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传染病的预防 分层练习
(基础+提升+拓展培优,限时3层提升)
连线题
1.A——c B——b C——a
2. A——b B——c C——d D——a
二、选择题
1.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常见传染病, 如果抵抗力弱的人与流感患者有近距离的接触, 流感病毒就会通过飞沫或空气进入前者的体内。在这一过程中, “流感患者”“抵抗力弱的人”“流感病毒”和“飞沫或空气”依次是( )
A. 传染源、易感人群、病原体、传播途径 B. 病原体、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C. 易感人群、病原体、传播途径、传染源 D. 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人群、病原体
【答案】A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传染病的概念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的认识.流感是由病原体是流感的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病原体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的概念。
【解答】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的病毒。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流感患者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如果抵抗力弱的人与流感患者有近距离的接触, 流感病毒就会通过飞沫或空气进入前者的体内。在这一过程中, “流感患者”“抵抗力弱的人”“流感病毒”和“飞沫或空气”依次是传染源、易感人群、病原体、传播途径。A正确。
故选A。
2.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环节是( )
A.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 新型冠状病毒、蚊虫、适宜温度
C. 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噬菌体、接触途径
D.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人群、同桌饮食
【答案】A
【解析】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 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3.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
A. 流行性感冒 B. 呆小症 C. 冠心病 D. 白化病
【答案】A
【解析】A.流行性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是传染病;B.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没有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C.冠心病属于心脑血管疾病,无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D.白化病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无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
故选:A。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此题考查了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鉴别。利用所学传染病的知识,能够对传染病做出正确的判断。
4.传染病的特点是( )
A. 传染性和特异性 B. 遗传性和流行性 C. 传染性和流行性 D. 传染性和遗传性
【答案】C
【解析】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由于病原体的分布比较广和散播能力比较强,所以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容易流行也很难治愈。因此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
故选:C。
本题考查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是一道基础性的题目。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可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含有新型冠状病毒飞沫的空气是( )
A. 病原体 B. 传染源 C. 传播途径 D. 易感人群
【答案】C
【解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途径跟一般的呼吸道疾病很相似, 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含有新型冠状病毒飞沫的空气是传播途径。
6.宫颈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疾病,99%的宫颈癌是由HPV(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简称)引起的。我国已在多省份试点推行适龄女性免费接种二价HPV疫苗项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接种HPV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宫颈癌的免疫力
B. 宫颈癌和贫血都属于传染病
C. 接种HPV疫苗在传染病预防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
D. 接种HPV疫苗后,人体能产生抵抗HPV的抗原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抗体和抗原的概念、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等,掌握抗体和抗原的概念、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等是解答的关键。
1.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当病原体(细菌、病毒、异物等)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一定的抗体能够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
【解答】
A、接种HPV疫苗后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抵抗HPV的抗体,帮助清除体外来源的HPV,从而提高人体对宫颈癌的免疫力,A正确;
B、宫颈癌属于传染病,但贫血主要是缺乏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引起的,不属于传染病,B错误;
C、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接种HPV疫苗在传染病预防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接种HPV疫苗后,人体能产生抵抗HPV的抗体,D错误。
故选:A。
7.冬季和春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老师会在这个时候给同学们一些预防的建议。下列建议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 提醒患有流感的同学及时到医院就医
B. 经常打扫教室卫生和开窗通风
C. 尽量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 出门及时戴口罩
D. 课间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能力
【答案】D
【解析】提醒患有流感的同学及时到医院就医”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经常打扫教室卫生和开窗通风”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出门及时戴口罩”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课间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能力”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一、填空题
1.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一
2.控制 切断 保护
3.传播途径 切断 传播途径
二、选择题
