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实验学校202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学科第一次校内质量调研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
1.下面所给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确凿(zuó) 攒聚(cuán) 荫(yīn)蔽 应和(hé)
B. 粗犷(guǎng) 黄晕(yùn) 一髻(jì) 萧瑟(sè)
C. 徘徊(huái) 攲斜(jī) 抖擞(shǒu) 蓑衣(suō)
D. 棱镜(líng) 草垛(duò) 着落(zháo) 竦峙(sǒ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并蒂 疲倦不堪 自做主张 各得奇所
B. 云宵 洗耳恭听 自相矛盾 人迹罕致
C. 急躁 喜出望外 翻来复去 绝然不同
D. 诀别 花团锦簇 混为一谈 独具慧眼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村男女老少个个穿得花枝招展,攒聚在河边兴致勃勃地看龙舟赛。
B. 时至今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越是善于倾听的人,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C. 此事先生有何高见,望不吝赐教,我当洗耳恭听。
D. 我小心翼翼地翻开那本尘封的相册,里面珍藏着我童年的记忆与欢乐。
4.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中作者回忆少年时读了《<二十四孝图>》后,觉得其中有可以效仿的故事,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之类,但有些故事让人十分不解和反感。
B.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里面的文章是鲁迅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C. 《朝花夕拾》中“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中年时期,早上的花晚上来捡,意指作者在中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D. 《朝花夕拾》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二、默写:本大题共4小题,共9分。
5.默写古诗文。
(1) 夕阳西下,______。(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乡思”是古代文人墨客写诗作赋的一个重要主题,许多诗词中都流露出作者的离愁别绪。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用“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唐朝诗人王湾也在《次北固山下》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这种情感。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两句点题,“客路”与“行舟”暗含诗人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漂泊情思,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写舟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写出了春潮涌涨,风也由厉转和的景象,为下联描写作铺垫。
C.颈联从炼意着眼,把“日”“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蕴含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乐观的感受。
D.尾联写人向客路,雁向家乡,触景生情,用典自然,春夏之交,泊舟山下,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2) “客路”的意思是( )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8分)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
谢奕①作剡令②,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⑤,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⑥欲放去邪?”遂遣去。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②剡令:指剡县的县令。剡(shàn),县名,在今天的浙江嵊州。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⑤念:怜悯;同情。⑥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
②谢以醇酒罚之______
③乃至过醉而犹未已______
(2)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 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请说说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题,共2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qiáo cuì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南京日报》2024年04月09日,有删改)
(1) 根据拼音写汉字:qiáo cuì( )(2分)
(2) 第①段画线句从记叙顺序来看属于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它的作用。(4分)
结构:
内容:
(3) 第⑦段画线句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秋天的菊花象征了母亲的期望,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B.秋天的菊花体现出“我”对生命的领悟。
C.秋天的菊花主要是纪念母亲在秋天去世。
D.秋天菊花让“我”明白要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4) 谈谈你对题目《秋天的怀念》含义的理解。(4分)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3分)
屋后的枣树
周敏
①记忆中,邻居李奶奶总在屋后那棵粗大的枣树下做活儿。
②春寒料峭,迎春花尚未睡醒,枣树也是满枝新绿了。暮春时分,满树乳色的小花,密密匝匝,层层叠叠,远望如一片云霞罩在李奶奶两间破旧的屋顶上。到了初夏之时,枣树挂满一簇簇绿豆般大小的果子,正期待着长大成熟。一到盛夏,烈日杲杲,人们在为酷暑焦躁难挨的时候,我们早把自己埋在枣树厚厚的绿叶丛中了。
③那时,每日午饭过后,大人们躲在屋里不肯出来,我们几个玩伴则抢阵地似的来到枣树下,谁先爬上谁就是英雄。【甲】邻居姐姐个儿大,一蹦就能摸到最低处的枝丫,然后双臂向上一拉,脚在主干上一蹬,人已跃到树上。我和其他玩伴没那个能耐,只能抱着粗粗的树干像蜗牛似的一点点往上挪。久而久之,树干被磨得如同我们的脚底板,光滑、细腻,连个孔眼都看不见。
④爬上树后,先选一个自己最称心的枝丫,或骑或坐在上面,然后目光在双臂能及的范围内不停地搜索熟透的枣子。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偶尔遇到一颗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枣子,我们就不忍这么奢侈了。总要拿在手里炫耀一番,然后再慢慢享用。【乙】
⑤最兴奋的是站在树枝上冲着远处的小伙伴们大喊:“快来呀!晃枣子(树)喽!”立刻,冲锋陷阵般,小伙伴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于是我和玩伴们高呼:“一,二,三!”便一起拼命晃动树枝。这时,枣子冰雹似的往下落。小伙伴们在地上不停地捡着,有的干脆撩起衣襟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地接着。不到几分钟,他们个个都能满载而归。
