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类文迁移阅读理解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打翻的鱼缸
三年级的教室里,同学们正在紧张地进行期中测验,监考老师也静静地守在这里。
教室最后一排有一个小男孩,他的脸一阵红一阵白的,并不是因为试题太难,而是他太想上厕所了。原来,腼腆的他想等考试结束后再冲向洗手间。可是漫长的考试没有结束,小男孩憋得满头大汗。忽然,最尴尬的事发生了——他尿裤子了。小男孩羞愧得不知所措,他想:“这下完了,如果同学们发现了,我会被笑死的,再也不会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了,怎么办啊?”小男孩的眼中充满了泪水。幸好同学们都在埋头考试,没有人发现他的异常。
只有细心的监考老师发现了小男孩的焦躁不安。他轻轻地走到小男孩身边,立刻就明白了一切。随后,老师不动声色地来到窗边,端起窗台上的金鱼缸走过来,经过小男孩身边时,他“一不小心”打翻了鱼缸,水溅得小男孩满身都是。这突如其来的事故惊扰了其他同学,大家都回过头来看着老师和小男孩。老师连忙向小男孩道歉,并示意其他同学继续考试。接着,他领着小男孩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擦干小男孩身上的水,并帮他换上一条干净的裤子。
小男孩回到教室的时候,穿着一条极不合身的裤子,皮带都系在了胸口上,看上去滑稽极了。但是没有一个同学嘲笑他,而是对他报以友善和同情的眼神。小男孩心里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
考试结束了,同学们陆续离开了教室。小男孩留在了最后,他走到老师身边,怯生生地对老师说:“谢谢您,老师。”
老师摸摸小男孩的头,微笑着说:“不要紧,我小时候也尿湿过裤子。”
1.这篇短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请在下边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短语。小男孩尿裤子→ → (经过)→ (结果)
2.根据上下文,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1)不知所措:
(2)不动声色:
3.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再填空。
(1)可是漫长的考试一直没有结束,小男孩憋得满头大汗。从“漫长”“一直”可以看出小男孩心里特别希望 。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他 的心情。
(2)经过小男孩身边时,他“一不小心”打翻了鱼缸。句子中的“一不小心”加了双引号表示 。他这么做是为了 。
4.下列对监考老师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位细心体贴的老师,能及时发现小男孩尿湿了裤子,为了保护小男孩的自尊心,他就故意打翻鱼缸,让小男孩换裤子,为小男孩解围。
B.他是一位笨手笨脚的老师,竟然在考试的时候把鱼缸打翻了。
C.他是一位既关爱学生又机智的老师,能迅速想出打翻鱼缸这个方法,既解决了问题,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____________
①这间小巧玲珑的小书屋,被挤在两幢高大的楼房中间。
②小书屋门前,摆着几个临时搭起的书架,上面挨挨挤挤地摆满各种图书和杂志。有适合儿童阅读的,有适合青年阅读的,也有适合中老年人阅读的,种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它们都争着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过路的读者。小书屋的主人态度很好,不仅做到百问不烦,百拿不厌,而且还能根据顾客的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主动介绍读者所喜欢的精神食粮。
③小书屋内,有一个柜台,它分上下两层,都密密麻麻地摆着各种各样的图书和杂志。四周的墙壁上,从上到下用铁丝和绳子挂了四行书刊,就连两扇打开的小门上,店主人也没让它空闲着。不管是清晨,还是傍晚,不管是三伏酷暑,还是数九严寒,你只要来到这个书店小屋,都可以随意选择你喜欢的书刊,让你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④这个小书屋,没有宽阔豪华的门面,也没有富丽堂皇的室内装饰,却有着琳琅满目的图书和杂志,有热情和蔼的笑容,有亲切温柔的话语。这一切,给人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它像一叶小舟,载着人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5.给短文加个适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6.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明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小屋的?
