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025年秋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期末监测试卷(A卷)+答案瞳+答案、解析及评价标准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025年秋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期末监测试卷(A卷)+答案瞳+答案、解析及评价标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5 13:20: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上册语文2025年秋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期末监测卷(A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学校: 班级: 学号: 。
说明: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阅读交流展智楚。请在答题卡上涂上正确答案的序号。(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改(gēng) B. 传记(zhuàn) C. 强迫(qiǎng) D. 悄然(qiāo)
2.将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换成相应的俗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掌难鸣 —— 一个巴掌拍不响 B. 畏首畏尾 —— 前怕狼后怕虎
C. 饮水思源 —— 吃水不忘挖井人 D. 直言不讳 —— 话到嘴边留半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他是个球迷,对足球赛事了如指掌。(一清二楚)
B. 妈妈说这件衣服的颜色很新鲜。(新奇)
C. 爷爷的身体很结实。(坚固)
D. 秋天的果园里,果实累累。(积累)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运用的类型不同的一组是( )。
A. 她的歌声像百灵鸟一样动听。/ 他的脸像红苹果一样红。
B. 这道菜的味道很特别。/ 他的穿着很特别。
C.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 “摇”。/ 他变得越来越成熟。
D. 他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这个发明很新鲜。
5.下面诗句中,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表达相似情感的一项是( )。
A.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B.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6.“小明立志成为科学家,刻苦学习”,下列激励的话语最适合的一项是( )。
A.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B.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7.下列句子朗读时要用 “豪迈” 语气的是( )
A.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B.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8.下列各项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学期,我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B. 认真学习使我们的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
C. 对于这里的情况,我们已经很了解了。
D. 老师对我说,“你要注意学习方法了啊”!
9.下列阅读方法不适合 “精读” 的一项是( )。
A. 逐字逐句分析 B. 圈画关键词 C. 快速浏览大意 D. 做批注写感悟
10.下列句子中,顿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花园里的花真多,有牡丹、月季、玫瑰、海棠等。
B. 同学们在教室里读书、写字、画画,十分认真。
C. 水果店里有苹果、香蕉、橙子、好吃极了。
D. 他的爱好很广泛,喜欢游泳、跑步、打篮球。
11.班级要举行 “民间故事分享会”,下列不符合主题的一项是( )。
A. 《孟姜女哭长城》 B. 《白蛇传》 C. 《牛郎织女》 D. 《女娲补天》
12.下列关于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以换一种人称复述,如以主人公的口吻来复述。B. 可以展开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C. 可以忽略故事的细节,只讲大概内容。 D. 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结果,再讲起因。
