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专题训练:选择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专题训练:选择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8 00:0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专题训练:选择题
1.有学者评价“在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代,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能体现这一“情愫”的是()
A. 《资政新篇》 B. 《天朝田亩制度》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范文澜在《中国史纲要》中写道:"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中国……从此发生了根本变化。”这里的“根本变化”主要是指( )
A. 中国被迫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 B. 有识之士开始将目光转向西方
C.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3.《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均有“修约”条款,由此引起后续交涉。这最终导致了()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起义 C. 三元里人民抗英 D. 英国攻陷定海
4.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西方侵略者领导和指挥的“洋枪队”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这说明()
A. 太平军已攻陷北京城 B. 清军已没有抵抗能力
C. 外国势力开始侵华 D.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5.历史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下列说法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金田起义 B. 永安建制 C. 北伐西征 D. 天京事变
6.英国殖民者在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在广州、上海等五处通商的权利后,又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获得了在汉口、南京等十一处通商的权利。由此可见,殖民者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 打开中国市场 B. 镇压农民起义 C. 获得大量赔款 D. 惩罚清朝政府
7.攻克永安后,太平军刊印了营规:令军兵男妇不得入乡造饭取食,毁坏民房,掳掠财物及搜操药材铺户和州府县司衙门。该举措旨在()
A. 获得人民支持 B. 重建领导机构 C. 建立政权组织 D. 解决土地问题
8.“英法起祸端,火烧圆明园。沙俄割领土,一百五十万。”此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设计了“6.26”禁毒教育宣传活动之先进人物篇。下列最适合入选的是()
A. 戚继光 B. 关天培 C. 林则徐 D. 邓世昌
10.2024年12月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中的猴首、牛首、虎首、猪首在澳门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展出。展览很受关注,当天线上预约已满。圆明园兽首流失海外是由于()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它(第二次鸦片战争) 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华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 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2.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材料中中国的“界碑”是指()
A. 近代史的开端 B. 人民禁烟斗争胜利 C. 近代化的起步 D.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13.1839年,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将存储的鸦片“尽数缴官”,并具结保证不再私运鸦片,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这说明林则徐()
A. 坚决维护民族利益 B. 重视巩固西北边防 C. 禁烟得到民众支持 D. 积极传播西方思想
14.在谈到道光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A. 广州 B. 香港岛 C. 台湾 D. 辽东半岛
15.“从这一条约开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英国部分实现了其战争目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掠夺中国的中心。”“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望厦条约》 C. 《虎门条约》 D. 《黄埔条约》
16.“甲午一战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国人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 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这反映出()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 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增强
C. 战败推动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D. 戊戌变法不符合中国国情
17.康有为1899年从美洲回国途经某地时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与此诗相关的史事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戊戌变法的失败
C. 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 D. 义和团运动兴起
18.20世纪初在中国爆发了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群众运动。这场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野心。这场运动是()
A. 禁烟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三元里斗争 D. 太平天国运动
19.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思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A. 自强求富 B. 实业救国 C. 变法图强 D. 民主共和
20.学者陈旭麓认为:“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群体意义的觉醒”()
A.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B.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D.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1.《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至北京,舆论哗然。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8省在京会试举人上呈“万言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轰动京城。这一事件史称()
A. 殿试献策 B. 诏定国是 C. 公车上书 D. 策划勤王
22.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件,史论是对其价值、影响的分析或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A.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
B.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推行“废藩置县”政策
C.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
D.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3.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
A. 平均地权 B. 君主立宪 C. 实业救国 D. 民主共和
24.著名史学家戴逸在研究戊戌变法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哪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的重要意义在于()
A. 挽救民族危机 B. 促进经济发展 C. 开启民智觉醒 D. 加速政治革新
25.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以下人物事迹与对应的历史时期正确的是()
