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国际歌》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音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时《国际歌》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音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9 23:0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际歌》教学设计
课题 《国际歌》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国际歌》由欧仁·鲍狄埃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作曲,诞生于巴黎公社革命后,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旗帜。歌曲以 雄浑旋律+铿锵节奏 为核心,通过 “苦难叙事→抗争呐喊→信念升华” 的结构,传递“打破剥削、追求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后,伴随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号角,是革命文化与音乐艺术深度融合的典范。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捕捉“深沉(主歌)→激昂(副歌)→坚定(反复)”的情绪递进,理解“主歌叙事+副歌呐喊”的结构,体会附点音符、旋律起伏对革命情感的塑造。艺术表现:哼唱副歌“英特纳雄耐尔”,以饱满气息+坚定咬字传递信念;辨别齐唱/轮唱的层次(如齐唱的团结、轮唱的递进),感受音乐的号召力。文化理解:结合“饥寒交迫的奴隶”等歌词,理解“反抗压迫、追求平等”的内涵;了解歌曲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瞿秋白译词、革命年代传唱),体会其对中国革命的精神滋养。4. 创意实践:为副歌创编“握拳奋进”手势或集体朗诵,深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表达,尝试用多声部哼唱展现层次。
重点 感受旋律雄浑与情绪递进,把握“苦难→抗争→信念”的情感脉络。2. 体会歌词与音乐的革命精神,理解《国际歌》的跨时代价值(从巴黎公社到中国革命)。
难点 区分主歌(深沉压抑)与副歌(激昂奋进)的风格差异,理解其情感表达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哪些歌曲能代表‘革命精神’?它们如何鼓舞人们奋斗?”2. 播放《国际歌》副歌合唱片段(突出“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引导观察:“歌声里的力量,藏着怎样的信念?” 1. 分享对“革命歌曲”的认知(如《义勇军进行曲》)。2. 初听副歌,感受雄浑气势,猜测歌曲的“战斗属性”。 以“革命符号”切入,激活历史记忆,建立音乐与“抗争精神”的关联。
讲授新课 背景与传播:讲述巴黎公社故事(1871年无产阶级抗争失败,鲍狄埃狱中写词;1888年狄盖特谱曲,赋予旋律力量)。 介绍中国传播史:20世纪20年代瞿秋白译词,红军/抗战时期传唱,1962年修订发表,伴随党奋斗历程。整体感知: 播放完整歌曲(强调“庄严、雄伟”的速度),引导用肢体表达情绪: 主歌:低头沉肩(表现苦难);副歌:握拳挺立(表现呐喊);结尾:昂首舒展(表现信念)。提问:“哪段让你感到‘压迫沉重’?哪段让你‘热血沸腾’?” 提炼 “深沉→激昂→坚定” 结构。分段赏析:主歌:苦难叙事,播放主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分析:旋律:音高偏低(如5、i、7),线条下沉→营造压抑感; 节奏:附点音符(如i. 7 2 i 5 3)→ 强化“苦难中的挣扎”。 引导联想:“想象无产阶级的生存困境,用低沉语气哼唱片段。”副歌:抗争呐喊,播放副歌“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分析: 旋律:上扬至高音(如3 - - 5 i - 7. 7)→ 体现冲破枷锁的力量; 节奏:附点+长音(如2. i 7 6 5 4)→ 强化“坚定信念”。组织律动体验:跺脚(强拍)+握拳(旋律上扬时),配合节奏感受“呐喊感”。反复与升华,对比乐谱中副歌的重复段落(如“这是最后的斗争”出现多次),提问:“为什么反复唱?”解析:重复=信念的强化(从个人觉醒→集体共鸣,从巴黎公社→中国革命的传承)。歌词内涵:- 分组解读关键词: “奴隶”→ 无产阶级处境;“枷锁”→ 剥削制度;“英特纳雄耐尔”→ 共产主义理想。 延伸讨论:“《国际歌》如何激励中国革命?(如红军传唱、抗战动员)当代该如何传承这种精神?”(联系公平、奋斗等现实话题) 背景与传播: 倾听巴黎公社与中国革命的关联,记录“歌曲跨越国界的精神力量”。整体感知: 随音乐做肢体动作,分享“沉重”与“激昂”的段落感受,认同情感脉络。3. 分段赏析: 主歌: 哼唱低音乐句,描述“苦难画面”(如饥饿、压迫),体会旋律的“叙事张力”。(2)副歌: 用跺脚+握拳配合节奏,大声跟唱,感受“呐喊的力量”。 (3)反复与升华: 观察乐谱重复,分享“重复让信念更坚定”的理解。4. 歌词内涵: 结合历史解释关键词,讨论“《国际歌》在中国的故事”(如瞿秋白译词),联系生活谈“当代奋斗”。 1. 背景与传播: 构建“跨国革命语境”,理解歌曲的历史厚度与“中国联结”,深化文化理解。整体感知: 肢体动作将抽象情绪具象化,快速把握结构与情感逻辑。分段赏析: (1)主歌: 联想+哼唱,深化对“苦难叙事”的审美感知,理解旋律与情感的关联。 副歌: 律动强化节奏的“号召力”,体会音乐对革命情感的直接表达。 反复与升华: 分析结构设计,提升音乐分析能力,领悟“精神传承”的艺术效果。4. 歌词内涵: 从“法国革命”到“中国实践”,让革命精神落地现实,激发现实思考与情感共鸣。
课堂练习 哼唱实践:钢琴伴奏副歌段落,强调:气息:下沉支撑(如“实现”延长音保持气息);咬字:坚定有力(如“英特纳雄耐尔”的每个字清晰干脆)。 组织分组轮唱(A组先唱,B组延迟2拍进入),比拼“信念感与层次感”,互评改进。创意表达:- 任务二选一(可组合): 手势创编:为副歌设计“握拳→向前伸展→高举”的递进动作,配合“一定要实现”表现信念; 短句创作:为“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续写短句(如“打破黑暗,拥抱光明”),用副歌旋律哼唱。 哼唱实践: 跟随伴奏练习副歌,调整气息与咬字;通过轮唱感受多声部的力量,根据互评优化表现。2. 创意表达:分组创作,动作组展示“递进手势”,创作组分享短句并哼唱,说明与“革命理想”的关联。 1. 哼唱实践: 从“听赏”到“表现”,强化旋律与信念的融合,提升艺术表现的感染力。2. 创意表达: 通过肢体/文字延伸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培养创意实践与价值认同,让“信念”表达更主动。。
课堂小结 回顾“巴黎公社→中国革命”的背景,梳理“主歌深沉→副歌激昂→反复坚定”的音乐特点。精神升华:提问:“《国际歌》的精神,如何照亮今天的奋斗?” 引导联系“公平、理想。让学生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和使命感结束本节课。
板书 《国际歌》一、背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战歌;入中国→革命精神旗帜二、结构:主歌(深沉叙事)→副歌(激昂呐喊,反复)三、音乐密码:旋律:下沉压抑(主歌)→ 上扬奋进(副歌)节奏:附点牵动苦难→ 铿锵迸发信念四、核心:反抗压迫,坚守理想(英特纳雄耐尔的追求)
十、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学习进度和个体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细致入微的指导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互动,营造热烈而温馨的课堂氛围。课后需反思教学环节的衔接是否流畅、对学生声乐技巧提升是否有效、情感激发是否到位等,以便在后续教学中不断优化,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