8.小屋为什么能给人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在短文中用“___”画出来。
9.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在正确答案的后面画“√”)
(1)赞扬小书屋的简朴。( )
(2)介绍小书屋里琳琅满目的书和杂志以及热情的主人。( )
童年趣事
①童年的我,爱洗澡,但更爱下河摸鱼。
②我的家在农村,村前村后都是水坑,有水便有鱼,鲫鱼和鲢鱼是最好摸的,它们性情温顺,手触到它们时,只需顺势往泥里一按,它们就会束手就擒。如果遇上大一点儿的鲤鱼,可就麻烦了,它们劲头儿大得邪乎,扑棱扑棱的,我从来就没逮住过。若是碰上黑鱼,那家伙身子光滑,硬抓肯定不行,只有智取——用手轻轻地探到它的鳃部,用力狠劲掐住不放手,这样才能俘获它!这时,千万不要触碰它的嘴巴,以免伤到手指,因为它嘴中有一排锯齿一样的牙齿,黑鱼是淡水鱼中最凶猛的鱼类之一。
③记得有一次,我摸鱼竟然摸到了忘我的程度。一起摸鱼的小伙伴们一个一个都走光了,天也黑下来了,晚风凉飕飕的,我却忘记回家了,只管一个人顺着河道一路摸下去。母亲沿着河岸,一路找来,寻了三里多地,一直喊到声嘶力竭才找到我!当寻到我时,母亲破口大骂,顺手折了一根荆条,不分青红皂白,噼里啪啦向我打来。我捡起衣服,抓起鞋子,赤着脚,落荒而逃。
④我一路小跑到了家中,母亲紧追不舍,气喘吁吁地也到了家。我吓得屁滚尿流,偷偷地躲到门后面,大气也不敢出,使劲地搓手上的泥巴。母亲铁青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眼睛瞪得如秋天圆滚滚的马泡瓜,怒气还没有消:“不知死活的东西!别再下河摸鱼了,你要掉进‘土井子’(深水坑),立马就没影了!”我窥视了她一眼,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连声说:“娘,我再也不敢一人摸鱼了,您别生气了。”她看着我滑稽的表情,随即笑了。母亲将我摸的鱼剖了,洗了,腌制一下,再把鱼沾上干面粉,下锅用油煎了,又放上姜丝、盐、葱花、酱油、醋,添上水,架好柴火。锅里的水很快滚沸了,再转小火炖一会儿,放上香菜,一盆鲜美的鱼汤就出锅了!我先咬一大口母亲新烙的煎饼,再喝一口酸酸鲜鲜的鱼汤,感觉肚子热乎乎的,浑身都有劲儿了。母亲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气顿时消了。
⑤日子一天天过去,童年一去不复返。但每到夏日,我就会怀念童年的摸鱼乐,童年的鱼汤鲜,更怀念母亲那如炬的目光!
10.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设置悬念、引人深思 B.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11.根据短文内容填表。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我” 忘了回家时间,受到 的训斥,最后母亲为“我”做鲜美鱼汤的故事。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母亲原谅“我”,为“我”熬制鱼汤。
重点描写
12.“气喘吁吁”一词的意思是 。这个词写出了母亲 。
一枚硬币
①两个年轻人一同寻找工作,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犹太人。
②一枚硬币躺在地上,英国青年看也不看就走了过去,犹太青年却激动地将它捡起。英国青年对犹太青年的举动露出鄙夷之色:一枚硬币也捡,真没出息。
③犹太青年望着远去的英国青年心生感慨: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真没出息。
④两个人同时走进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资也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地走了,而犹太青年却高兴地留了下来。
⑤两年后,两人在街上相遇,犹太青年已成了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寻找工作。英国青年对此不可理解,说:“你这么没出息的人怎么能这么快就‘发’了?”犹太青年说 因为我没像你那样绅士般地从一枚硬币上迈过去 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 怎么会发大财呢
⑥英国青年并非不要钱,可他眼睛盯着的是大钱而不是小钱,所以他的钱总在明天。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13.给文中画线部分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4.“英国青年并非不要钱,可他眼睛盯着的是大钱而不是小钱,所以他的钱总在明天。”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最合理的选项是( )
A.英国青年也是要钱的,只是因为他盯着大钱,所以暂时没有钱。
B.英国青年一心只想要大钱,瞧不起小钱,钱当然不会来到他身边。
C.目光放远是没错,但是也要记住,抓住眼前的才是最关键的。你如果能够抓住眼前的小钱,那么也同样能够抓住“明天”的大钱。
15.这样有深刻含义的文章,你读得懂吗?