A. 林则徐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时期 B. 邓世昌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戊戌变法时期 D. 聂士成天津保卫战——中法战争时期
26.1905年,邹容病逝狱中,《革命军》再引万众瞩目;陈天华的革命檄文《警世钟》《猛回头》亦再引万人传诵,甚至被“奉为至宝”。这表明,当时()
A. 清朝统治全面崩溃 B.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 辛亥革命席卷全国 D. 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27.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众群体,义和团(运动)显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可见,该运动()
A.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 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宣传了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 D.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8.19世纪末,维新派创办《时务报》,宣传变法思想;革命派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这些活动表明()
A. 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B. 新文化运动兴起
C. 民族危机推动救亡探索 D.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9.1898年时任白层渡厘金总办的吴嘉端不负谭嗣同所望,在贞丰文昌宫内创办仁学会,以谭嗣同的《仁学》为指导思想,宣传变法。仁学会被誉为“创贞丰新学之渐,开盘江风气之先”。与该学会成立有关的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功
30.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不仅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还主动接触西方军事训练体系,将西方军事体操引入中国,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这一举措()
A. 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B. 完全取代传统武术训练
C.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D. 革新了封建军事制度
31.中法战争中,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民族英雄是()
A. 刘永福 B. 刘锦棠 C. 冯子材 D. 沈葆桢
32.1900年7月,英美各大报纸相继刊电,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诸多血腥细节。英美媒体这一行为旨在()
A. 制造侵华借口 B. 助推革命浪潮 C. 宣扬西方观念 D. 传播近代科技
33.“事实上,洋务派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并没有一个事先的一定之规,洋务学堂也是随事情之来而被道接受外国侵略者的改造,一项一项兴办起来的。”材料强调洋务运动()
A. 是顺应现实之举 B. 促进教育近代化 C. 培养了新式人才 D. 传播了西方文化
3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制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也。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材料中的“物质改革”和“政治改革”分别指的是()
A.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B.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C.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D.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35.孙中山曾提出:谁做总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制度。制约的不仅是袁世凯,而是清除两千年来封建专制之余毒,非一朝一夕所能为,恳请诸位同志勿执着于一职一位的得失,而应致力于创立深入人心的用法律捍卫之革命制度。为此孙中山主持制定了()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36.《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05年8月,经过十年零星的和不协作的行动之后,运动的各个山头都联合组成了一个单一的反清组织”。材料中联合组成的“反清组织”()
A. 选举孙中山为该组织的总统 B. 是中国首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 将《新青年》作为其机关报 D.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解散
37.202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的日子。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以“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唤醒民族觉醒。下列属于孙中山先生历史功绩的是()
A.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B. 提出三民主义
C. 领导萍浏醴起义 D. 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
38.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派亲信在上海火车站刺杀改组国民党的宋教仁,这些行为()
A. 说明袁世凯已经复辟了帝制 B. 加快了北洋军阀的割据
C. 标志着护国战争的彻底失败 D. 反映了袁世凯独裁野心
39.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按照孙中山的命令自上海潜回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司令部,宣布江西独立。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重庆等地也纷纷举兵讨袁,宣布独立。上述事件发生的原因是袁世凯()
A. 解散国会 B. 建立独裁统治 C. 迁都北京 D. 镇压护国战争
40.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事件。前者通过上书皇帝推动变法,后者则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帝制。这表明两者的区别是()
A. 是否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 B. 是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 是否要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 是否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41.黄兴为在1911年4月某场起义中牺牲的烈士撰写挽联。上联为: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下联为: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挽联纪念的起义()
A. 加快了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B. 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
C. 促成了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D. 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序幕
4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文章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A. 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B. 封建专制的政治基础稳固
C. 思想解放潮流闸门打开 D. 民主共和道路的艰难曲折
43.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这表明辛亥革命()
A. 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B. 开创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先河
C.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 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局限性
44.为实现下面檄文中“以拯吾民”的理想,革命者进行的斗争是()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宇存耶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A. 护国战争 B. 北伐战争 C. 二次革命 D. 辛亥革命
