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学案
课题 5.6问题解决策略:逐步确定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理解 “逐步确定” 策略的核心内涵,能从复杂问题中提取3个及以上约束条件,按逻辑顺序逐步筛选、验证,确定问题的解; 2.能运用 “逐步确定” 策略解决数的整除、几何图形定位、实际计数等不同类型问题,提升问题分析与策略应用能力; 3.经历 “问题拆解—条件梳理—逐步验证—总结反思” 的过程,发展逻辑推理与化繁为简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策略的通用性; 4.通过古算题与多情境实践,感受数学文化与策略价值,增强合作交流能力,培养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重点 1.掌握 “逐步确定” 策略的核心步骤:提取约束条件→确定筛选顺序→逐步验证筛选→得出最终结论; 2.能运用该策略解决数的整除、几何图形等不同类型的复杂问题。
难点 面对多条件约束的复杂问题时,能准确判断条件的逻辑优先级,确定合理的 “逐步筛选顺序”,避免因顺序不当导致筛选效率低或遗漏关键条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班级筹备数学文化节,需要采购彩色气球。若按每组 3 个分,剩 2 个;按每组 5 个分,剩 3 个。请问最少需要采购多少个彩色气球?” “这个问题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大家能直接找到答案吗?如果先找满足‘每组 3 个剩 2 个’的气球数,再从中筛选符合‘每组 5 个剩 3 个’的数,是否可行?”
新知讲解 探究活动一: 很多问题的解需要同时满足多个条件,这时我们可以按照某种顺序逐步满足这些条件,最终确定问题的答案。 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选自《孙子算经》) 你知道物品最少有多少个吗? 活动1:理解问题: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这个问题吗? (2)所求物品的个数应同时满足哪些条件? 探究活动二: 探究活动二: 拟定计划: (1)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困难? (2)怎样逐步满足每个条件呢?写出你的方案,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实施计划: (1)找出物品的个数应同时满足的条件。物品的个数为正整数,需要符合三个条件:①除以3余2;②除以5余3;③除以7余2。 (2)逐步确定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最小正整数。符合条件①的正整数有2,5,8,11,14,17,20,23,26,29,32,35,38,…(A) 在(A)中,符合条件②的正整数有8,23,38,…(B) 在(B)中,符合条件③的正整数有23,… 因此,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最小正整数是23。所以,物品最少有23个。 回顾反思: (1)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你对“逐步确定”的策略有怎样的认识? (2)在以往的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采用“逐步确定”的策略来解决? 例题精讲: 如图5-8,已知线段a,b,h(h<b).用尺规作△ABC,使BC=a,AB=b,BC边上的高AD=h.(要求:写出作法,并保留作图痕迹)
课堂练习 巩固训练 1.如图,已知线段a,h,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且BC=a,BC边上的高AD=h.王秀同学的作法是:①作线段BC=a;②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MN与BC相交于点D;③在直线MN上截取线段h;④连接AB,AC.△ABC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上述作法的四个步骤中,你认为有错误的一步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3□2□的方格中填入适当的数字,使组成的四位数是能被15整除的数中最大的一个,这个数是 . 3.如图5-7,在梯形中,已知, ,,。梯形内有一点P,使得,面积。试描述点P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4.若四位数9a8b能被15整除,则这个数最小是多少? 5.大年三十彩灯悬,彩灯齐明光灿灿,三三数时能数尽,五五数时剩一盏,七七数时刚刚好,八八数时还缺三。这些彩灯最少有多少盏?
参考答案:
例题精讲:
例:解:①作直线PQ,在直线PQ上任取一点D,作DM⊥PQ;②在DM上截取线段DA=h;③以A为圆心,b为半径画弧交射线DP于B;④以B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分别交射线BP和射线BQ于C1和C2;⑤连接AC1,AC2,则△ABC1(或△ABC2)即为所求.
巩固训练:
1.C
解析:在直线MN上截取线段h,说法错误,应该是:在直线MN上截取线段AD=h.故选C.
2.3825
解析:能被15整除就是同时能被3和5整除,所以个位是0或5.设百位是x,则当个位是0时,3+x+2+0能被3整除,此时x最大为7,此时这个数为3720;当个位为5时,3+x+2+5能被3整除,此时x最大为8,此时这个数为3825.因为3825>3720,所以这个四位数最大为3825.故答案为3825.