1.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预防诸病……常习不唾地……”现在看来,这正是倡导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A. 控制传染源 B. 杀死病原体 C. 切断传播途径 D. 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解析】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诸病……常习不唾地……”,说的是为了预防一些疾病,不应该随地吐痰。现在看来,这正是倡导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C正确。
故选:C。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王先生被怀疑患上了H7N9禽流感,在医院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不正确的措施是( )
A. 王先生的病房不能开窗通风 B. 医生和护士都需要戴口罩,穿隔离服
C. 王先生的病房需定期消毒 D. 王先生使用过的物品必须定期消毒
【答案】A
【解析】 H7N9禽流感主要借助空气、飞沫传播, 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可使室内的空气保持清新, 有利于切断传播途径, A错误。
3.如图中甲同学是流感患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属于病原体 B. 乙属于易感人群
C. 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D. 锻炼身体有利于提高抵抗力,预防传染病
【答案】A
【解析】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甲同学是流感患者, 属于传染源, A的叙述错误。
4.如图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a表示病原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B. 甲为传染源,乙为易感人群
C. 切断丙能防止乙变成甲
D. 保护乙的措施有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锻炼等
【答案】D
【解析】题图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a表示病原体, 所以甲为传染源、乙为易感人群、丙为传播途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切断传播途径, 可以防止易感人群变成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有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营养等,戴口罩、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5.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A. 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B. 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C. 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D. 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答案】A
【解析】解:根据图示可知,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抗体产生的量更多,产生速度也更快。由于初次接种疫苗后,抗体的浓度还比较低,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需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相同的疫苗加强针,以增加机体内抗体的浓度获得更强的免疫能力。
故选:A。
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免疫的相关知识。
综合题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我国针对多地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采取了以下措施:将疫点内的猪全部捕杀,就地深埋;对病猪的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的饲料、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无关人员随意出入疫区。2019年5月26日,由中国农科院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 非洲猪瘟的传染源是 。针对非洲猪瘟疫情采取的措施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2)研究人员对几种非洲猪瘟疫苗进行了相关实验,以确定疫苗的有效性。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见表:
甲组 乙组 丙组
实验动物 只
健康的猪 30只健康
的猪 30只健康的猪
处理1 接种疫苗A 接种疫苗B
处理2 10天后分别对三组动物同时注射
观察现象 部分感染 少部分感染 全部感染
在实验中处应为 ;的处理方式应为 ,的处理方式应为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3)给猪接种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答案】(1) 患病的猪和非洲猪瘟病毒携带者 切断传播途径
(2)30 注射生理盐水等量的非洲猪瘟病毒疫苗 A、B均有效,但疫苗 B效果更好 (3) 保护易感者
【解析】(1)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所以非洲猪瘟的传染源是患病的猪和非洲猪瘟病毒携带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者。针对非洲猪瘟疫情采取的措施③禁止无关人员随意出入疫区,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2) 此实验是为了探究疫苗的有效性而设计的对照实验, 变量是疫苗, 实验中除了疫苗不同外, 其他条件均相同, 这就是探究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在实验中处应该是30只健康的猪,处的处理方式应为注射生理盐水,处的处理方式应为注射等量的非洲猪瘟病毒。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疫苗A、B均有效,但疫苗B的效果更好。(3)给猪接种疫苗是为了让猪产生抗体,不再感染非洲猪瘟,从传染病预防措施上看属于保护易感者
一、选择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经蚊虫叮咬传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型脑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乙型脑炎病毒是该病的传染源
C.防蚊灭蚊可切断该病的传播途径
D.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属于计划免疫
【解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A.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A正确。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疾病传播的病原体,B错误3.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防蚊灭蚊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正确。
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可以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计划免疫,D正确。
【答案】B
2.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给儿童接种卡介苗 B、清扫居民楼内的垃圾
C、给医疗仪器消毒 D、给儿童注射青霉素
【解析】给儿童接种卡介苗,可以增强儿童的抵抗结核菌感染的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之一,清扫楼内垃圾,给医疗仪器消毒是切一断传播途径,青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疾病,并部用于预防传染病。
【答案】A
3.下列对幼儿园预防传染病措施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将患病孩子送回家治疗——控制传染源
B.按规定给孩子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C.每天对教室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D.要求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保护易感人群