二、 成语匹配。选择恰当成语(序号)填空。(5 分)
①犹豫不决 ②千真万确 ③美中不足 ④安居乐业⑤举世闻名 ⑥依草附木 ⑦多事之秋
13.当下国际形势复杂,正处于 “ ”,但中国人民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做事不能 ,要果断决策。
14.上面的话中一组反义词是( )——( )
三、书写汉字。(2 分)
15.要求:每一行都居中,注意上下、左右要对齐,字迹工整。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四、 文化积累。将语段补充完整,感受汉字魅力。(6 分)
16. 中国人民用智慧创造了(huī huáng)( )的华夏文明。曾经,外敌的(qīn lüè)( )给国家带来(pò huài)( ),但中华儿女从未(wàng jì)( )历史,也从未(dǎn qiè)( ),始终践行着复兴的使命。
五、 知识填空。(10 分,每题 2 分)
17. 陆游的爱国之情体现在 “ ,家祭无忘告乃翁。”
18. 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风一更,雪一更, ,故园无此声。”
19. 孔子在《论语》中谈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
20. 朱熹谈读书方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感受:

21. 用具体情景表现 。
“人山人海”: 。
22. 请围绕 “快乐读书吧”,推荐一本你读过的好书给同学,分条说明理由(不少于 3 条)。


七、 阅读理解。(示例节选)
阅读理解一:《故乡的银杏林》
①我的故乡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山坳里,村后那片银杏林是刻在我童年记忆里最鲜亮的底色。远远望去,三百多棵银杏树连成一片,春时嫩绿如翡翠,秋时金黄似朝阳,像一幅铺展在山间的巨幅画卷,风吹过枝叶,沙沙声如歌谣般悠扬。这片银杏林是祖辈栽种的,最老的一棵已经有上百年树龄,粗糙的树干上布满沟壑,仿佛镌刻着故乡的岁月沧桑。
②小时候,银杏林是我和伙伴们的快乐天堂。每到深秋,秋风一吹,金黄的银杏叶便簌簌落下,像千万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我们挎着小竹篮,在落叶堆里打滚、追逐、捉迷藏,银铃般的笑声在林子里久久回荡。累了,就捡一片扇形的银杏叶夹在课本里,叶片边缘带着细腻的纹路,摸起来光滑柔软。日子久了,书页间的银杏叶虽渐渐失去水分,却依然留着淡淡的草木清香,成为童年最珍贵的书签。有时,我们还会收集落在地上的银杏果,埋在银杏树下,盼着能长出新的小树苗。
③春天,冰雪消融,银杏树枝头悄悄冒出嫩绿的新芽,像一个个攥紧的小巴掌,在微风中轻轻挥舞,透着勃勃生机。爷爷总会带着我在林边的空地上挖野菜,荠菜、苦菜、蒲公英,爷爷说银杏树下的野菜吸足了树木的灵气,最是鲜嫩可口。傍晚时分,我们提着满满一篮野菜回家,奶奶会把野菜焯水后凉拌,那清香爽口的味道,是春天独有的滋味。夏天,茂密的银杏枝叶层层叠叠,撑起一把把浓密的绿伞,将炎炎烈日挡在外面。我们搬着小板凳坐在树下乘凉,听爷爷讲古老的民间故事,听树上的蝉鸣此起彼伏,啃着从井里冰镇过的西瓜,清甜的汁水顺着喉咙流下,那清凉惬意的感觉,至今想起来仍让人回味无穷。
④后来,我离开故乡到城里求学,银杏林便成了我心中最柔软的牵挂。每当秋风乍起,看到街边飘落的银杏叶,就会想起故乡的风、故乡的人,想起银杏林里的欢声笑语,想起爷爷奶奶温暖的笑容。那片银杏林,不仅承载着我的童年时光,更藏着我对故乡最深沉的思念。
23.围绕 “银杏林”,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简要概括。(3 分)
小时候, 。 春天, .
夏天, 。
24读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每到深秋…… 在空中翩翩起舞”),这是( )描写。(A. 动态 B. 静态)从中感受到 (3 分)
读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春天,冰雪消融…… 透着勃勃生机”),这是( )描写。(A. 动态 B. 静态)从中感受到 (3 分)
25.关于 “银杏” 的不同介绍:A.一种介绍是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春天,冰雪消融…… 透着勃勃生机”);B.另一种介绍 银杏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树种,落叶乔木,叶呈扇形,长 3-12 厘米,宽 5-15 厘米,边缘有波状缺刻,秋季叶片变黄。如果要为植物园中的银杏制作名片,应选择(填序号)( ) 种介绍,理由是 。(4 分)
26.品读文章最后一句话,谈谈你对 “最柔软的牵挂” 的理解。(2 分)

八、阅读悟情。阅读《父亲的车后座》,感悟父母之爱。(18分)
阅读理解二:《母亲的针线筐》
