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全真模拟测试卷
物 理
(测试范围:第1-3章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2024八上·茂名期中)下列是某同学在学习“长度与时间单位换算”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
A.0.7m=0.7×100=70cm B.5.3m=5.3×100cm=530cm
C.30min=30min×60=1800s D.2h=2×60=120min
2.(2024八上·龙华期中)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3.(2024八上·兴宁期中)正常的暖水瓶,其瓶胆的夹壁中是真空的。小明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想判断真空是否能传声。在以下几组比较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
A.用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与不塞瓶塞进行试听对比
B.把同一个暖水瓶,放在远处和近处进行试听对比
C.分别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暖水瓶进行试听对比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两个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同一个暖水瓶中进行试听对比
4.(2024八上·大冶期中)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图像,从0时刻开始计时,则关于它们的运动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时,乙在甲的前面,甲运动4s追上乙
B.甲乙同时出发,乙运动2s追上甲
C.甲乙在出发后都做匀速运动,且
D.甲比乙先出发2s,甲运动4s和乙相遇
5.(2024八上·赫章期中)下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乙音色相同 B.甲和丙音调相同
C.甲和丁音调相同 D.丙和丁响度相同
6.(2024八上·东坡期中)如图所示,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正确的是( )
A. B.
C. D.
7.(2024八上·中方期中)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8.(2024八上·名山期中)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是大自然中部分“水循环”示意图,水循环造就了雪山和湖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光照射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液化成为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C.小水滴在高空遇到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冰雹
D.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形成降雪
9.(2023八上·雷州期中)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深受观众喜爱,它用朗读的方式来传达一种精神力量。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10.(2024八上·榆树期中)“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为探索浩瀚宇宙做出了中国贡献。下列物体长度最大的是( )
A.地球半径 B.火星半径
C.太阳系半径 D.“天问一号”探测器高度
11.(2023八上·正定期中)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受同学们喜爱.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
A.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B.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
C.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 D.冬季在手上涂抹油脂护手霜
12.(2024八上·湖南期中)如图1所示。交警正在使用超声波测速仪进行测速。超声波测速仪可以定向发出脉冲超声波,也可以接收从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分析超声波信号,可以计算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图2是某次测速发出两个脉冲超声波和接收到两个脉冲超声波的情景。、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分别是、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被测汽车正在驶离测速仪,速度大小约为40m/s
B.被测汽车正在驶向测速仪,速度大小约为40m/s
C.被测汽车正在驶离测速仪,速度大小约为31m/s
D.被测汽车正在驶向测速仪,速度大小约为31m/s
13.(2021八上·江都期中)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 依据()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14.(2021八上·卢龙期中)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温度为48℃的海波的状态是( )
A.一定是液态 B.一定是固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三种状态都可能
15.(2024八上·泸县期中)在农村,夏天的池塘旁,蜻蜓点水是常见现象,蜻蜓点水后在水面上激起波纹。王帅同学研究了蜻蜓点水过程,他获得一张俯视照片,该照片是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形状如图。王帅同学利用秒表测得蜻蜓每隔1秒钟点水一次。由图可分析出当时蜻蜓飞行的方向、速度以及水波传播速度分别是( )
A.向左、3m/s、2m/s B.向右、3m/s、1m/s
C.向左、2.5m/s、1m/s D.向右、2.5m/s、1.5m/s
16.(2022八上·定远期中)在一个长1020m注满水的铸铁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声音同第二次间隔0.48s,第二次声音与第三次间隔2.32s,已知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则铸铁中的声速为( )
A.5100m/s B.5600m/s C.4800m/s D.4300m/s
二、填空题(共6题,每空1分,共18分)
17.(2024八上·丹巴期中)无声手枪是在 减弱噪声;若从减弱噪声的角度说,则“掩耳盗铃”是在 减弱噪声;植树造林可以在 减弱噪声。(填写减弱噪声的途径)
18.(2024八上·顺德期中)如图所示,小明连续拍了两张远景照片,间隔2秒。以地面为参照物,骑车的小孩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小轿车比卡车 (选填“快”或“慢”);这段路限速50 km/h,若每两棵树之间相距10米,可以推算小汽车 (选填“有”或“没有”)超速。
19.(2024八上·珠海期中)如图是“探究某物质凝固和熔化规律”的实验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BC段 (选填“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在时,该物质为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该实验过程物质吸热持续了 。
20.(2023八上·信宜期中)单位换算:(1)60cm= m;(2)5km= dm;(3)2h= s
21.(2023八上·遵化期中)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为了让场馆所有人都能欣赏,小号声音接入了扬声器是因为小号直接发出的声音 (选填“音调”或“响度”)不够。
22.(2017八上·北塘期中)如图是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照片.喷发出的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 (填“升高”或“降低”).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会使河面上的冰层 (填物态变化名称),导致河流水位暴涨;大量的火山灰尘上升后遮挡在地球上空,就像撑起了一把伞,使射向地面的阳光在火山灰尘上发生 (选填“反射”或“色散”),可能会对区域性气候产生轻微降温影响.