3. 解:点 P 在等腰梯形 ABCD 的对称轴上(过 AD 中点与 BC 中点的直线),且满足:①PA=PD、PB=PC
(由,对应边相等,故 P 到 A/D、B/C 距离分别相等,必在对称轴上);
②点 P 到直线 PD 的距离,与点 C 到直线 PD 的距离相等
(由 ,两三角形共底 PD,面积相等则高相等)。
4. 解析
能被 15 整除→能被 3 和 5 整除:
能被 5 整除:个位 b=0 或 5;
能被 3 整除:各位和 9+a+8+b=17+a+b 能被 3 整除;
求最小数,优先让 a、b 取最小(a≥0,b≥0):
当 b=0 时,17+a+0=17+a 需被 3 整除,a 最小为 1(17+1=18,能被 3 整除),此时数为 9180;
当 b=5 时,17+a+5=22+a 需被 3 整除,a 最小为 2(22+2=24,能被 3 整除),此时数为 9285;
9180<9285,故最小数为 9180。
5. 解:提取条件:①能被 3 整除(三三数尽);②能被 7 整除(七七数尽);③÷5 余 1;④÷8 余 5(八八数缺 3→8-3=5,即 ÷8 余 5);
逐步筛选:
能被 3 和 7 整除→能被 21 整除,列出数:21,42,63,84,…;
从其中筛选 “÷5 余 1” 的数:21(21÷5=4 余 1)、42(42÷5=8 余 2,不满足)、63(63÷5=12 余 3,不满足),…;
验证 “÷8 余 5”:21÷8=2 余 5(满足),后续数无需验证;
故最少有 21 盏彩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5.6问题解决策略:逐步确定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巩固训练
05
课堂小结
01
教学目标
理解 “逐步确定” 策略的核心内涵,能从复杂问题中提取3个及以上约束条件,按逻辑顺序逐步筛选、验证,确定问题的解;
01
能运用 “逐步确定” 策略解决数的整除、几何图形定位、实际计数等不同类型问题,提升问题分析与策略应用能力;
02
经历 “问题拆解—条件梳理—逐步验证—总结反思” 的过程,发展逻辑推理与化繁为简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策略的通用性;
03
通过古算题与多情境实践,感受数学文化与策略价值,增强合作交流能力,培养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04
02
新知导入
情景导入:
“班级筹备数学文化节,需要采购彩色气球。若按每组 3 个分,剩 2 个;按每组 5 个分,剩 3 个。请问最少需要采购多少个彩色气球?”
分析:这个问题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大家能直接找到答案吗?如果先找满足‘每组 3 个剩 2 个’的气球数,再从中筛选符合‘每组 5 个剩 3 个’的数,是否可行?
02
新知导入
可行:
第一步:先找满足 “每组 3 个分剩 2 个” 的气球数即找 "除以 3 余 2" 的正整数,依次列举:2、5、8、11、14、17、20、23……(这些数均符合 “3 个一组分完剩 2 个”)。
第二步:从上述数中筛选 “每组 5 个分剩 3 个” 的数即从第一步的数里找 "除以 5 余 3" 的数:
2÷5 余 2(不满足)、5÷5 余 0(不满足)、8÷5 余 3(满足)。
结论第一个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数是 8,因此最少需要采购 8 个彩色气球。
03
新知探究
很多问题的解需要同时满足多个条件,这时我们可以按照某种顺序逐步满足这些条件,最终确定问题的答案。
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选自《孙子算经》)
你知道物品最少有多少个吗?
理解问题: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这个问题吗?
找一个正整数,除以 3 余数是 2,除以 5 余数是 3,除以 7 余数是 2,求最小的这个数。
03
新知探究
很多问题的解需要同时满足多个条件,这时我们可以按照某种顺序逐步满足这些条件,最终确定问题的答案。
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选自《孙子算经》)
你知道物品最少有多少个吗?
理解问题:
(2)所求物品的个数应同时满足哪些条件?
