,强化情感与时代关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