①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有一个棕红色的竹编针线筐,那是母亲的 “百宝箱”。针线筐是外公亲手编的,筐身刻着简单的缠枝花纹,边缘被岁月磨得光滑发亮。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剪刀、顶针、卷尺、各色丝线,还有一堆零碎的布料 —— 有我小时候衣服剩下的碎花布,有父亲旧衬衫剪下的蓝棉布,甚至还有外婆传下来的绸缎边角料。母亲总说,这些布料扔了可惜,缝缝补补还能派上大用场。
②小时候,家里条件不算富裕,我的衣服总是穿了又穿,破了就补。每当傍晚时分,母亲就会坐在煤油灯下,从针线筐里拿出针线,借着昏黄的灯光给我缝补衣服。她的左手托着布料,右手捏着银针,线团在指尖灵活地转动,一针一线都透着细致与耐心。顶针在母亲的手指上磨出了深深的痕迹,可她缝补的补丁却总是又平整又牢固,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痕迹。冬天来临前,母亲更是忙碌,她会把攒下的碎布一片一片拼起来,先用浆糊粘成厚厚的布板,晒干后剪成鞋样,再一针一线纳成厚厚的棉鞋。穿上母亲做的棉鞋,走在雪地里,脚底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棉鞋的鞋尖踢破了,母亲连夜给我缝补,第二天早上,鞋尖上多了一朵小小的梅花刺绣,那是我童年最珍贵的 “限量版” 棉鞋。
③上中学后,我开始爱美,看着同学们脚上的运动鞋、皮鞋,渐渐嫌弃母亲做的布鞋土气。有一次,母亲拿出新做的布鞋让我穿,我不耐烦地推开,说:“这么难看的鞋,我才不穿呢!” 母亲的手僵在半空,眼神暗了暗,却没说一句责备的话。从那以后,我发现母亲的针线筐里多了许多鲜艳的花布、蕾丝花边。每次我放假回家,母亲都会小心翼翼地从针线筐里拿出一双双带花边的鞋垫,有绣着桃花的,有绣着蝴蝶的,还有绣着 “平安” 二字的。她拉着我的手,让我试试鞋垫合不合脚,眼里满是期待与忐忑,仿佛在等待一场重要的 “考试”。我踩着母亲绣的鞋垫,心里又温暖又愧疚,才明白那些精致的花纹里,藏着母亲最深沉的爱。
④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在城里安了家,衣柜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鞋子,可母亲的针线筐还摆在老家的窗台上。母亲老了,眼睛不如从前明亮,手指也有些僵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熟练地缝补刺绣了。但每次我回家,她还是会颤巍巍地打开针线筐,翻看着里面的针线布料,问我:“衣服有没有破?要不要缝补?” 那只陈旧的针线筐,装着母亲一辈子的勤劳与节俭,也装着我从小到大的温暖回忆。
27.围绕 “母亲的针线筐”,作者写下了与母亲有关的难忘场景,请完成表格。(5 分)
人生阶段 场景 母亲的针线筐
① 母亲用针线筐里的工具给 “我” 缝补衣服、纳棉鞋,还在破鞋尖上绣了梅花
②上中学后 多了鲜艳的花布、蕾丝花边,装着母亲为 “我” 做的带花边鞋垫
③如今
28.品析人物描写,完成填空。(5 分)
(1)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她的左手托着布料…… 透着细致与耐心”)是对母亲的 描写,从 “一针一线”“细致” 中能感受到 。(3 分)
(2)第③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母亲的手僵在半空…… 没说一句责备的话”)中,从 “没说什么”“添置花布” 的细节里,能感受到母亲 ,感受到“我” 。(2 分)
29.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2 分)
(1)第②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体现了母亲的勤劳与手巧。 ( )
(2)第④自然段中 “母亲老了”,说明她再也不能做针线活了。( )
30.文章为什么以 “母亲的针线筐” 为题?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 分)

31.请为父亲(或母亲)选一位 “生活代言人”,通过场景细节描写,说明推荐理由(50 字左右)。(3 分)


八、 创意表达。(30 分)
32. 以 “晒一晒我的 ” 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写清楚晒的原因,内容具体,重点突出,不少于 400 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秋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发展水平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监测卷答题卡(A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
准考证号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一、阅读交流展智楚。请在答题卡上涂上正确答案的序号。(12分)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二、成语匹配(第 13-14 题)
13.当下国际形势复杂,正处于 “ ”,但中国人民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做事不能 ,要果断决策。
14.上面的话中一组反义词是( )——( )
