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I.题源探究·黄金母题
【例1】已知集合
求,,,.
,
.
精彩解读
【试题来源】人教版A版必修一第14页A组第10题
【母题评析】本题以不等式为载体,考查集合的运算问题.本类考查方式是近几年高考试题常常采用的命题形式,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思路方法】借助数轴为工具,利用集合各类运算的方法直接求解,但需要注意区间方向以及区间端点值的验证,确保准确无误!
II.考场精彩·真题回放
【例2】【2017高考天津,理1】设集合
,则
A. B.
C. D.
【答案】
【解析】,选B.
【例3】【2017高考山东,理1】设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为,则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得,由得,故,选D.
【命题意图】本类题通常主要考查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考试方向】这类试题在考查题型上,通常基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小,往往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解不等式有联系.
【难点中心】对集合运问题,首项要确定集合类型,其次确定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先化简集合,若元素是离散集合,紧扣集合运算定义求解,若是连续数集,常结合数轴进行集合运算,若是抽象集合,常用文氏图法,本题是考查元素是离散的集合交集运算,是基础题.
III.理论基础·解题原理
考点一 集合的基本概念
1.元素与集合
(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表示符号为和;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图.
2.常见数集及其表示符号
自然数集用表示,正整数集用或表示,整数集用表示,有理数集用表示,实数集用表示.
考点二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子集:对任意的,都有,则(或);{xk;w}
(2)真子集:若集合,但存在元素,且,则?(或?);
(3)性质:;
(4)集合相等:若,且,则.
考点三 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1)并集:,或;
(2)交集:,且;
(3)补集:,且;为全集,表示集合相对于全集的补集.
(4)集合的运算性质:
① ;
② ;
③ ;
④ .
IV.题型攻略·深度挖掘
【考试方向】
这类试题在考查题型上,通常基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小,往往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解不等式有联系.
【技能方法】
解决此类问题一般要把参与运算的集合化为最简形式再进行运算,如果是不等式解集、函数定义域及值域有关数集之间的运算,先化简集合,常借助数轴求交集.求集合的基本运算时,要认清集合元素的属性(是点集、数集或其他情形)和化简集合,这是正确求解集合运算的两个先决条件.
【易错指导】
(1)在涉及集合之间的关系时,若未指明集合非空,则要考虑空集的可能性,如(),则有和两种可能;
(2)在子集个数问题上,要注意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任何集合是其本身的子集,在列举时千万不要忘记;
(3)在用数轴法判断集合间的关系时,其端点值能否取到,一定要注意用回代检验的方法确定.如果两个集合的端点值相同,则这两个集合是否能取到端点值往往决定这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V.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考向1 集合关系的判断
【例4】【2016河北石家庄质检二,理1】设集合,,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所以,,,故选C.
考向2 根据集合关系求参数的值或范围
【例5】【2017高考课标II,理2】设集合。若,则
A. B. C. D.
【答案】C
【点评】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中的互异性对解题影响较大,特别是含有字母的集合,在求出字母的值后,要注意检验集合中的元素是否满足互异性。两个防范:一是不要忽视元素的互异性;二是保证运算的准确性。
【例6】【2017高考江苏,1】已知集合,,若则实数的值为 ▲ .
【答案】1
【解析】由题意,显然,所以,此时,满足题意,故答案为1.
【考点】元素的互异性
【名师点睛】(1)认清元素的属性,解决集合问题时,认清集合中元素的属性(是点集、数集或其他情形)和化简集合是正确求解的两个先决条件.
(2)注意元素的互异性.在解决含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注意检验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不满足“互异性”而导致解题错误.
(3)防范空集.在解决有关等集合问题时,往往忽略空集的情况,一定先考虑是否成立,以防漏解.
考向3 集合中的子集或元素个数问题
【例7】【2017高考全国III,理1】已知集合A=,B=,则AB中元素的个数为
A.3 B.2 C.1 D.0
【答案】B
【名师点睛】求集合的基本运算时,要认清集合元素的属性(是点集、数集或其他情形)和化简集合,这是正确求解集合运算的两个先决条件.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中的互异性对解题影响较大,特别是含有字母的集合,在求出字母的值后,要注意检验集合中的元素是否满足互异性.
【例8】【2017北京朝阳区二模】已知两个集合,满足.若对任意的,存在,使得(),则称为的一个基集.若 ,则其基集元素个数的最小值是 .
【答案】4
【解析】若基集元素个数不超过三个: 互不相等),则最多可表示九个元素,因此基集元素个数的最小值是4个,如。
【例9】【2015高考湖北文10理】已知集合,,9定义集合,则中元素的个数为 ( )
A.77 B.49 C.45 D.30
【答案】.
【点评】用集合、不等式的形式表示平面区域,以新定义为背景,涉及分类计数原理,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准确计数的科学性,能较好的考查学生知识间的综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
考向4 集合与不等式
【例10】【2017高考新课标,理1】已知集合则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可得,则,即故选A.
【例11】【江西百校联盟2017年2月联考】已知集合,,则的元素的个数为( )
A. 3 B. 4 C. 5 D. 6
【答案】C
【解析】因为,,故,应选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集合的概念与运算,利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化简集合并求集合的补集、交集,本题属基础题,要求学生最基本的算运求解能力.
考向5 集合与解析几何
【例12】设集合
.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或,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解决此类问题要挖掘问题的条件,并适当转化,画出必要的图形,得出求解实数的取值范围的相关条件.
考向6 集合与计数原理、数学归纳法
【例13】【2015江苏高考,23】已知集合,,整除或整除,令表示集合所含元素的个数. 学.科*网
(1)写出的值;
(2)当时,写出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答案】(1)13(2)
【分析】(1)根据题意按分类计数:共13个(2)由(1)知,所以当时,的表达式要按除的余数进行分类,最后不难利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时,,结论成立;
②假设()时结论成立,那么时,在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元素在,,中产生,分以下情形讨论:
1)若,则,此时有
,结论成立;
2)若,则,此时有
,结论成立;
3)若,则,此时有
6)若,则,此时有
,结论成立.
综上所述,结论对满足的自然数均成立.
【点评】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时,其步骤为:
①归纳奠基:证明当取第一个自然数时命题成立;
②归纳递推:假设,(,)时,命题成立,证明当时,命题成立;
③由①②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