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1 16:2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导入: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图左起为在主席台上的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
“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继续犯“左”的错误,提出了“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7年4月,邓小平写给中共中央的信,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部分手稿)。2.思想准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邓小平着重阐述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4.会议内容:
(1)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政治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邓小平 会上增选王震、邓颖超、胡耀邦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主要决策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组织路线5.历史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④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形成。
⑤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言历史学家胡绳认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彻底纠正了“ 左 ”倾思想错误形成了以 邓小平 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纠正了 博古 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 毛泽东 的领导地位是 党的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新中国成立 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遵义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1.平反冤假错案(1)主要工作 为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平反,恢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的名誉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2)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1982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重大的冤假错案有30多件。全国共平反纠正了约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解脱。 二、拨乱反正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邓小平在刘少奇同志追悼会上致悼词刘少奇的追悼会刘少奇同志追悼会邓小平在刘少奇同志追悼会上致悼词在刘少奇同志追悼会期间,首都天安门广场降半旗致哀 彭德怀、陶铸追悼会2.恢复高考制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高考制度逐步得到恢复,1977年冬天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1977年恢复高考考试现场恢复高考后,清华大学首届大学生——77级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1、“文革”结束以后“左” 的错误继续发展的表现是( )
A、大搞斗私批修
B、坚持“两个凡是”
C、制造冤假错案
D、阻止邓小平复出B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针对( )
A、对“文革”的评价
B、冤假错案问题
C、阶级斗争问题
D、两个凡是”问题D3、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 )
A、平反冤假错案
B、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C、“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