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的微小生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识别常见的水中微小生物,如草履虫、衣藻、眼虫等,描述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形成对微观生物世界的基本认知,发展生命观念。
2.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掌握正确的显微镜操作技能,提升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观察结果和观点,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关注水中微小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义,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常见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对水中微小生物的观察。理解水中微小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熟练、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准确识别和描述其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水中微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美丽的水景图片,如清澈的湖泊、潺潺的溪流等,然后话锋一转,展示一些因污染而变得浑浊的水域图片。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水景和被污染的水域。在这些看似平静的水中,其实隐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里面生活着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大家能想象这些微小生物长什么样,它们在水中是如何生活的吗 ”
引发思考: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水中微小生物的猜测和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美丽和污染的水域图片,引起学生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中的微小生物。让学生先进行猜测和想象,能够调动他们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
介绍微小生物概念:教师讲解微小生物的定义,即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生物。并举例说明常见的水中微小生物,如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讲解显微镜原理和结构:利用显微镜模型或图片,详细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如目镜、物镜、反光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等, 并讲解其工作原理。通过简单的比喻,如将目镜和物镜比作放大镜,帮助学生理解显 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强调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强调使用显微镜时的安全问题,如轻拿轻放、避免镜头沾染污渍等。同时,讲解正 确的操作步骤,如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调节焦距等。
设计意图:先介绍微小生物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详细讲解显微镜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注意事项,为学生后续的显微镜操作实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损坏仪 器或影响观察效果。
三、实验准备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
准备实验材料:为每个小组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池塘水或河水、棉花纤维等实验材料。
强调实验纪律: 再次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纪律要求,如遵守实验室规则、听从教师指挥等。
设计意图:合理分组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准备齐全的实验材料,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强调实验纪律,能够确保实验课堂的秩序和安全。
四、显微镜操作示范
教师示范: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显微镜操作示范,边操作边讲解每一个步骤。首先进行对光,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明亮且均匀。然后放置玻片标本,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接着调节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此时眼睛要从侧面观察物镜,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最后调节细准焦螺 旋,使物像清晰。
学生模仿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模仿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显微镜的对光和调节焦距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操作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正确的显微镜操作方法,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学生通过模仿操作进行练习,能够加深对操作步骤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操作技能。教师的巡回指导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纠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操作显微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教师提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步骤、微小生物的概念等。请学生回答,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引入新课: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今天就让我们用显微镜去探索水中微小生物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为本节课的实验观察做好知识准备。自然地引入新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实验
制作临时装片:指导学生用滴管从池塘水或河水中吸取一滴水滴在载玻片上,然后用镊子夹取少量棉花纤维放在水滴中,再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讲解棉花纤维的作用是限制微小生物的运动,便于观察。
观察与记录:让学生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寻找水中的微小生物。鼓励学生边观察边用绘图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所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形态和运动情况。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找不到物像、物像不清晰等。
小组讨论:当学生观察到一定数量的微小生物后,组织小组内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特征,讨论这些微小生物可能的名称和生活习性。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常见微小生物介绍
展示图片和视频: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常见水中微小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如草履虫、衣藻、眼虫等,详细介绍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意义。
对比讲解:将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与图片和视频中的进行对比讲解,帮助学生准确识别和理解这些微小生物。例如,讲解草履虫时,介绍其外形像草鞋,通过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以细菌和微小浮游植物为食,对净化污水有一定作用。
总结归纳:总结常见水中微小生物的特点和分类,让学生对水中微小生物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常见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对比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和理解能力。总结归纳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四、生态意义探讨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这些水中微小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态意义。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总结发言: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水中微小生物在食物链、物质循环和水质净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维护微小生物生存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和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的总结发言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水中微小生物生态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课堂小结
回顾内容: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常见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态意义,以及显微镜的使用和临时装片的制作等。
强调重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如正确识别微小生物、理解其生态作用等。
鼓励探索: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水中微小生物的世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六、布置作业
1.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水中微小生物的手抄报,要求包含常见微小生物的图片、名称、特征和生态意义等内容。
2.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的水域采集水样,观察其中的微小生物,并记录下自己的新发现。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小生物
一、概念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需借助显微镜观察
二、常见水中微小生物
1. 草履虫:外形像草鞋,纤毛运动,以细菌和浮游植物为食
2. 衣藻:单细胞藻类,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3. 眼虫:有眼点,能感光,可自由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