三、作图题(共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3.(2024八上·浦东期中)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敲击同一个音叉,如图(甲)所示为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的波形图,请在如图(乙)所示画出较小的力敲击时音叉振动的大致波形图.
24.(2024八上·玉林期中)(1)表中记录的是某物质在凝固过程中的实验数据,请在图中大致画出它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
温度/℃ 102 98 98 98 93
(2)一架小型无人机正悬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请在图中大致画出它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s-t关系图像。
四、实验探究题(共4题,每空1分,共22分)
25.(2024八上·邛崃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是 (即所用到的计算公式);
(2)实验除了实验小车、挡板、笔等以外,还必须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实验中测得小车在路程AB的平均速度为v1,在路程BC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AC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用>表示)
(5)实验反思:为了便于测量时间,除了斜面要稍长一些外,斜面的坡度也应该 (填“大一些”、“小一些”或“任意坡度都行”)
26.(2024八上·剑河期中)小丽选择蜂蜡、海波来探究“不同的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图甲中的实验器材时, 应先固定 (选项“A”“B”或“C”),按照实验规范要求,在确定其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点燃酒精灯;
(2)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3)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4)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 (选填“AB”“BC”或“CD”)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温度计示数和 。
27.(2024八上·娄底期中)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选填“音叉”或“机械闹钟”)。
(2)如图所示,分别用不同材料将声源包裹起来,然后放在鞋盒内,通过实验来探究它们的隔音性能。这些材料包裹的厚度应该 (选填“相同”或“不同”)。
(3)小明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在此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发生改变。当听不见声音时分别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表所示)。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
(4)分析实验结果,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28.(2023八上·包河期中)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原理是 (利用物理公式表达);
(2)在本实验中,所使用的斜面坡度要尽可能较 (选填“陡”或“小”)一些,其目的是为了 ;
(3)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4)如果小明同学不小心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他所测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会 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小明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3= 。(请用字母v1和v2表示)
五、计算题(共2题,29题8分,30题10分,共18分)
29.(2024八上·武侯期中)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面向一座高山匀速行驶,经过一路碑时鸣笛一声继续行驶,6s后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2)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多少米?
30.(2024八上·凉州期中)实验室有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但是标度却不准确,在标准气压下,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8℃,在沸水中的读数是88℃。
(1)当它指示温度是24℃时,实际温度是多少?
(2)若用其测一杯60℃的热水温度时,将指示多少?
