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1课时《映山红》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2024]音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第1课时《映山红》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2024]音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9 23:2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映山红》教学设计
课题 《映山红》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映山红》由陆柱国作词、傅庚辰作曲,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经典插曲。歌曲吸收 江西兴国山歌音调,采用 羽调式 和 单二部曲式 创作:- A段 旋律沉稳舒缓,通过“夜半三更盼天明”等词句,传递苏区人民在黑暗中对希望的渴望;- B段 旋律渐次激昂,以“岭上开遍映山红”象征革命胜利的期盼。演唱需凸显山歌婉转韵味,诠释“盼红军”的深厚革命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让学生感受《映山红》优美动听的旋律,体会它所传递的深厚乡土情怀,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体验。艺术表现:准确演唱歌曲,掌握装饰音(波音、滑音) 处理技巧,实现声区统一、气息连贯,生动表现“期盼→坚定”的情感递进。3. 创意实践:尝试创编和声、舞台动作或革命故事片段,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与艺术表达。4. 文化理解:了解苏区革命背景,体会人民对红军的期盼之情,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
重点 把握羽调式旋律特点,通过速度、力度变化传递“盼红军”的革命情感。2. 理解歌曲核心意境,演唱中凸显江西山歌的风格韵味。
难点 精准处理装饰音,克服羽调式音准偏差,实现气息连贯。2.深度融合革命情感与创意实践(如和声、动作贴合"盼红军"意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潘冬子深夜盼红军片段(突出“寒冬、黑夜”环境氛围);2. 提问: “片段中人物的神情、动作传递出怎样的心情?” “‘映山红’在故事里象征着什么?” 1. 认真观看片段,观察人物神态与环境细节;2. 思考问题,分享对“期盼情感”和“映山红象征革命胜利”的理解。 借助电影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初步建立歌曲“盼红军”的情感内核与革命文化背景的关联。
新课讲授 背景与风格:介绍电影、词曲作者,讲解 江西兴国山歌“羽调式” 特点;展示乐谱,分析 单二部曲式(沉稳→激昂);音乐感知:播放音频,引导闭眼聆听,提问“速度/旋律如何推动情感?”;组织交流,提炼 “婉转期盼→激昂坚定” 脉络;3. 要素剖析:标羽调式音阶(6、1、2、3、5),引导哼唱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 ,对比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提炼节奏型,示范 长音气息支撑(小腹发力);解读歌词“盼天明/春风/映山红”的革命象征;示范 装饰音(波音) 和力度变化(mp→mf→fff),强调山歌韵味。 1. 背景风格:倾听介绍,观察乐谱,建立“革命+音乐”关联;音乐感知:闭眼聆听,捕捉速度/旋律与情感的关联,分享感受;3. 要素剖析:哼唱片段,学习“旋律/节奏/歌词”与情感的联动;模仿装饰音和力度变化,体会山歌韵味。 从 文化、结构、要素 分层构建知识,为演唱打 理论+情感基础。
课堂练习 旋律教唱:逐句教唱,强调 装饰音灵动性、羽调式音准、气息连贯、速度变化;针对大跳音程(6→^3),用“搭桥练习(6→5→^3)”辅助;2. 歌词情感:带唱时引导 吐字咬字(如“腊”字体现坚韧),结合情感层次(急切→渴望→激动);示范“情感→音色→力度”联动,让学生模仿; 1. 旋律教唱:跟随教唱,调整发声、装饰音、气息,完善演唱;2. 歌词情感:模仿示范,结合歌词调整音色、力度(急切→激动);
课堂练习 3.分组互评:分组演唱,巡视纠正 装饰音、音准、情感 问题;组织组内互评(山歌韵味、情感、配合);4. 创意任务(三选一):和声创编(低音衬托/高潮加厚);情境表演(眺望、花开动作);续写歌词/革命故事;巡视启发创意(如和声渐强、动作“盼—望—迎”)。 3. 分组互评:分组演唱,接受指导,参与互评,改进短板;4. 创意任务:分组讨论,选择任务创编(可跨组),展示并讲解思路(如和声呼应高潮)。 从 “唱准”→“唱情”→“创意” 递进,提升演唱能力;互评+创意培养 合作、审美、创新思维。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歌曲表达的爱国情怀,鼓励课后继续演唱,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播放歌曲伴奏,让学生全体哼唱。 跟随回顾学习内容,感受爱国情感,接受鼓励,全体起立共同哼唱。 巩固所学知识,强化爱国情感和文化传承意识,升华情感。
板书 《映山红》背景:电影《闪闪的红星》→苏区盼红军旋律:羽调式+山歌→婉转 结构:单二部曲式→沉稳→激昂演唱:装饰音+气息+情感(盼→坚定)
十、教学反思《映山红》教学反思教完《映山红》,发现学生对江西山歌韵味的把握还不够到位,装饰音处理稍显生硬,羽调式音准易与大调混淆。创意实践环节,和声创编和动作设计偏简单,没能深度贴合 “盼红军” 意境。后续得强化调式感知,用羽调式与大调旋律对比哼唱,引入江西方言读歌词找韵味。还要给创意范例,像和声层进设计、动作分镜脚本,再结合原版电影片段,帮学生深挖情感,提升艺术表现的细腻度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