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不懂就要问
三年级上
小朋友们,你们在上课的时候,遇到听不懂的问题会怎么做呀?是悄悄藏在心里,还是勇敢举手问老师呢?今天咱们要认识一位伟人,他小时候读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特别勇敢地去问。想知道他是谁,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快翻开课本吧!
课文导入
私学的一种,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多由先生在自家或借房授课,学生多为少儿。教学以儒家经典如《三字经》《论语》为主,注重背诵与写字,是古代孩子启蒙学习的重要场所 。
【私塾(sh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孙中山
1866 年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他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幼时受反清故事熏陶,心怀大志。早年学医,后弃医从政,1894 年创建兴中会。1905 年,他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提出 “三民主义”。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次年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推翻封建帝制 。
妙解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背诵 照例 段 落 练 习 糊 涂 圈
吓呆 霎时 戒尺 厉 声 挨 打 清楚
我会读
易读错字
例子
例行公事
lì
照 例
圆圈
画圈圈
quān
圈 定
例
圈
有新鲜感的词语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鸦雀无声(想到同学们认真学习,教室里非常安静的样
子)
B.咿咿呀呀(想到小孩学语的声音或低声哭泣的声音)
C.吓呆了(想到同学们张着嘴巴,眼睛睁得大大的样子)
D.私塾(想到私人建的别墅)
D
本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
读书时,为了 ,大胆向先生 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 的精神。
私塾
弄懂书里的意思
提出问题
认真读书、勤学好问
整体感知
旧时的人在私塾里读书和我们现在在学校里读书有什么不同?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私塾
孙中山小时候是怎么上课的?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不求甚解
通过描写私塾的机械教学方式,为后文孙中山“不懂就问”的行为做铺垫。先生只注重诵读背诵,不讲解文意,与孙中山主动发问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他打破陈旧学习方式的勇气。
重点语句讲解
“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一句中,“像唱歌”的比喻生动刻画了私塾课堂集体跟读的场景。表面上是形容读书声悦耳,实则暗含对这种缺乏互动、照本宣科教学方式的讽刺,为后文孙中山的质疑埋下伏笔。
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当他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处理的。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找出具体语句说说孙中山为什么要提问?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这样糊(hú)里糊涂(tú)地背,有什么用呢?
描写孙中山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孙中山不满足于只流利地背诵,还要进一步理解所背的内容。
因为不懂才提问
反问句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愿意糊里糊涂地背,所以他冒着被责骂的危险壮着胆子问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一个勤学好问、认真学习的人。
问题与回答
问:孙中山为何能突破私塾传统大胆提问?
答:这源于他对知识的真诚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前文描写他"流利背诵"展现勤奋,"读几遍就背下来"体现聪慧,这些积累让他意识到"不懂"的困境。同时,"壮着胆子"的细节表明他并非莽撞,而是在尊重师长的前提下勇于突破,这种品格既源自个人特质,也暗含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隐性批判。
朗读指导
|- 读"糊里糊涂"时需加重语气,拖长音调,表现迷茫感;
|- "壮着胆子"要轻读"壮"字,突出"胆子"的小心翼翼;
|- 提问句"请您给我讲讲吧"应抬头挺胸,声音由颤抖渐趋坚定,模拟从犹豫到鼓起勇气的过程;
|- 先生"连连点头"处可配合点头动作,表现认可与欣慰。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同学们“吓呆了”的情景:同学们张着嘴巴,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孙中山愣住了,心想:“他怎么敢质疑老师,不怕挨打吗?”
结合句子,想象同学们突然间吓呆的表情,想象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孙中山提问引发的强烈反响。前一秒学生们还在机械诵读,后一秒因提问而陷入死寂,凸显传统私塾对"质疑"行为的敏感与压制。"吓呆""鸦雀无声"等词生动刻画群体震惊的场面,反衬孙中山打破常规的勇气。
问题与回答
问:同学们为何对孙中山的提问如此震惊?
