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强化提升卷(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强化提升卷(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1-08 00:28:2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强化提升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小华家悬挂的风铃,一触碰就会发出声音。为此,他对风铃的发声进行研究。他取下四根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风铃金属管,并由长到短依次悬挂起来。用锤子分别敲击四根金属管,它们发出的声音(  )
A.均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响度一定相同
C.音调相同 D.音调最低的是最长的金属管
2.如图所示,中国科技馆中的展品“曾侯乙编钟”,用青铜铸成,17个大小不同的钟悬挂在一个钟架上、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指声音具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传播途径
3.如图所示为学校附近常见的防止噪声的交通标志。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减小噪声的速度 B.防止噪声的接收
C.防止噪声的传播 D.防止噪声的产生
4.下列仪器或设备工作时,利用声来传递能量的是(  )
A.超声测距 B.超声波加湿器
C.彩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超声波探伤仪检查铁轨
5.音乐会上,小提琴曲让人如痴如醉,钢琴演奏让人心旷神怡。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B.禁止听众喧哗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D.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6.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7.下列有关声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大
B.如图乙所示,由声波图可知,两发声体的响度相同、音色不同
C.如图丙所示,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D.如图丁所示,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8.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C.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9.小明在家上网课时,将门窗关闭。从减弱噪声的途径来分析,下列做法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B.工人戴上防噪耳罩
C.粘贴禁止鸣笛标志牌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10.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的一组是(  )
A.在音叉旁边放一个乒乓球,敲音叉时可观察到乒兵球在不停地跳动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C.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D.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二、填空题
11.如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   (填“信息”或“能量”)。
12.小明感冒时的咳嗽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并通过   传到人耳的;小明到医院就诊时,医生用听诊器来检查肺内是否有呼吸杂音,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
13.在音乐会上,音乐是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一般说来,管乐器是利用   振动发声的;弦乐器是   的振动发声的(填“气体”、“液体”、“固体”)。声音的传播需要   。
14.我国的高铁发展迅速,如图所示是高速列车停靠在站台时的情景。列车进站前都要鸣笛,鸣笛声是列车上的声源   产生的。鸣笛声提醒乘客注意列车到来,站在黄线以外安全候车,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的特点。
15.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是我们学习物理常用的方法,我们曾学过的物理量   是通过比值定义法得出来的:“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   物理研究方法得出来的。
16.同学们在学习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后,思考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实验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   ;
(2)如图乙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铃声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说明空气越稀薄,传声能力越   。在此实验基础上,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可以得出   ;
(3)如图丙所示,在观察“会跳舞的烛焰”实验中,打开音响,播放乐曲,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看到烛焰在晃动,此现象说明   。
17.两个女高音在唱歌时,这里的“高”指的是   高;观众听到的声音强弱不同,是因为声音的   不同;观众能分辨出不同的歌手,是因为她们发出声音的   不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8.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两个声学实验,图甲是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发出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听到声音发生了变化;图乙是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里并让其发声,我们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当老师用抽气机抽出钟罩里的空气时,我们听到铃声逐渐变小。甲实验说明了音调与   有关,乙实验说明了   。
三、计算题
19.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m/s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若某次海啸发生的 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 45km,则:
(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某渔船利用超声波探测到鱼群,6s
后接收到回声.渔船离鱼群距离多远?
(3)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同步卫星到地球的距离吗?为什么?
20.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2m/s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问:
(1)汽车在2s内行驶了多少路程?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山有多远?