三、书写汉字(第 15 题)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文化积累(第 16-21 题)
16. 中国人民用智慧创造了(huī huáng)( )的华夏文明。曾经,外敌的(qīn lüè)( )给国家带来(pò huài)( ),但中华儿女从未(wàng jì)( )历史,也从未(dǎn qiè)( ),始终践行着复兴的使命。
五、 知识填空。(10 分,每题 2 分)
17. 陆游的爱国之情体现在 “ ,家祭无忘告乃翁。”
18. 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风一更,雪一更, ,故园无此声。”
19. 孔子在《论语》中谈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
20. 朱熹谈读书方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感受:

21. 用具体情景表现 。
“人山人海”: 。
22. 请围绕 “快乐读书吧”,推荐一本你读过的好书给同学,分条说明理由(不少于 3 条)。

八、阅读悟情。阅读《父亲的车后座》,感悟父母之爱。(18分)
(一)故乡的银杏林
24. 小时候, ;春天, ;夏天, 。
25. 第②段:□A □B,感受: 。
第③段:□A □B,感受: 。
26. 理由: 。
(二)母亲的针线筐
27.围绕 “母亲的针线筐”,作者写下了与母亲有关的难忘场景,请完成表格。(5 分)
人生阶段 场景 母亲的针线筐
① 母亲用针线筐里的工具给 “我” 缝补衣服、纳棉鞋,还在破鞋尖上绣了梅花
②上中学后 多了鲜艳的花布、蕾丝花边,装着母亲为 “我” 做的带花边鞋垫
③如今
28.品析人物描写,完成填空。(5 分)
(1)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她的左手托着布料…… 透着细致与耐心”)是对母亲的 描写,从 “一针一线”“细致” 中能感受到 。(3 分)
(2)第③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母亲的手僵在半空…… 没说一句责备的话”)中,从 “没说什么”“添置花布” 的细节里,能感受到母亲 ,感受到“我” 。(2 分)
29.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2 分)
(1)第②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体现了母亲的勤劳与手巧。 ( )
(2)第④自然段中 “母亲老了”,说明她再也不能做针线活了。( )
30.文章为什么以 “母亲的针线筐” 为题?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 分)

31.请为父亲(或母亲)选一位 “生活代言人”,通过场景细节描写,说明推荐理由(50 字左右)。(3 分)


七、创意表达(第32 题)
32. 以 “晒一晒我的 ” 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写清楚晒的原因,内容具体,重点突出,不少于 400 字。(要求:字迹工整,不少于 400 字)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上册语文 2025 年秋期期末监测卷(A 卷)答案、解析及评价标准
一、阅读交流展智楚(12 分,每题 1 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读音。A 项 “更改” 中 “更” 表示 “改变、改换”,读 “gēng”,正确;B 项 “传记” 中 “传” 指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读 “zhuàn”,正确;C 项 “强迫” 中 “强” 表示 “硬要、迫使”,读 “qiǎng”,正确;D 项 “悄然” 中 “悄” 表示 “安静、无声”,应读 “qiǎo”,“qiāo” 仅用于 “悄悄” 等词,故 D 错误。
评价标准:能准确判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得 1 分,判断错误不得分,重点考查对多音字语境义与读音对应关系的掌握。
答案:无错误选项(A - D 项成语与俗语匹配均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与俗语的语义对应。A 项 “孤掌难鸣” 和 “一个巴掌拍不响” 都表示 “单独行动难以成事”,语义一致;B 项 “畏首畏尾” 和 “前怕狼后怕虎” 都形容 “顾虑过多、犹豫不决”,语义一致;C 项 “饮水思源” 和 “吃水不忘挖井人” 都强调 “感恩本源、不忘根本”,语义一致;D 项 “直言不讳” 和 “打开天窗说亮话” 都指 “说话坦率、不隐瞒”,语义一致,所有选项均正确。
评价标准:若题目要求 “找出不正确的一项”,本题按全对计分,得 1 分。重点考查对成语和俗语语义关联的理解,能准确匹配语义得满分,无法识别对应关系不得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辨析。A 项 “了如指掌” 形容对事物非常了解,括号内 “一清二楚” 同样表示 “完全清楚、明白”,二者语义相同;B 项 “衣服颜色很新鲜” 中 “新鲜” 指 “颜色鲜亮、没有褪色”,“新奇” 指 “新颖特别、少见”,语义不同;C 项 “身体结实” 中 “结实” 指 “身体健壮、有力量”,“坚固” 指 “物体结构牢固、不易损坏”,语义不同;D 项 “果实累累” 中 “累累” 指 “果实数量多、挂满枝头”,“积累” 指 “逐渐聚集、积攒”,语义不同,故 A 正确。
