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题(3)
一、基础训练。(4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空降兵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僵硬(jiāng) 囚犯(qíu) 窗框(kuàng) 家雀(qiǎo)儿
蝙蝠(biǎn) 荧屏(yíng ) 锐利(ruì) 狡猾(jiǎo)
震撼(gàn) 亿万(yì) 屋檐(yán) 青苔(tái)
思索(suǒ) 躲避(bì) 联系(xì) 依赖(lài)
2、读拼音,写词语,(10分)
我透过窗bō li( )向外望,看到院子里的几株小草,从泥土里tàn( )出头来。
他从窗台上牵了一根绳子到窗框上端去,使这棵生命力顽强的小小wān( )豆选苗
可以pán rào( )着它向上成长。
kē xué( )家们经过反复yán jiū( ),zhèng míng( )蝙蝠夜里飞行不是
靠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老屋里到处都是cāng yīng( )、wén zi( ),还有héng qī shù bā( )
的蜘蛛网。
3、先把下列是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填序号)(10分)
( )。千树万树梨花开 呼( )唤( ) ( )风( )雨
( )( )意料 ( )云( )雾 归根( )( ) 五彩( )( )
(1)这个 的结局令他呆若木鸡,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2)他即使有也孙悟空 的本事,也难逃出我的手掌心。
(3)诸葛亮借东风是怎么做到的 他真的能 吗?
4、给下列句子填 上恰当的关联词语。(6分)
(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 地避开。
它( )飞,( )从嘴里发出超声波。
( )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飞机飞行
就更安全了。
科学( )在改变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5、按要求改写句子。(10分)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照样子,写句子)
那时候没有收音机、电视、飞机和宇宙飞船。(写排比句)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是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
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①除画“ ”的部分运用 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蝴蝶三个特点,分别
是 、 和 。
②画“ ”的部分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 之情。
能不能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爱迪生取得成功的关键。(修改病句)
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5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春风吹来,满山梨花开放的景象。( )
(2)“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为句旖的“呼风唤雨”指的是在利用自然
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
(3)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
(4)第四粒豌豆给小女孩带来了生的希望。( )
(5)“我”在一个小女孩的引导下,找到了蝴蝶的家。( )
二、综合展示 。(5分)
把下列句子排列顺序,组成一段连贯的文字。
( )一天傍晚,我在便阳台浇花,才看见那个仙人球,可是那个仙人球已经被晒得干枯
了,一点绿色都没有,干枯得好像一点火就会燃烧起来。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把它放在一个小盖子上,在小盖子上放了一点水,看看它能不能“枯木逢春”。
( )不久前,我去同学家摘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仙人球,回到家,我把它放在阳台的
栏杆上,就忘记护理它了,它天天受到太阳公公炽热的阳光烤晒。
( )于是我给它放了一些泥土,天天给他浇水,仙人球在我的呵护下渐渐长大了,我
就会把它移到花盘里,它也慢慢地落地生根了。
( )现在它已经长得满身翠绿,给我家增添了一份绿色的生机。
( )过了两天,我又到阳台上浇花,惊喜地发现小仙人球下半身已经变绿了,还长出
了一点点白嫩的根茎、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6分)
1、“好问则裕, 。”这句话告诉我们喜欢问问题就会变得知识渊博。
2、老师常说:“博学之, ,明辨之,笃行之。”我们不但要勤奋学习,还要
认真思考,明白分辨,切实履行。
韩愈的“ ”赞许我们每个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都会
有疑惑。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的意思是有问题才能有进步 ,王充名言:“智能之士,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阅读理解。(24分)
课内阅读 。(11分)
蝙蝠能夜里飞行 ,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
东西相撞,即使一根很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 灵动)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
捷 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
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
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有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们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堵住,让他在屋子
里飞,蝙蝠像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 次实验的结果(证明 明确),蝙蝠夜里飞行 ,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的配
合起来探路的。
用“\”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中的“问题”指的是 。
科学家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是蒙上蝙蝠的 。让
它在屋子里飞,结果 。第二、三次实验,分别把蝙蝠的
蒙上,把蝙蝠的 ,结果 。
你从科学家的行动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3分)
蚂蚁和玻璃杯
两只蚂蚁非常不幸地掉入玻璃杯中。刚开始,他俩慌慌张张地在杯底四处触探,想寻一个
缝隙钻出去。不一会儿,他们便发觉这根本不可能。于是,他们开始沿着杯壁向上攀爬。看
来,这是通向自由的唯一的路。然而,玻璃杯的表面实在是太滑了,他们刚爬了两步,便重重
地跌了下来。
他们揉了揉摔疼的身体,爬起来,再次向上攀爬、很快,他们又重重地跌倒杯底,三次,四次、五次……有一次眼看就快到杯口了,可惜最后几步却失败了。而且,这一次比哪一次都跌得重,比哪一次都跌得疼、
过了好半天,一只蚂蚁气喘吁吁对另一只说:“咱们……不能再冒险了。否则,会跌得粉身碎骨的!”
另一只蚂蚁说:“刚才,咱们离胜利只差一步了。”说罢,他又开始重新攀爬。一次次跌倒
,又一次次爬起来,他终于摸到了杯口的边缘,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翻过了这玻璃的围墙。
隔着透明的玻璃,杯里的蚂蚁羡慕地问:“快告诉我,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杯子外
的蚂蚁回答;“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丧失信心,谁就可能获得成功。”
第2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第3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填
序号)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B、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C、表示列举次数的省略 D、表示引文的省略
细读短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短文中两只蚂蚁的性格特点。
留在杯子里的蚂蚁: ,爬出杯子
的蚂蚁: 。
阅读短文时,你有什么疑惑 ?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一个你提出的问题。
读了短文后,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习作。(25分)
提示:你去过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哪个地方在哪里,糨有什么特别之处?
要求:内容真实,语句通过,题目自拟。
附参考答案
一、基础 训练。
1、选正确读音。D
2、读拼音,写词语。1、玻璃,探, 2、豌,盘绕,3、科学。研究,证明
4、苍蝇,蚊子,横七竖八。
3、补充以词语,填空。忽如一夜春风来。风雨,狂暴,出乎,腾 驾,斑斓
(1)出乎意料,(2)腾云驾雾,(3)呼风唤雨、
4、填关联词语。(1)即使…… 也…… (2)一边……一边……
(3)从……保证…… (4)不断……也……
5、按要求写句子。①这是谁的书包呢?原来是小明的书包。
②小河里的水多么清淤,多么干净,多么透明,多么清凉啊!
③(1)反问,身体轻盈。身上的彩纹斑斓,柔弱,
(2)反问,对蝴蝶的关心爱护,
④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爱迪生取得成功关键,
判断。(1)×(2)√,(3)√,(4)√,(5) ×。
二、综合展示。(2),(1),(3),(5)。(4)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1、自用则小。2、审问之,慎思之,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4、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四、阅读理解。(一)1、划去的词:灵动,敏捷,明确,2、为什么蝙蝠能夜里飞行?
3、眼睛,灵巧地避开障碍物。嘴堵上,耳朵塞住。蝙蝠旬没头的
苍蝇乱撞。4、多观察,多实验,多想想,就能得到答案。
(二)1、C,A。2、害怕困难,灰心丧气, 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3、略。4、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丧失信心,谁就可能获得成功。
五、习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