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背景:
①“文革”结束,群众要求纠正“左”倾错误。 ②“两个凡是”,引起全国普遍不满。内容:凡是毛泽东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③1978年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文章:《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12月,北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内容:
①思想上: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路线,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③经济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伟大的历史转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个凡是”方针经济建设,改革开放“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四人帮”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①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②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开始的。③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似处?①都具有转折意义;②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③都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核心。课后活动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这段材料出自《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5日的社论《把全党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结合历史知识,谈谈材料中这一认识的重要历史意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符合中国国情。只有坚定这样的认识,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二、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王光美接过刘少奇的骨灰55万名右派被改正。
70多万人摘掉了资产阶级的帽子。
300多万名干部的冤案得到平反。
440万人摘掉了地主、富农的帽子。
2000多万人的政治命运得到了改变。
两亿多受冤假错案诛连的人被解救。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1981年7月25日 晴
今天是我们家双喜临门的日子,爸爸冤案被平反,重新回单位上班。我则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的通知书。
当天晚上,我们全家人举杯庆祝,爸爸热泪不止,手捧通知书,要求我一定要刻苦学习,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为国家民主法制建设做出贡献。 历史的老人笑了,因为在历史的转折点,党和国家没有再次辜负历史的选择,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战略抉择,此后,中国全身心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
人民当家做主。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你知道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历史性巨变都是什么历史事件吗?本课小结背景推进纠正“文革”错误人心所向“两个凡是”的提出阻挡纠错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内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意义平反冤假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1956196619761978过渡时期 曲折发展十年
(全面建设十年)十年文革两年徘徊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 转折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十四大
“南方谈话”1992(改革开放
步入新阶段)课堂检测: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要是针对( )
A、对“文革”的评价 B、冤假错案问题
C、阶级斗争问题 D、两个“凡是”问题
2、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的是( )
A、平反冤假错案
B、“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DC3、“两个凡是”的实质是( )
A、捍卫毛泽东思想 B、防止修正主义
C、执行教条主义 D、坚持“左”倾错误
4、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形成于( )
A、十一大 B、十二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一届六中全会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