⑥其实许多小伙伴家都有枣树,但不知为什么,他们家的枣树总没有李奶奶家的好吃。脆生生、甜津津的滋味,至今仍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枣子。【丙】每每忆起这棵枣树,仿佛总能看到李奶奶佝偻着身子为我们摘枣子,嘱咐我们不要磕着绊着的情景。而令我困惑的是,这棵树似乎永远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枣子,无论我们怎样暴殄天物,任意挥霍,可总也糟蹋不完。
⑦一次,我因摇晃树枝太卖力,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虽然没弄伤哪里,但因此事,邻居李叔叔几次要把枣树锯掉,可李奶奶坚决反对,李奶奶的理由是:以后孩子们到哪儿吃这么好的枣子?夏天到哪儿避暑去?其实我们知道,邻居李叔叔要锯树,更多的是为李奶奶着想,因为枣树的存在,李奶奶实在被折腾得够呛。【丁】为这些事,小伙伴们没少挨揍,好在每次都有李奶奶护着,都能化险为夷。最终,李叔叔依李奶奶建议,把靠水边的一些枝桠锯掉了。
⑧后来,我们渐渐长大,一个个如雏鹰飞离枣树。奇怪的是,枣树也没了当年的那份活力,日渐枯萎。再后来,李奶奶病故了,草房拆了,奄奄一息的老枣树也被锯掉了。
⑨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遇见很多人,他们平凡而普通,如同指尖的烟火,忽明忽暗,最后沦为一抹灰烬。而李奶奶不同,李奶奶如北斗,闪耀着我的整个人生。
⑩童年就这样随时光的推移成了记忆中最珍贵的宝盒,时光一去不复返,那带着稻香和泥土清香的气息,以及那挥之不去的枣树情节:和蔼可亲的李奶奶、儿时的玩伴、乡村的田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成为我心中的羁绊。
而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地挂在枣树上,满满的,不曾凋谢……
(1)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______(2分)
小伙伴们整天在树上树下叽叽喳喳,闹得喜欢安静的李奶奶无法安生,还常常顺着枣树爬到李奶奶的屋顶上练飞檐走壁,因功夫不到家,常把李奶奶的草房顶练出一个个大窟窿。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 阅读文章,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段落 主要内容
第②段 一到酷暑焦躁的盛夏,我们便在枣树上避暑
第③段 A ______
第⑤段 站在枣树枝上为孩子们晃枣吃
第⑦段 B ______
第⑧段 后来,李奶奶病故后,奄奄一息的老枣树被锯掉
(3) 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 说说文章以“屋后的枣树”为标题的作用。(4分)
六、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0.阅读下列文字,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2分)
(1) 鲁迅写人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请根据《朝花夕拾》书中两处描写填出对应的人名。
①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______)
②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______)
(2) 【材料链接】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根据材料提示,请简要叙述作者儿时发生了什么冲突?(2分)
(3) 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两个人物不能入群?请选出人物并说明理由。(2分)
双喜 阿长 范爱农 衍太太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1.秋天,我们会与谁相遇?也许是一片落叶,也许是一丛秋菊;也许是一种心境,也许是一缕遐思;也许是初识的新朋友,也许是阔别的旧相知……请以“相遇在金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班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上海市普陀区中远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B(A项“确凿”的“凿”应读záo,“应和”的“和”应读hè;C项“攲斜”的“攲”应读qī,“抖擞”的“擞”应读sǒu;D项“棱镜”的“棱”应读léng,“着落”的“着”应读zhuó)
2.D(A项“自做主张”应为“自作主张”,“各得奇所”应为“各得其所”;B项“云宵”应为“云霄”,“人迹罕致”应为“人迹罕至”;C项“翻来复去”应为“翻来覆去”,“绝然不同”应为“截然不同”)
3.A(“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不能用于形容“全村男女老少”)
4.A(鲁迅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十分反感,并非“觉得其中有可以效仿的故事”)
二、默写
5.(1)断肠人在天涯(2)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诗歌鉴赏
6.(1)D(尾联并未用典,且诗歌描写的是冬末春初的景象,并非“春夏之交”)(2)旅人前行的路
四、文言文阅读
7.(1)①相比,比拟②用③停止(2)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3)甲文中的谢道韫聪慧机敏,富有才情,以“柳絮因风起”生动形象地描摹雪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乙文中的谢安善良仁厚,富有同情心,年仅七八岁就劝谏兄长不要过度惩罚老翁,体现出体恤他人的品质。
五、现代文阅读
8.(1)憔悴(2)插叙结构:补充交代母亲喜欢花的背景,与后文母亲侍弄的花因“我”瘫痪而枯死形成对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内容: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却为了照顾“我”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3)C(4)题目既指在秋天怀念身患重病、离世的母亲,也指在母亲的影响下,“我”在秋天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学会坚强面对生活,寄托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感激之情。
9.(1)D(2)A:午饭过后,我们抢着爬上枣树,挑选称心的枝丫坐着,搜寻、享用熟透的枣子B:“我”从枣树上摔下,李叔叔想锯树,李奶奶坚决反对并护着我们,最终只锯掉靠水边的枝桠(3)运用“伸”“张”“飞”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我们”在树上吃枣的敏捷动作,“嘎嘣”一词模拟出枣子的清脆口感,突出了童年在枣树下的欢乐与自由。(4)“屋后的枣树”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串联起童年与小伙伴们在枣树下的欢乐时光、李奶奶对“我们”的关爱等往事;枣树象征着童年的美好回忆和李奶奶的慈爱,寄托了作者对童年、对李奶奶的怀念之情;标题简洁明了,吸引读者探究与枣树相关的故事。
六、名著阅读
10.(1)①陈莲河②范爱农(2)作者儿时渴望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强迫先背诵《鉴略》,导致看会的兴致被冲淡,体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因封建教育观念产生的冲突。(3)双喜和衍太太不能入群。理由:双喜是《社戏》中的人物,并非《朝花夕拾》中的角色;衍太太为人虚伪、自私自利,教唆孩子做坏事,并非“温馨的回忆”中的正面形象,不符合群名主旨。
七、作文
(以“相遇在金秋”为题写作,要求不少于600字,避开真实人名、班名、校名,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