(3)当实际温度为多少℃时与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
六、综合题(每空1分,共6分)
31.(2024八上·翁源期中)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如图甲所示,司机从发现情况到他踩下刹车板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停止的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叫停车距离。下表是同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A汽车,在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v行驶时(司机的反应时间相同),测得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s。
测试次数
1 45 9 14 23
2 75 15 38 53
3 90 18 56 74
4 105 21 76 97
5 85 109
(1)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比不饮酒时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变 (选填“长”或“短”),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2)为了行车安全,在雨天开车时,司机都要“减速慢行”。原因是下雨后,路面比较湿滑,从而导致 (选填“反应距离”或“制动距离”)变大。
(3)图乙是A、B两辆汽车在同一路面上紧急刹车过程中制动距离与车速v的关系图像,则 (选填“A”或“B”)汽车的制动性能较好。
(4)一起发生在限速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事故车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则肇事司机在驾驶时 (选填“有”或“没有”)超速。(已知该车的制动性能与A汽车一致)
(5)本次测试的司机的反应时间是 ,第5次测试时,有两个数据不小心被删掉了,请通过计算,确定此次测试刹车前的行驶速度v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全真模拟测试卷
物 理
(测试范围:第1-3章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2024八上·茂名期中)下列是某同学在学习“长度与时间单位换算”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
A.0.7m=0.7×100=70cm B.5.3m=5.3×100cm=530cm
C.30min=30min×60=1800s D.2h=2×60=120min
【答案】B
【解析】【解答】A、由题可知,中间换算过程缺少单位,应为: 0.7m=0.7×1m= 0.7×100 cm=70cm ,故A不正确;
B、题中换算进率及过程正确,故B正确;
C、“30min×60”得到的单位不是s,得到的单位错误,故C不正确;
D、中间换算过程缺少单位,应为 2h=2×1h=2×60 min =120min ,故D不正确。
故选:B。
【分析】正确的单位换算过程应为:数字乘以原单位和要转换的单位的进率,换算过程需要有单位。
2.(2024八上·龙华期中)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D
【解析】【解答】AD.露、雾是液态,是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故D正确;
B.霜是固态的,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冰是固态的,是液态水变为固态,是凝固形成的,故C错误。
故选D。
【分析】气体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气体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
3.(2024八上·兴宁期中)正常的暖水瓶,其瓶胆的夹壁中是真空的。小明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想判断真空是否能传声。在以下几组比较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
A.用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与不塞瓶塞进行试听对比
B.把同一个暖水瓶,放在远处和近处进行试听对比
C.分别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暖水瓶进行试听对比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两个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同一个暖水瓶中进行试听对比
【答案】C
【解析】【解答】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时,需要将真空环境和非真空环境进行对比,其他条件相同,利用暖水瓶胆的夹壁中是真空的,还需要漏气的暖水瓶胆,进行对比,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探究真空不传声时,需要改变环境,是否是真空,对比声音的传播情况。
4.(2024八上·大冶期中)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图像,从0时刻开始计时,则关于它们的运动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时,乙在甲的前面,甲运动4s追上乙
B.甲乙同时出发,乙运动2s追上甲
C.甲乙在出发后都做匀速运动,且
D.甲比乙先出发2s,甲运动4s和乙相遇
【答案】D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出发前甲在乙的前面6m处,乙物体从甲出发2s后开始出发,而甲物体从0时刻已经匀速运动,最终乙在第4s才追上甲。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乙物体从2s时刻开始出发,而甲物体从0时刻开始运动,即甲、乙不是同时出发,故B错误;
C.甲、乙的运动图像都是直线,可知甲、乙在运动后都做匀速运动,乙直线的倾角大于甲直线的倾角,即乙运动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甲比乙先出发2s,甲运动4s和乙相遇,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在s-t图像中纵轴代表路程,横轴代表时间,图线过原点,即同时同地出发,据此分析判断;两图线相交代表两物体相遇,由图可知甲、乙相遇时甲运动的时间;
(2)由图可判断甲、乙开始运动的时间;
(3)在s-t图像中倾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运动,直线的倾角越大,代表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4)由上述分析可知甲、乙的运动状态和速度,据此判断第15s末甲、乙的速度大小关系。
5.(2024八上·赫章期中)下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乙音色相同 B.甲和丙音调相同
C.甲和丁音调相同 D.丙和丁响度相同
【答案】C
【解析】【解答】A.图中,甲和乙两图的形状不同,表示音色不同,故A错误;
B.图中,甲和丙两图,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不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
C.图中,甲和丁两图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音调相同,故C正确;
D.图中,丙和丁两图振幅不同,表示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在声波图中,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6.(2024八上·东坡期中)如图所示,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图中厚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贴近被测物体,B图中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C图中刻度尺的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D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且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分析判断。
7.(2024八上·中方期中)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房屋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不符合题意;
B、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B符合题意;
C、戴耳机是为了在声音的接收处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接收处减弱.
