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数学(理)考纲解读与重点难点分析专题18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高考数学(理)考纲解读与重点难点分析专题18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5-02 10:38:35

文档简介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
1.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一般以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为载体,以参数处理为核心,考查范围、最值问题,定点、定值问题,探索性问题.
2.试题解答往往要综合应用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多种思想方法,对计算能力也有较高要求,难度较大.
【重点、难点分析】
一、 范围、最值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范围、最值问题,可以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以所求式子或参数为函数值),或者利用式子的几何意义求解.
二、定点、定值问题
1.由直线方程确定定点,若得到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y-y0=k(x-x0),则直线必过定点(x0,y0);若得到了直线方程的斜截式:y=kx+m,则直线必过定点(0,m).
(1)求E的方程;
(2)设E与y轴正半轴的交点为B,过点B的直线l的斜率为k(k≠0),l与E交于另一点P.若以点B为圆心,以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与E有4个公共点,求k的取值范围.
【解析】解法一 (1)设点M(x,y),由2=,得A(x,2y),
由于点A在圆C:x2+y2=4上,则x2+4y2=4,
即动点M的轨迹E的方程为+y2=1.
(2)由(1)知,E的方程为+y2=1,
因为E与y轴正半轴的交点为B,所以B(0,1),
所以过点B且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为y=kx+1(k≠0).
由得(1+4k2)x2+8kx=0,
设B(x1,y1),P(x2,y2),因此x1=0,x2=-,
|BP|=|x1-x2|=.
由于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与椭圆E的公共点有4个,由对称性可设在y轴左侧的椭圆上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P,T,满足|BP|=|BT|,此时直线BP的斜率k>0,
记直线BT的斜率为k1,且k1>0,k1≠k,
则|BT|=,
故=,所以-=0,
即(1+4k2)=(1+4k),
所以(k2-k)(1+k2+k-8k2k)=0,
由于k1≠k,因此1+k2+k-8k2k=0,
故k2==+.
因为k2>0,所以8k-1>0,所以k2=+>.
又k>0,所以k>.
又k1≠k,所以1+k2+k2-8k2k2≠0,
所以8k4-2k2-1≠0.又k>0,解得k≠,
所以k∈∪.
根据椭圆的对称性,k∈∪也满足题意.
综上所述,k的取值范围为∪∪∪.
解法二 (1)设点M(x,y),A(x1,y1),则Q(x1,0).
因为2=,所以2(x1-x,-y)=(0,-y1),所以解得
因为点A在圆C:x2+y2=4上,所以x2+4y2=4,
所以动点M的轨迹E的方程为+y2=1.
(2)由(1)知,E的方程为+y2=1,所以B的坐标为(0,1),易得直线l的方程为y=kx+1(k≠0).
由得(1+4k2)x2+8kx=0,
设B(x1,y1),P(x2,y2)因此x1=0,x2=-,
|BP|=|x1-x2|=.
则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1)2=,
由得3y2+2y-5+=0(-1<y<1). (*)
依题意,得(*)式在y∈(-1,1)上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
设f(x)=3x2+2x-5+(-1<x<1),
易得函数f(x)的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
要使函数f(x)的图象在(-1,1)内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整理得
即所以
得k∈∪∪∪

所以k的取值范围为∪∪
∪.
【方法技巧】
1.解决圆锥曲线中范围问题的方法
一般题目中没有给出明确的不等关系,首先需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转化,利用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及曲线上点的坐标确定不等关系;然后构造目标函数,把原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或引入参数根据参数范围求解,解题时应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寻找量与量之间的转化.
由∠MQO=∠NQO,得直线MQ与NQ的斜率之和为零,易知x1或x2等于0时,不满足题意,故+=+==0,
即2kx1x2+(x1+x2)=2k·+·==0,当k≠0时,m=6,所以存在定点(0,6),使得∠MQO=∠NQO;当k=0时,定点(0,6)也符合题意.
易知当直线MN的斜率不存在时,定点(0,6)也符合题意.
综上,存在定点(0,6),使得∠MQO=∠NQO.













PAGE



4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1.已知椭圆+=1(a>b>0)的离心率e=,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且F2与抛物线y2=4x的焦点重合.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若过F1的直线交椭圆于B,D两点,过F2的直线交椭圆于A,C两点,且AC⊥BD,求|AC|+|BD|的最小值.
解 (1)抛物线y2=4x的焦点坐标为(1,0),所以c=1,
又因为e===,所以a=,
所以b2=2,
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
(2)①当直线BD的斜率k存在且k≠0时,
直线BD的方程为y=k(x+1),
代入椭圆方程+=1,
并化简得(3k2+2)x2+6k2x+3k2-6=0.
Δ=36k4-4(3k2+2)(3k2-6)=48(k2+1)>0恒成立.
设B(x1,y1),D(x2,y2),
则x1+x2=-,x1x2=,
|BD|=·|x1-x2|

