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图形的旋转 教学设计(表格式)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1.1图形的旋转 教学设计(表格式)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12 08:1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数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23.1.1 图形的旋转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 AI 动态演示的生活实例,认识旋转,归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的概念;明确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能运用概念解决基础辨析与简单应用问题。 2. 通过 AI 模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经历旋转性质的推导过程,提升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学会运用 AI 工具辅助绘制旋转图形,掌握旋转性质的应用方法,提高动手实践与知识迁移能力。 3.感受 AI 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优势,激发对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与 AI 辅助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旋转性质的推导过程(从具体实例到一般规律的提炼)。
2. 运用旋转性质精准绘制旋转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旋转及其相关概念的归纳,旋转三要素的识别与应用。 2.旋转性质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方法:采用 “AI 演示感知 — 小组探究 —AI 辅助验证 — 实例应用” 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AI 为辅助,融合实验观察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准备:AI 动态演示课件(含生活实例旋转模拟、线段 / 三角形旋转拆解、性质验证动画);备用硬纸板、剪刀(供 AI 操作辅助验证使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复习平移、轴对图形 教师通过课件快速回顾平移、轴对称图形的核心特征,展示平移与轴对称的动态对比视频(AI 生成,突出 “变换前后的不变量”)。 提问:“生活中还有一种图形变换,既不是平移也不是轴对称,它有什么特点?” (1)观察生活实例(课件展示)。 播放 AI 制作的高清动态视频:钟表指针转动、风车叶片旋转、摩天轮运转、杠杆撬动重物等生活实例,支持暂停、慢放、多角度旋转展示。 (2)①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旋转,从3点到5点,时针转动了多少度? ②风车风轮的每个叶片在风的吹动下转动到新的位置。 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 教师应关注:(1)学生观察实例的角度;(2)在学生发现实例现象的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试着描述出旋转的定义。引导学生结合 AI 演示的关键帧,尝试描述旋转定义,教师补充完善:“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 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图形的旋转”,明确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的概念。 归纳: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 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点 O 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 P 经过旋转变为点 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设计意图:用 AI 动态视频激活生活经验,通过可控的演示过程帮助学生聚焦本质特征,避免传统静态图片的局限性;互动操作提升参与感,让概念形成更自然。 3.牛刀小试 1.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个. ①地下水位逐年下降;②传送带的移动;③方向盘的转动; ④水龙头的转动;⑤钟摆的运动;⑥荡秋千. A.2 B.3 C.4 D.5 2.如图,杠杆绕支点转动撬起重物,杠杆的旋转中心在哪里?旋转角是哪个角? 设计意图:即时反馈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情,演示化解易混淆点,在线标注提升实操规范性。 4.再认识旋转 课件展示旋转: (1)线段旋转 (2)三角形的旋转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如图,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另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 ),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 )移开硬纸板. △A'B'C'是由△ABC绕点O旋转得到的.线段OA与OA′有什么关系? ∠AOA′与∠BOB′有什么关系? △ABC与△A′B′C′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活动: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必要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问题中进行思考: (1)轴对称的性质中对应点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旋转呢? (2)旋转是一个图形围绕旋转中心旋转一定的角度,此时,图形上的点发生旋转了吗?它是如何旋转的?哪个角表示了旋转的角度? 学生活动:探究任务:△A'B'C' 是由△ABC 绕点 O 旋转得到的,探究 OA 与 OA'、∠AOA' 与∠BOB'、△ABC 与△A'B'C' 的关系。 分层探究: 基础层:学生通过 AI 互动画板操作,拖动旋转中心 O、调整旋转角度,系统自动显示 OA 与 OA' 的长度、∠AOA' 与∠BOB' 的度数,实时生成数据对比表。 提高层:小组合作,结合硬纸板手工操作,再用 AI 工具验证结果,记录不同旋转参数下的规律。 图形旋转的性质: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设计意图:AI 工具降低探究难度,通过数据可视化帮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归纳规律;手工操作与 AI 验证结合,兼顾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 小试牛刀: 1.如图,若把△ABC绕点A旋转一定角度就得到△ADE,那么AB=______,BC=______,∠CAB=______,∠B=_______. 设计意图:即时巩固性质应用,个性化推送讲解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三)例题讲解,新知应用 例 如下图,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以点A为中心,把△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分析:关键是确定△ADE三个顶点的对应点,即它们旋转后的位置. AI 分步演示: 第一步:演示旋转中心 A 的固定性,明确 A 的对应点是自身。 第二步:动态展示 AD 绕 A 顺时针旋转 90° 与 AB 重合的过程,明确 D 的对应点是 B。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 E 的对应点 E' 的位置,用 AI 工具拖动 E 点,观察 E' 的运动轨迹,明确 BE'=DE、∠ABE'=90° 的特征。 学生实操:用在线画板独立绘制旋转后的图形,提交后 AI 评分并展示优秀作品,标注常见错误(如 E' 位置画反、长度不符等)。 解:因为点A是旋转中心,所以它的对应点是它本身. 正方形ABCD中,AD=AB,∠DAB =90°,所以旋转后点D与点B重合. 设点E的对应点为点E′.因为旋转后的图形与旋转前的图形全等,所以 ∠ABE′=∠ADE=90°,BE′=DE. 因此,在CB的延长线上取点E',使BE′=DE,则△ABE′为旋转后的图形(下图). 设计意图:AI 分步拆解例题难点,通过轨迹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对应点的确定方法;实操与 AI 评价结合,提升绘图准确性。 (四)课堂练习,巩固理解 1.下列现象中是旋转的是(  ) A.车轮在水平地面上滚动 B.火车车厢的直线运动 C.电梯的上下移动 D.汽车方向盘的转动 2.如图,扎西坐在旋转的秋千上,请在图中画出点A,B,C的对应点A′,B′,C′. 时钟的时针在不停地转动,从上午 6 时到上午 9 时,时针旋转的旋转角是多少度?从上午 9 时到上午 10 时呢? 4.如图,△ABC为直角三角形,∠ACB=90°,∠B=30°,AC=2,以C为旋转中心,将△ABC旋转得到△A′B′C′. (1) ∠A′= ,A′C′= , A′B′= , (2)若旋转角度为40°,则∠ACB′= .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兼顾基础与提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水平上得到巩固。 (五)归纳小节,内化知识 课堂回顾: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学生自主梳理:写 “知识思维导图”(AI 提供模板,学生补充关键概念、三要素、性质)。 展示交流:随机抽取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全班补充完善。 核心回顾: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框架图,动态链接关键概念与对应的演示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1.旋转的概念 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 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图形的旋转. 这个点 O 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 P 经过旋转变为点 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2.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图形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促进知识结构化,AI 辅助排版与动态链接让回顾更高效,强化知识间的联系。 五、链接中考 如图,在Rt△ABC中,∠BAC=90°.如果将该三角形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AB1C1的位置,点B1恰好落在边BC的中点处.那么旋转的角度等于( ) A.55° B.60° C.65° D.80° 如图,△ABC和△DCE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旋转得到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旋转中心是点C B.旋转角是90° C.可逆时针旋转也可以顺时针旋转 D.旋转中心是B,旋转角是∠ABC 如图,将△ABC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50°后得到△A′B′C′.若∠A=40°∠B′=110°,则∠BCA′的度数是( ) A.110° B.80° C.40° D.30° 设计意图:链接中考让学习更具针对性,考点分析帮助学生明确重点。 六、板书设计 23.1.1 图形的旋转(1) 1.旋转的概念 性质探究 例题分析 课堂练习 2.旋转三要素: 例题: 旋转中心 旋转方向 旋转角度 3.图形旋转的性质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