45.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派亲信在上海火车站刺杀改组国民党的宋教仁,这些行为()
A. 说明袁世凯已经复辟了帝制 B. 加快了北洋军阀的割据
C. 标志着护国战争的彻底失败 D. 反映了袁世凯独裁野心
46.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是()
A. 电视剧 B. 话剧 C. 研究著作 D. 志士手稿
47.漫画是对历史生动的反映,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48.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为此,他们主张()
A. 扶清灭洋 B. 尊孔复古 C. 实业救国 D. 民主与科学
49.某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对传统伦理价值展开批判,使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觉醒。这一论述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
A. 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 推动了思想领域的革新
C. 直接促成五四运动爆发 D.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50.北洋政府决定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全国学联立即号召和组织各地学生投入拒签和约的斗争,工人群众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得亦非常坚决。他们表示:“签字而山东亡,山东亡而全国随之,亡国大难迫于眉睫。吾同胞忍坐视家国之亡而甘心作奴隶乎?”与材料相关的是()
A. 戊戌变法 B. 五四运动 C. 一二·九运动 D. 西安事变
51.“中国革命……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仅有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材料揭示了()
A.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B. 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D. 民主制度建立的艰难
52.鲁迅的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因试图推翻清政府被捕,在狱中他宣扬“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段剧情意在()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3.1919—1920年,全国学生刊物有400多种,刊登内容均采用白话文;一些著名的老牌刊物也改用白话文刊登作品。材料表明()
A. 民主科学成为时代的呼声 B. 传统文化滋养了新文学发展
C. 文化出版助力白话文普及 D. 文学革命促进国民思想觉醒
54.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契机,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A. 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 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55.1919年6月,上海商学工报联合会成立并通电全国:“北京政府庇护卖国诸贼,主签亡国条约。北京学生为国请命……此间工商界全体,于本日起一律辍业一日,誓不反顾,乞与应援。”材料所述的史事是()
A. 义和团运动 B. 护国运动 C. 护法运动 D. 五四运动
56.1915年一位《新青年》杂志的读者提到:“它的出现像一声雷鸣,把我们从骚扰不宁的梦中震醒了。”这主要是因为《新青年》()
A. 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B. 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倡导“实业救国”道路 D. 宣传民主与科学新思想
57.《中共一大百年回望》中写道:“这个在寻常日子召开的、在当时报纸上没有一点报道的会议,无声却有力地在风雨如晦的中国大地上炸响了开天辟地的惊雷,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写下了光辉的起笔。”这个会议的召开()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C. 确定反帝反封建的奋斗目标 D.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58.某著作把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秩序的崩溃,第二阶段是改良与革命,第三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探索。请你为作者补充第三阶段的史料加以论证,恰当的是()
A. 清政府创办近代海军 B. 严复宣传了维新思想
C. 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D.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59.“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材料最能体现的建党精神是()
A.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B.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C. 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D.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60.五四运动前夕,一个崭新的社会力量——中国无产阶级已经崛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引起了先进中国人的注意。五四运动促成了两者的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新纪元。其中“中国革命新纪元”指()
A.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在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代,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文献,它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起大同社会,这显然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B项正确;《资政新篇》的核心是发展资本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与“洪秀全”不符,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性质从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步入近代,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是战争的结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开始将目光转向西方,但不是根本变化,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材料与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无关,且此时是开始解体,不是完全,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据题干“《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均有"修约"条款,由此引起后续交涉。”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西方列强便以《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均有"修约"条款,希望通过修约满足心理预期。结果被清政府拒绝,由此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A项正确;太平天国起义是农民起义,与"修约"条款无关,排除B项;三元里人民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与"修约"条款无关,排除C项;英国攻陷定海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与"修约"条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洋枪队”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D项正确;太平军并没有攻陷北京城,排除A项;“洋枪队”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并不是指清军没有抵抗能力,排除B项;鸦片战争时期外国势力开始侵华,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结合所学可知,陈旭麓的评价指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旨在反封建,但其自身仍带有封建色彩。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层内部的封建思想和权力争夺。