对待一枚硬币,英国青年 ,而犹太青年 。结果,英国青年 ,犹太青年 。
16.你觉得犹太青年成为老板的原因是什么?
17.生活中有很多人也是这样,他们总是眼睛盯着大钱而不是小钱,对于这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给他们提一些好的建议吧!
游庐山
①学习了宋代诗人苏轼的七言绝句《题西林壁》后,我就对庐山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有了无限的遐想。今年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开启了庐山之旅。
②我们乘火车到了九江市,住在一家旅馆里。第二天清早,碰到了庐山的大雾天气。眺望远处,雾气缭绕,到处白茫茫一片,烟雾笼罩了大地。近处看爸爸魁梧的身躯,在云雾中时隐时现。雾气遮住了山林,周围仿佛披上了薄薄的青纱,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
③雾很快散去了,我们要开始登山了。这庐山像飞龙一样,直插云霄,爬到半山腰时,我已经汗流浃背。越往上爬,山势越险,有时候甚至只能四肢着地,向上攀爬。看看笔陡的石级,一眼望不到头,心里不免害怕。登山的人,在前的只见后人的头顶,在后的只见前人的脚跟。这是庐山最陡峭险峻的五老峰。
④但是从那里上去,风景却好起来了,两旁都是盘曲的柏树。涧水往下流,声音很可爱。再上去看见瀑布,从石头缝里喷出来,就是涧水的源头。
⑤坐下来休息时,看着路边一排排的树木,这会儿也洋洋洒洒地飘落下片片叶子,宛如只只飞旋的黄蝴蝶,翻转着、抖动着,伴着优美的舞姿停落在地面之上,流水之间……
⑥休息了一会儿,我们终于登上山顶。从山脚到山顶,一共走了四个多小时。如果在庐山住下,清晨还可以看日出,那又可以领略到另一番庐山妩媚的妆容了。可惜我们当天就要乘火车离开,在山顶停留了半小时,就下山了。
18.本文是按照 、 、 的顺序来写的。
19.选文第4自然段作者抓住对 、 、 等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五老峰上的美好风光。
20.读短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2自然段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的。
B.庐山最陡峭险峻的山峰是五老峰。
C.从文中画“______”的句子中可以读出五老峰山势陡,台阶长,游览的人很多。
D.作者在山上一直等到了第二天看日出。
21.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2.读了文中画“ ”的句子,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 事情发展 老师打翻鱼缸 老师带小男孩换裤子 小男孩感谢老师 2.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3. 焦急万分 考试赶快结束,他好尽快去洗手间 并不是真的不小心,而是故意的 给小男孩解围 4.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阅读文章可知,这篇短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文章的脉络顺序为:小男孩尿了裤子→老师打翻鱼缸→老师带小男孩换裤子→小男孩感谢老师。
2.考查了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语境来理解。
小男孩尿裤子了事情突然发生让他很慌乱不知道怎么办来缓解尴尬;
小男孩换了裤子回来以后非常滑稽,但是同学们不动声色没有人嘲笑他。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1)阅读句子“可是漫长的考试一直没有结束,小男孩憋得满头大汗”可知,从“漫长”“一直”可以体会到小男孩焦急万分的心情。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男孩心里特别希望考试赶快结束,他好尽快去洗手间。
(2)阅读句子“经过小男孩身边时,他‘一不小心’打翻了鱼缸”可知,句中的“一不小心”加上了双引号表示并不是真的不小心,而是故意的。他这么做是为了给小男孩解围。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阅读文章可知,他是一位细心体贴的老师,他及时发现小男孩尿湿了裤子,为了保护小男孩的自尊心,他故意打翻鱼缸,让小男孩换裤子,为小男孩解围。故AC表述正确,B项表述错误。