核心条件:①正整数;②÷3 余 2;③÷5 余 3;④÷7 余 2。
03
新知探究
(1)困难是"同时满足 3 个约束条件",直接找答案易遗漏或混乱,无法一次性确定。
(2)方案为 “先满足 1 个易判断的条件(如 ÷3 余 2),列出符合的数;再从其中筛选满足第 2 个条件(如 ÷5 余 3)的数;最后验证第 3 个条件(如 ÷7 余 2)”,按 “条件从易到难、范围从大到小” 的顺序筛选。
拟定计划:
(1)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困难?
(2)怎样逐步满足每个条件呢?写出你的方案,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03
新知探究
实施计划:
(1)找出物品的个数应同时满足的条件。物品的个数为正整数,需要符合三个条件:①除以3余2;②除以5余3;③除以7余2。
(2)逐步确定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最小正整数。符合条件①的正整数有2,5,8,11,14,17,20,23,26,29,32,35,38,…(A)
在(A)中,符合条件②的正整数有8,23,38,…(B)
在(B)中,符合条件③的正整数有23,…
因此,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最小正整数是23。所以,物品最少有23个。
03
新知探究
(1)“逐步确定” 是将 “多条件复杂问题” 拆解为 “单条件简单问题”,通过 “提取条件→有序筛选→验证结果” 的步骤,化繁为简,最终确定解的策略,核心是 “按逻辑顺序逐步缩小范围”。
回顾反思:
(1)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你对“逐步确定”的策略有怎样的认识?
03
新知探究
(2)如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先列一个数的倍数,再筛选另一个数的倍数)、方程组求解(先解一个方程得含参数的解,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几何图形边长确定(先按一个条件找边长范围,再按其他条件筛选)。
回顾反思:
(2)在以往的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采用“逐步确定”的策略来解决?
03
新知探究
采用“逐步确定”策略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根据题意找出问题的解需要满足的各个条件;按照某个顺序,逐步满足这些条件,最终确定问题的解。
概括
04
例题讲解
如图5-8,已知线段a,b,h(h<b).用尺规作△ABC,使BC=a,AB=b,BC边上的高AD=h.(要求:写出作法,并保留作图痕迹)
例
分析
首先作直线PQ,然后先做BC边上的高,然后截取高AD,接着以点A为圆心,确定AB,最后根据BC的长,确定即可.
04
例题讲解
解析
解:①作直线PQ,在直线PQ上任取一点D,作DM⊥PQ;
②在DM上截取线段DA=h;
③以A为圆心,b为半径画弧交射线DP于B;
④以B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分别交射线BP和射线BQ于C1和C2;⑤连接AC1,AC2,则△ABC1(或△ABC2)即为所求.
04
新知讲解
已知三条线段,若以两条为边,第三条作为其中一边上的高,则该高须小于等于另一边的长度,否则无法构成三角形,在解答过程中还要斟酌条件分类讨论谨防漏解.
方法总结
1.如图,已知线段a,h,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且BC=a,BC边上的高AD=h.王秀同学的作法是:①作线段BC=a;②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MN与BC相交于点D;③在直线MN上截取线段h;④连接AB,AC.△ABC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上述作法的四个步骤中,你认为有错误的一步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05
巩固训练
C
2.在3□2□的方格中填入适当的数字,使组成的四位数是能被15整除的数中最大的一个,这个数是 .
05
课堂练习
3825
解析:能被15整除就是同时能被3和5整除,所以个位是0或5.
设百位是x,则当个位是0时,3+x+2+0能被3整除,此时x最大为7,此时这个数为3720;
当个位为5时,3+x+2+5能被3整除,此时x最大为8,此时这个数为3825.
因为3825>3720,
所以这个四位数最大为3825.
故答案为3825.
