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20.伤仲永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20.伤仲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6 19:4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伤仲永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节奏。(重点)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稍稍、宾客、泯然”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有句俗语:“一勤天下无难事。”古人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更是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证。
二、自主预习
1.文学常识。
《伤仲永》选自《王临川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宋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伤仲永》中的“伤”字的意思是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对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2.给加点字注音。
邑人(yì)    
乞之(qǐ)  世隶耕(lì)
日扳仲永(pān)
环谒(yè)
泯然众人(mǐn)
称前时之闻(chèn)
3.朗读课文,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4.积累下面词语的含义,并注意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牵,拉)
(2)一词多义
①自并自为其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②闻余闻之也久(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③其其诗以养父母(这)
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3)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今义:判断词)
②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4)词类活用
①忽啼求之(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奇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③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做动词)
④父利其然(以……为利,意动用法)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名词作状语)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句表判断)
②省略句
令作诗(“令”后省略宾语“之”)
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5.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出示要求。
(1)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2.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3.集体朗读课文。
(二)二读课文,翻译课文
1.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三)三读课文,梳理重点字词。见自主预习4
四、布置作业
1.识记本课重要字词。
2.翻译并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结构。(重点)
2.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难点)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翻译了这篇课文,积累了一些重点字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色。
二、自主预习
1.方仲永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明确: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有奇才的孩子。
2.方仲永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
明确:父异焉;邑人奇之。
4.后来,方仲永还神奇吗?作者是怎么说的?
明确:不神奇。(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表现?
明确: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写仲永天资聪慧,表现:“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写仲永才能衰退,表现:“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才思平庸,表现:“泯然众人矣”。
(二)深层探究
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哪些资料(背景)
明确:“世隶耕”三个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开篇一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仲永的父亲是一个贪财短视的人。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因是“父利其然也,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三)体会写作特色
1.文章对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材料有何好处?
明确:作者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后两个阶段,几笔点出,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2.作者写方仲永的奇异表现,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正面描写的句子:“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侧面描写的句子有:“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异焉”。
作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更加突出了仲永的“神童”形象,增强感染力。
3.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生动传神,请你列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明确:示例一:“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示例二:“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①童年:天资非凡: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②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矣
五、课外拓展
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说说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明确:示例一:从方仲永的悲剧中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变成了一个平常人。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不是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示例二:从方仲永的悲剧中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示例三:从方仲永的悲剧中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但他们通过后天刻苦的学习都获得了成功,像大发明家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