5.小书屋 6.这一切,给人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它像一叶小舟,载着人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把“小书屋”比作“一叶小舟”。 7.按由外到内的顺序。 8.这个小书屋,没有宽阔豪华的门面,也没有富丽堂皇的室内装饰,却有着琳琅满目的图书和杂志,有热情和蔼的笑容,有亲切温柔的话语。 9.(2)√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对一个小书屋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尽管它没有奢华的装饰或宽敞的空间,但通过丰富多样的书籍和杂志,以及友善的服务,给予人春天般的温暖。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比喻,将小书屋比作知识的载体,强调了它在精神层面的充实与安慰。叙述层次分明,从外到内逐步展开,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小书屋的氛围和主人的热情,传递了知识与关怀的力量。
5.本题考查拟标题的能力。
这篇短文主要描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小书屋,虽然门面不宽阔豪华,室内装饰也不富丽堂皇,但却有着琳琅满目的图书和杂志,以及热情和蔼的主人,给人们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和知识的海洋。故标题拟定为:温馨的小书屋。
6.本题考查对比喻句的掌握。
从第④自然段“它像一叶小舟,载着人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可知,比喻句为“它像一叶小舟,载着人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这句话把“小书屋”比作“一叶小舟”,通过这个比喻,作者形象地描绘了小书屋在知识世界中的角色,就像一艘小船在广阔的海洋中航行,带领人们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比喻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还让读者对小书屋产生了更深刻、更生动的印象。
7.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掌握。
从第①自然段“这间小巧玲珑的小书屋,被挤在两幢高大的楼房中间。”以及第②自然段“小书屋门前,摆着几个临时搭起的书架,上面挨挨挤挤地摆满各种图书和杂志。”和第③自然段“小书屋内,有一个柜台,它分上下两层,都密密麻麻地摆着各种各样的图书和杂志。”可知,首先,作者描述了小屋被挤在两幢高大的楼房中间的位置,以及小屋门前临时搭起的书架和摆满的图书杂志,这是对小屋外部环境的观察。接着,作者进入小屋内部,描述了小屋内的柜台、墙壁上挂的书刊以及小门上的利用,这是对小屋内部布局的观察。最后,作者综合了小书屋的特点,这是对小屋整体氛围和价值的评价。故作者是按照由外到内、再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观察小屋的。
8.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从第④自然段“这个小书屋,没有宽阔豪华的门面,也没有富丽堂皇的室内装饰,却有着琳琅满目的图书和杂志,有热情和蔼的笑容,有亲切温柔的话语。”可知,这句话直接说明了小屋虽然没有豪华的外观和装饰,但它拥有丰富的图书杂志、热情的服务和亲切的交流,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小屋温馨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因此,这句话是小屋能给人们带来春天般温暖的直接原因。
9.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文章详细描述了小书屋内的图书杂志种类丰富,适合不同年龄和需求的读者,并且强调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和周到服务。这些内容和细节共同构成了文章的核心,展现了小书屋作为知识传播和温馨交流场所的独特魅力。故这篇文章的主要介绍小书屋里琳琅满目的书和杂志以及热情的主人。
故选(2)。
10.B 11. 摸鱼 母亲 “我”喜爱摸鱼,有一次摸鱼到很晚,忘记回家。 母亲来找“我”,并训斥“我”,“我”承认错误。 母亲训斥“我”以及母亲熬制鱼汤的过程。 12. 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的样子 由于追“我”而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及母亲对“我”的担心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在农村摸鱼的小趣事。文章层次清晰,从“我”爱好摸鱼引入,再到遭母亲责备的过程,以及最后母亲为“我”做鱼汤的温情场景,刻画了一个充满童真和家庭温暖的画面。细节描写栩栩如生,比如母亲焦急寻找“我”之后的怒气和最终化解冲突的鱼汤故事,使读者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10.本题考查段落的赏析。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但更爱下河摸鱼”可知,这一句引起了下文“我”摸鱼的往事。故起引起了下文的作用。
故选B。