05
课堂练习
解:点 P 在等腰梯形 ABCD 的对称轴上(过 AD 中点与 BC 中点的直线),且满足:
①PA=PD、PB=PC
(由,对应边相等,故 P 到 A/D、B/C 距离分别相等,必在对称轴上);
②点 P 到直线 PD 的距离,与点 C 到直线 PD 的距离相等
(由 ,两三角形共底 PD,面积相等则高相等)。
3.如图5-7,在梯形中,已知,,,。
梯形内有一点P,使得,面积。试描述点P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05
课堂练习
解析:能被 15 整除→能被 3 和 5 整除:
能被 5 整除:个位 b=0 或 5;
能被 3 整除:各位和 9+a+8+b=17+a+b 能被 3 整除;
求最小数,优先让 a、b 取最小(a≥0,b≥0):
当 b=0 时,17+a+0=17+a 需被 3 整除,a 最小为 1(17+1=18,能被 3 整除),此时数为 9180;
当 b=5 时,17+a+5=22+a 需被 3 整除,a 最小为 2(22+2=24,能被 3 整除),此时数为 9285;
9180<9285,故最小数为 9180。
4.若四位数9a8b能被15整除,则这个数最小是多少?
05
课堂练习
解:提取条件:①能被 3 整除(三三数尽);②能被 7 整除(七七数尽);③÷5 余 1;④÷8 余 5(八八数缺 3→8-3=5,即 ÷8 余 5);
逐步筛选:
能被 3 和 7 整除→能被 21 整除,列出数:21,42,63,84,…;
从其中筛选 “÷5 余 1” 的数:21(21÷5=4 余 1)、42(42÷5=8 余 2,不满足)、63(63÷5=12 余 3,不满足),…;
验证 “÷8 余 5”:21÷8=2 余 5(满足),后续数无需验证;
故最少有 21 盏彩灯。
5.大年三十彩灯悬,彩灯齐明光灿灿,三三数时能数尽,五五数时剩一盏,七七数时刚刚好,八八数时还缺三。这些彩灯最少有多少盏?
05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逐步确定” 策略核心:从复杂问题中提取 3 个及以上约束条件→按逻辑顺序(如 “范围从大到小、条件从易到难”)逐步筛选→验证筛选结果→确定最终解;
策略应用场景:数的整除问题(如四位数填数、彩灯计数)、几何问题(如尺规作三角形、梯形内点定位)、实际计数问题;
关键注意点:判断条件逻辑优先级(避免筛选效率低);几何问题中需将 “文字条件转化为数学关系”(如高与边长的关系)。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6问题解决策略:逐步确定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五单元
课题 5.6问题解决策略:逐步确定 课时 1
课标要求 依据 2022 版数学新课标 “综合与实践” 领域要求,本节需引导学生掌握 “逐步确定” 问题解决策略,能从复杂问题中提取多个约束条件,按逻辑顺序逐步筛选、验证,最终确定解决方案。通过古算题、几何图形、数的整除等多情境实践,发展逻辑推理、数学建模与创新意识,落实 “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课程目标。同时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 “化繁为简” 的思维习惯,为后续复杂综合问题的解决奠定策略基础,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拓展应用课,聚焦 “问题解决策略” 的提炼与实践,以《孙子算经》“物不知其数” 古算题为核心情境,引出 “逐步确定” 策略,再通过梯形图形定位、四位数整除、彩灯计数等不同类型题目,强化策略应用。教材遵循 “情境引入—策略提炼—多域应用—反思总结” 的思路,既衔接前文数学文化渗透,又突破 “方程解法” 的单一工具限制,引导学生从 “工具应用” 转向 “策略建构”,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载体,完善了本章 “知识学习—方法掌握—策略形成” 的认知体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解决单一条件问题的基础,能运用方程、几何性质等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但面对 “多条件约束” 的复杂问题时,易出现 “条件遗漏”“逻辑混乱” 的问题,难以自主梳理条件顺序;部分学生缺乏 “逐步筛选、验证” 的思维意识,习惯直接寻求 “一次性解法”。此外,在几何情境中,学生对 “条件转化为数学关系” 的能力较弱,需通过分层引导、实例示范突破策略应用的认知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 “逐步确定” 策略的核心内涵,能从复杂问题中提取3个及以上约束条件,按逻辑顺序逐步筛选、验证,确定问题的解; 2.能运用 “逐步确定” 策略解决数的整除、几何图形定位、实际计数等不同类型问题,提升问题分析与策略应用能力; 3.经历 “问题拆解—条件梳理—逐步验证—总结反思” 的过程,发展逻辑推理与化繁为简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策略的通用性; 4.通过古算题与多情境实践,感受数学文化与策略价值,增强合作交流能力,培养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1.掌握 “逐步确定” 策略的核心步骤:提取约束条件→确定筛选顺序→逐步验证筛选→得出最终结论; 2.能运用该策略解决数的整除、几何图形等不同类型的复杂问题。
