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凉州词》群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一)核心教学理念
“文化传承与思维共生”理念以边塞诗为载体,既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如诗句理解、朗读品味),更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质疑、思辨活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战争与和平”“光荣与伤痛”的关系,避免将经典诗歌教学停留在“背诗解意”的浅层层面,实现“文化传承”与“辩证思维”的同步培养。
“以生为本,情境化体验”理念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通过边塞风光视频、诗句画面联想、当代英雄事例链接等情境设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体验”,在具象感知中理解抽象的“家国情怀”,让经典与现实对话,增强学习的代入感与意义感。
“群文整合,聚焦核心素养”理念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以“边塞诗的多元价值”为整合点,将两首诗歌的“景物差异”“情感冷暖”“时空维度”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在群文对比中发现共性(家国情怀)、辨析个性(荒凉与豪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
(二)整体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遵循“情境导入—文本探究—思辨升华—现实联结”的四阶逻辑,形成“由浅入深、由文及人、由古及今”的教学脉络:
情境导入:以边塞风光视频+诗句片段切入,快速建立“边塞”的直观认知,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边塞诗”主题;
文本探究:分“初识—感知—思辨”三任务,从“找事物、想画面”的基础理解,到“冷暖情感、时空差异”的深层分析,再到“古今情怀是否改变”的价值追问,逐步深化对诗歌的认知;
思辨升华:通过“为何仍需诵读边塞诗”的讨论,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光荣与伤痛”,理解边塞诗的传承意义;
现实联结:链接当代戍边战士、科研工作者(黄令仪、于敏等)的事例,将“边塞精神”从古代延伸到现代,让家国情怀落地,最后以习总书记对英雄的论述收尾,升华情感。
教材与单元分析
两首诗为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前两首,这是部编版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边塞诗。本单元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单元要素,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的字面含义与深层意蕴。
通过对比、质疑、探究,思辨为何我们仍需诵读边塞诗,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体会诗人对和平的渴望,理解边塞精神的双重内涵:保家卫国的壮志与对战争苦难的悲悯。
四、教学重点:思辨为何我们仍需诵读边塞诗,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五、教学难点:思辨光荣与伤痛的辩证关系,理解边塞诗的多元价值。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刚刚的视频中我们领略了祖国边陲独特的风光,这一片土地,既染着金戈铁马的凛冽,又藏着长河落日的苍茫,是驼铃悠扬的丝路节点,更是无数将士守望家国的疆场。在视频中出现了一些诗句,这些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就是边塞诗。今天,我们便循着王昌龄的《出塞》与王翰的《凉州词》,走进那片被诗意浸润的边塞天地。
二、新授
任务一:初识边塞诗
介绍边塞诗的主要内容与成就。
介绍边塞诗,出示地图,边塞指北部与西北边疆一带,范围更大一些,凉州为其中一个地方。(解诗题)出塞指诗人出发到边塞,凉州词的意思谁有好办法来理解呢?(看注释)
介绍诗人 王昌龄七绝圣手,王翰《凉州词》七绝压卷之作
3.初读古诗,让字音随诗意流淌。正音。哪位同学愿以声为引,带我们走进诗歌的世界。注意:《凉州词》为七绝律诗,无轻声,划分节奏223再读一遍,全班共诵,让诗韵在教室里流转。评价从字音的准确、情感的表达两个角度进行。
4.诗声渐歇,字句留香。请同学们细细品读《出塞》,找一找诗句中有哪些事物。(板书:找事物)
事物:明月、关、人、胡马、阴山
这些风物,是边塞的眼睛,藏着无数故事。
5.自主梳理诗句大意,想象画面。(板书:想画面)
对秦时明月汉时关进行讲解,表示时间的:秦与汉 表示事物的:明月与边关,交错互见,让读者体会诗歌的时空感。飞将用典讲解,出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首诗都怀念李广将军是为什么?
再读,读出对早日结束战争的渴望。
6.迁移学法进行学习。
借助资料理解战场为什么会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等事物。这些事物出现在战争中,矛盾吗?(这些均为西域特有事物)感受将士们的豪迈,将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
再读诗,后两句读慢一些
任务二:感知边塞冷暖,感受时空延续
同为边塞诗,两首诗却截然不同。
文字有温度,词句显冷暖,两首诗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出塞》荒凉冷清
《凉州词》热闹豪迈
相机进行朗读,带上感彩去读。读《出塞》,语速慢些,让字音裹着风沙的沉郁;读《凉州词》,语气激昂些,让字句载着将士的豪情。
两首诗围绕着一个主题“战争”,但是事物与场景却是如此不同。
2.通过品读,我们发现诗人看到是不同时间的边塞,诗人分别在“看”哪个时间的边塞?
出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王昌龄感知时空的连接,由当下想起从古至今战乱不断对边塞战乱延续的感慨。王翰聚焦战前豪迈饮酒的瞬间,刻画当下场景。时间在变,景色在变,不变的是无数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
再次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诗意漫过千年。
任务三:古今情怀是否改变?
辨一辨:如今我们为何仍要学习、诵读这些边塞诗?是为了重温盛唐的光荣还是为了铭记历史的伤痛?
光荣:为了精神的传承
伤痛:为了警示 前事之示,后世之师。珍视和平
记住光荣,让我们有力量;记住伤痛,让我们保持清醒。
边塞诗在时光更迭中代代传承,历久弥新,在当下仍旧熠熠生辉。
古时有战士守关防胡马,如今有战士戍边护安宁。不变的明月照过古人的乡愁,也照着我们脚下这片和平土地的安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前将士以命护疆土,如今战士以青春守安宁,刻在骨血里的家国担当从来未曾变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昔日将士身着铠甲,在黄沙中与外敌殊死搏杀,如今军人手握钢枪,在高原、海岛、戈壁坚守岗位,用忠诚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今日战士驻守边疆,虽无昔日沙场的凶险,却也甘受寂寞与艰苦,同样怀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赤诚
总结:从古至今,家国情怀始终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这种情感穿越朝代更迭,依旧在今人心中激起回响,历久弥新。龙芯之母黄令仪曾说我要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氢弹之父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会没有的,能把微薄力量融入祖国强盛中,便足以了;隐姓埋名几十年的核潜艇专家黄旭华说: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让我们用诵读声表达对从古至今保家卫国战士的敬重,表达为国家繁荣富强而默默奉献的每一个人的感谢。
出示习总书记对于英雄的名言进行结尾。
作业布置:1.预习《夏日绝句》,默读《出塞》。
任选一句诗,写一写你看到的画面。
板书设计
《出塞》《凉州词》群文
任务一:初识边塞诗
任务二:感知边塞冷暖,感受时空延续
任务三:古今情怀是否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