这一事件表明,尽管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其内部仍然存在封建式的权力结构和斗争方式,无法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起点,主要体现了反封建的性质,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项;永安建制是太平天国在永安建立政权的过程,虽然有一定的封建化倾向,但不如天京事变明显,排除B项;北伐西征是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主要体现了其扩张和反清的性质,与封建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五处通商”和“十一处通商口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在中国获取的通商口岸,比鸦片战争后有所增加,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由此殖民者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镇压农民起义与清政府维护统治相关,与殖民者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不符,排除B项;战争赔款,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只是反映通商口岸的增加,排除C项; 列强侵华的主要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惩罚”清朝政府,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攻克永安后,太平军刊印了营规:令军兵男妇不得入乡造饭取食,毁坏民房,掳掠财物及搜操药材铺户和州府县司衙门”可知,太平军的这一举措旨在严明军纪,获得人民支持,A项正确;重建领导机构发生在天京事变之后,排除B项;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C项;为了解决土地问题,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英法起祸端,火烧圆明园。沙俄割领土,一百五十万。”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我国西北和东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B项正确;鸦片战争不涉及法国和沙俄,只有英国,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清政府与日本之间的战争,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之后签订《辛丑条约》,不涉及割地,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禁毒”及所学可知,1839年6月,担任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将在广州收缴的鸦片集中在虎门滩进行了集中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因此林则徐与材料中的“6.26”禁毒教育宣传活动最吻合,C项正确;戚继光领导了抗倭斗争,捍卫了国家主权,排除A项;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项;邓世昌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指挥致远舰,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包括十二兽首铜像等大量珍贵文物被洗劫,之后被列强带往海外,C项正确;鸦片战争主要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重点是在通商、割地赔款等方面,并未涉及对圆明园的劫掠,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主要围绕朝鲜半岛以及中国黄海、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展开,结果是签订《马关条约》,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联合侵略中国,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瓜分中国等,联军侵华期间烧杀抢掠,但圆明园兽首在此之前就已因第二次鸦片战争被劫掠流失,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它(第二次鸦片战争) 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日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据材料“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A项正确;人民禁烟斗争胜利是指虎门销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近代化的起步是指洋务运动,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是指《辛丑条约》的签订,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A
【解析】据题干“1839年,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将存储的鸦片‘尽数缴官’,并具结保证不再私运鸦片,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在广州强制收缴鸦片、严令禁烟的行动,直接目的是遏制鸦片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严重危害,保护国民健康和国家利益。这体现了其坚决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立场,符合材料中“誓与此事相始终”的决心,A项正确;林则徐的活动集中在广州禁烟,与西北边防无关。他后来虽被贬至新疆,但这是禁烟事件后的经历,与题目所述时间无关,排除B项;虽然历史记载中虎门销烟有一定民意基础,但题目材料仅描述了林则徐的个人行动,未提及民众态度。因此,此选项缺乏直接依据,排除C项;林则徐曾组织翻译西方书籍(如《四洲志》),但材料中仅体现其禁烟举措,未涉及传播西方思想的内容。因此此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的皇帝是道光帝。“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意思是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所以这里说的“土地”是指香港岛,答案选B。
1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从这一条约开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英国部分实现了其战争目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掠夺中国的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被迫打开国门,A项正确;《望厦条约》《虎门条约》《黄埔条约》并未涉及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一战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国人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清晰表明甲午战败后,国人因看到日本经明治维新实现自强并战胜中国,从而推动更多中国人去学习西方, C项正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确实是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签订带来的影响,但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国人因甲午战败对日本自强的领会,进而以强敌为榜样去学习西方,并非突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 A项;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增强,这是客观事实,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也能体现这点,然而题干核心是甲午战败后国人的反应,即受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变强的触动,转而向西方学习,并非单纯阐述日本国力增强,排除 B项;题干中完全没有涉及戊戌变法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途经马关时,因联想到甲午战败的屈辱而作诗。诗中“过马关”直接指向《马关条约》的签订地——日本马关(今下关)。《马关条约》签订于甲午战争后(1895年),康有为1899年途经此地,触景生情,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与“马关”无关,排除A项;戊戌变法失败发生于1898年,但诗中未涉及变法内容,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但与此诗的历史背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20世纪初”“扶清灭洋”和“打乱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野心”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爆发,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对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义和团虽然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B项正确;禁烟运动发生于1839年,主要是林则徐领导的销毁鸦片行动,与“20世纪初”“扶清灭洋”无关,排除A项;三元里斗争发生在1841年(19世纪),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20世纪初”“扶清灭洋”不匹配,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时间为1851-1864年(19世纪),主张推翻清朝,口号与“扶清”矛盾,不符合题干,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C
