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冀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3.1第二部分《光合作用的原料》课件(共19张PPT)+教案表格式+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冀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3.1第二部分《光合作用的原料》课件(共19张PPT)+教案表格式+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10 17:13:43

文档简介

冀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光合作用的原料》教学设计
课题 光合作用的原料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5.3.2 的内容。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理过程,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一定了解,但对光合作用的原料缺乏系统的认识。本节课通过海尔蒙特实验和二氧化碳原料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过程的科学认知。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原料,使学生理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自身和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树立生命的物质转化观念。 科学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思维方法,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 :让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和对粮食安全的关注。
教学重点 水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教学难点 理解海尔蒙特实验和二氧化碳原料探究实验的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图片,讲述海尔蒙特将柳树苗栽种在装有烘干土壤的盆中,仅在必要时浇水,5 年后柳树质量增加了 70 多千克的实验过程。提问学生:“柳树质量增加的主要物质是什么?水在柳树生长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如可能是水参与制造了有机物等。 通过经典实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水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6 分钟) 详细讲解海尔蒙特实验:实验前,海尔蒙特称量了柳树苗和烘干土壤的质量;实验中,仅在必要时往盆中浇水;5 年后,再次称量柳树和土壤质量,发现柳树质量增加 70 多千克,而土壤质量几乎未减少。提问学生:“根据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初步结论?海尔蒙特认为柳树增加的质量主要来自水,你认同吗?”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局限性,为后续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做好铺垫。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10 分钟) 展示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视频和步骤图片,讲解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暗处理、设置对照实验(NaOH 溶液和清水)、光照处理、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观察结果。提问学生:“为什么要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对我们的假设有什么支持作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原理和步骤,选取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3,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9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实验图片,讲解实验过程:用氧的同位素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普通二氧化碳,浇灌被标记过的水;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被标记过的二氧化碳,浇灌普通水。提问学生:“实验结果证明了什么?这对你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有什么帮助?” 讲解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同时也证明水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组织学生讨论光合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关系。 4.知识巩固(10 分钟) 展示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如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分组讨论答案,教师巡视指导,最后进行集中讲评,分析错题原因,强化知识点。 认真听讲,思考并回答问题,如认同海尔蒙特的观点等。 观看视频和图片,学习实验步骤,参与讨论并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理解实验原理,参与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经典实验的详细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水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实验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通过经典实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这些知识对你理解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有什么帮助?”
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料 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柳树质量增加,土壤质量几乎未减少。 初步推测水参与制造有机物。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对照实验:NaOH 溶液(无二氧化碳)和清水(有二氧化碳)。 实验结果:NaOH 组不变蓝,清水组变蓝。 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 同位素标记实验:氧气来自水。 结论: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课后作业 绘制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步骤图,标注每个步骤的关键操作和目的。 调查当地农业生产中如何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作物产量,撰写一篇小调查报告。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探究环节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但部分学生对同位素标记实验理解困难,需增加辅助解释。未来教学中,应优化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强个体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5.3.1第二部分《光合作用的原料》 分层练习
(基础+提升+拓展培优,限时3层提升)
1.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土壤是直接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B.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C.空气中的灰尘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D.植物的果实是由植物吸收土壤中物质变化而来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故答案为B。
2.下图为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1771-1772年所做的一系列实验。普利斯特利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绿色植物在烛光下能释放出氧气
B.绿色植物能制造有机物是因为蜡烛燃烧发出的光
C.小白鼠能持续生活是因为绿色植物是小白鼠的食物
D.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故答案为D。
3.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展开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装置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B.实验可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C.实验前要将实验材料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