8.(2024八上·名山期中)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是大自然中部分“水循环”示意图,水循环造就了雪山和湖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光照射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液化成为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C.小水滴在高空遇到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冰雹
D.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形成降雪
【答案】A
【解析】【解答】A.从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水蒸气变成液态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水滴变成小冰珠是凝固现象,小冰珠降落时,没有熔化完形成冰雹落到地上,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小冰晶形成雪花,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液体变为固体,是凝固现象;气体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
9.(2023八上·雷州期中)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深受观众喜爱,它用朗读的方式来传达一种精神力量。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答案】D
【解析】【解答】A.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所指响度大,响度的影响因素为振幅,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速度影响受温度与介质影响,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
C.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故C错误;
D.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有关;
(2)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3)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2024八上·榆树期中)“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为探索浩瀚宇宙做出了中国贡献。下列物体长度最大的是( )
A.地球半径 B.火星半径
C.太阳系半径 D.“天问一号”探测器高度
【答案】C
【解析】【解答】火星和地球均包含在太阳系内部,所以太阳系半径大于地球以及火星半径,探测器更小,则长度最大的是太阳系半径,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生活常识判识选项。
太阳系包含七大星系,其中地球和火星均在太阳系内部,探测器是人造的机械,其半径相对于星系来说可忽略不急。
11.(2023八上·正定期中)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受同学们喜爱.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
A.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B.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
C.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 D.冬季在手上涂抹油脂护手霜
【答案】B
【解析】【解答】A、给果树减掉叶子,是为了减少水的蒸发,A错误;
B、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是为了增大面积,加快蒸发,B正确;
C、给果苗盖上地膜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C错误;
D、涂护手霜是为了减小接触面积,减慢水的蒸发,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加快蒸发速度的办法有:增加接触面积,提高温度。
12.(2024八上·湖南期中)如图1所示。交警正在使用超声波测速仪进行测速。超声波测速仪可以定向发出脉冲超声波,也可以接收从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分析超声波信号,可以计算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图2是某次测速发出两个脉冲超声波和接收到两个脉冲超声波的情景。、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分别是、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被测汽车正在驶离测速仪,速度大小约为40m/s
B.被测汽车正在驶向测速仪,速度大小约为40m/s
C.被测汽车正在驶离测速仪,速度大小约为31m/s
D.被测汽车正在驶向测速仪,速度大小约为31m/s
【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测试仪第一次和第二次从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所用时间分别是
,;
此时 t2>t1,故被测汽车正在驶离测速仪,
汽车在两次接收信号的过程中运动的时间为;
汽车运动的距离为
汽车的速度为。
故选C。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p3、p4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结合图2可知测试仪第一次、第二次发出信号和接收信号的时间,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求解即可。
13.(2021八上·江都期中)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 依据()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答案】B
【解析】【分析】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不同的乐器即便演秦相同的乐曲,发出的音色也不相同,故可用音色来辨别.
故选B.
14.(2021八上·卢龙期中)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温度为48℃的海波的状态是( )
A.一定是液态 B.一定是固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三种状态都可能
【答案】D
【解析】【解答】海波是晶体,海波的熔点为48℃,海波在48℃时,如果不能吸热,就会保持在48℃的状态,即为固态.海波的凝固点也为48℃,液态的海波在48℃时,如果不能放热,就会保持在48℃的状态,即为液态.
如果固态海波在48℃时,继续吸热,就会开始熔化,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如果液态的海波在48℃时,继续放热,就会开始凝固,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故选D.
15.(2024八上·泸县期中)在农村,夏天的池塘旁,蜻蜓点水是常见现象,蜻蜓点水后在水面上激起波纹。王帅同学研究了蜻蜓点水过程,他获得一张俯视照片,该照片是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形状如图。王帅同学利用秒表测得蜻蜓每隔1秒钟点水一次。由图可分析出当时蜻蜓飞行的方向、速度以及水波传播速度分别是( )
A.向左、3m/s、2m/s B.向右、3m/s、1m/s