【解析】据题干“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图强”直接对应维新派通过政治改革(如君主立宪)实现国家富强的核心主张,C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目标,与政治改革无关,排除A项;“实业救国”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救国思想,与题干中“君主立宪”这一政治主张不符,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革命派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目标,与维新派保留君主的立场矛盾。题干明确强调“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激化,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公车上书、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等方式,广泛宣传维新思想,呼吁变法图强。这一过程使救亡图存的思想迅速传播,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动摇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的影响,而甲午战争(1894-1895年)后的“群体觉醒”主要表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尚未涉及对封建礼教的系统批判,排除A项;题干中“群体意义的觉醒”强调的是思想或政治层面的群体行动(如维新派呼吁变法),而非经济发展,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的是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主张通过君主立宪制挽救危局,而非“革命”(推翻清政府),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C
【解析】据题干“《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至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8省在京会试举人上呈‘万言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和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起联名上书,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项正确;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层级,由皇帝亲自主持,与题干中举人们联名上书的政治请愿行为无关,排除A项;“诏定国是”指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实行变法,是维新变法开始的标志,晚于“公车上书”,排除B项;“策划勤王”指维新派试图借助地方势力挽救光绪帝的行动,发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件,史论是对其价值、影响的分析或判断,“甲午中日战争使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是对甲午战争影响的评价,属于史论,D项正确;“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这仅描述了历史事件本身(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是客观事实,属于史实,排除A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推行‘废藩置县’政策”这仅描述了具体政策内容,是客观事件陈述,属于史实,排除B项;“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这仅描述了事件的发生(会议召开时间、地点),是客观事实,属于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近代著名实业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发展实业(如棉纺织、钢铁)实现救国,即“实业救国”,C项正确;“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内容,与实业无关,排除A项;“君主立宪”是维新派政治主张,张謇虽曾参与立宪运动,但题干未涉及政治制度,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革命派主张,与题干经济主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晰体现出戊戌变法让人们从封建闭塞状态中觉醒,开启民智,与题干表述相符,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戊戌变法在抵御外敌、挽救民族危亡方面的具体作用,主要强调的是对人们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文本描述没有涉及戊戌变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内容,重点在思想层面,排除B项;题干没有围绕政治制度革新、政治变革进程加速等方面展开,主要聚焦思想觉醒,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世昌在1894年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属于甲午战争(1894—1895年)时期,B项正确;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早于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排除A项;大生纱厂创办于1895年,戊戌变法是1898年发生的,排除C项;聂士成牺牲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天津保卫战,中法战争起止时间是1883—188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邹容、陈天华”的信息,结合所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D项正确;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政府统治结束,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无关,排除B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7.【答案】B
【解析】据题干“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众群体,义和团(运动)显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和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主要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展现了中国民众顽强的反帝爱国精神,B项正确;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是《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借口之一,不能直接说运动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A项;宣传自由民主共和思想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如辛亥革命等,义和团运动没有体现自由民主共和思想,排除C项;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帝爱国的武装斗争,并非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2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维新派创办《时务报》,宣传变法思想;革命派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维新派通过《时务报》宣传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试图通过制度改良挽救民族危亡;革命派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族国家。因此,活动反映了民族危机推动救亡探索,C项正确;洋务运动主要集中于19世纪60-90年代,但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已暴露其局限性,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以《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主张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文化,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始于十月革命(1917年)后,以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为标志,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898年”“谭嗣同的《仁学》”“宣传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有关。谭嗣同是维新派代表人物,其著作《仁学》主张变法图强,与维新运动直接相关,B项正确;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侧重技术革新,与变法无关,排除A项;辛亥革命(191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1915年后)属思想文化革新,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洋务派将西方军事体操引入中国,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训练体系相关举措,有利于提升军队士兵身体素质等,进而提高军队战斗力,C项正确;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是1905年科举制废除时,与题干时间和内容无关,排除A项;“完全取代”表述过于绝对,传统武术训练在当时依然存在,排除B项;洋务派只是学习西方军事训练体系部分内容,并未革新封建军事制度,封建军事制度依然存在诸多弊端,排除D项。故选C项。