D.乙装置中叶片脱色后用碘液染色变为蓝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原料。甲、乙两装置中甲装置能进行光合作用,乙装置因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两装置的变量为二氧化碳的有无,则甲为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乙为实验组,选项A表述错误;该实验的变量为二氧化碳的有无,实验可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原料,选项B表述错误;实验前要将两装置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选项C表述正确;乙装置因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不能制造淀粉,脱色后用碘液染色没有变为蓝色,选项D表述错误。故答案为C。
4.如图是“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示意图,下列对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B装置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B.A装置的现象是叶片变蓝
C.B装置的现象是叶片不变蓝
D.实验前不需要将两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A、B两装置中,B装置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对照组,A装置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实验组,选项A表述正确;A装置因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没有变蓝,选项B表述错误;B装置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叶片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变蓝,选项C表述错误;实验前两装置需要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选项D表述错误。故答案为A。
5.夏日中午12时,由于阳光过强,植物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原因是( )
A.植物吸收不到水 B.植物吸收不到无机盐
C.植物吸收不到氧气 D.植物吸收不到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气孔是光合作用的门户。光合作用的原料中水是由根吸收的,二氧化碳是由叶片的气孔进入植物体的。夏日中午12时,由于阳光过强,植物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原因是植物吸收不到二氧化碳。故答案为D。
6.(1)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2)对照(3)B(4)未遮光
【解析】
(1)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2)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可起到对照作用。遮光部分没有光照,未遮部分能接受光照,因此这样设置后,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
(3)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叶片进行酒精脱色的方法是隔水加热,图中装正确的是装置B。(4)被遮光的部分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未被遮光的部分能接受光照,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所以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变蓝的是叶片中未遮光部分,由此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1.将一株幼苗栽种在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植株增重6kg,使其质量增加的物质主要来自(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B.土壤中的水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土壤中的无机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将一株幼苗栽种在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植株增重6kg,使其质量增加的物质主要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故答案为A。
2.某生物兴趣小组制作了以下四个密闭的玻璃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请运用你学过的知识作出判断:图中玻璃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短的是(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科学探究。装置A为密闭的玻璃瓶,只有两条小鱼,瓶中的氧气耗尽的不会是最早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装置B密闭的玻璃瓶,虽然有两条小鱼和一些水藻,但是在光的环境中水藻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它们存活的时间应该很长,选项B不符合题意;装置C密闭的玻璃瓶,只有两条小鱼,瓶中的氧气耗尽的不会是最早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装置D密闭的玻璃瓶,虽然也是有两条小鱼和一些水藻,但是在黑暗环境中小鱼和水藻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该瓶内的氧气是被耗尽最早的,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短,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科学探究。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实验的变量应该是二氧化碳的有无,对照组应该是有二氧化碳,实验组无二氧化碳。装置①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可作为实验组,装置③二氧化碳未被吸收可作为对照组;装置②和装置④置入澄清石灰水会干扰实验效果不可取。则装置组合为①和③,故答案为B。
4.图中甲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2个装置,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
A.只有丙 B.只有乙 C.乙和丙都是 D.乙和丙都不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科学探究。实验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则实验的变量为绿色植物的有无。甲装置中植物能释放出氧气为对照组,则实验组应该设置无植物,装置丙符合条件,装置乙不符合条件,故答案为A。
5.【答案】
(1)右
(3)受到光照后,绿叶表面有气体放出单从外观上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需通过进一步实验,证明气体是氧气
【解析】
(1)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右边的蜡烛燃烧时间较长。(3)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也在进行着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都有气体放出,所以单从外观上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需通过进一步实验,证明气体是氧气,故正确的实验结论是:受到光照后,绿叶表面有气体放出。
1.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把植物放在室外阳光下,有人喜欢把植物放在室内。太阳光与照明灯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哪个更有利呢?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作出假设】太阳光比照明灯光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材料准备】玻璃钟罩、量筒、同一品种的天竺葵、水、白磷和其他必需的器材。
【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连接好实验器材,并检验装置气密性。
②取6株生长状况相同的天竺葵,分别放入6套相同装置内,每套装置都如图所示,平均分成两组。
③第一组装置放在阳光下,第二组装置放在密闭的黑色帐篷中(内有温控装置),用具有自动调光系统的照明灯照射。
④6小时后,用激光笔点燃足量白磷,待白磷燃烧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测量并记录量筒内水量的变化数据。…………
【交流与讨论】
(1)本实验用自动调光系统的作用是调节照明灯的 。
(2)同学们认为实验测得量筒内水量的变化数据,就是植物产生的氧气体积。你认为该观点是 (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评价与反思】
(3)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分析,为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应向装置内提供充足的 。
(4)为增加结论的可靠性,该实验还需改进实验设计。