=.
由题意知AC的斜率为-,
所以|AC|==.
|AC|+|BD|=4
=≥
==.
当且仅当3k2+2=2k2+3,即k=±1时,上式取等号,
故|AC|+|BD|的最小值为.
②当直线BD的斜率不存在或等于零时,
可得|AC|+|BD|=>.
综上,|AC|+|BD|的最小值为.
5.已知椭圆C:+=1(a>b>0)的上顶点为点D,右焦点为F2(1,0),延长DF2交椭圆C于点E,且满足|DF2|=3|F2E|.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过点F2作与x轴不重合的直线l和椭圆C交于A,B两点,设椭圆C的左顶点为点H,且直线HA,HB分别与直线x=3交于M,N两点,记直线F2M,F2N的斜率分别为k1,k2,则k1与k2之积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 (1)椭圆C的上顶点为D(0,b),右焦点F2(1,0),点E的坐标为(x,y).
∵|DF2|=3|F2E|,可得=3,
又=(1,-b),=(x-1,y),
∴代入+=1,
可得+=1,
又a2-b2=1,解得a2=2,b2=1,
即椭圆C的标准方程为+y2=1.

∴yM=.
同理可得yN=,
∴M,N的坐标分别为,,
∴k1k2=·=yMyN
=··


===.
∴k1与k2之积为定值,且该定值是.
6.已知平面上动点P到点F的距离与到直线x=的距离之比为,记动点P的轨迹为曲线E.
(1)求曲线E的方程;
(2)设M(m,n)是曲线E上的动点,直线l的方程为mx+ny=1.
①设直线l与圆x2+y2=1交于不同两点C,D,求|CD|的取值范围;
②求与动直线l恒相切的定椭圆E′的方程,并探究:若M(m,n)是曲线Γ:Ax2+By2=1(A·B≠0)上的动点,是否存在与直线l:mx+ny=1恒相切的定曲线Γ′?若存在,直接写出曲线Γ′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 (1)设P(x,y),由题意,得=.
整理,得+y2=1,
∴曲线E的方程为+y2=1.
(2)①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
∵直线与圆有两个不同交点C,D,
∴|CD|2=4.
又∵+n2=1(m≠0),
∴|CD|2=4.
∵|m|≤2,∴0∴0<1-≤.
∴|CD|2∈(0,3],|CD|∈,
即|CD|的取值范围为.
②当m=0,n=1时,直线l的方程为y=1;
当m=2,n=0时,直线l的方程为x=.
根据椭圆对称性,猜想E′的方程为4x2+y2=1.
下面证明:直线mx+ny=1(n≠0)与4x2+y2=1相切,
其中+n2=1,即m2+4n2=4.
由消去y得
(m2+4n2)x2-2mx+1-n2=0,
即4x2-2mx+1-n2=0,
∴Δ=4m2-16=4=0恒成立,从而直线mx+ny=1与椭圆E′:4x2+y2=1恒相切.
若点M是曲线Γ:Ax2+By2=1上的动点,则直线l:mx+ny=1与定曲线Γ′:+=1恒相切.
7. 已知椭圆C:+=1(a>b>0)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1,A2,右焦点为F2(1,0),点B在椭圆C上.
(1)求椭圆C的方程;
(2)若直线l:y=k(x-4)(k≠0)与椭圆C由左至右依次交于M,N两点,已知直线A1M与A2N相交于点G,证明:点G在定直线上,并求出定直线的方程.
解析:(1)由F2(1,0),知c=1,由题意得所以a=2,b=,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1.
(2)因为y=k(x-4),所以直线l过定点(4,0),由椭圆的对称性知点G在直线x=x0上.
当直线l过椭圆C的上顶点时,M(0,),
所以直线l的斜率k=-,由得或所以N,
由(1)知A1(-2,0),A2(2,0),
所以直线lA1M的方程为y=(x+2),直线lA2N的方程为y=-(x-2),所以G,所以G在直线x=1上.
当直线l不过椭圆C的上顶点时,设M(x1,y1),N(x2,y2),由
得(3+4k2)x2-32k2x+64k2-12=0,
所以Δ=(-32k2)2-4×(3+4k2)·(64k2-12)>0,得-<k<,
x1+x2=,x1·x2=,
易得直线lA1M的方程为y=(x+2),直线lA2N的方程为y=(x-2),当x=1时,=得2x1x2-5(x1+x2)+8=0,
所以-+=0显然成立,所以G在直线x=1上.
8.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定点A(-2,0),B(2,0)及动点C(x,y),△ABC的两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为-.
(1)求动点C的轨迹E的方程;
(2)设P是y轴上的一点,若(1)中轨迹E上存在两点M,N使得=2,求以AP为直径的圆的面积的取值范围.
解析:(1)由已知,kAC·kBC=-,即·=-,
所以3x2+4y2=24,又三点构成三角形,所以y≠0,
所以点C的轨迹E的方程为+=1(y≠0).
(2)设点P的坐标为(0,t)
当直线MN的斜率不存在时,可得M,N分别是短轴的两端点,得到t=±.
当直线MN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MN的方程为y=kx+t(k≠0),
M(x1,y1),N(x2,y2),
则由=2得x1=-2x2. ①
联立得得(3+4k2)x2+8ktx+4t2-24=0,
当Δ>0得64k2t2-4(3+4k2)(4t2-24)>0,整理得t2<8k2+6.
所以x1+x2=-,x1x2=, ②








PAGE



7



同课章节目录