3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1885年初,法军在越南北部向清军大举进攻,直逼中越边境的镇南关,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积极备战,于3月取得镇南关大捷,并乘胜收复越南谅山等地,扭转了整个战局,C项正确;刘永福是黑旗军领袖,曾参与抗法斗争(如纸桥战役),但未直接指挥镇南关战役,排除A项;刘锦棠是湘军将领,主要参与收复新疆(左宗棠部下),与中法战争无关,排除B项;沈葆桢是晚清洋务派官员,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但未参与中法战争前线指挥,排除D项。故选C项。
3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00年7月,英美各大报纸相继刊电,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诸多血腥细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需要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出兵理由。通过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血腥细节,可以激起本国国内民众的愤怒情绪,为军事行动营造舆论氛围,从而为进一步侵华提供借口。从历史事实来看,八国联军正是以镇压义和团、保护在华利益等借口出兵的,A项正确;1900年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即中国人民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以及阶级矛盾中的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中国并没有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排除B项;英美媒体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血腥细节,这种行为并非是为了宣扬西方观念,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即为了侵华服务,排除C项;传播近代科技主要是通过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果、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途径,英美媒体此次的行为与传播近代科技毫无关系,其核心意图是为其侵华行动制造舆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出洋务派培养人才“没有事先的一定之规”,洋务学堂是“随事情之来”“被逼迫接受外国侵略者的改造”而兴办的。这表明洋务运动的举措(如办学堂、培养人才)并非预先规划,而是在列强入侵的现实压力下,为应对统治危机而被动采取的措施, A项正确;材料核心并非强调其客观影响,而是强调办学的“被动性”和“随机性”,排除 B项;材料中“并没有一个事先的一定之规”“一项一项兴办起来”的表述,侧重说明人才培养的过程缺乏系统性,而非强调培养人才的结果,排除 C项;材料重点描述的是洋务派办学的被动性和随机性,而非文化传播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3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制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也。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和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属于“物质层面”(器物)的改革,试图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实现自强求富;甲午战后,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起维新变法,试图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B项正确;维新变法是政治制度层面的改革,并非“物质改革”(器物层面),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文化等,和李鸿章主导的“物质改革”性质不同,而材料说的政治改革是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排除 A项;辛亥革命不是康有为发起的政治改革,材料中明确是康有为倡导的政治改革,排除C项;维新变法不是“物质改革”,新文化运动侧重思想文化层面,不是政治制度改革,且和康有为无关,排除 D项。故选B项。
35.【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主持制定的。它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符合题干中创立革命制度、清除封建专制余毒的表述,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与孙中山无关,排除A项;《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改革方案,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等,排除B项;《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文件,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等内容,与孙中山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05年8月,经过十年零星的和不协作的行动之后,运动的各个山头都联合组成了一个单一的反清组织”和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倡导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项正确;中国同盟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而非“总统”,排除A项;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排除C项;中国同盟会并没有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解散,而是在辛亥革命后,随着形势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3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其重要历史功绩,B项正确;“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派(如李鸿章等)为代表,和孙中山无关,排除A项;“领导萍浏醴起义”的是刘道一、蔡绍南等,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孙中山未直接领导,排除C项;“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是袁世凯等北洋军阀势力所为,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派亲信在上海火车站刺杀改组国民党的宋教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孙中山筹划了责任内阁制,而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导致宋教仁案发生,因此可得出这些行为反映了袁世凯独裁野心,D项正确;1913年,袁世凯还没有复辟帝制,排除A项;北洋军阀的割据是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护国战争是1915年12月爆发的,与题干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9.【答案】B
【解析】据题干“1913年、纷纷举兵讨袁”和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上台之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妄图独裁专制,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斗争,B项正确;解散国会在1914年初,排除A项;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想要独裁专制的野心尚未暴露,排除C项;护国战争爆发是在1915年底,排除D项。故选B项。