C.向左、2.5m/s、1m/s D.向右、2.5m/s、1.5m/s
【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蜻蜓点水后,波纹将向外传播,且传播时间越长,则形成的圆圈越大,则飞行方向则为从大圆到小圆,也就是蜻蜓向右飞行。
因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小圆在右边,所以蜻蜓向右飞行。
蜻蜓第一次点水的位置在x1=0,第三次点水的位置x3=5m,
所以蜻蜓从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通过的路程为;
根据公式可知,因此蜻蜓的飞行速度;
根据图片可,水波的传播速度相同,则第一波次与第二波次时间间隔1秒,
传播半径差;
则水波的传播速度,
故选D。
【分析】 蜻蜓“点水”点的是水波的圆心,不同的水波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其次应明白先点的水波的半径大,后点的水波的半径小;第三应考虑到三个水波内切,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蜻蜓在点水时前面点水的水波恰好到达点水处;最后用公式求出蜻蜓的飞行速度和水波的传播速度。
16.(2022八上·定远期中)在一个长1020m注满水的铸铁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声音同第二次间隔0.48s,第二次声音与第三次间隔2.32s,已知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则铸铁中的声速为( )
A.5100m/s B.5600m/s C.4800m/s D.4300m/s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由v= 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t空= = =3s;
所以在铸铁中的传播时间t铁=3s﹣2.32s﹣0.48s=0.2s,
铸铁中的声速:
v铁= = =5100m/s。
故答案为:A
【分析】结合声音在铁中的传播路程和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速度。
二、填空题(共6题,每空1分,共18分)
17.(2024八上·丹巴期中)无声手枪是在 减弱噪声;若从减弱噪声的角度说,则“掩耳盗铃”是在 减弱噪声;植树造林可以在 减弱噪声。(填写减弱噪声的途径)
【答案】声源处;人耳处;传播过程中
【解析】【解答】无声手枪:无声手枪通过改进结构等方式,减少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噪声产生的源头 )减弱噪声,阻止噪声初始产生;掩耳盗铃:“掩耳”是捂住自己的耳朵,阻止声音进入人耳,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切断噪声传入人耳的路径;植树造林:树木、植被可以吸收、反射声音,使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干扰噪声的传播路径。
故答案为:声源处;人耳处;传播过程中。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分类:减弱噪声有三个基本途径,分别是在声源处(对噪声源采取措施,如消声器、静音设计)、传播过程中(如隔音墙、绿化带)、人耳处(如耳塞、耳罩)减弱。
2、生活实例对应途径:需理解不同生活场景中,减弱噪声的具体方式对应哪一途径,建立“噪声控制”的实际应用认知,区分“阻止产生”“阻断传播”“防止进入耳朵”的差异。
18.(2024八上·顺德期中)如图所示,小明连续拍了两张远景照片,间隔2秒。以地面为参照物,骑车的小孩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小轿车比卡车 (选填“快”或“慢”);这段路限速50 km/h,若每两棵树之间相距10米,可以推算小汽车 (选填“有”或“没有”)超速。
【答案】运动;快;有
【解析】【解答】(1)如图所示,骑车的小孩相对于图中的灯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灯杆相对地面是静止的,故以地面为参照物,骑车的小孩是运动的;
(2)如图所示,以灯杆为参照物,小轿车和大货车都向左运动,开始小轿车在大货车后面,第二幅图中小轿车超过了大货车,故小轿车比卡车快。
(3)如图所示,在2s内,小汽车经过了四个树间距,即小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4×10m=40m
由速度公式可得小汽车的速度为
所以小汽车有超速。
故答案为:运动;快;有。
【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
(2)选定参照物,观察运动的路程,据此分析判断;
(3)根据小车通过的路程代入速度公式计算解答。
19.(2024八上·珠海期中)如图是“探究某物质凝固和熔化规律”的实验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BC段 (选填“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在时,该物质为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该实验过程物质吸热持续了 。
【答案】放热;固态;8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BCD总体趋势温度降低,即向外放热,那么BC段该物体放热但是温度不变;
(2)根据图片可知,DEFG总体温度上升,应该为晶体熔化过程,DE是固态吸热升温过程,故时,该物质为固态。
(3)根据图片可知,图像中DEFG为晶体熔化的吸热过程,从时开始,到时时结束,共用时:16min-8min=8min。
【分析】 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且熔化时是固液共存状态;凝固时,不断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且凝固时是固液共存状态;在AB、CD段中,分别是液态、固态,不断放热,温度下降;在DE、FG段中,分别是固态、液态,不断吸热,温度上升。
20.(2023八上·信宜期中)单位换算:(1)60cm= m;(2)5km= dm;(3)2h= s
【答案】0.6;;7200
【解析】【解答】①单位换算
②单位换算
③单位换算
故答案为;0.6;5×104;7200
【分析】利用单位之间的换算进行解答
清楚长度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1m=100cm,1km=1000m,1h=3600s
21.(2023八上·遵化期中)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为了让场馆所有人都能欣赏,小号声音接入了扬声器是因为小号直接发出的声音 (选填“音调”或“响度”)不够。
【答案】空气;音调;响度
【解析】【解答】(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
(2)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改变了小号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3)为了让场馆所有人都能欣赏,小号声音接入了扬声器是因为小号直接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够。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2.(2017八上·北塘期中)如图是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照片.喷发出的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 (填“升高”或“降低”).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会使河面上的冰层 (填物态变化名称),导致河流水位暴涨;大量的火山灰尘上升后遮挡在地球上空,就像撑起了一把伞,使射向地面的阳光在火山灰尘上发生 (选填“反射”或“色散”),可能会对区域性气候产生轻微降温影响.