1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天也黑下来了,晚风凉飕飕的,我却忘记回家了,只管一个人顺着河道一路摸下去。”可知,事情的起因是:“我”因摸鱼而忘记了回家;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母亲沿着河岸,一路找来,寻了三里多地,一直喊到声嘶力竭才找到我!当寻到我时,母亲破口大骂,顺手折了一根荆条,不分青红皂白,噼里啪啦向我打来”,第④自然段中“我窥视了她一眼,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连声说:‘娘,我再也不敢一人摸鱼了,您别生气了。’”可知,事情的经过是:母亲来找“我”,并训斥了“我”,“我”也主动向母亲承认了错误;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母亲将我摸的鱼剖了,洗了,腌制一下,再把鱼沾上干面粉,下锅用油煎了,又放上姜丝、盐、葱花、酱油、醋,添上水,架好柴火。锅里的水很快滚沸了,再转小火炖一会儿,放上香菜,一盆鲜美的鱼汤就出锅了!我先咬一大口母亲新烙的煎饼,再喝一口酸酸鲜鲜的鱼汤,感觉肚子热乎乎的,浑身都有劲儿了。母亲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气顿时消了”可知,事情的结果是:母亲原谅了“我”,并为“我”熬制鱼汤。
通过阅读可知,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了母亲训斥“我”和为“我”熬制鱼汤的过程,故是重点描写。
由此可知,短文主要描写了“我”因摸鱼而忘了回家的时间,受到了母亲的训斥,“我”向母亲承认了错误后,母亲原谅了“我”,并为我熬制鱼汤的事。
1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我一路小跑到了家中,母亲紧追不舍,气喘吁吁地也到了家”可知,“气喘吁吁”在文中形容母亲为了追赶“我”而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气喘吁吁”的意思:呼吸急促的样子。形容非常劳累。在文中形容母亲沿河寻找孩子,显得非常焦急,找到后又继续追赶孩子回家的样子。从而生动地表现出母亲在寻找和追赶过程中的疲累和紧张。
13.:“ , , ?” 14.C 15. 看也不看就走了过去 却激动地将它捡起 还在寻找工作 已成了老板 16.从小钱赚起,从小事做起。 17.示例:我想对他们说:重视大钱,也要重视小钱。大钱小钱都是钱,财富需要一天天积累。 要学习犹太青年,从小钱赚起,从小事做起。
【分析】这篇短文通过英犹青年的对比,巧妙揭示了财富积累的哲理。犹太青年务实勤勉,珍视每一分积累;英国青年好高骛远,错失成长良机。作者运用硬币意象,将“小钱”升华为人生机遇的隐喻,笔法简练却意蕴深远。结尾的点睛之笔尤为精妙——“钱总在明天”道破了空想者的困境,暗示成功源于脚踏实地的积累。文章虽短,却完整呈现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永恒智慧,对当代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具有警醒意义。
1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可知这句话是犹太青年说的话,属于直接引语。“犹太青年说”后面需要加冒号(:)和上引号(“),表示后面是他说的话。句子中间“因为我没有像你那样绅士般地从一枚硬币上迈过去”一句话没有说完,中间短暂停顿,使用逗号(,),接着“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一句话没有说完,中间短暂停顿,使用逗号(,),“怎么会发大财呢”表示反问,表达强烈的语气,所以句尾加问号(?)和下引号(”)。
14.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含义。
A.结合所给选项,只说明了英国青年暂时没钱的原因(盯着大钱),但没有指出他做法的问题(不要小钱)和最终结果(钱总在明天)。
B.结合所给选项,指出了英国青年的问题(只想要大钱,瞧不起小钱)和结果(钱不会来),但没有点明正确的做法或道理(抓住眼前小钱的重要性)。
C.结合所给选项,既指出了目光长远没错(对应原文说他盯着大钱),但强调了抓住眼前(小钱)是关键,并且点明了抓住小钱和得到大钱之间的因果关系(抓小钱才能抓大钱),这正是原文通过对比两个青年经历所要表达的核心道理。它最贴合“钱总在明天”这句话的深意——不抓住现在的小机会,大钱永远在未来。
故选C。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一枚硬币躺在地上,英国青年看也不看就走了过去,犹太青年却激动地将它捡起。”可知两位青年对一枚硬币的看法:英国青年“看也不看”“鄙夷”;犹太青年“激动地捡起”。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两年后,两人在街上相遇,犹太青年已成了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寻找工作。”可知结果,英国青年“还在寻找工作”;犹太青年“已成了老板”。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他成功的关键在于:①不放过眼前看似微小的机会(捡硬币),认为这是财富;②不嫌弃起点低的工作(小公司、工作累、工资低),愿意踏实付出;③ 明白财富积累的道理(由小到大)。组织语言表达,如:犹太青年不轻视小钱,他珍惜并抓住眼前的每一个机会,比如捡起硬币、愿意在小公司工作,愿意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最终积累起来获得了成功。