4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事件。前者通过上书皇帝推动变法,后者则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帝制”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而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二者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有本质区别,前者维护君主制框架下的改良,后者追求彻底的共和革命,C项正确;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与革命,都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排除A项;戊戌变法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措施,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因此发展资本主义是二者的共同目标,而非区别,排除B项;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以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举措,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近代化,二者均属于中国现代化探索的重要环节,排除D项。故选C项。
4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 年 4 月,黄兴率领一百余名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展示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 B项正确;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1905 年,而材料中提及的起义是 1911 年 4 月的黄花岗起义,排除A项;黄花岗起义发生在广州,主要影响在于精神鼓舞层面,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B项。
4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建立后,社会秩序仍然很混乱,表明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鲁迅的观点,体现不出民众参政,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因此封建专制的政治基础稳固说法错误,排除B项;思想解放潮流闸门打开,与辛亥革命相关,而与题干“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3.【答案】D
【解析】据题干“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和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党人在起义胜利后,不相信自身力量,却把希望寄托在反对革命的旧官僚身上,这反映出革命党人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种局限性为辛亥革命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与题干所描述的事件相契合,D项正确;尽管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但题干未直接体现这一结果,排除A项;“开创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先河”是辛亥革命的宏观意义,但题干事件突出的是其内部问题,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思想层面的内容,而是聚焦权力结构的局限性,排除C项。故选D项。
4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宇存耶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可知,“万户涕泪”的原因指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公开称帝,宣布于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废除民国纪元,改为洪宪元年。蔡锷等人发动护国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梦,A项正确;北伐战争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与题干中袁世凯称帝不符,排除B项;二次革命是1913年孙中山发动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战争,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而起,与题干反映的袁世凯称帝不符,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题干中袁世凯称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派亲信在上海火车站刺杀改组国民党的宋教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孙中山筹划了责任内阁制,而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导致宋教仁案发生,因此可得出这些行为反映了袁世凯独裁野心,D项正确;1913年,袁世凯还没有复辟帝制,排除A项;北洋军阀的割据是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护国战争是1915年12月爆发的,与题干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志士手稿是直接由参与或见证辛亥革命的人士撰写的原始资料,是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D项正确;电视剧、话剧是后人编写演绎的艺术作品,虽然可能反映历史事件,但并非直接记录或产生的原始资料,因此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AB项;研究著作是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属于二手史料,而非直接记录事件的原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47.【答案】C
【解析】据题干漫画中“三从四德”“纲常礼教”等元素被打破,以及“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相关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旧道德等,对封建传统思想文化展开猛烈冲击,与漫画反映内容契合, C项正确;戊戌变法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资产阶级改良,未着重批判封建礼教等内容,排除A项;辛亥革命主要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侧重于政治革命,并非以批判封建礼教为突出内容,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统治,重点不是批判封建礼教,排除D项。故选C项。
4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发了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了国民的独立人格,D项正确;“扶清灭洋”是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侧重排外,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尊孔复古”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保守派的主张,与先进知识分子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的内容不符合,排除B项;“实业救国”属于经济救国策略,未涉及思想层面,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4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对传统伦理价值展开批判,使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觉醒。”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的核心是提倡“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旧道德,旨在打破旧思想的束缚,推动思想解放。题干所述“青年知识分子觉醒”正是思想革新的结果,新文化运动通过批判传统,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确实批判传统伦理(如儒家思想),但并未“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如对白话文的推广也包含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且题干未体现“全面否定”的表述,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1919年)提供了思想准备,但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题干未提及此事,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后期(约1919年后)确实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但题干强调“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50.【答案】B
