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和喜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很、孤”等生字和尸字头,读准多音字“只”,会写“从”“好”等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从前”“安安静静”等词语。
3.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哪些词语读得重一点。
4.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感受朋友带来的快乐。
教学难点:
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想想哪些词语要读得重一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活动一、活动二为第一课时;活动三、活动四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读故事,初遇“孤单”
一、图片导入,认识“树和喜鹊”
1.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伙伴”的故事。瞧,故事的主人公是它们(树、喜鹊)。你能不能在它们俩中间加一个字,让它们成为好朋友?(和)像这样在两个事物之间加一个“和”,它们就牵手成为好朋友啦!
小公鸡和小鸭子
树和喜鹊
2.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单元整体导入,由整体到部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用“和”字链接旧知,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激发读故事的积极性。)
二、听老师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听清生字字音,想一想:树和喜鹊开始怎么样?后来变得怎么样了?
2.交流:引导说清楚“树和喜鹊开始怎么样?后来变得怎么样了?”
最初,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后来,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3.出示词语:
从前 孤单
后来 快乐
读词语,再把四个词连成句子,师引导:从前,树和喜鹊很——孤单;后来,树和喜鹊很——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课文,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语感,提升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梳理树和喜鹊不同阶段状态的关键词,学生能更加清晰直观地把握课文脉络。)
三、自由朗读课文,随文学习字词
1.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
2.读后反馈,随文学字词。
课文中有两个难读的句子,你能读好吗?
(1)出示句子1: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出示“只有”“一只”,指名读。这里的“只”是多音字,在这两个词语里读不同的读音,请你带同学们读一遍。
(2)出示句子2: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天一黑,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指名读句子,齐读。
随文学词:叽叽喳喳。
引导发现:喜鹊的叫声是?(叽叽喳喳)这里还有一个词和“叽叽喳喳”的样子有点像,是哪一个?(安安静静)
出示:叽叽喳喳 安安静静
这样的词语你还会说吗?(开开心心 平平安安 快快乐乐)像这样前两个字一样,后两个字也一样的词语有一个名称,我们叫它“AABB”式词语。
随文学词:打招呼。
这只喜鹊叽叽喳喳,其他喜鹊也叽叽喳喳,这就是互相——打招呼。出示词卡,读词语“打招呼”。
创设情境:早上上学的时候,你遇到了同学、老师会——打招呼;放学了,你在家长等候区看到了家人,也会打招呼。(请同学模拟以上情境打招呼)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综合了阅读、识字、理解和表达等多个语文学习要素。从难读句子中学习词语,把识字与读文有机结合,让识字更有趣、有效。)
活动二:再读故事,理解“孤单”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
1.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孤单”的意思。
(1)指导读泡泡图中的提示。
(2)再读第一自然段。从前,为什么树和喜鹊都感到孤单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一找,把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
(3)交流。三个“只有”,出示:
只有一棵树
只有一个鸟窝
只有一只喜鹊
从“只有”“一棵”“一个”“一只”感受树和喜鹊很孤单,它们没有伙伴一起玩。
2.指导朗读,读出孤单的感觉(关注重读的词语)。
3.师生情境对话,体会树和喜鹊的心情。
这里只有(一棵树),孤零零的一棵;树上只有(一个鸟窝),没有其他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没有第二只喜鹊了。
如果你就是这只喜鹊,这棵树,你会感到——孤独。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孤单”一词,旨在引导他们从文本中寻找线索,深入理解词语“孤单”的含义,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种基于文本语境的理解方式,不仅能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二、联系生活,感受“孤单”
1.你们有没有过孤独的感觉?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想象画面,来读一读课文。学生配乐朗读第1、2自然段。教师指导读得慢一点儿,读出“孤独”的感觉。
2.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看看前面的内容是否能给我提示。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3.不过后来,树和喜鹊都变快乐了。这是因为——
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4.认识“居”,学习尸字头。居的上面部分“尸”字头像屋檐,下面部分像一个人坐在房子里。
这个故事很有趣,前面是安安静静的,后面是热热闹闹的。热闹的部分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理解“孤单”,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朗读中,使朗读更具感染力。情感驱动的朗读方式,自然达成“重读一些词语”的目标,有效提升学生朗读的能力。在情境中学习“居”字,让汉字与语境建立紧密联系,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四、识字写字,快乐时光
1.多音字认读游戏:请喜鹊把音节送回窝。
2.师示范书写:从、好。
(1)指导书写“从、好”,发现共同点。
(2)教师范写,学生仔细观察。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指导,再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巩固所学的多音字,引导学生观察左右结构汉字的字形特点,掌握左右结构汉字的构字规律,关注书写要点。同时,师生共同评价指导,让学生的书写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活动三:品读故事,体会“快乐”
一、词串导入,梳理故事
1.出示词串,指名朗读,齐读。
只有 一棵树 一个鸟窝 一只喜鹊
2.从这组词语中你感受到树和喜鹊很——(孤单),板书“孤单”。后来,它们又变得非常——(快乐),板书“快乐”。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对比朗读,感受“快乐”
原来,它们有了邻居啦!有了邻居后,这里变得怎么样了?
1.出示句子,对比变化,朗读。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后来,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交流树、鸟窝、喜鹊的变化,指导对比朗读。(板贴)
一棵树→好多好多树
一个鸟窝→都有鸟窝
一只喜鹊→都有喜鹊
2.此时,树和喜鹊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在情境中表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树呀,你现在还觉得孤单吗?
喜鹊呀,有了这么多邻居,你的心情怎样?
3.读课文第5自然段,感受热闹的场景。
(1)有了邻居的树和喜鹊可开心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关注喜鹊高兴的词语。
(2)交流:从“天一亮”“叽叽喳喳”“打着招呼”“一起”等词语可以看出现在的喜鹊们每天很开心。
指导读好句子,读出心情。
情境对话:喜鹊呀,你每天天一亮就和伙伴飞出去了,你们互相打着招呼,说了些什么呀?你们去哪里干什么呢?
齐读第5自然段。
3.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梳理词串的过程中,回顾了文本内容。通过对比朗读,突出树和喜鹊前后不同状态的差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树和喜鹊从“孤单”到“快乐”的情感转变,使他们对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活动四:走出故事,收获“快乐”
一、梳理三个句子,练习说话
1.课文中有的句子很相似,你能发现吗?
出示: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板书:( ) ,( )也 。
2.生交流,梳理: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齐读。这样的句子你会说吗?出示:
早晨,树迎着太阳微笑,喜鹊 。
夜晚,树安安静静地睡觉,喜鹊 。
3.把上面的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学生先自己练一练,再指名说。
例:从前,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后来,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从此以后,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设计意图:引导发现“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的句式规律,并练习照样子说话,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长句子打下基础,提升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二、交流感受,师生合作读课文
1.我们学完了树和喜鹊的故事,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说说理由。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三、儿歌复现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儿歌朗读。(第一遍读儿歌,第二遍读生字)
只有一棵树,
只有一个鸟窝,
只有一只喜鹊,
树和喜鹊好孤单。
树多了,喜鹊也多了,
有了邻居真快乐。
天一亮,一起飞,
叽叽喳喳打招呼,
天一黑,一起回,
安安静静去睡觉。
2.指导写字:叫、回、他、们。
比较“叫”和“回”,学生练习写,师点评指导。
(设计意图:将生字融入儿歌,使生字在有趣的语言环境中复现,学生在有趣味、有意义的语境中与生字反复“见面”,加深了记忆,提升识字效果。通过写字指导规范书写,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识别和理解,同时让写字过程成为一种美好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