【答案】降低;熔化;反射
【解析】【解答】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温度比较高,高于岩浆所有矿物质的熔点.所以矿物质呈液态,由于温度降低,达到了矿物质的凝固点,所以发生凝固.哪种矿物质的凝固点高哪种先凝固;温度继续下降,才能凝固的矿物质凝固点就是低的.所以第一个空是“降低”.冰是固态,由于遇到高温的岩浆,冰从中吸热熔化成水.故第二个空是“熔化”.由于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质的界面要发生反射.所以遇到灰尘会反射.太阳光被挡住,所以可能会对区域性气候产生轻微降温影响.
故答案为:降低;熔化;反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熔点的理解。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三、作图题(共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3.(2024八上·浦东期中)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敲击同一个音叉,如图(甲)所示为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的波形图,请在如图(乙)所示画出较小的力敲击时音叉振动的大致波形图.
【答案】
【解析】【解答】 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敲击同一个音叉, 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响度不同,用力越大,振幅越大,用力越小,振幅越小,据此作出较小的力敲击时音叉振动的大致波形图 ,如图所示:
【分析】发声体的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对发声体用力大小不同,发声体振幅则不同,据此作图。
24.(2024八上·玉林期中)(1)表中记录的是某物质在凝固过程中的实验数据,请在图中大致画出它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
温度/℃ 102 98 98 98 93
(2)一架小型无人机正悬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请在图中大致画出它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s-t关系图像。
【答案】(1)
(2)
【解析】【解答】(1)将表格中数据依次在坐标系中描出来,用平滑曲线依次连接,如图所示:
(2)无人机悬停在空中静止,路程不随时间变化,则s-t关系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从原点上方某一点开始,随着时间推移,路程保持不变,如图所示:
【分析】1.图像绘制方法:根据表格数据,在坐标系中准确找点,再用平滑曲线(晶体凝固有水平段,需画水平直线段)连接,体现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掌握s-t图像意义: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静止物体的s-t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水平直线,因为路程始终不变。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2)无人机处于静止状态,则s-t关系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共4题,每空1分,共22分)
25.(2024八上·邛崃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是 (即所用到的计算公式);
(2)实验除了实验小车、挡板、笔等以外,还必须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实验中测得小车在路程AB的平均速度为v1,在路程BC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AC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用>表示)
(5)实验反思:为了便于测量时间,除了斜面要稍长一些外,斜面的坡度也应该 (填“大一些”、“小一些”或“任意坡度都行”)
【答案】(1)
(2)停表
(3)变速
(4)v2>v3>v1
(5)小一些
【解析】【解答】(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需要使用刻度尺测量路程,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4)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sAB=10.0cm-5.0cm=5.0cm;运动时间为2s;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可知
AB段的平均速度,BC段的路程sBC=5.0cm,经过BC段的时间tBC=15∶35∶23s-15∶35∶22s=1s,同理计算可知BC段的平均速度,AC段的路程sAC=10.0cm,经过AC段的时间tAC=15∶35∶23-15∶35∶20=3s,同理计算AC段的平均速度,故v2>v3>v1;
(5)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可以让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较长,使得速度和时间的测量误差都会小些。
【分析】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计算求解,所用的工具为刻度尺和停表,为了使测量的数据更加准确,应该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所以选择较缓的斜坡。
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所以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2)为了完成该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和时间,因此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4)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
sAB=10.0cm-5.0cm=5.0cm
AB段的时间
tAB=15∶35∶22-15∶35∶20=2s
AB段的平均速度
BC段的路程sBC=5.0cm,BC段的时间
tBC=15∶35∶23s-15∶35∶22s=1s
BC段的平均速度
AC段的路程sAC=10.0cm,AC段的时间
tAC=15∶35∶23-15∶35∶20=3s
AC段的平均速度
所以
v2>v3>v1
(5)为了把路程和时间测量的准确,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这样可以让小车运动速度较慢,使小车运动时间较长,这样速度和时间的测量误差都会小些。
26.(2024八上·剑河期中)小丽选择蜂蜡、海波来探究“不同的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图甲中的实验器材时, 应先固定 (选项“A”“B”或“C”),按照实验规范要求,在确定其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点燃酒精灯;
(2)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3)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4)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 (选填“AB”“BC”或“CD”)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温度计示数和 。
【答案】(1)A;需要
(2)受热均匀
(3)B
(4)BC;加热时间