【解析】题干中“巴黎和约”“学生拒签”“工人斗争”等关键词指向1919年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爆发,学生和工人成为主力,反对北洋政府签约,要求维护国家主权,B项正确;戊戌变法(1898年)是维新改良,与反帝爱国无关,排除A项;一二·九运动(1935年)针对日本侵华,当时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不是北洋政府,材料是抗日战争之前,排除C项;西安事变(1936年)是逼蒋抗日,与巴黎和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1.【答案】C
【解析】据题干“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仅有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残余仍存,仅制度革新不够,需思想文化革新,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C项正确;洋务运动与思想文化革新无关,排除A项;材料非强调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排除B项;题干侧重思想问题,非民主制度建立艰难,排除D项。故选C项。
52.【答案】A
【解析】据题干“革命者夏瑜因试图推翻清政府被捕”“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夏瑜的宣言直接否定封建皇权“家天下”的专制本质,主张政权归属全民(“是我们大家的”),这与民主思想中“主权在民”的理念高度契合。鲁迅通过夏瑜这一革命者形象,批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呼吁民众觉醒并争取政治权利,因此,该剧情意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A项正确;夏瑜的行为冲击了封建伦理(如忠君思想),但宣言本身聚焦政权归属问题,未涉及道德或文学改革,排除BD项;小说中“人血馒头治病”情节体现民众迷信愚昧,但夏瑜的宣言未直接关联科学议题,排除C项。故选A项。
5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19—1920年,全国学生刊物有400多种,刊登内容均采用白话文;一些著名的老牌刊物也改用白话文刊登作品”可知,题干指出1919—1920年全国学生刊物大量采用白话文,老牌刊物也改用白话文,这说明文化出版助力白话文普及,C项正确;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但与题干中白话文使用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传统文化滋养新文学不符合史实,因新文化运动主张批判旧文化,排除B项;促进国民思想觉醒是文学革命的深层影响,但题干未直接提及思想觉醒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54.【答案】D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工人阶级等广泛参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种思想传播和阶级基础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思想条件和阶级条件,符合题意,D项正确;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主要是在中共成立后,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与题干“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关联不大,排除A项;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性质,题干未强调其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强调的是对共产主义及中共诞生的作用,排除B项;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5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1919年6月”“上海工商界全体辍业一日”“北京学生为国请命”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所述的史事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始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6月发展为全国性罢工、罢市,工人阶级参与成为重要特征,D项正确;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排除A项;1915-1916年的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称帝,排除B项;1917-1922年的护法运动维护《临时约法》,排除C项。故选D项。
5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它的出现像一声雷鸣,把我们从骚扰不宁的梦中震醒了。”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的出现唤醒国人,因其宣传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阵地,主张“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反对封建旧思想,D项正确;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排除A项;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排除B项;实业救国为民族资本家主张,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7.【答案】D
【解析】据题干“《中共一大百年回望》”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D项正确;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项;推动国共合作的是1923年中共三大,排除B项;反帝反封建的奋斗目标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是指1912—1949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体现了知识分子和民众对民主、科学的探索,符合第三阶段特征,C项正确;清政府创办近代海军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属于第一阶段“传统秩序的崩溃”,排除A项;严复宣传了维新思想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属于第二阶段“改良与革命”,排除B项;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属于第二阶段“改良与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59.【答案】A
【解析】据题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和所学知识可知,“主义真”体现对真理的坚持,“不动摇我们的信仰”体现对理想的坚守,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契合,A项正确;题干中未体现依靠群众以及勇于胜利相关内容,排除B项;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在题干誓言里无对应体现,排除C项;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并非题干誓言所表达的建党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6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五四运动促成了两者的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新纪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首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而且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此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阶级、思想等方面的准备,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五四运动则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中国革命新纪元”指新民主主义革命,C项正确;“近代化早期探索”主要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与五四运动不符,排除A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辛亥革命,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前,不符合“中国革命新纪元”,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年后,时间上与五四运动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第1页,共2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