四、作图题
21.小华同学利用音叉和乒乓球做了如下实验:
(1)敲击音叉,让发声的音叉接触竖直悬挂的乒乓球(如图所示),乒乓球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   。
(2)相比第(1)次实验,小华用更大的力度敲击音叉,他发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更大,此时他听到音叉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也随之改变。
22.小宇对着装了部分水的瓶口吹气,使其发出声音,为了使发出的声音音调变低,水中的水位应如何变化?请在图乙中画出水位变化后的液面所处的大致位置。
23.(1)如图甲所示的是一辆客车与一辆小汽车在一段时间内以不同速度在高速公路上向右匀速直线运动的三幅照片。请在如图乙所示的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小轿车和客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大致运动情况的图像。
(2)如图所示,在某课外活动中,小明从左至右用同样的力吹3个瓶子,发现发出的声音音调逐渐变高,请分别用线画出图中另外两个瓶子中水位线的大致位置。
(3)已知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作出其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像。
五、实验探究题
24.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1)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插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这种思维方法叫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5.小明在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封的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如图所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的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响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通过该实验现象并进一步推论,可得到:   不能传声。
26.在物理活动中,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弦乐器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的因素”,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同学们找来了一些材料,如下表所示。
编号 材料 长度L/cm 横截面积s/mm2
A 金属丝 60 0.76
B 金属丝 60 0.89
C 金属丝 80 0.76
D 尼龙丝 6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探究;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探究;
(3)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编号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探究;
(4)通过同学们的探究实验及相互间的讨论,发现三个猜想都是正确的,说明了弦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弦的   、   、   有关;
(5)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本次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27.王明同学在爸爸车库边上看到竖起的一只装油的铁皮桶,他好奇地在桶不同部位敲了几下,注意到发出的声音有差别。于是王明决定探究为何敲桶不同部位声音有差别
(1)王明敲桶的上部时,听到声音比较清脆悦耳;敲打桶的下端时,声音比较沉闷沙哑,于是他明白桶上边发声的音调比桶下边发声的音调   (填“高”或“低”)。他通过思考判断出:桶内的油是不满的,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2)他继续进行探究,当他敲打桶发声时,用手摸了摸桶壁,感觉桶在动,这说明桶发声的原因是桶壁在   ,他再根据物理课学到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于是他猜想可能是下面装了油,振动时受油的阻碍作用,下部振动得较   ,上部没有浸到油,振动就较   (填“快”或“慢”)导致的桶上、下部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
六、综合题
28.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1)测速仪两次发射超声波的时间间隔是   s;
(2)汽车接受到第一声超声波时,距离测速仪m
(3)该被测车的速度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强化提升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小华家悬挂的风铃,一触碰就会发出声音。为此,他对风铃的发声进行研究。他取下四根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风铃金属管,并由长到短依次悬挂起来。用锤子分别敲击四根金属管,它们发出的声音(  )
A.均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响度一定相同
C.音调相同 D.音调最低的是最长的金属管
【答案】D
【解析】【解答】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敲击金属管时,声音是由金属管本身的振动产生的,而非空气振动, 故A错误;
B. 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题目中未说明敲击力度是否相同,因此无法确定响度一定相同, 故B错误;
CD. 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对于粗细相同的金属管,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因此四根金属管的音调不同,即音调最高的是最短的金属管,音调最低的是最长的金属管,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响度是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最大距离)决定;
(3)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决定: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如图所示,中国科技馆中的展品“曾侯乙编钟”,用青铜铸成,17个大小不同的钟悬挂在一个钟架上、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指声音具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传播途径
【答案】C
【解析】【解答】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钟,敲击力度相同,编钟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大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发声体的大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3.如图所示为学校附近常见的防止噪声的交通标志。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减小噪声的速度 B.防止噪声的接收
C.防止噪声的传播 D.防止噪声的产生
【答案】D
【解析】【解答】图中是禁止鸣笛标志,阻止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阻止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4.下列仪器或设备工作时,利用声来传递能量的是(  )
A.超声测距 B.超声波加湿器
C.彩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超声波探伤仪检查铁轨
【答案】B
【解析】【解答】A.超声测距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加湿器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
C.彩超检查胎儿发育情况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探伤仪检查金属内部结构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5.音乐会上,小提琴曲让人如痴如醉,钢琴演奏让人心旷神怡。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B.禁止听众喧哗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D.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答案】D
【解析】【解答】A.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A不符合题意;
B.禁止听众喧哗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B不符合题意;
C.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弦的振动幅度,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C不符合题意;
D.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改变振幅响度不同;改变振动的频率,音调不同。
6.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答案】A
【解析】【解答】噪声的控制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在耳朵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如图禁止鸣喇叭的标志,控制噪声的方法是防止噪声的产生,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下列有关声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大
B.如图乙所示,由声波图可知,两发声体的响度相同、音色不同
C.如图丙所示,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D.如图丁所示,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解答】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当真空罩内的空气逐渐减少时,声音的响度也越来越小,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两列波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B正确。
C、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能传播能量,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就是因为声音传播了能量,故C错误。
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声音传播过程中需要介质。
(2)根据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即可判断。
(3)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8.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C.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探究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图乙正在发生的音叉把静止的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B不符合题意;
C、图丙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C符合题意;