【解析】本题考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传染病能够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要求孩子饭前便后洗手是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D
4.我国上海、杭州等地曾因食用不洁毛蚶引起甲型肝炎大流行,毛蚶属于( )
A、传染源 B、病原体
C、传播途径 D、既是A也是B
【解析】当动物携带病原体时,该动物是传染源还是传播途径比较难区别。一般来说,病原体进入动物体内,引起动物患病,此时该动物属传染源,如患狂犬病的狗。而毛蚶体内积聚了大量甲型肝炎病毒,应该属于传播途径。
【答案】选C
5.国家卫计委发布消息:截至4月24日,2014年新增人感染H7N9病例185例,下列有关禽流感预防措施的叙述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公共场所定期消毒
B、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C、对H7N9患者及时隔离、治疗
D、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戴口罩
【解析】本题考查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判断。判断的方法是:凡是对患病的人或动物采取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如早隔离病人;凡是对健康的人采取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如打预防针等;其余的措施为切断传播途径。选项A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选项B属于保护易感人群;选项D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C
综合题
1.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我国针对多地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采取了以下措施:将疫点内的猪全部捕杀,就地深埋;对病猪的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的饲料、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无关人员随意出入疫区。2019年5月26日,由中国农科院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 非洲猪瘟的传染源是 。针对非洲猪瘟疫情采取的措施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2)研究人员对几种非洲猪瘟疫苗进行了相关实验,以确定疫苗的有效性。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见表:
甲组 乙组 丙组
实验动物 只
健康的猪 30只健康
的猪 30只健康的猪
处理1 接种疫苗A 接种疫苗B
处理2 10天后分别对三组动物同时注射
观察现象 部分感染 少部分感染 全部感染
在实验中处应为 ;的处理方式应为 ,的处理方式应为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3)给猪接种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答案】(1) 患病的猪和非洲猪瘟病毒携带者 切断传播途径
(2)30 注射生理盐水等量的非洲猪瘟病毒疫苗 A、B均有效,但疫苗 B效果更好 (3) 保护易感者
【解析】(1)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所以非洲猪瘟的传染源是患病的猪和非洲猪瘟病毒携带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者。针对非洲猪瘟疫情采取的措施③禁止无关人员随意出入疫区,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2) 此实验是为了探究疫苗的有效性而设计的对照实验, 变量是疫苗, 实验中除了疫苗不同外, 其他条件均相同, 这就是探究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在实验中处应该是30只健康的猪,处的处理方式应为注射生理盐水,处的处理方式应为注射等量的非洲猪瘟病毒。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疫苗A、B均有效,但疫苗B的效果更好。(3)给猪接种疫苗是为了让猪产生抗体,不再感染非洲猪瘟,从传染病预防措施上看属于保护易感者
2.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中国防疫战“疫”的做法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和中国战果。14亿中国人汇聚成群防群控的万里长城,多支医疗队、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党中央、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动作为,对新冠患者进行隔离、检查、治疗。中国在全面抗疫的的同时,同有关国家分享防疫经验,加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我国5个已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在2020年7月陆续完成二期临床试验。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 和 的特点,因此它属于传染病。
(2)对新冠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检查、治疗是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 。
(3)黎明同学认为如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研制成功,给没有患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接种该疫苗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你认为他的说法是对的吗 (填“是”或“不是”)。你作出判断的理由是 。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 给志愿者注射的疫苗属于 ,其引起的免疫方式是 。
(5)作为中学生,请你写出两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行性措施: 。
【答案】(1)传染性流行性 (2)控制传染源 (3)是 接种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后,体内产生了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4)抗原 特异性免疫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等(合理即可)
【解析】(1)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2)新冠患者和疑似患者是传染源,对其进行的隔离、检查、治疗是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因此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3)接种疫苗能使人在健康的状态下产生抗体,从而抵抗新冠病毒的侵入,达到预防新冠肺炎的目的。(4)接种的疫苗是灭活的病原体, 属于抗原。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 不聚集等措施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疟疾是经人被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抗疟药——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材料二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以及患者咽喉分泌物等飞沫传播。
(1)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对疟疾患者注射青蒿素进行治疗,属于 。与贫血症、白化病等疾病相比,疟疾和手足口病所具有的特性是 。
(2)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与下列 (填序号)的病原体属于同一类型。
肺结核 艾滋病 蛔虫病 流感
(3)手足口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免疫细胞有 (写1种)。如图是该患者体内抗原、抗体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小明同学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 只获得对手足口病病毒的免疫力,而对麻疹病毒无免疫力,原因是 。
