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3 15:5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上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自主朗读、圈画、交流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借助插图、音频等辅助手段,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体会诗人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培养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教师提问:“学完前两首诗,你学会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②学生齐读课题。
③在这个题目中,书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看字典中的解释,在字典中,书有这样的四种意思,应该选哪种解释?谁能试着说说诗题《夜书所见》的意思。
④认识诗人叶绍翁。
2.初读古诗
(1)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3)认识多音字“挑”。学生读,男女生合作读。
3.理解诗意,感受情感
(1)学习前两句
①叶绍翁在诗中描写了怎样一番景色?我们先来读一读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学生齐读。
②读到萧萧梧叶,萧萧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听一听风吹梧桐叶发出的萧萧声,这声音让你感觉如何?冷冷的。冷冷地读“萧萧”
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为什么此时风吹梧桐树叶的声音这么清晰?秋天来了,你放学时能听见风吹树叶的声音吗?预设:因为风大、周围安静、作者此时一个人,内心孤独。(联系生活)
③实际上在古代,诗人经常用梧叶来传递这种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有诗为证,齐读。读到这样的诗,我们一般就会感觉心情很?
预设;孤独寂寞、忧愁、烦闷......
④有一个表示温度字也点出了此时诗人内心的情感?一个寒字不仅写出秋天的寒更写出来诗人内心的寒。
当秋风吹动梧桐树叶,诗人一个人在江边吹着寒风,他听到--(引读第一句) 当丝丝缕缕的秋风吹进诗人内心,阵阵寒意涌上心头,他写道--(引读第一句)
朗读评价:萧萧梧叶和送寒声之间的停顿刚刚好。读‘送寒声’时,声音再慢一点、轻一点,就能把这种又冷又孤单的感觉读出来。
齐读第一句。
⑤这萧瑟的秋风又勾起诗人怎样的思绪?谁来读读第二句?这句诗如何理解?动-触动、吹动、打动(组词法)
⑥教师提问:“这阵阵秋风吹动的不仅仅是梧桐树叶,还吹动了什么?” 学生回答 “客情” 后,客是什么意思?猜一猜客人指的是谁呢?诗人为什么称自己为客人呢?
⑦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播放配乐,讲述叶绍翁的生平资料。(借助资料)
⑧教师引导:“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面就有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王维的诗句,想一想:这里的‘情’是什么‘情’呢?” 思乡之情。
⑨谁来配着萧萧声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谁来评价?
(2)学习后两句
总结:我们已经通过多种方法破解关键词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在诗人站在江边内心无比的心酸、无比的孤单,抬头远望漆黑的夜里,什么吸引了他的视线?灯光。什么样的灯光?一处明亮的灯光。
①谁能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说一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夜深人静时,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正亮着。这盏明灯也给寒冷的秋夜带来了一丝光亮,一丝温暖。
②谁来读出这种温暖氛围?学生读
③作者看到灯光想到了什么?请你在诗中画出来。
④小朋友在做什么呀?斗蟋蟀。蟋蟀生性好斗会发出这样的声音。所以古代有一种娱乐游戏就是斗蛐蛐。
⑤知是什么意思?看见了才能知道。看看插图上诗人和篱笆的位置,想一想:他能看见‘儿童挑促织’吗?”
⑥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诗人离得太远,根本看不到,只是看到一盏灯,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斗蛐蛐。
⑦教师总结:“所以这两句其实可以调换位置来理解,正因为诗人看到‘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猜想‘知有儿童挑促织’。”
⑧你们谁玩过斗蛐蛐?玩的时候心情如何?快乐。他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想呢?可能他小时候也玩过。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句。读出欢快,语速快一点。
⑨他可能还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家人、家乡的小院子、快乐的童年生活、朋友伙伴......
⑩可惜这一切的一切都消失不见了,诗人离开家乡在外漂泊多年,这温馨的画面怎能不深深的触动他,让他更加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来读最后两句,读出思念。谁来读?谁来评价?
看何止是江风在动客情,诗中的其他景物也都深深的触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来,我们试着把它们也添入这句诗中,谁来试一试啊?
4.吟诵背诵
①教师引导:“这萧萧的梧叶,江上的秋风,夜深的灯火,灯下的儿童,熟悉的蟋蟀叫声,无一不触动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让我们化作诗人,来到这个深秋的夜晚,站在清冷的江畔,听着萧萧的梧桐声,轻轻地吟诵这首诗。”
②学生配乐吟诵古诗。学习完诗的内容,我们不光把古诗读的有节奏有韵律,更读出感情了。谁想来试一试?谁来评价。
③教师提问:“你能看着视频背诵古诗吗?” 播放与古诗相关的视频,学生尝试背诵。
5.总结拓展
①教师提问:“三首古诗学完了,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②教师总结:三首古诗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诗人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刘禹锡表达了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杜牧抒发了对深秋山林景色的热爱和赞美,叶绍翁则抒发了身在异乡对家乡的追忆和思念。
③“一切景语皆情语”,总结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像这样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还有很多,读。课下,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到的方法,破解诗中的关键词走进诗人内心。
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教学过程中在情感体会层面仍有不足,部分学生对“思乡之情” 的理解仍显模糊。三年级学生尚未有“客居他乡”的生活体验,即便通过“秋风落叶、深夜灯火”的画面引导,仍有学生提问:“诗人看到小孩捉蟋蟀,为什么会想家呢?”这一问题也暴露了我在情感引导时的不足--仅停留在“景”与“情”的表面关联,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共情。在情感引导上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提问,让学生自身与诗人的情感关联,从而理解 “秋夜之景” 背后的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