【答案】(1)光照强度与太阳光强度的变化相似(或光照强度或灯泡亮度);(2)不正确;(3)二氧化碳。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科学探究。(1)根据实验的假设“太阳光比照明灯光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设置对照实验时,用自动调光系统的作用是调节照明灯的光照强度与太阳光强度的变化相似(或光照强度或灯泡亮度);(2)该实验中白磷燃烧虽然消耗了原有的氧气,但是装置内还有其他气体以及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所以量筒内水量的变化不能表示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体积。同学们的观点不正确;(3)该实验中,满足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水分充足,二氧化碳含量少,所以为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应向装置内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
2.请阅读以下两段资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资料一]原来人们都以为植物是“吃土”长大的。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对此提出了质疑,他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盛满土的木桶里,每天只用雨水浇灌,5年之后,柳树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不到0.1千克。
[资料二]1771-1772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了一系列经典的实验:①分别把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只小白鼠放在各自密闭的玻璃罩内,不久蜡烛熄灭,小白鼠很快死亡;②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玻璃罩里,发现蜡烛没有熄灭;③再将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发现小白鼠能正常地活着。
(1)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吸收了土壤中少量的 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柳树体内有机物的原料。他忽略了 也是合成有机物的原料。
(2)普利斯特利实验的结论是 。
(3)为了研究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实验,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如图所示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注:不考虑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①据图所示,A点和B点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说明 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当光照强度大于P点时,继续增加光照强度 (填“会”或“不会”)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②根据该实验的条件和结果,若要使该植物达到最高光合作用强度,最佳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的组合是 。
【答案】(1)无机盐;二氧化碳;(2)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3)①二氧化碳的浓度;不会;②Ⅰ和P。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科学探究。(1)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吸收了土壤中少量的无机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柳树体内有机物的原料。他忽略了二氧化碳也是合成有机物的原料。(2)普利斯特利实验的结论是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3)①据图所示,A点和B点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说明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当光照强度大于P点时,继续增加光照强度不会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强度。②根据该实验的条件和结果,若要使该植物达到最高光合作用强度,最佳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的组合是Ⅰ0.04%二氧化碳和P点。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3.1第二部分《光合作用的原料》 分层练习
(基础+提升+拓展培优,限时3层提升)
一、选择题
1.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土壤是直接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B.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C.空气中的灰尘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D.植物的果实是由植物吸收土壤中物质变化而来的
2.下图为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1771-1772年所做的一系列实验。普利斯特利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绿色植物在烛光下能释放出氧气
B.绿色植物能制造有机物是因为蜡烛燃烧发出的光
C.小白鼠能持续生活是因为绿色植物是小白鼠的食物
D.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3.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展开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装置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B.实验可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C.实验前要将实验材料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
D.乙装置中叶片脱色后用碘液染色变为蓝色
4.如图是“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示意图,下列对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B装置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B.A装置的现象是叶片变蓝
C.B装置的现象是叶片不变蓝
D.实验前不需要将两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5.夏日中午12时,由于阳光过强,植物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原因是( )
A.植物吸收不到水 B.植物吸收不到无机盐
C.植物吸收不到氧气 D.植物吸收不到二氧化碳
6.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将一盆枫叶放置在黑暗中一昼夜后,选其中一个叶片,用三角形的黑纸片将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图所示。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摘下叶片,经过酒精脱色、漂洗,最后在叶片上滴加碘液。请分析回答:
将枫叶放在黑暗中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
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可起到_________作用。
(3)下图中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的装置,正确的是_________
(填写字母序号)。
(4)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变蓝的是叶片中_________部分。由此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1.将一株幼苗栽种在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植株增重6kg,使其质量增加的物质主要来自(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B.土壤中的水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土壤中的无机盐
2.某生物兴趣小组制作了以下四个密闭的玻璃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请运用你学过的知识作出判断:图中玻璃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短的是( )
3.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4.图中甲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2个装置,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
只有丙 B.只有乙 C.乙和丙都是 D.乙和丙都不是
5.某化学小组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氧气”
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足够光照下,在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内各放一支燃着的蜡烛并在其中一个容器内放入一盆绿色植物,如图甲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填“左”或”右”)边蜡烛燃烧时间较长,于是甲同学认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乙同学通过实验也得出了“光合作用产生氢气"的结论,其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过程为:将一些绿色植物的绿叶浸泡在水里,受到阳光照射时,绿色植物的绿叶表面有气泡产生。