(4)有的人食用鱼、虾等食物,会引起腹泻或皮肤奇痒等现象。这可能是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在免疫学上称为 。
【答案】(1)控制传染源;传染性、流行性
(2)
(3)淋巴细胞;B ;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产生的抗体, 只对手足口病毒有效, 对麻疹病毒无效
(4)过敏反应
【解析】 (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疟疾患者属于传染源,对疟疾患者注射青蒿素进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贫血症和白化病属于非传染病, 疟疾和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由资料二可知,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杆菌属于细菌;蛔虫病是由蛔虫引起的,蛔虫属于寄生虫。因此,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与艾滋病和流感的病原体属于同一类型。
(3)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只有当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产生抗体, 所以体内抗体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抗原则逐渐被清除,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B图正确。这种免疫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 小明同学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只获得对手足口病病毒的免疫力, 而对麻疹病毒无免疫力。
(4)有的人食用鱼、虾等食物会引起腹泻或皮肤奇痒等现象。这是由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造成的, 在免疫学上称为过敏。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1.2传染病的预防 分层练习
(基础+提升+拓展培优,限时3层提升)
一、连线题
1.将下列三个环节与相应的解释用线相连
A.传染源 a.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B.传播途径 b.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C.易感人群 c.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二、选择题
1.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常见传染病, 如果抵抗力弱的人与流感患者有近距离的接触, 流感病毒就会通过飞沫或空气进入前者的体内。在这一过程中, “流感患者”“抵抗力弱的人”“流感病毒”和“飞沫或空气”依次是( )
A. 传染源、易感人群、病原体、传播途径 B. 病原体、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C. 易感人群、病原体、传播途径、传染源 D. 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人群、病原体
2.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环节是( )
A.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 新型冠状病毒、蚊虫、适宜温度
C. 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噬菌体、接触途径
D.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人群、同桌饮食
3.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
A. 流行性感冒 B. 呆小症 C. 冠心病 D. 白化病
4.传染病的特点是( )
A. 传染性和特异性 B. 遗传性和流行性 C. 传染性和流行性 D. 传染性和遗传性
本题考查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是一道基础性的题目。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可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含有新型冠状病毒飞沫的空气是( )
A. 病原体 B. 传染源 C. 传播途径 D. 易感人群
6.宫颈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疾病,99%的宫颈癌是由HPV(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简称)引起的。我国已在多省份试点推行适龄女性免费接种二价HPV疫苗项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接种HPV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宫颈癌的免疫力
B. 宫颈癌和贫血都属于传染病
C. 接种HPV疫苗在传染病预防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
D. 接种HPV疫苗后,人体能产生抵抗HPV的抗原
7.冬季和春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老师会在这个时候给同学们一些预防的建议。下列建议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 提醒患有流感的同学及时到医院就医
B. 经常打扫教室卫生和开窗通风
C. 尽量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 出门及时戴口罩
D. 课间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能力
一、填空题
1.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 、 和 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 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 传染源、 传播途径和 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3.当流感病人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周围的人吸入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在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看,这些飞沫属于用手帕捂住口鼻属于 ;从预防措施看,用手帕捂住口鼻属于
二、选择题
1.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预防诸病……常习不唾地……”现在看来,这正是倡导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A. 控制传染源 B. 杀死病原体 C. 切断传播途径 D.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王先生被怀疑患上了H7N9禽流感,在医院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不正确的措施是( )
A. 王先生的病房不能开窗通风 B. 医生和护士都需要戴口罩,穿隔离服
C. 王先生的病房需定期消毒 D. 王先生使用过的物品必须定期消毒
3.如图中甲同学是流感患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属于病原体 B. 乙属于易感人群
C. 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D. 锻炼身体有利于提高抵抗力,预防传染病
4.如图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a表示病原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B. 甲为传染源,乙为易感人群
C. 切断丙能防止乙变成甲
D. 保护乙的措施有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锻炼等