D、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则锯条振动的频率不同,探究的是频率与音调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9.小明在家上网课时,将门窗关闭。从减弱噪声的途径来分析,下列做法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B.工人戴上防噪耳罩
C.粘贴禁止鸣笛标志牌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粘贴禁止鸣笛标志牌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的一组是(  )
A.在音叉旁边放一个乒乓球,敲音叉时可观察到乒兵球在不停地跳动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C.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D.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答案】D
【解析】【解答】A.敲音叉时可观察到乒兵球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与频率无缘,A不符合题意;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与频率无关,B不符合题意;
C.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不符合题意;
D.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快慢不同时,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发生声音的音调不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音调描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二、填空题
11.如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   (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振动;音色;信息
【解析】【解答】 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振动产生声音。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能传递信息的实例:利用声呐(超声波)测海深、利用雷达定位、利用B超探测婴儿信息
12.小明感冒时的咳嗽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并通过   传到人耳的;小明到医院就诊时,医生用听诊器来检查肺内是否有呼吸杂音,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振动;空气;信息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咳嗽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咳嗽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医生用听诊器来检查肺内是否有呼吸杂音,判断病情,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第1空填:振动;第2空填:空气;第3空填:信息。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
13.在音乐会上,音乐是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一般说来,管乐器是利用   振动发声的;弦乐器是   的振动发声的(填“气体”、“液体”、“固体”)。声音的传播需要   。
【答案】气体;固体;介质
【解析】【解答】声音的是由振动产生的,管乐器是利用气体振动发声的;弦乐器是固体的振动发声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14.我国的高铁发展迅速,如图所示是高速列车停靠在站台时的情景。列车进站前都要鸣笛,鸣笛声是列车上的声源   产生的。鸣笛声提醒乘客注意列车到来,站在黄线以外安全候车,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的特点。
【答案】振动;信息
【解析】【解答】 笛声是列车上的声源振动产生的,笛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鸣笛声提醒乘客注意列车到来,站在黄线以外安全候车,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可以传递信息。
15.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是我们学习物理常用的方法,我们曾学过的物理量   是通过比值定义法得出来的:“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   物理研究方法得出来的。
【答案】速度;理想实验
【解析】【解答】比值定义法是在定义某个物理量时,采取比值的形式,例如初中物理中的密度 、速度 等。理想实验法是指在物理学中常有难以达到条件的时候,这时我们要将实验想象为理想情况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基础上概括推理出规律。如“真空不能传声”、“牛顿第一定律”等。
【分析】通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确定速度,这种方法称为比值定义法;真空不能传声实在有限的实验和推导下得出的结论。
16.同学们在学习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后,思考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实验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   ;
(2)如图乙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铃声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说明空气越稀薄,传声能力越   。在此实验基础上,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可以得出   ;
(3)如图丙所示,在观察“会跳舞的烛焰”实验中,打开音响,播放乐曲,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看到烛焰在晃动,此现象说明   。
【答案】振动;减小;弱;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解析】【解答】(1)把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能够传声,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声音会越来越小,说明传声能力越弱。
随着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由于技术原因很难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真空,但可以在此基础上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播放乐曲,会发现烛焰在随着音乐“跳舞”,音响的声波引起空气振动,表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1)振动;(2)减小,弱,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分析】(1)音叉发声时在振动,接触乒乓球后会将振动传递给它,使其弹起,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转换法)。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无法传声。 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铃声逐渐减小,玻璃罩内空气越稀薄,传声能力越弱。随着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但始终不能达到真空状态,但运用科学推理法可以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科学推理法)。
(3) 打开音响,播放乐曲,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看到烛焰随着音乐晃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17.两个女高音在唱歌时,这里的“高”指的是   高;观众听到的声音强弱不同,是因为声音的   不同;观众能分辨出不同的歌手,是因为她们发出声音的   不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音调;响度;音色
【解析】【解答】第1空、 “两个女高音在唱歌”,通常情况下,高音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音调是声音的基本特性之一,与声音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该空填“音调”;
第2空、 “观众听到的声音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指的是响度。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该空填“ 响度 ”; 第3空、 “观众能分辨出不同的歌手”,这是因为每个歌手的声音具有独特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音色。音色是由声音的谐波成分、发声器官的结构和特性等因素决定的。故该空填“音色”;
【分析】理解概念:明确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指声音的特色。
结合情境: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情境,判断所涉及的声音特性。在这道题中,“女高音”暗示了音调高,“声音强弱不同”对应响度,“分辨不同歌手”则与音色相关。
对应选项:将概念与情境相结合,选择正确的选项。注意区分不同特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排除干扰:避免受到无关信息或相似概念的干扰,确保证据与结论的一致性。
18.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两个声学实验,图甲是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发出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听到声音发生了变化;图乙是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里并让其发声,我们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当老师用抽气机抽出钟罩里的空气时,我们听到铃声逐渐变小。甲实验说明了音调与   有关,乙实验说明了   。
【答案】振动频率(快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解答】甲实验: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用手拨动钢尺,钢尺由于“振动”发出声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决定振动频率,所以长度不同,所听到的声音“音调”发生了变化,此实验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键;
乙实验,空气越稀薄,声音传播越困难,随着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逐渐“变小”,若将空气抽空(真空)时,听不到声音,乙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频率(快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的快慢有关;随着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逐渐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计算题
19.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m/s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若某次海啸发生的 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 45km,则:
(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某渔船利用超声波探测到鱼群,6s
后接收到回声.渔船离鱼群距离多远?