教学难点 面对多条件约束的复杂问题时,能准确判断条件的逻辑优先级,确定合理的 “逐步筛选顺序”,避免因顺序不当导致筛选效率低或遗漏关键条件。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结合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古算题激趣,示范策略应用步骤;学法以 “问题拆解 — 尝试筛选 — 合作交流 — 总结迁移” 为主线,学生通过多情境实践,主动建构策略认知,实现 “教师引导策略、学生主动应用” 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依标靠本,独立研学 情景导入:“班级筹备数学文化节,需要采购彩色气球。若按每组 3 个分,剩 2 个;按每组 5 个分,剩 3 个。请问最少需要采购多少个彩色气球?” 分析:这个问题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大家能直接找到答案吗?如果先找满足‘每组 3 个剩 2 个’的气球数,再从中筛选符合‘每组 5 个剩 3 个’的数,是否可行? 可行: 第一步:先找满足 “每组 3 个分剩 2 个” 的气球数即找 “除以 3 余 2” 的正整数,依次列举:2、5、8、11、14、17、20、23……(这些数均符合 “3 个一组分完剩 2 个”)。 第二步:从上述数中筛选 “每组 5 个分剩 3 个” 的数即从第一步的数里找 “除以 5 余 3” 的数: 2÷5 余 2(不满足)、5÷5 余 0(不满足)、8÷5 余 3(满足)。 结论第一个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数是 8,因此最少需要采购 8 个彩色气球。 通过情景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问题 以生活中的 “气球分配” 情境切入,贴近学生认知,激发探究兴趣;
环节二:同伴分享,互助研学 探究活动一: 很多问题的解需要同时满足多个条件,这时我们可以按照某种顺序逐步满足这些条件,最终确定问题的答案。 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选自《孙子算经》) 你知道物品最少有多少个吗? 理解问题: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这个问题吗? 找一个正整数,除以 3 余数是 2,除以 5 余数是 3,除以 7 余数是 2,求最小的这个数。 (2)所求物品的个数应同时满足哪些条件? 核心条件:①正整数;②÷3 余 2;③÷5 余 3;④÷7 余 2。 呈现 “一个数除以 3 余 2、除以 5 余 3,求最小正整数”,提问 “如何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能否先找满足一个的数再筛选?”。 列举满足 “除以 3 余 2” 的数,再从中筛选 “除以 5 余 3” 的数,小组交流筛选过程。 初步渗透 “逐步筛选” 思路,为后续三条件探究打基础,突破 “多条件难处理” 的认知障碍。
环节三:全班展学,互动深入 探究活动二: 拟定计划: (1)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困难? 困难是 “同时满足 3 个约束条件”,直接找答案易遗漏或混乱,无法一次性确定。 (2)怎样逐步满足每个条件呢?写出你的方案,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方案为 “先满足 1 个易判断的条件(如 ÷3 余 2),列出符合的数;再从其中筛选满足第 2 个条件(如 ÷5 余 3)的数;最后验证第 3 个条件(如 ÷7 余 2)”,按 “条件从易到难、范围从大到小” 的顺序筛选。 实施计划: (1)找出物品的个数应同时满足的条件。物品的个数为正整数,需要符合三个条件:①除以3余2;②除以5余3;③除以7余2。 (2)逐步确定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最小正整数。符合条件①的正整数有2,5,8,11,14,17,20,23,26,29,32,35,38,…(A) 在(A)中,符合条件②的正整数有8,23,38,…(B) 在(B)中,符合条件③的正整数有23,… 因此,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最小正整数是23。所以,物品最少有23个。 回顾反思: (1)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你对“逐步确定”的策略有怎样的认识? “逐步确定” 是将 “多条件复杂问题” 拆解为 “单条件简单问题”,通过 “提取条件→有序筛选→验证结果” 的步骤,化繁为简,最终确定解的策略,核心是 “按逻辑顺序逐步缩小范围”。 (2)在以往的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采用“逐步确定”的策略来解决? 