评价标准:能准确判断同一词语或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是否一致得 1 分,判断错误不得分,重点考查词语语境义的理解能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类型的辨析。A 项 “歌声像百灵鸟”“脸像红苹果” 均运用比喻修辞,类型相同;B 项 “味道特别”“穿着特别” 中 “特别” 均为形容词,表 “不普通、与众不同”,词性和用法相同;C 项 “桂花成熟” 中 “成熟” 指 “果实长成、达到可食用状态”,“变得成熟” 中 “成熟” 指 “心智老练、性格稳重”,二者语义和运用场景不同,类型不同;D 项 “新鲜事物”“新鲜发明” 中 “新鲜” 均表 “新颖、少见”,类型相同,故 C 正确。
评价标准:能准确识别词语运用类型(如修辞、语义、词性等)的差异得 1 分,无法区分类型不得分,重点考查对词语多维运用的分析能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典诗词的情感主旨把握。题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A 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抒发的是归乡时的忐忑不安,并非单纯思乡;B 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表达的是坚守高洁品格的志向,与思乡无关;C 项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与题干情感一致;D 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表达的是时光流逝、归乡后的沧桑感,情感侧重点不同,故 C 正确。
评价标准:能准确匹配诗句情感得 1 分,无法把握情感主旨不得分,重点考查对古典诗词情感的理解和归类能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与具体场景的适配。题干场景是 “小明立志成为科学家,刻苦学习”,需要能激励勤奋奋斗的话语。A 项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强调时光短暂,无激励奋斗的含义;B 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提醒人们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奋斗,避免虚度光阴,契合题干场景;C 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达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与个人立志奋斗无关;D 项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强调节俭的重要性,与题干无关,故 B 正确。
评价标准:能根据场景选择合适的名句得 1 分,选择与场景无关的名句不得分,重点考查名句语义与实际场景的关联能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诗句情感判断朗读语气。A 项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表达对人才的渴望,需用激昂、恳切的语气;B 项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蕴含诗人对收复失地的期盼和遗憾,需用沉痛、恳切的语气;C 项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赞美少年中国的蓬勃生机,充满自豪与豪迈,需用豪迈的语气;D 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表达诗人的忧愁孤寂,需用舒缓、忧愁的语气,故 C 正确。
评价标准:能准确匹配诗句情感与朗读语气得 1 分,语气判断错误不得分,重点考查对诗句情感的感知和朗读语气的把控能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标点符号规范使用。A 项 “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主谓搭配合理,句子通顺;B 项 “认真学习使成绩进步” 句式正确,逻辑清晰;C 项 “对情况很熟悉” 表述准确,无语法问题;D 项直接引语的标点使用错误,感叹号属于引用内容的一部分,应放在引号内,正确表述为 “你要注意学习方法了啊!”,故 D 有错误。评价标准:能准确识别句子的语法错误或标点错误得 1 分,判断错误不得分,重点考查基础语法知识和标点符号规范运用能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 “精读” 阅读方法的理解。精读是指深入细致地阅读,需逐字逐句分析、理解细节。A 项 “逐字逐句分析” 能深入理解文本,属于精读方法;B 项 “圈画关键词” 有助于把握文本重点,属于精读方法;C 项 “快速浏览大意” 是快速把握文本整体内容的方法,属于略读,不属于精读;D 项 “做批注写感悟” 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属于精读方法,故 C 正确。
