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在灿烂阳光下》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音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在灿烂阳光下》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音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9 23: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灿烂阳光下》教学设计
课题 《在灿烂阳光下》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在灿烂阳光下》为混声四部合唱,集体词(贺慈航执笔)、印青曲。这是近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作品,有独唱、重唱、合唱等多个版本。歌曲通过委婉的旋律、层层递进的情绪,抒发对党的感激与对新中国成就的赞颂,是新时代红色音乐的典范。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歌曲“抒情→激昂→升华”的情绪递进,理解A段(抒情)、B段(进行曲风格)、A’段(变化重复)的结构特点,体会旋律委婉与节奏变化对情感的塑造。艺术表现:哼唱A段主旋律,用连贯气息表现抒情性;辨别合唱版本中不同声部的层次(如独唱的细腻、合唱的厚重),体会音乐的感染力。文化理解:结合歌词“阳光灿烂的祖国怀抱”,理解作品所蕴含的“珍惜幸福生活、感恩祖国”的内涵,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创意实践:为B段进行曲风格部分创编简单动作或配乐朗诵,深化对“激昂情绪”的理解与表达。
重点 感受歌曲旋律的委婉与情绪的层层递进,理解“抒情→激昂→升华”的情感脉络。2. 体会歌词与音乐结合所传递的爱国情怀,激发对祖国的感恩与赞美之情。
难点 理解A段与B段的风格差异(抒情与激昂)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2. 引导学生将“阳光”的象征意义(祖国、希望)与自身生活关联,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生活中‘阳光’象征着什么?(希望、温暖、祖国的关怀)” 播放歌曲合唱版片段,引导关注“歌声传递的温暖与力量”,引出课题。 分享对“阳光”象征意义的理解,初听歌曲片段,感受音乐的抒情与激昂。 以“阳光”的象征意义切入,激活生活体验,初步建立音乐与情感的关联。
讲授新课 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并讲解——速度:中速情绪:深情地作者介绍:印青,男,1954年5月出生,总政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代表作品《走进新时代》、《天路》、《芦花》、《在灿烂阳光下》复听歌曲分析歌曲结构: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并讲解——这首曲子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风格都是属于抒情类的,第二段是进行曲的风格。4、教师总结:太阳是万物的本源,它那灿烂的七色光彩给茫茫大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也照亮了我们幸福成长的路程。生活在阳光灿烂的祖国怀抱里我们是多么的快乐和美好。因此,我们要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每一天。 1、学生欣赏歌曲视频并回答: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2.学生听老师介绍作者,了解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复听歌曲:学生欣赏歌曲音频并分析作品结构。4.你能说一说歌曲的内涵,我们通过欣赏这首歌曲感悟到了什么? 1、初听歌曲,分析歌曲要素。积累作曲家相关知识。再次欣赏加深印象,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课堂练习 哼唱实践:钢琴伴奏,引导哼唱A段和A’段,强调A段“亲切自然”(如“爷爷说”的语气)、A’段“深情饱满”(如“阳光灿烂”的气息延长),分组展示并互评。2. 创意表达:布置任务(二选一): 为B段设计“踏步+挥手”的动作,配合节奏表现激昂; 为A段撰写短句(如“阳光照校园,幸福在身边”),用原旋律哼唱。 1. 哼唱实践:跟随伴奏哼唱,调整语气与气息,通过互评改进情感表达。2. 创意表达:分组选择任务,如动作组设计“坚定踏步”,创作组撰写短句,展示并说明创意与歌曲的关联。 1. 哼唱实践:从“听赏”到“表现”,强化对旋律与情感的把握,提升艺术表现能力。2. 创意表达:通过动作或文字延伸音乐理解,让情感表达更主动,培养创意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在灿烂阳光下》,感受了A段抒情、B段激昂、A’段升华的结构特点,体会了旋律与节奏如何传递‘感恩祖国、珍惜幸福’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像歌中唱的那样,铭记阳光般的温暖,用行动守护这份美好。”
板书
十、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表情、律动等具象活动助力情感感知,歌词与生活关联增强了共鸣。但部分学生对B段节奏把握不精准,创意表达深度不足。后续需增加B段节奏练习,提供创意示例以提升参与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