【解析】【解答】(1)探究“不同的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的试验需要使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自下而上的组装实验器材,即先固定A的位置。
综上 第1空、 A; 第2空、需要;
(2)采用水浴加热是为了使被加热的物质均匀受热。
综上 第1空、 受热均匀;
(3)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最低处持平,B读数正确。
综上 第1空、 B;
(4)BC属于熔化,该过程温度不变。需要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和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
综上 第1空、BC; 第2空、加热时间。
【分析】1、实验仪器的安装遵循从下而上、从左至右的安装顺序,所以安装顺序为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烧杯、温度计,以酒精灯外焰加热物体,使用仪器还有秒表,记录液体的温度时间曲线;
2、熔化温度时间曲线识别:物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熔点),但是需要不断吸热,此阶段处于固液共存态。
(1)[1][2]实验中需要使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此需要将酒精灯点燃,自下而上的组装实验器材,即先固定A的位置。
(2)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是为了使被加热的物质均匀受热。
(3)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即B方式读数正确。
(4)[1]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
[2]该过程中需要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和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
27.(2024八上·娄底期中)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选填“音叉”或“机械闹钟”)。
(2)如图所示,分别用不同材料将声源包裹起来,然后放在鞋盒内,通过实验来探究它们的隔音性能。这些材料包裹的厚度应该 (选填“相同”或“不同”)。
(3)小明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在此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发生改变。当听不见声音时分别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表所示)。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
(4)分析实验结果,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答案】(1)机械闹钟
(2)相同
(3)响度
(4)羽绒服
【解析】【解答】(1)音叉发出的声音不稳定,声音小,持续时间短,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大,声音较为稳定,持续时间长,故闹钟适合做实验声源。
(2)探究材料的隔音效果,要控制除不同材料外的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材料包裹的厚度要相同,这种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声源的距离有关,故当小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
(4)由实验数据可知,当听不到声音时,距离声源的最近的是羽绒服,说明羽绒服的隔音性能最好;
故答案为:(1)机械闹钟;(2)相同;(3)响度;(4)羽绒服。【分析】(1)实验中做声源要声音稳定、响度大、持续性长。
(2)本实验要探究材料的隔音效果与材料的关系,需要控制除不同材料外的其他条件都相同,这种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调在声音传播过程中不变;
(4)实验中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好,听不到声音时离声源的距离越小。
(1)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
(2)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了材料种类,则要控制各种不同的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
(3)声音的响度与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故小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
(4)由表格数据可知,听不见声音时羽绒服的距离最短,说明羽绒服隔音效果最好。
28.(2023八上·包河期中)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原理是 (利用物理公式表达);
(2)在本实验中,所使用的斜面坡度要尽可能较 (选填“陡”或“小”)一些,其目的是为了 ;
(3)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4)如果小明同学不小心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他所测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会 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小明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3= 。(请用字母v1和v2表示)
【答案】(1)
(2)小;方便计时
(3)45.0;2
(4)偏小
(5)
【解析】【解答】(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
(2)为了使小车在下滑时不至于过快,方便计时,所以实验所使用的斜坡坡度要尽可能的较小;
(3)A位置刻度为10.00dm,B位置刻度为5.50dm,所以sAB=10.00dm-5.50dm=4.50dm=45.0cm;由图知,AB段时间为2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
(4)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t偏大,根据,可知v会偏小;
(5)根据,前半程有,后半程有,全程有.
【分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为了使小车在下滑时不至于过快,方便计时,所以实验所使用的斜坡坡度要尽可能的较小;
(3)根据图中刻度尺及时间,可知小车在AB段的距离及时长,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平均速度;
(4)晚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大,根据,可知v会偏小;
(5)已知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根据速度公式可表示出小车在这两段路运动所用时间,再对全程列式,即可用前、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表示全程的平均速度。
五、计算题(共2题,29题8分,30题10分,共18分)
29.(2024八上·武侯期中)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面向一座高山匀速行驶,经过一路碑时鸣笛一声继续行驶,6s后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2)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多少米?