如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先列一个数的倍数,再筛选另一个数的倍数)、方程组求解(先解一个方程得含参数的解,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几何图形边长确定(先按一个条件找边长范围,再按其他条件筛选)。 总结归纳: 采用“逐步确定”策略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根据题意找出问题的解需要满足的各个条件;按照某个顺序,逐步满足这些条件,最终确定问题的解。 探究活动三: 例题精讲: 如图5-8,已知线段a,b,h(h<b).用尺规作△ABC,使BC=a,AB=b,BC边上的高AD=h.(要求:写出作法,并保留作图痕迹) 解:①作直线PQ,在直线PQ上任取一点D,作DM⊥PQ;②在DM上截取线段DA=h;③以A为圆心,b为半径画弧交射线DP于B;④以B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分别交射线BP和射线BQ于C1和C2;⑤连接AC1,AC2,则△ABC1(或△ABC2)即为所求. 归纳总结:已知三条线段,若以两条为边,第三条作为其中一边上的高,则该高须小于等于另一边的长度,否则无法构成三角形,在解答过程中还要斟酌条件分类讨论谨防漏解. 展示古算题原文,引导学生用通俗语言翻译,追问 “所求数需同时满足哪几个条件?”,板书提炼的 3 个约束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 “直接找同时满足 3 个条件的数有什么困难?”,组织小组讨论筛选顺序,巡视指导,邀请小组展示筛选过程,最后追问 “你认为‘逐步确定’策略的关键是什么?”。 独立翻译题目,小组讨论提取 “除以 3 余 2、除以 5 余 3、除以 7 余 2” 三个条件,全班汇报确认。 小组讨论 “多条件同时满足难” 的原因,制定 “先满足一个→再筛选第二个→最后验证第三个” 的计划,动手列举筛选(如先列满足 “除以 3 余 2” 的数,再筛 “除以 5 余 3”,最后验 “除以 7 余 2”),总结策略步骤。 借古算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从文字中提取数学条件” 的能力,明确问题核心是 “多条件同时满足”。 让学生经历 “发现问题→制定策略→实践验证” 的完整过程,自主建构 “逐步确定” 策略,突破 “掌握策略核心步骤” 的教学重点。
环节四:巩固内化,拓展延伸 巩固训练 1.如图,已知线段a,h,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且BC=a,BC边上的高AD=h.王秀同学的作法是:①作线段BC=a;②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MN与BC相交于点D;③在直线MN上截取线段h;④连接AB,AC.△ABC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上述作法的四个步骤中,你认为有错误的一步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3□2□的方格中填入适当的数字,使组成的四位数是能被15整除的数中最大的一个,这个数是 3825 . 3.如图5-7,在梯形中,已知, ,,。梯形内有一点P,使得,面积。试描述点P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4.若四位数9a8b能被15整除,则这个数最小是多少? 5.大年三十彩灯悬,彩灯齐明光灿灿,三三数时能数尽,五五数时剩一盏,七七数时刚刚好,八八数时还缺三。这些彩灯最少有多少盏? 巡视课堂迅速掌握学情 当堂小测,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代表回答。 学以致用,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1.知识: “逐步确定” 策略核心:从复杂问题中提取 3 个及以上约束条件→按逻辑顺序(如 “范围从大到小、条件从易到难”)逐步筛选→验证筛选结果→确定最终解; 策略应用场景:数的整除问题(如四位数填数、彩灯计数)、几何问题(如尺规作三角形、梯形内点定位)、实际计数问题; 关键注意点:判断条件逻辑优先级(避免筛选效率低);几何问题中需将 “文字条件转化为数学关系”(如高与边长的关系)。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小结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自我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板书设计 5.6问题解决策略:逐步确定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 本节通过多情境实践引导学生掌握 “逐步确定” 策略,多数学生能在数的整除问题中应用策略,但在几何图形定位问题中,仍存在 “条件转化不充分”“筛选顺序混乱” 的问题。后续需增加 “几何条件拆解” 专项练习,强化 “文字条件→数学关系” 的转化训练;同时设计 “同一问题不同筛选顺序” 的对比任务,让学生体会顺序合理性对效率的影响。此外,可补充生活实际问题(如购物优惠方案选择),进一步拓展策略应用场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