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联系生活实际,对“眼高手低”的人提出建议。建议的核心应围绕故事揭示的道理:①不要轻视小钱/小机会;②要脚踏实地;③从小处着手,注重积累。可以用“积累”“从小事做起”“踏实努力”等词语,也可以用一句相关的俗语或成语,如“积少成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来增强说服力,如:我想对他们说:不要只想着赚大钱,看不起小钱或小机会。大钱往往是由很多小钱慢慢积累起来的。建议他们:珍惜眼前的小机会,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从小处着手,慢慢积累经验和财富。
18. 爬山前 爬山中 爬上峰顶后 19. 柏树 涧水 瀑布 20.D 21.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庐山。 22.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漫天的黄叶随着微风翩翩起舞的画面。我体会到这里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导语】这篇游记以苏轼《题西林壁》为引,通过时空双线展开:明线是“雾中登山-攀爬险峰-登顶远眺”的游览顺序,暗线则贯穿"期待-惊险-陶醉-遗憾"的情感脉络。作者善用多感官描写,如视觉的“青纱”云雾、听觉的涧水声、触觉的“汗流浃背”,构建出立体的庐山印象。特别是将五老峰的险峻与落叶的柔美形成张力,既展现自然伟力又不失诗意。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顺序的把握。
阅读文章可知,开头第①段“今年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开启了庐山之旅”交代了出发前的准备;接着第②段“碰到了庐山的大雾天气”“雾很快散去了,我们要开始登山了”描述了爬山过程;最后第⑥段“我们终于登上山顶”“在山顶停留了半小时,就下山了”写出了爬上峰顶后的情景。因此,本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19.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定位到第4自然段,文中明确提到“两旁都是盘曲的柏树”“涧水往下流,声音很可爱”“再上去看见瀑布”,由此可知作者抓住了柏树、涧水、瀑布等景物进行描写,展示了五老峰上的美好风光。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从文中第⑥段中的句子“如果在庐山住下,清晨还可以看日出,那又可以领略到另一番庐山妩媚的妆容了。可惜我们当天就要乘火车离开,在山顶停留了半小时,就下山了。”内容可知,作者当天就要乘火车离开,并没有等到第二天看日出,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概括事件需抓住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进行概括。
文中“今年暑假”点明时间,“我和爸爸”是人物,“开启了庐山之旅”“终于登上山顶”表明事件是爬庐山。
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暑假期间和父亲一起游览庐山的经历。
2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文中画曲线句子“坐下来休息时,看着路边一排排的树木,这会儿也洋洋洒洒地飘落下片片叶子,宛如只只飞旋的黄蝴蝶,翻转着、抖动着,伴着优美的舞姿停落在地面之上,流水之间”,通过“片片叶子”“黄蝴蝶”“翻转着、抖动着”“优美的舞姿”等词语,描绘出黄叶飘落的动态画面。想象时,可结合这些关键词,将叶子比作黄蝴蝶,描述其飘落的姿态。体会时,从“洋洋洒洒”“优美的舞姿”等词语中能感受到景色的美丽。
示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庐山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金黄色的叶子如同无数只黄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翻转、抖动,它们姿态优美,最后缓缓飘落到地面上,有的还落在潺潺的流水之间,随着水流轻轻晃动。体会到了庐山秋天(或此时季节)的美丽与灵动,以及大自然的美妙神奇,让人流连忘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