5.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A. 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B. 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C. 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D. 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综合题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我国针对多地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采取了以下措施:将疫点内的猪全部捕杀,就地深埋;对病猪的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的饲料、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无关人员随意出入疫区。2019年5月26日,由中国农科院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 非洲猪瘟的传染源是 。针对非洲猪瘟疫情采取的措施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2)研究人员对几种非洲猪瘟疫苗进行了相关实验,以确定疫苗的有效性。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见表:
甲组 乙组 丙组
实验动物 只
健康的猪 30只健康
的猪 30只健康的猪
处理1 接种疫苗A 接种疫苗B
处理2 10天后分别对三组动物同时注射
观察现象 部分感染 少部分感染 全部感染
在实验中处应为 ;的处理方式应为 ,的处理方式应为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3)给猪接种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一、选择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经蚊虫叮咬传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型脑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乙型脑炎病毒是该病的传染源
C.防蚊灭蚊可切断该病的传播途径
D.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属于计划免疫
2.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给儿童接种卡介苗 B、清扫居民楼内的垃圾
C、给医疗仪器消毒 D、给儿童注射青霉素
3.下列对幼儿园预防传染病措施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将患病孩子送回家治疗——控制传染源
B.按规定给孩子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C.每天对教室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D.要求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保护易感人群
4.我国上海、杭州等地曾因食用不洁毛蚶引起甲型肝炎大流行,毛蚶属于( )
A、传染源 B、病原体
C、传播途径 D、既是A也是B
5.国家卫计委发布消息:截至4月24日,2014年新增人感染H7N9病例185例,下列有关禽流感预防措施的叙述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公共场所定期消毒
B、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C、对H7N9患者及时隔离、治疗
D、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戴口罩
二、综合题
1.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我国针对多地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采取了以下措施:将疫点内的猪全部捕杀,就地深埋;对病猪的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的饲料、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无关人员随意出入疫区。2019年5月26日,由中国农科院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 非洲猪瘟的传染源是 。针对非洲猪瘟疫情采取的措施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2)研究人员对几种非洲猪瘟疫苗进行了相关实验,以确定疫苗的有效性。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见表:
甲组 乙组 丙组
实验动物 只
健康的猪 30只健康
的猪 30只健康的猪
处理1 接种疫苗A 接种疫苗B
处理2 10天后分别对三组动物同时注射
观察现象 部分感染 少部分感染 全部感染
在实验中处应为 ;的处理方式应为 ,的处理方式应为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3)给猪接种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2.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中国防疫战“疫”的做法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和中国战果。14亿中国人汇聚成群防群控的万里长城,多支医疗队、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党中央、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动作为,对新冠患者进行隔离、检查、治疗。中国在全面抗疫的的同时,同有关国家分享防疫经验,加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我国5个已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在2020年7月陆续完成二期临床试验。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 和 的特点,因此它属于传染病。
(2)对新冠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检查、治疗是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 。
(3)黎明同学认为如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研制成功,给没有患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接种该疫苗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你认为他的说法是对的吗 (填“是”或“不是”)。你作出判断的理由是 。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 给志愿者注射的疫苗属于 ,其引起的免疫方式是 。
(5)作为中学生,请你写出两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行性措施: 。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疟疾是经人被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抗疟药——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材料二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以及患者咽喉分泌物等飞沫传播。
(1)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对疟疾患者注射青蒿素进行治疗,属于 。与贫血症、白化病等疾病相比,疟疾和手足口病所具有的特性是 。
(2)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与下列 (填序号)的病原体属于同一类型。
肺结核 艾滋病 蛔虫病 流感
(3)手足口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免疫细胞有 (写1种)。如图是该患者体内抗原、抗体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小明同学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 只获得对手足口病病毒的免疫力,而对麻疹病毒无免疫力,原因是 。
(4)有的人食用鱼、虾等食物,会引起腹泻或皮肤奇痒等现象。这可能是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在免疫学上称为 。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冀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传染病的预防》教学设计