(3)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结论不妥当,正确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把植物放在室外阳光下,有人喜欢把植物放在室内。太阳光与照明灯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哪个更有利呢?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作出假设】太阳光比照明灯光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材料准备】玻璃钟罩、量筒、同一品种的天竺葵、水、白磷和其他必需的器材。
【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连接好实验器材,并检验装置气密性。
②取6株生长状况相同的天竺葵,分别放入6套相同装置内,每套装置都如图所示,平均分成两组。
③第一组装置放在阳光下,第二组装置放在密闭的黑色帐篷中(内有温控装置),用具有自动调光系统的照明灯照射。
④6小时后,用激光笔点燃足量白磷,待白磷燃烧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测量并记录量筒内水量的变化数据。…………
【交流与讨论】
(1)本实验用自动调光系统的作用是调节照明灯的 。
(2)同学们认为实验测得量筒内水量的变化数据,就是植物产生的氧气体积。你认为该观点是 (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评价与反思】
(3)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分析,为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应向装置内提供充足的 。
(4)为增加结论的可靠性,该实验还需改进实验设计。
2.请阅读以下两段资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资料一]原来人们都以为植物是“吃土”长大的。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对此提出了质疑,他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盛满土的木桶里,每天只用雨水浇灌,5年之后,柳树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不到0.1千克。
[资料二]1771-1772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了一系列经典的实验:①分别把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只小白鼠放在各自密闭的玻璃罩内,不久蜡烛熄灭,小白鼠很快死亡;②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玻璃罩里,发现蜡烛没有熄灭;③再将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发现小白鼠能正常地活着。
(1)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吸收了土壤中少量的 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柳树体内有机物的原料。他忽略了 也是合成有机物的原料。
(2)普利斯特利实验的结论是 。
(3)为了研究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实验,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如图所示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注:不考虑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①据图所示,A点和B点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说明 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当光照强度大于P点时,继续增加光照强度 (填“会”或“不会”)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②根据该实验的条件和结果,若要使该植物达到最高光合作用强度,最佳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的组合是 。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共19张PPT)
2.5kg
77kg
5年后
17世纪初,海尔蒙特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一棵柳树苗栽种在装有烘干土壤的盆中,仅在必要时往盆中浇水。5年后,柳树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树和盆中土壤(烘干)的质量,发现柳树的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增加的主要是什么物质呢?
第一节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原料
学习目标
01
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02
通过资料分析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哪种物质
根据海尔蒙特的柳树生长实验可以推测,水在柳树生长过程中参与制造了有机物。后来,科学家通过更加严谨的实验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5kg
77kg
5年后
PART O1
光合作用的原料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实验目的:
1、检验二氧化碳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酒精、碘液、 清水、NaOH溶液、小烧杯、培养皿、水浴锅、镊子等。
方法步骤:
1、将两盆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
为什么要暗处理?
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以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在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方法步骤:
2、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浓度为25%的NaOH溶液和清水。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无二氧化碳
有二氧化碳
NaOH溶液
清水
1号
2号
方法步骤:
3、几小时后,分别从1号和2号摘下一片叶片
4、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将小烧杯置于水浴锅中加热。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酒精易燃,只能水浴加热,否则会发生危险。
脱色后的叶片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方法步骤: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将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原理:淀粉遇碘变蓝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实验结果:
1、2号叶片,遇到碘液变蓝,产生了淀粉。
2、1号叶片,遇到碘液不变蓝,没有产生淀粉。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呢?
适量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
PART O2
氧气的来源
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
第一组
第二组
向绿色植物提供普通二氧化碳,浇灌被标记过的水
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被标记过的二氧化碳,浇灌普通水
鲁宾和卡门用氧的同位素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
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
实验过程:
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
C
2
H2
2
C
2
H2
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同时也证明水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知识梳理
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氧化碳

因此,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并释放氧气。
课堂练习
B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
A.光和水 B.水和二氧化碳
C.氧和水 D.叶绿体和光
2.干旱能造成农作物减产,从光合作用的角度看,
这表明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 )
A.适宜的温度 B.水
C.阳光 D.二氧化碳
B
课堂练习
3.如下图所示,甲是在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是由
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外两装置,通
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装置的是( )
A.只有乙 B.只有丙
C.乙和丙都是 D.乙和丙都不是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