评价标准:能准确区分精读与略读方法得 1 分,混淆两种阅读方法不得分,重点考查对不同阅读方法特点的掌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顿号的正确使用。顿号用于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A 项 “牡丹、月季、玫瑰、海棠” 是并列的花名,顿号使用正确;B 项 “读书、写字、画画” 是并列的动作,顿号使用正确;C 项 “苹果、香蕉、橙子” 是并列的水果名,之后 “好吃极了” 是对水果的评价,并非并列成分,应将最后一个顿号改为逗号,顿号使用不当;D 项 “游泳、跑步、打篮球” 是并列的爱好,顿号使用正确,故 C 错误。
评价标准:能准确判断顿号在并列成分中的使用是否正确得 1 分,判断错误不得分,重点考查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能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 “民间故事” 题材的判断。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多反映民间生活与愿望。A 项《孟姜女哭长城》、B 项《白蛇传》、C 项《牛郎织女》均为经典民间故事;D 项《女娲补天》是解释世界起源的神话故事,不属于民间故事,故 D 错误。
评价标准:能准确区分民间故事与其他题材(如神话)得 1 分,混淆题材不得分,重点考查对文学题材特点的理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创造性复述需在尊重原著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形式或补充细节。A 项 “换人称复述”、B 项 “增加合理情节”、D 项 “变换情节顺序” 均属于创造性复述的常用方法;C 项 “忽略故事细节,只讲大概内容” 是概括故事的方法,并非创造性复述,创造性复述需保留关键细节并丰富内容,故 C 错误。
评价标准:能准确识别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得 1 分,混淆 “创造性复述” 与 “概括” 不得分,重点考查对复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成语匹配(5 分,13 题 3 分,14 题 2 分)
答案:⑦、④、①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在语境中的正确运用。“多事之秋” 指局势不稳定、事情多的时期,与 “国际形势复杂” 搭配恰当;“安居乐业” 指人民生活安定、愉快地工作,与 “中国人民” 的生活状态搭配恰当;“犹豫不决” 指拿不定主意,与后文 “要果断决策” 形成对比,符合语境,故依次填⑦、④、①。
评价标准:每填对一个成语得 1 分,共 3 分。能根据语境准确选择成语得满分,选择与语境不符的成语不得分,重点考查成语语义与语境的适配能力。
答案:⑦(多事之秋)——④(安居乐业)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反义关系。“多事之秋” 形容局势动荡、不安定,“安居乐业” 形容生活安定、愉快,二者语义相反,构成反义词。
评价标准:准确找出一组反义词得 2 分,找错或无法找出不得分,重点考查对成语语义反义关系的把握。
三、书写汉字(2 分)
答案:(书写略,需居中、工整书写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书写规范。需按照要求,将句子居中书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笔画顺序,做到字迹工整、无涂改。
评价标准:书写居中、字迹工整、无错别字得 2 分;书写不居中或有少量涂改得 1 分;字迹潦草、有错别字不得分,重点考查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度。
四、文化积累(6 分,每空 1 分)
答案:辉煌、侵略、破坏、忘记、胆怯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huī huáng” 对应 “辉煌”,指光辉灿烂;“qīn lüè” 对应 “侵略”,指侵犯掠夺;“pò huài” 对应 “破坏”,指损坏、毁坏;“wàng jì” 对应 “忘记”,指不记得;“dǎn qiè” 对应 “胆怯”,指胆小、害怕,需注意 “煌”“侵”“怯” 等字的正确书写。
评价标准:每写对一个汉字得 1 分,共 6 分。汉字书写正确、无错别字得满分,写错字或写别字不得分,重点考查拼音认读和汉字书写能力。
五、知识填空(10 分,每题 2 分)
答案:王师北定中原日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积累。陆游《示儿》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期盼,需准确默写诗句。