(3)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同步卫星到地球的距离吗?为什么?
【答案】(1)解:根据 可得,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 ;
(2)解:声呐系统发出超声波6s后,接收到鱼群反射回来的回声,则声音从海面到鱼群所经历的时间为: ;
根据 可得,渔船离鱼群距离: .
(3)解: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同步卫星到地球的距离,因为同步卫星与地球之间隔着真空,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行
【解析】【分析】(1)由速度公式 可求得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
(2)回声测距:s=。
(3)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20.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2m/s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问:
(1)汽车在2s内行驶了多少路程?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山有多远?
【答案】(1)解:由v= 得,2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s1=v1t=12m/s×2s=24m,
(2)解:由v= 得:2s内声音传播的路程s2=v2t=340m/s×2s=680m,
那么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山的距离s= (s1 s2)= ×(680m 24m)=328m
【解析】【分析】(1)利用 v= 求得2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2)根据题意可知:声音在2s内传播的路程减去汽车在2s内行驶的路程的和的一半即为听到回声时到高山的距离.
四、作图题
21.小华同学利用音叉和乒乓球做了如下实验:
(1)敲击音叉,让发声的音叉接触竖直悬挂的乒乓球(如图所示),乒乓球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   。
(2)相比第(1)次实验,小华用更大的力度敲击音叉,他发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更大,此时他听到音叉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也随之改变。
【答案】(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响度
【解析】【解答】(1)敲击音叉,发声的音叉使与之接触的乒乓球弹开,反应音叉振动,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用更大的力度敲击音叉,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更大,音叉振幅更大了,音叉声音的响度也随之改变。
【分析】(1)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起,是发声体在振动;
(2)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22.小宇对着装了部分水的瓶口吹气,使其发出声音,为了使发出的声音音调变低,水中的水位应如何变化?请在图乙中画出水位变化后的液面所处的大致位置。
【答案】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当我们对着瓶口吹气时,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则要使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即减小空气柱的振动频率,那么就要增大空气柱的长度,减小瓶内水的高度,如下图所示:
【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大小有关,据此分析解答。
23.(1)如图甲所示的是一辆客车与一辆小汽车在一段时间内以不同速度在高速公路上向右匀速直线运动的三幅照片。请在如图乙所示的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小轿车和客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大致运动情况的图像。
(2)如图所示,在某课外活动中,小明从左至右用同样的力吹3个瓶子,发现发出的声音音调逐渐变高,请分别用线画出图中另外两个瓶子中水位线的大致位置。
(3)已知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作出其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像。
【答案】(1)解:
(2)解:
(3)解:
【解析】【解答】(1)小轿车和客车在一段时间内以不同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经过一段时间后,小轿车超过了在前面的客车,说明小轿车的速度大于客车的速度,即相同时间内小轿车的路程大,则s-t图象如下:
(2)吹气时,振动的是空气柱,空气柱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所以从左向右,水量逐渐增多,如图所示:
(3)甲图为s-t图象,由甲图可知,物体在0-2s内通过的路程为零,说明物体静止,即速度为零;
2-6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
乙图为v-t图象,在横轴上0~2s范围内作一条线段,又在纵轴的1.5m/s处作横轴的平行线段。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 ;(2) ;(3)。
【分析】(1)根据题意确定两车的位置情况与速度大小关系,然后画出s—t图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质量大的物体较难振动,频率较低。
五、实验探究题
24.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1)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插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这种思维方法叫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答案】(1)振动;空气
(2)将微小振动放大;转换法
【解析】【解答】(1)敲响乙音叉时,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将微小振动放大,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通过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5.小明在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封的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如图所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的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响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通过该实验现象并进一步推论,可得到:   不能传声。
【答案】(1)C
(2)不变;变小;真空
