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课 题 3.6制作钟摆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长度越长,摆动越慢;摆绳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科学思维: 能基于“制作每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的任务,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发展创新思维。 能根据测试记录的数据(摆绳长度与摆动次数),分析并归纳出摆绳长度与摆动快慢之间的规律,进行初步的归纳推理。 探究实践: 能小组合作,按照设计方案组装简易钟摆,并会使用秒表进行计时和记录1分钟内的摆动次数。 能通过“测试-记录-调整摆绳长度-再测试”的探究过程,最终调试出1分钟摆动60次的摆,掌握基本的控制变量法(除摆绳长度外,其他因素如摆锤重量等保持不变)。 态度责任: 在小组探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调试与记录,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反复测试和调整中,能认真倾听同伴意见,不怕失败,保持耐心和追求精确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的关系。 经历“设计-制作-测试-调整”的完整探究过程,成功制作出1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控制变量进行公平测试(即在测试中只改变摆绳长度,保持摆锤等其他条件不变)。 根据测试数据,分析、归纳出摆绳长度与摆动快慢之间的规律,并应用于精确调试。
教具学具 小组:细长绳、铁架台、计时器(秒表或者手表)、摆锤(螺帽)、尺子。 教师: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承接历史,发布工匠令(约5分钟) 1.视频激趣:播放一段精美机械摆钟工作的特写视频,突出钟摆规律性的摆动和滴答声。 2.过渡引导:“同学们,几百年前,科学家惠更斯就是利用了摆的等时性,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精准的钟表。今天,我们实验室要招募一批‘时光小工匠’,重现这一伟大发明。” 3.发布核心任务:“你们的工匠挑战令是——利用桌上的材料,制作一个1分钟精准摆动60次的钟摆,为我们的机械摆钟精准计时提供条件” (设计意图:创设历史招募情境,激发学生使命感与探究欲,自然引出“60次/分”精准任务,奠定实践与思维双重目标。) (二) 方案决策:思维交锋,选择最优解(约10分钟) 1.明确已知与约束: 提问: “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知道关键是什么?” (预设:控制摆绳长度。) 追问: “但每次测试都要花1分钟,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完成挑战?” (预设:学生思考) 2.对比两种方案: 1. “书本我们提供了两种思路(出示课件放大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方案一和方案二最根本的不同在哪里?” (预设:方案一:每次调试都是减少或增加相同的长度。方案二:每次调试都是减少一半或者增加一倍的(如从较长和较短的绳子开始))。 “方案一有什么缺点?方案二有什么缺点?) (预设:方案一需要每次增加或减少的长度较少,这样可以增加准确度,但是会用更多的时间) (预设:方案二就像缩小包围圈,定向追踪,如果第一次设定的基准太大,就可能会用很多的时间进行调试) 3.在合适的基准长度下, 为什么‘方案二’能帮我们节约宝贵的时间?它的高明之处在哪?” (预设:它让我们总能根据上一次的结果,在“太快”和“太慢”之间选择一个更可能接近目标的点进行下一次测试,避免了无效重复。) 4.“好,我们决定采用方案一结合方案二的思路。先按照每次减少5厘米来操作,等范围缩小到10厘米内时,再按照方案二操作。那么,具体操作时,第一次测试,绳子应该放长些还是短些?如果第一次摆了80次,下一步该怎么办?是剪短一点点,还是剪短一大截?为什么?” (预设: “看差距,估幅度;差得多,改变多;差得少,微调好。”) 出示实验步骤: 1.从30厘米开始测试 2.尽可能让改变摆绳长度的次数最少 3.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只测15秒钟摆动的次数,由此算出1分钟内摆动的次数 4.为了准确性,每改变一次摆绳长度重复测量3次 5.及时做好记录,并写出调试的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种调试策略,引导学生经历“权衡—决策—优化”的工程思维过程,领悟二分法高效逼近目标,实现省时精准,培养科学决策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 探究实践:策略引导,精准调试(约15分钟) 1.小组活动: 学生按要求,采用方案二的策略进行测试与记录。 2.教师巡视,关键指导点: 是否有效控制变量(摆锤重量、释放角度)。 计时与计数的准确性(强调从0数起)。 针对性提问: “你们测了XX次,现在决定怎么调?理由是什么?”(强化思维过程)。 3.动态板书(“寻宝地图”): 在黑板上画一条数轴(代表摆绳长度),邀请有进展的小组上台贴上他们的数据点(如“15cm,70次”),用箭头标示调整方向,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 (设计意图:以“寻宝地图”动态可视化调试轨迹,强化变量控制与数据驱动决策,让学生体验工程师迭代优化、精准逼近目标的完整过程。) (四) 研讨反思:数据说话,揭示规律(约7分钟) 1.分享与展示:请成功的小组分享他们的“数据地图”和调试策略。重点表扬采用了高效策略的小组。 2. “观察黑板上所有成功小组的最终数据,虽然略有差异,但1分钟摆动60次的摆,它的摆绳长度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1分钟摆动60次的摆,它的摆绳长度为25厘米左右。) “这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为什么全世界的机械摆钟摆长都差不多?” (预设:因为摆绳长度决定了摆动的快慢,每个摆绳长度对应一个确定的摆动次数)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归纳发现“25厘米”规律,领悟摆长决定周期,理解全球摆钟同长的科学必然,深化等时性概念。) (五) 总结拓展:从工匠到科学家(约3分钟) 1.总结回顾: “今天,我们不仅是工匠,更是策略家。我们通过选择更优的方案(二分法)和运用调试策略(看差距,估调整幅度),高效地完成了挑战。” 2. “科学探索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巧思。这种遇到问题寻找‘更快、更简单解决方法’的思维,会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处处受益。” 五、完成作业本(2分钟) 【板书设计】 3.6 制作钟摆 明确目的→设计方案→制作→测试和改进 1分钟摆动60次的摆摆长约为25厘米
教 学 反 思 《制作钟摆》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们从一开始的瞎忙活,慢慢学会了怎么有计划地去做事,就像真正的工程师一样做决定;他们还从一开始的大概知道,变成了能够精确推理,用数据来判断差距和调整幅度;最后,通过整理数据,他们明白了摆长的规律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从只看到个别情况,变成了理解普遍规律。不过,也有些小组合作起来不太顺畅,效率不高。以后我们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并且定期轮换角色,这样就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更深入地参与到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