评价标准:准确默写诗句得 2 分,漏字、错字或写错诗句不得分,重点考查古诗的记忆和默写能力。
答案:聒碎乡心梦不成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积累。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中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抒发了思乡之情,需准确默写诗句。
评价标准:准确默写诗句得 2 分,漏字、错字或写错诗句不得分,重点考查古诗的记忆和默写能力。
答案:不耻下问
解析:本题考查名言积累。孔子在《论语》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强调勤奋好学且虚心向他人请教,需准确默写名言。
评价标准:准确默写名言得 2 分,漏字、错字或写错名言不得分,重点考查名言的记忆和默写能力。
答案:示例:我读《西游记》时,会边读边圈画孙悟空打妖怪的关键情节(眼到),跟着文字在心里梳理故事脉络(心到),还会小声读出精彩对话(口到),这样能更深入理解故事,记住更多细节。
解析:本题考查对读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需结合自身读书经历,说明 “心到、眼到、口到” 的具体做法和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评价标准:能结合具体读书经历,清晰阐述对 “三到” 的理解得 2 分;仅泛泛而谈,无具体事例得 1 分;无法结合经历或理解错误不得分,重点考查对读书方法的实践和表达能力。
答案:示例:春节前的菜市场里,到处都是人。买菜的阿姨提着篮子在摊位间穿梭,卖菜的叔叔大声吆喝着,孩子们被挤在大人身边,连转身都困难,真是人山人海。
解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情景运用。需通过具体场景描写,体现 “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的含义,场景具体、生动即可。
评价标准:场景具体、能体现 “人多” 的特点得 2 分;场景笼统、无法体现成语含义得 1 分;无场景描写或描写与成语无关不得分,重点考查成语理解和情景描写能力。
答案:示例:我推荐《安徒生童话》。理由一:书中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经典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理由二:故事蕴含深刻道理,比如《丑小鸭》告诉我们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理由三:语言优美,读起来很舒服,还能积累好词好句。
解析:本题考查好书推荐。需围绕 “快乐读书吧” 主题,选择合适的书籍,从情节、道理、语言等角度分条说明推荐理由,不少于 3 条,理由合理即可。
评价标准:推荐书籍符合主题,理由不少于 3 条且合理得 2 分;推荐书籍符合主题,但理由少于 3 条或理由较笼统得 1 分;推荐书籍不符合主题或无合理理由不得分,重点考查书籍理解和推荐表达能力。
七、阅读理解(24 分)
(一)《故乡的银杏林》(15 分)
答案:小时候,“我” 和伙伴们在银杏林里玩耍,捡银杏叶做书签、埋银杏果;春天,爷爷带 “我” 在银杏林边挖野菜,奶奶用野菜做凉拌菜;夏天,“我” 和家人在银杏树下乘凉、听故事、吃西瓜。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概括。需从文中第②-③段提取关键信息,分别概括 “小时候”“春天”“夏天” 与银杏林相关的事件,语言简洁即可。
评价标准:每概括对一个阶段的内容得 1 分,共 3 分。概括准确、完整得满分;概括不完整或偏离内容得 0.5 分;无法概括不得分,重点考查文本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
答案:第②段:A(动态),从中感受到银杏叶飘落的美丽和 “我” 童年的快乐;第③段:A(动态),从中感受到春天银杏芽生长的生机和 “我” 对春天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判断和情感体会。第②段 “银杏叶簌簌落下”“像黄蝴蝶翩翩起舞” 是对银杏叶动态的描写,体现银杏叶的美丽和 “我” 的快乐;第③段 “新芽悄悄冒出”“在微风中挥舞” 是对新芽动态的描写,体现春天的生机和 “我” 的喜爱。
评价标准:每空 1 分,共 6 分。描写方法判断正确得 1 分,情感体会合理得 2 分;判断错误或情感体会偏离不得分,重点考查描写方法识别和文本情感感知能力。
答案:B,理由:植物园名片需要准确介绍植物的种类、形态等科学信息,B 项详细说明了银杏的树种、叶形、尺寸等,符合名片需求;A 项是文学性描写,侧重景色美,不适合做科学名片。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的实用运用。植物园名片需客观、准确的科学介绍,B 项符合这一需求;A 项是文学描写,用于欣赏,不适合名片,故选择 B。
评价标准:选择正确得 2 分,理由合理得 2 分,共 4 分。选择错误不得分,理由不完整得 1 分,重点考查信息的实用价值判断能力。