【解析】【解答】(1)若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能传声的介质变少,故铃声应变小;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广口瓶中的空气没有变少,故存在的问题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听到的手机发声的响度变小,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不变。
瓶内空气越少,听到的手机发声的响度越小,据此推理,当瓶内没有空气时,将听不到手机的声音,即通过该实验现象并进一步推论,可得到: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减少容器中的空气,音调不同,响度减小;真空不能传声。
26.在物理活动中,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弦乐器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的因素”,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同学们找来了一些材料,如下表所示。
编号 材料 长度L/cm 横截面积s/mm2
A 金属丝 60 0.76
B 金属丝 60 0.89
C 金属丝 80 0.76
D 尼龙丝 6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探究;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探究;
(3)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编号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探究;
(4)通过同学们的探究实验及相互间的讨论,发现三个猜想都是正确的,说明了弦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弦的   、   、   有关;
(5)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本次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答案】(1)A、B
(2)A、C
(3)A、D
(4)长度;横截面积;材料
(5)控制变量法
【解析】【解答】(1)猜想一要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其粗细的关系,那么应选择材料、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进行实验,所以应选用编号为A、B两根琴弦进行探究。
(2)猜想二要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其长短的关系,那么应选择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琴弦进行实验,所以应选用编号为A、C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3)猜想三要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其材料的关系,那么应选择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实验,所以应选用编号为A、D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4)通过实验知,弦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弦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5)在实验中声音的音调与多个因素有关,因让其中一个因素发生改变,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科学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分析】利用控制变量发分析解答即可,如要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其粗细的关系,那么应选择材料、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进行实验。
27.王明同学在爸爸车库边上看到竖起的一只装油的铁皮桶,他好奇地在桶不同部位敲了几下,注意到发出的声音有差别。于是王明决定探究为何敲桶不同部位声音有差别
(1)王明敲桶的上部时,听到声音比较清脆悦耳;敲打桶的下端时,声音比较沉闷沙哑,于是他明白桶上边发声的音调比桶下边发声的音调   (填“高”或“低”)。他通过思考判断出:桶内的油是不满的,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2)他继续进行探究,当他敲打桶发声时,用手摸了摸桶壁,感觉桶在动,这说明桶发声的原因是桶壁在   ,他再根据物理课学到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于是他猜想可能是下面装了油,振动时受油的阻碍作用,下部振动得较   ,上部没有浸到油,振动就较   (填“快”或“慢”)导致的桶上、下部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
【答案】(1)高;信息
(2)振动;频率;慢;快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知,桶上边发声的音调比桶下边发声的音调高;通过音调的高低能够判断出桶内油是否满,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桶壁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下面装了油,振动时受油的阻碍作用,下部振动得较慢,上部没有浸到油,振动就较快导致的桶上、下部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
【分析】敲桶不同部位声音特征的描述来判断音调的不同;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如教师讲课,告诉我们知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清洗牙齿等.
受阻碍振动慢,不受阻碍振动快.
六、综合题
28.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1)测速仪两次发射超声波的时间间隔是   s;
(2)汽车接受到第一声超声波时,距离测速仪m
(3)该被测车的速度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1.00
(2)由图乙知,第一次发射超声波用时0.16s到达汽车处,汽车此时与测速仪的距离
(3)由图乙知,第二次发射超声波到达汽车处用时
此时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
汽车在两次遇到超声波的间隔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汽车两次遇到超声波的间隔时间为
汽车的速度
【解析】【解答】(1)由图乙知,第一次发射超声波是在0s,第二次发射超声波是在1.00s,两次超声波的时间间隔是1.00s。
【分析】(1)根据图像可以直接看出超声波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所用的时间。
(2)根据公式知求出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
(3)根据图像可以直接看出超声波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知求出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根据公式知,如果能确定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的地点和第二次与汽车相遇的地点之间的距离s,并能得到此过程所用的时间,就能得到汽车行驶的速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