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1 08:5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毛主席看到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第二部分写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体现了毛主席的伟大心胸和无私襟怀。
课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结尾,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眷恋”“踌躇”“黯然”等词语的意思。
2.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作为普通父亲的凡人情感和作为领袖的伟大心胸和无私襟怀。
3.收集相关资料,再结合资料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作为普通父亲的凡人情感和作为领袖的伟大心胸和无私襟怀。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资料,查找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完成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质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谁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
2.学生回答: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
3.毛主席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后,他在电报上回复了一句诗。谁来说说这句诗?
4.生回答: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5.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连绵的青山处处都是好地方,可以用来埋葬忠勇壮士们的遗骨,何必要再去用马革包裹遗体送回故乡呢?)
6.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习俗: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要用马皮包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埋葬,这叫“魂归故里”。看到这个习俗,想到刚才毛主席批示的那句诗,你有什么问题吗?
8.预设,学生提问:为什么毛主席不让儿子回国安葬?为什么要让他葬在朝鲜?
9.是啊,为什么毛主席会下这样的指示,为什么不让儿子的遗骨回国安葬,难道他内心不爱自己的儿子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去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吧!
二、品词析句,体会悲痛之情。
第一步:明确任务
出示学习要求: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第二步: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在书上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第三步:汇报交流
1.谁来说说你找到的是哪句话?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1)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什么描写?这个时候的他,内心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最能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2)指导朗读,读出悲痛的感觉。
(3)毛主席与儿子之间的感情怎样,你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吗?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在他的身上,寄托主席无限的父爱,无限的希望。
(可是,年仅28岁的他,就这样离他而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惨痛的事情发生,谁又能不撕心裂肺的痛呢?因此——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4)岸英的生平经历如何,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5)有谁查找过毛岸英的生平经历,对他的生平有更具体的了解?
人物年表
1922年10月24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
1925年10月举家迁往广州
1930年10月24日,与母亲杨开慧一同被捕
1931年春节前夕,由地下党安排到大同幼稚园
1936年由东北军将领李杜将军带到法国
1937年从巴黎来到莫斯科
1945年底,随同两名苏联医生回国
1950年10月,随志愿军司令部来到朝鲜,担任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1950年11月25日上午,牺牲于朝鲜战场,年仅28岁。
(6)根据这位同学查找的资料,我们了解到毛岸英一直过着很不稳定的生活,而且与主席“聚少离多”。虽然相聚的时间很短,但是总有再见面的时间,可是如今,却再也见不到儿子,此时此刻,毛主席的内心除了眷恋,除了悲痛,除了不舍,还有愧疚,所以——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2.还有谁找到不同的句子,来分享一下。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这是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体现了毛主席内心无限的眷恋与不舍。
(2)通过毛主席的动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我们能感受到主席无比的悲痛。
(3)毛主席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这个时候他的内心可能在想些什么?
预设一:他不敢相信儿子就这样离他而去了,以前分离了那么多次,不是都回来了吗?这次怎么就回不来了呢?
预设二:他回忆起儿子这颠沛流离的一生,内心充满着愧疚。
预设三:他回想起和儿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内心更加的悲伤难过。
(4)体会毛主席作为一名普通父亲的凡人情感。
第四步:小结学法
一画(找出相关句子画上横线)
二想(想一想这是对毛主席的什么描写)
三圈(圈出关键词语)
四悟(体会主席的内心世界,在句子旁边做好批注)
五读(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刚才同学们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主阅读,然后找出相关句子,想想这是对毛主席的什么描写,再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最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第五步:感情朗读
让我们带着这份欲语还休、刻入骨髓的悲痛,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三、深入探究,理解艰难抉择。
正当毛主席沉浸在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中时,另一个艰难的抉择出现了他的面前,爱子岸英的遗骨到底是葬在朝鲜,还是回国安葬,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去体会毛主席的内心吧!
第一步:明确问题
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部分,继续找出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思考为什么毛主席会决定让儿子的遗骨葬在朝鲜。
第二步:自主学习
学生按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研读句子,做好批注。
第三步:汇报交流
1.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一句。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这是对毛主席的什么描写?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最打动你?
(2)理解“眷恋”这个词语的意思。
“眷恋”表示留恋,但是它比留恋的程度要更深,是深切的留恋。
(3)指导朗读,读出这种眷恋之情。
(4)板书“眷恋”。此时此刻,毛主席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他无比悲痛,内心无比眷恋,毛主席也是一个凡人啊,他也有着凡人的情感。
2.还有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毛主席对儿子的这份不舍与眷恋?
(1)“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是啊,此时此刻,他是多么见儿子的最后一面啊。)
(2)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这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你体会到了主席内心的什么情感?哪些词语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情感?
理解“踌躇”和“黯然”的意思,体会主席此刻内心的矛盾与不舍。
3.爱子的离世让他黯然神伤,他也犹豫着见儿子最后一面,可是最终他有没有这样做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思吧。”
(1)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这句话的意思是?
(2)不是有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3)正因为想到这些,所以他才做出了决定,在电报上写这样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4)爱子牺牲,他没有沉溺于这份悲痛中,而是想到了千千万万的战士,想到那么为国牺牲的烈士,更想到自己不能搞特殊。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想着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天下所有人,这就是伟人心胸,这就是无私襟怀啊!
4.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这句诗。
第四步:深入探究
1.做出这种选择,毛主席的内心也是特别矛盾与痛苦的,课文中有一个小细节表现出了他的这份痛苦,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吗?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是啊,爱子离世,甚至不能回国安葬,他的内心也是无比痛苦,他也曾在暗夜里独自流泪,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2.观看视频。
3.毛主席说:岸英,我想你会理解我的做法,同学们,你们理解毛主席的做法吗?
4.思考毛主席让岸英回国安葬和葬在朝鲜分别有什么利处?
5.汇报交流。
回国安葬:可以见儿子遗骨最后一面;可以常去儿子墓地扫墓,看看他。
葬在朝鲜:会让朝鲜人民更加感谢毛主席,感谢中国,有利两国邦交;可以激励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更加奋勇杀敌。
第五步:感情朗读
面对爱子牺牲,毛主席既有凡人的情感,更有伟人的情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主席舍小爱为大爱的无私精神吧!
四、拓展延伸,感悟爱国情怀。
1.毛主席将长子送上朝鲜战场,爱子牺牲后又让爱子葬在朝鲜的伟大心胸、无私襟怀激励了所有的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这些革命志士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谁来说一说你知道的抗美援进战斗英雄的故事。
2.指名学生分享故事。
3.结合刚才的这些故事,请同学们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全,这些可亲可敬的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虽然牺牲了,可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长存世间。那连绵的青山上写着他们的英雄事迹,那挺拔的松柏承载着他们的崇高精神,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永垂不朽!
五、总结升华,感恩缅怀先烈。
1.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了什么收获?
2.指名学生说。
3.师总结:正如毛主席在下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前所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无数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鲜血,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让我们拥有了今天这个强大的祖国,让我们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一定要继续先烈遗志,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佩之情,满怀豪情地再齐读这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六、实践作业,传承革命精神
1.观看影片《跨过鸭绿江》,撰写观后感。
2.查找在抗美援进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记下来,下节课来开“抗美援进英雄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