课题 传染病的预防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4.1.2 的内容。在学习了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后,本节课重点讲述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教材通过形象的比喻、图表展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传染病传播的机制和预防的关键点,旨在培养学生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学习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预防措施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模拟实验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责任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染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教学难点 理解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和传播的视频,如流感大流行、埃博拉疫情等。然后提问学生:“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如此之快,范围如此之广,我们该如何预防传染病呢?”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积极回答,如戴口罩、勤洗手、接种疫苗等常见的预防方法。 通过视频展示传染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兴趣,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2 分钟) 展示模拟传染病传播的小游戏材料(面粉、白纸),讲解游戏规则:“把你的右手放在洒满面粉的纸上,然后和第二个同学握手,这个同学又和第三个同学握手,以此类推。检查每个同学的手,你会发现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然后提出问题:“面粉代表了什么?你知道它的传播由哪三个环节组成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最后总结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并结合游戏进行详细解释,如沾有面粉的人相当于传染源,握手接触是传播途径,与之握手的人是易感人群。 2.预防措施(13 分钟) 以流感为例,分别讲解针对三个环节的预防措施。展示流感患者隔离治疗的图片,说明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性,如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然后展示医护人员消毒、公共场所清洁等图片,讲解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如保持环境卫生、消毒、戴口罩、避免接触传播等。最后展示人们锻炼身体、接种疫苗的图片,说明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如锻炼身体、接种疫苗、个人防护等。提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根据不同的传染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选取部分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3.知识巩固(10 分钟) 展示几道与传染病预防相关的选择题和判断题,如 “传染病的传染源是指( )”“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等,让学生进行抢答。然后展示一些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行为是否有利于预防传染病,并说明理由。最后,引导学生总结预防传染病的关键要点。 积极参与游戏,观察面粉的传播情况,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观看图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并进行汇报展示。 。 通过形象直观的模拟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为后续学习预防措施奠定基础。 通过具体案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传染病的预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你打算如何预防传染病?”
板书设计 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环境卫生、消毒、戴口罩、避免接触传播等。 保护易感人群:锻炼身体、接种疫苗、个人防护等。
课后作业 调查自己所在社区近期采取的传染病预防措施,并分析其有效性,撰写一篇小调查报告。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为自己和家人制定一份传染病预防计划,包括生活习惯、饮食卫生、运动锻炼等方面。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游戏、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讨论不够深入,学生对某些预防措施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讲解预防措施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进行更充分的实践操作和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和深入思考的机会,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共23张PPT)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传染病,我们是如何预防的呢?
冀教版初中生物八上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
学习目标
01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02
能够说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PART O1
传播途径
小游戏
模拟传染病的传播:把你的右手放在洒满面粉的纸上,然后和第二个同学握手,这个同学又和第三个同学握手,以此类推。检查每个同学的手,你会发现什么
小组讨论
1.面粉代表了什么
2.你知道它的传播由哪三个环节组成的吗
1
3
2
传播途径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沾有面粉的人
与之握手的人
握手接触
传播途径
1.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染病患者
病原体携带者
传播途径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你知道传染病有哪些主要的传播途径吗
传播途径
预防红眼病
预防流感
毛蛤
疟疾蚊帐
血液传播
空气传播
饮食传播
生物媒介
接受输血
水传播
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小丽
小华
空气、飞沫
思考:如果缺少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一环节,传染病是否还会传播
流感病毒
PART O2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控制
切断
易感人群
保护
预防措施
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控制传染源
预防措施
对进出疫区的所有人和车进行消毒等一系列防控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脱下防护衣,清理、消毒
预防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锻炼身体
勤洗手
常通风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A隔离传染病人
B保持环境卫生
C发现病人早报告
D公共卫生管理
E预防接种
F锻炼身体
预防措施
控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切断
假如我们班有五名同学患了流感,为了防止流感扩散,现在该怎么办呢?
让感冒患者吃药、住院、戴口罩等
教室内煮醋、病人用过的东西消毒等
没得病的人打疫苗、避免接触患病者、锻炼身体等
易感人群
保护
知识梳理
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
预防措施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课堂练习
1.传染病的传染源是指( )
A.病原体
B.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C.病人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D.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
B
课堂练习
2.健康人、流感、流感病人、流感病人的飞沫、流感病毒分别属于( )
①传染源 ②病原体 ③传播途径 ④传染病
⑤易感人群
A.⑤④③①② B.⑤②③④①
C.①⑤④③② D.⑤④①③②
D
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