【答案】(1)解: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为
(2)解:设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到高山的距离为,则
解得
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的路程是
【解析】【分析】(1)根据汽车的速度和时间,利用s=vt,计算路程;
(2)利用s=vt,计算路程,根据听到回声,判断距离。
(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为
(2)设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到高山的距离为,则
解得
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的路程是
30.(2024八上·凉州期中)实验室有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但是标度却不准确,在标准气压下,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8℃,在沸水中的读数是88℃。
(1)当它指示温度是24℃时,实际温度是多少?
(2)若用其测一杯60℃的热水温度时,将指示多少?
(3)当实际温度为多少℃时与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
【答案】(1)解: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8℃~88℃之间一共是80格,表示实际温度的范围0℃~100℃,
则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所以这支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25℃,
当它指示温度是24℃时,实际的温度应该是(24-8)×1.25℃=20℃。
(2)解: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实际温度与指示温度的关系为:t实=(t指示-8℃)×1.25,
当热水的实际温度为60℃时,则有:60℃=(t指示-8℃)×1.25,
解得:t指示=56℃。
(3)解:实际温度与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时,即t实'=t指示',
将t实'=t指示'代入①式可得:t实'=(t实'-8℃)×1.25,
解得:t实'=40℃。
【解析】【分析】 (1)摄氏温度是规定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度,中间100等份,每一份为1℃,根据这种思路即可得出这支温度计的分度值。
(2)(3)通过分析题意可以得出实际温度与测量温度之间的关系式,通过代入数据,得出当该温度计指示的实际温度和准确温度的关系。
(1)标准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温度变化量为100℃,而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8℃,在沸水中的读数是88℃,相差的刻度为80格,所以最小分度值为
当它指示温度是24℃时,即液柱高度与0℃时相比上升了
所以实际温度为
(2)当实际温度为60℃时,则指示的温度为
代入数据,可得
解得
(3)设当实际温度为时,实际温度与该温度计的示数相等,则有
将代入公式,可得
六、综合题(每空1分,共6分)
31.(2024八上·翁源期中)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如图甲所示,司机从发现情况到他踩下刹车板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停止的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叫停车距离。下表是同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A汽车,在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v行驶时(司机的反应时间相同),测得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s。
测试次数
1 45 9 14 23
2 75 15 38 53
3 90 18 56 74
4 105 21 76 97
5 85 109
(1)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比不饮酒时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变 (选填“长”或“短”),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2)为了行车安全,在雨天开车时,司机都要“减速慢行”。原因是下雨后,路面比较湿滑,从而导致 (选填“反应距离”或“制动距离”)变大。
(3)图乙是A、B两辆汽车在同一路面上紧急刹车过程中制动距离与车速v的关系图像,则 (选填“A”或“B”)汽车的制动性能较好。
(4)一起发生在限速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事故车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则肇事司机在驾驶时 (选填“有”或“没有”)超速。(已知该车的制动性能与A汽车一致)
(5)本次测试的司机的反应时间是 ,第5次测试时,有两个数据不小心被删掉了,请通过计算,确定此次测试刹车前的行驶速度v为 。
【答案】(1)长
(2)制动距离
(3)B
(4)有
(5)0.72;120
【解析】【解答】(1)由于酒后的反应时间变长,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时,根据s=vt,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变长,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下雨后,路面比较湿滑,车辆受到的摩擦阻力小,车辆不容易减速,使制动距离变大。
(3)图乙中,是A、B汽车制动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在速度相同时,A的制动距离长,B的制动距离短,则B汽车的制动性能较好。
(4)根据表格数据,车速越大, 制动距离越长,当车速为75km/h时,制动距离为38m,当刹车痕迹为40m时,可知速度超过了75km/h,超过了限速60km/h,肇事司机在驾驶时超速了;
(5)根据速度和反应距离,计算司机的反应时间是,第5次的反应距离为109m-85m=24m,结合反应时间,计算刹车前的行驶速度。
【分析】(1)酒驾后,反应时间长,制动距离长;
(2)路面湿滑,摩擦力减小,减速慢,制动距离更长;
(3)速度相同时,制动距离越长,是的性能差;
(4)根据速度和制动距离关系,结合制动距离,判断速度大小;
(5)根据,计算时间;利用,计算速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