答:这种反应源于三个原因:一是私塾长期奉行"背诵至上"的规则,学生只需复读不需思考;二是孙中山直接挑战了"先生不讲意思"的潜规则,触犯了传统师道尊严;三是"高声念书"的集体行为被个体提问打破,暴露出机械学习模式的脆弱性。这种震惊本质上是对知识求索精神的陌生与恐惧。
指名读课文第4-7自然段,说一说孙中山提问后先生是怎样对待孙中山的。
从“厉声”可以看出先生很愤怒。
先生发现孙中生完成了功课,希望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才提问,态度才改变,并讲解了书中的内容。
朗读指导
|- “拿着戒尺”需重读;
|- “厉声”要突然提高音量,语调短促强硬,读出威慑感;
|- 问句“你会背了吗”尾音上扬,带审问气势,可配合皱眉、逼近的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
孙中山的角度: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说明孙中山求知的决心很大。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孙中山面对先生的质问,以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他不仅迅速完成背诵任务,更以“一字不漏”的完美表现打破先生质疑,既展现平日扎实的学习功底。
写法总结
1. 动作语言联动:通过“说着”“背了出来”将语言与行为紧密结合,塑造果断形象;
2. 细节反衬法:用“一字不漏”的细节,既彰显人物能力,又暗讽私塾教育重记忆轻理解的弊端;
3. 悬念递进:完美背诵后,先生反应与课堂氛围的变化成为新期待,推动故事发展。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通过先生态度与行为的转变,展现其从严厉到包容的形象变化。收起戒尺象征放下惩罚手段,摆手让座体现对孙中山的接纳,而语言从“原想”到“既然想听”的转变,既解释传统教育的惯性思维,又凸显对学生求知欲的尊重。
问题与回答
问:先生为什么改变初衷,决定为学生讲解书中道理?
答:原因有三:一是孙中山的勇敢质疑打破了私塾惯例,迫使先生正视学生需求;二是先生意识到“长大自然知道”的逻辑并不合理,知识需要主动传授;三是“摆摆手”的细节体现先生对个性尊重的觉醒,从权威者转为引导者。这一转变推动故事从“冲突”走向“和解”。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既体现先生对知识传授的投入,也反映学生从被动背诵到主动求知的态度转变,为故事的正向发展收束。
朗读指导
|- “讲得很详细”需重读“详细”,语调舒展如溪流蜿蜒,模拟知识流淌的过程;
|- “听得很认真”应轻声收尾,语速平缓,配合微微点头动作,传递沉浸感;
|- 两句衔接时可稍作停顿,用气息连贯表现讲与听的默契配合。
孙中山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就不怕挨打吗?
读第八、九自然段,思考: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贵有疑。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只要我们勤思考、敢发问,就会有所收获。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学习上“不懂就问”的事例。
通过孙中山回答同学疑问的对话,点明课文核心主题。他以“笑”展现从容态度,用“学问学问”的民间俗语强调质疑精神,最终以“挨打也值得”的坚定表态,完成对“不懂就问”价值的升华,与前文私塾的压抑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同学们被孙中山的行为吓呆了,他们从来都没想过问先生问题,而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敢于提问,体现出了他十分勇敢。
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以后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也要及时提问,想办法解决。
私塾里先生只让背书,他不懂就敢站起来问,哪怕可能挨打。以前我上课听不懂也不敢问,怕同学笑。现在我知道,不懂不问才会一直不会,以后我也要像孙中山一样,勇敢举手问老师,这样才能学会更多知识!
课文里孙中山说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我记在本子上了。之前我数学题不会,躲着不吭声,结果作业错了好多。后来我问了老师,老师耐心讲完,我一下子就懂了。原来提问不可怕,还能帮我们解决难题,以后我遇到不懂的,肯定不会再藏着啦!
我觉得孙中山特别有勇气!那时候私塾规矩严,问先生问题可能会受罚,但他为了弄明白书里的意思,一点都不害怕。我之前背课文,有个字不懂意思,怕麻烦没问,结果背了半天也没记住。现在我知道,弄明白才是最重要的,以后我也要做个敢提问的学生!
读完课文,我想起上次语文课我没听懂古诗意思,犹豫好久才举手问老师。老师不仅没说我,还夸我爱思考。原来就像孙中山那样,提问是爱学习的表现。以后不管是上课还是写作业,遇到不懂的地方,我都会主动问老师、问同学,再也不因为害羞耽误学习啦!
不懂
就要问
发生:私塾里上课 只背不讲
发展:
大胆提问 得到肯定
层次梳理
结果:敢于打破惯例的动力
乐于思考
敢于提问
追求真理
C
雀
头
脑
一
字
里
鸦雀无声
B
勤学好问
课堂练习
在过去,老师只教学生背诵课文,从不讲解课文里面的意思,也不提倡学生发言,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的想法是否全面、正确并不清楚。而现在,我们的课堂鼓励大家积极发言,积极思考,与同学们和老师进行交流。因此,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做到不懂就要问。
课堂小结
这节课咱们认识了小时候的孙中山,知道他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挨打也要向先生提问。希望大家以后学习时,也能像孙中山一样,遇到不懂的就勇敢问,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知识,咱们下次课继续分享他的其他故事哦!
结束语
2.再搜集一个和“勤学好问”有关的名人小故事。
1.学完本课,请你列出三条问题。
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