答案:示例:“最柔软的牵挂” 指银杏林承载着 “我” 的童年回忆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这种思念温暖又深沉,是 “我” 心中珍贵的情感,体现了 “我” 对故乡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需结合文中 “银杏林承载童年时光”“想起故乡的人” 等内容,理解 “最柔软的牵挂” 蕴含的思念之情。
评价标准:能理解 “牵挂” 指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达合理得 2 分;理解片面或偏离主题得 1 分;无法理解不得分,重点考查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
(二)《母亲的针线筐》(18 分)
答案:①小时候:装着剪刀、顶针、各色丝线和零碎布料,是母亲的 “百宝箱”;②上中学后:“我” 嫌弃母亲做的布鞋土气,母亲给 “我” 绣带花边的鞋垫;③如今:摆在老家窗台,装着针线布料,藏着母亲的勤劳和 “我” 的回忆,母亲仍会问 “我” 是否需要缝补。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信息提取和表格填写。需从文中第①、③、④段提取关键信息,分别填写 “小时候”“上中学后”“如今” 对应的 “场景” 和 “母亲的针线筐” 内容。
评价标准:每填对一个空得 1 分,共 5 分。填写准确、完整得满分;填写不完整或偏离内容得 0.5 分;无法填写不得分,重点考查文本信息提取和归纳能力。
答案:(1)动作,感受到母亲缝补衣服时的细致、耐心和对 “我” 的爱;(2)母亲对 “我” 的包容和疼爱,“我” 的愧疚。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和情感体会。第②段 “托着布料”“捏着银针”“转动线团” 是动作描写,体现母亲的细致和爱;第③段母亲未责备 “我”,还添置花布做鞋垫,体现她的包容,“我” 后来明白母亲的爱,内心愧疚。
评价标准:(1)描写方法判断正确得 1 分,情感体会合理得 2 分;(2)每空 1 分,共 2 分。判断错误或情感体会偏离不得分,重点考查人物描写识别和情感感知能力。
答案:(1)√;(2)×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判断。(1)第②段通过母亲缝补衣服、纳棉鞋等事例,体现她的勤劳和手巧,正确;(2)第④段 “母亲老了” 但仍会打开针线筐问 “我” 是否需要缝补,并非 “再也不能做针线活”,错误。
评价标准:每判断对一个得 1 分,共 2 分。判断正确得满分,判断错误不得分,重点考查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能力。
答案:示例:“母亲的针线筐” 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 “我” 小时候、上中学、如今与母亲的故事;针线筐里装着母亲的工具和布料,体现母亲的勤劳、节俭和对 “我” 的爱;它还承载着 “我” 的回忆,是 “我” 与母亲情感的纽带,所以以它为题。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理解。需从线索作用、人物品质、情感载体等角度分析标题的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评价标准:能从 2 个及以上角度分析,理由合理得 3 分;仅从 1 个角度分析或理由较笼统得 1-2 分;无法分析不得分,重点考查标题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
答案:示例:我推荐母亲的 “旧围裙” 作为代言人。每次做饭,母亲都系着它,围裙上沾着油污,却藏着她每天为 “我” 做的热饭,体现她的爱和付出。
解析:本题考查情景描写和情感表达。需选择能代表母亲的物品,通过细节描写体现母亲的品质或爱,50 字左右即可。
评价标准:物品选择合适,细节描写具体、能体现母亲特点得 3 分;物品选择合适但描写笼统得 1-2 分;物品选择不当或无细节描写不得分,重点考查情景描写和情感表达能力。
八、创意表达(30 分)
答案:(略,需补充题目如 “晒一晒我的小书桌”,写清楚晒的原因,内容具体、重点突出,不少于 400 字)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需先补充题目,确定 “晒” 的对象(如物品、经历、情感等),再写清楚 “晒” 的原因(如对象的特别之处、带来的回忆等),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言流畅。
评价标准:
一等(25-30 分):题目补充恰当,晒的原因明确,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言流畅,不少于 400 字,有真情实感;
二等(18-24 分):题目补充恰当,晒的原因较明确,内容较具体,语言较流畅,不少于 400 字;
三等(12-17 分):题目补充较恰当,晒的原因不明确,内容较笼统,语言有少量语病,字数接近 400 字;
四等(11 分及以下):题目补充不当,无明确晒的原因,内容偏离主题,语言语病多,字数不足 400 字。
重点考查作文的审题、内容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